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之信息类文本之信息的理解、分析、推断专项指导
考点讲解
新高考信息类阅读设题,第1题理解分析材料内容,侧重考查信息获取、筛选、加工,可称为信息理解分析类。第2题根据材料内容,判断说法,侧重考查推断,可称为信息推断类。
【设问形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设置】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的表述一般不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明确转述的常用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意义重大。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一、概括式转述
【关注点】1.看从具体到一般的表述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2.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示例】(2022·全国乙卷第1题A项)“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原文】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解析】选项中“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是对原文“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的概括式转述。该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故选项正确。
二、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结论性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
【关注点】
1.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2.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
【示例】(2023·新高考I卷第3题)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原文】(材料第2段)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解析】文本第二段最后说:“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A项,“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的相关表述与原文内容最为贴切,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的观点。
三、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重新表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①因果倒置;②条件与结果转换;③变换主语重组句子;④长句与短句互变;等等。
【关注点】
1.注意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
2.注意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示例】(2022·新高考Ⅱ卷第2题A项)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原文】(材料一第1段)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解析】选项中“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是对原文“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的同义变式转述。该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故选项正确。
【答题步骤】第一步,审好题干。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选项,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第二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第三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注意事项】信息的理解、分析、推断类客观选择题时,要注意“两个区别”和“八种关系”。
一、两个区别。
1.“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正确(不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错误项)。如果题干中出现了“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
2.“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属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干要求,而这个解说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果题干中出现了“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是要选择的答案。
二、八种关系。
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2.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
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
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