4.《花之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花之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7 22: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花之歌
一、教学目标
(一)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二)关注关键词句,通过想象画面、感情朗读等方法,体会文章的画面美、音韵美、形象美。
(三)借助资料,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朗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花之歌》。(板书:花之歌)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明确初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准读通,想想课文讲了什么。
2.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第一组词,指名读。
苍穹 冠冕 琼浆 鸣啭 硕大无朋
引导学生据义定音:“冠冕”的“冠”表示帽子,这里念第一声。
(2)学习第二组词语。
孕育 摇曳 旖旎 芬芳馥郁 婆娑起舞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①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准“旖旎”的读音。
②指名说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③引导学生辨析“顾影自怜”和“孤芳自赏”的不同意思。
这里面藏着一组意思相近的成语,你能找到吗?它们有细微的区别,有什么不同?
(3)齐读两组词语。
(三)梳理课文,初知大意
1.明确初读要求。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之歌》,但是全文却没有出现一个“花”字,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表示,那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就是花?
2.指名读句子。
(1)理解部分词句意思。(学生读到以下词语,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说出词意)
预设:“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指的就是花开在草地上特别美,“芬芳馥郁”是指花香迷人,“婆娑起舞”是指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让人陶醉。
(2)相机出示词句。
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 交往的礼品 婚礼的冠冕 赠与死者的祭献 芬芳馥郁 婆娑起舞
3.小结。你看,全文没有出现一个“花”字,字里行间却处处藏着花语。尤其是第一至第四自然段都在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我”是什么,第五至第七自然段除了告诉我们“我是什么”,也在告诉——“我”在做什么。课文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写《花之歌》的。
(四)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1.研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我”是什么。
快速浏览,找一找作者把自己想象成哪些有意思的事物。(引导学生抓住大自然的话语、是绿茵中的星星、是诸元素之女等关键词句,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板书:奇特的想象)
(1)感受画面美。
请大家细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想想可以通过哪些关键词语感受这份想象的奇特。圈一圈,画一画。
①交流第一自然段。
想一想,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抓“说出来”“收回去”“又说一遍”,感受花开花谢、四季轮回的美好画面)
②交流第二自然段。
从“坠落的星星”这个奇特的想象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花儿特别亮丽、特别美)
③交流第三自然段。
(教师配乐讲述)因为有了花儿,大自然就会说话了。春天,阳光和煦,百花盛开;盛夏,草木繁茂,花团锦簇;渐渐地,秋风起,天气凉,花儿也昏昏欲睡了;大自然将花儿收回去,蕴在地里,藏在心间,这就是孕育万物的冬天。大自然的万物孕育了花儿,催开了花儿,难怪作者说——我是诸元素之女。(指名配乐读,齐读)
④小结。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带给了我们无数美好的画面。(板书:画面美)
(2)感受音韵美。
①引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引读)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学生接)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引读)我是星星——(学生接)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引读)我是诸元素之女——(学生接)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引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引读)我是——(学生 接)婚礼的冠冕,(引读)我是——(学生接)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②学生谈发现。
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发现,结构整齐的句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有画面感)
③小结并指导朗读。
是啊,散文诗不但具有画面美,读起来还很有节奏感,这就是音韵美。(板书:音韵美)多像一首绝美的小诗啊!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
2.研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我”在干什么。
(1)感受画面美。
①整体梳理画面。
请大家默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作者想象了花儿的哪些画面,圈出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将光明欢迎”“为它送行”“原野上摇曳”等关键词句,梳理画面)
②引导想象写话。
在这么多的画面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把美好的画面写下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展开细节,小练笔5分钟,完成后交流画面)
③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看到了多么美好的画面。
(2)感受音韵美。
①提问:你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的音韵美呢?
②指名学生交流。(预设:句子很对称、工整,画面也很对称、很工整
③师生对读,感受音韵美。
(3)感受形象美。
①在这优美的语言中,你读到了怎样的花儿?
②指名交流。(预设:幸福的、和谐共处的、自由的、追求光明的、坚强的、富有哲理的……)
③小结。是啊,作者就是把花儿想象成了人,塑造了自由的、追求光明的、富有哲理的花儿的形象呢!(板书:形象美)
(五)了解生平,畅读感悟
1.借助资料,体会情感。
(1)出示纪伯伦的背景资料。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的一个农家。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随母亲来到美国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时,他只身返回祖国。其间,因发表激进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而遭到驱逐。但是,与故乡的被迫别离,生活的穷困潦倒,并没有冷却他对祖国的赤子之心。
(2)指名交流感悟。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纪伯伦,你想到了哪一个词语?
2.再读课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畅谈新的感悟。
3.小结。
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言:“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看过世间黑暗,内心仍向往着光明;他们经历过世事沧桑,却从未放弃过追求;他们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却借着自然之物抒发着对生命的赞叹……(板书:生命之歌)
4.朗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出示《啊!风》选段)作者运用了哪些特别奇特的想象,让你读到了不一样的风?
2.组织交流。
3.小结。这些奇特的想象,同样带给了我们美好的画面,这就是纪伯伦独特的语言魅力——他总是用富有韵味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借用自然万物诠释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4.推荐阅读纪伯伦的其他作品。《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
附板书:
花之歌
奇特的想象
画面美 音韵美 形象美
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