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 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 1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7 22:3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际功能与实践运用功能,其直接地表现为人们所进行的听、说、读、写活动;所谓“人文性”,则强调其以文化人的育人价值,直接指向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从整体上看,作为母语课程学习的语文教育教学要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其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革命传统中汲取生命生长的养分,实现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有机整合,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其生命成长的关键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判断不尽准确,作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需要被适时地引导与纠正。语文教育正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与德性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入选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文赋作为中华精神文明的载体,文质兼美、意蕴深刻,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更能给予他们丰厚的文化滋养,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教材中的育人资源,把生命教育与德性培育贯彻到语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单元意识
《沁园春·雪》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把握好这首词的教学,对于学生未来的语文诗词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从整体上看,该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体裁均为诗歌。除《沁园春·雪》外,其余皆是现代新体诗歌。而《沁园春·雪》作为古体诗新作,兼具了古体诗和现代诗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具备单元意识和整体意识,从单元教学主题出发,既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又要运用比照阅读法,注意讲授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区别,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沁园春·雪》所具有的古体诗歌格律的磅礴与豪迈以及现代诗歌所强调的语言的灵动创新,从而由表及里,由其文体特质出发对该词作所表达的深层意蕴有更好的把握。
文本解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本篇课文作为学生步入九年级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从这角度上看,其对于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2月,当时毛泽刚刚同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需随时做好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围剿”的准备,革命处境十分艰难。与传统古体诗歌相比,《沁园春·雪》在语言运用上生动活泼;与现代诗歌相比,其用韵整齐,每句的末字“飘”“滔”“高”“娆”等一韵到底,浑厚有力、气势磅礴。从审美角度来看,这首词虽然写的是冬日雪景,但却没有通篇使用古代诗词中的传统意象,而是选用了诸如“莽莽”“滔滔”“红装”“银蛇”“蜡像”等意蕴和内涵更加丰富饱满的词语。一方面写出了雪景的苍茫雄伟和雪后万物娇艳的景象,使词作充满了美学张力;另一方面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既立足当下的自然时空,又放眼整个历史长河,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叩问历史、省思现实、展望未来,在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评点中传达出词人的博大胸襟与崇高情怀,生动刻画出一个勇敢坚定的革命者形象,而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思维品质对学生而言无疑也具有哲学启蒙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积累生字词。
2.反复诵读,品读和揣摩关键字词,感受课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了解课文创作背景,感知词中所塑造的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及其所抒发的崇高情怀,领悟其所内蕴的伟大革命精神,强化德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教学重点】
品读关键字词,掌握景情相生的写作手法,感受课文展现的辽阔壮丽的审美意境与作者抒发的革命豪情。
【教学难点】
感知一代伟人的革命者形象以及内蕴的伟大革命精神,从中汲取生命成长的力量,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启发诱导法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旧雪”言“新雪”,走进《沁园春·雪》
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今天的课堂前,老师想问问大家有没有看过下雪的样子?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是描写雪景的呢,能否列举一二?
预设:《咏雪》《江雪》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景的作品不计其数。
师:诚然如此,自古文人爱赏雪,雪天似乎总是能够引发诗人的无限文思。而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也十分爱雪,甚至每次下雪后,他都不允许他人清扫自己院子里的雪。既然毛主席如此爱惜茫茫白雪,自然也就善于将对雪的喜爱和赞美艺术化地转化为文学作品,浸润到其所创作的诗词中。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经典词作——《沁园春·雪》。
师: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词兴起于唐朝,鼎盛于宋代,可配乐歌唱,句式不一,故又称为“长短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对这首词的标题进行划分。预设:“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规定着一首词的字数、平仄和押韵等形式要求;“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表现了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师:回答准确。词的字数、韵律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而词谱又称为“词牌”,表示某类词作的固定格式。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阅读一则材料。屏显:
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2月,此时遵义会议的召开已经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领长征部队顺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感叹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激情满怀,随后写下了这首佳作。
1945年10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自前往重庆与国民党参加谈判。应柳亚子邀请,亲笔书写了这首词送给他。1957年1月,这首词在《诗刊》上正式公开发表。
师:现在我们对《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读一读、品一品,看看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北国雪景图,又蕴含着其什么样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咏雪内容
(一)结合注音,诵读课文
1.学生根据注音自由朗读,力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抑扬顿挫的情感态度。
2.请一生读,其他同学从字音准确与否、朗读是否流畅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或补充,查缺补漏,共同进步。
3.教师范读,强调加点字读音,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句子的停顿,读准句读。屏显:
沁园春(qìn) 莽莽(mǎng) 素裹(guǒ) 分外(fèn)妖娆(ráo) 折腰(zhé) 稍逊(xùn)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二)译读课文,掌握词作大意
1.自读自译:根据课文注解并借助相关工具书疏通词作大意,标注疑难字词,勾画出关键性字词语句。
2.互读互译:请部分同学对课文结构进行划分(区分为上下阕),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题主旨,教师适时引导其他学生相机补充、修正。
明确:从课文结构上看,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到“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为上阙内容,“江山如此多娇”之后为下阙内容。从主旨大意来看,上阙主要是从空间上描写了北方的壮丽雪景,下阙主要从时间上择取部分古代英雄人物进行评点,表达了崇高的革命情怀和蓬勃的革命热情。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明确疑难字词,引导学生识记重点词语和句子,进一步品味作者在课文中抒发的革命豪情与壮志。屏显:
课文重点字词句 释义
惟余莽莽 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顿失滔滔 指黄河波涛滚滚的样子。
须晴日 等到。
红装素裹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分外妖娆 娇艳美好。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争相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略输文采 输,逊色、差、失;文采,广义的文化。
稍逊风骚 风,原指《诗经》里的《国风》;骚,原指《楚辞》中的《离 骚》。这里用来指代文学才华。
俱往矣 都。
三、因言入景,绘江山多娇雪景图
对于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而言,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精当的阅读,从而深入文本内部,体悟其所构建的审美意境与传达的审美意蕴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四步进阶的阅读方法。首先是文本素读,这一环节重点在于感知词作主旨和情感基调;其次是抓细节和关键词,透过这些关键字眼发现文本的“异常”或矛盾之处,在对其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再次是研读,这是在前者基础上对文本作出延伸性读解;最后是创读,要求融入个体生命体验和审美情趣,生成合乎文本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的个性化解读。
(一)素读:析基调,明意境
师:我们知道,写文章一般都会有“文眼”,它是文章的核心和根本,诗词亦是如此。对于诗词而言,领句尤为重要。请同学们诵读课文,找找看这首词有几句领句,将其勾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这首词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阙,分别描写了不同的内容,前者多写景,后者多议论、抒情,自然也就有不同的领句。上阙领句是“北国风光”,下阙领句是“江山如此多娇”。具体来看,开篇“北国风光”总领上阙对雪景的描绘,将读者瞬时引入了冰雪天地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而下阙的“江山如此多娇”在结构上为下阙第一句,在内容上是对上阙写景的总结,同时引出下阙对历代英雄的评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全词系统性地衔接起来,使整首词浑然一体。师: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这首词的上阙重在写景表意,下阙重在论史抒情。接下来,我们就先从上阙部分着手,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这部分内容,谈谈你在领句之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预设:作者看到了一幅银装素裹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雪景图。交流点拨:作者以“北国风光”四字为引领,单刀直入、大笔挥洒,带领读者欣赏了一幅广袤无垠的雪国世界。在落雪之时,千里之内坚冰封冻,万里之外雪花飘扬。这里的“千里”和“万里”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看似分为了两个句子,实则阐述的是同一个事物,前后之间相互阐释、互为补充。远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的白茫茫一片;看向宽广的黄河两岸,也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尽管如此,这样的雪景并非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着别样的生机与活力。在作者眼中,山岭仿佛是正在飞舞的白色蟒蛇,高原上的丘陵也像是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好像都在努力尝试与苍天比比高度。作者的目之所及远远不止于此,除了眼前的皑皑白雪构成的苍茫辽阔的图景之外,他还看到了天晴之后的景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是其对雪后万里晴空的想象,与前面十句所写的眼前实景形成对比,把祖国大好河山比作少女的衣装,用来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
(二)细读:扣字眼,悟妙处师:请同学们再次回到课文,找找到是哪些字词使你产生了这样的审美感受?把它圈点出来,说说它们妙在哪里。预设:“封”“飘”“望”“莽莽”“滔滔”“舞”“驰”“红装”“素裹”,等。交流点拨:在词作上阙的写景部分,作者善于运用动静结合、冷暖相映等写作手法,透过丰富的意象讴歌了北国雪景之壮美辽阔,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结合关键字词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词作的理解更为深入透彻。教师可以择取部分重点字词进行具体分析,在一环节需注意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
具体如下:(1)“封”与“飘”这两个字虽然形容的是统一空间范围内的雪景,却具有不同意蕴。“封”字写出了千里大地被冰雪封冻住的景象,“飘”则写出了万里空中雪花飘扬的恣肆之美。一静一动,一上一下,互为映衬,更加凸显了祖国大地的辽远阔大以及雪景的灵动之美,气魄宏大,格局开阔。
(2)“望”一个“望”字统领下文至“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这部分词句虽无处写人,但却无处不写人。“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于无形中刻画了一位伫立在山巅遥望祖国河山的伟人形象。在“望”字之下,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展现的分别是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地域风貌的雄伟景观,而它们所代表的,也正是中华大地的形象。
(3)“莽莽”与“滔滔”这两组词语分别照应了前面的“冰封”和“雪飘”。“莽莽”使人感觉到大地的苍茫纯洁之美,“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滔滔”写出了下雪前黄河滚滚滔滔的雄伟气势,而在“顿失”的引领下,变化速度之快立显,寒威之烈顿现,加深了雪后给人的静穆庄重的审美感受。这一组词同样是一静一动,变动为静,创造了一个宁静旷远的境界。
(4)“舞”与“驰”显然,此处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景物人格化。“山”与“原”都是静物,但作者却将其比作正在飞舞的银蛇和奔驰的白象,充满了化静为动的浪漫想象,写出了山之飞动绵延、原之高俊雄浑以及雪之腾挪飞扬,满溢着一股奋发的态势与向上的活力。作者在这里赐予群山和高原以人的情感与意志,使眼前的自然景象生机勃勃,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5)“红装”与“素裹”在此,作者用想象构建出一副雪后日照图。在这幅图景中,红彤彤的太阳与被皑皑白雪包裹着的大地互相映衬,宛如一位身着鲜红衣裳的冷艳美人,视觉对比十分强烈。与前面几句用冷色调描绘雪中江山的苍茫雄浑之景相比,这里用暖色调写出了雪后江山的美艳娇媚,进一步彰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四、以史抒情,宣英雄折腰革命志
(一)研读:拓视野,铸思维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上阙内容已经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接下来,我们随着作者的笔墨走进这首词的下阙。首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下阙部分,找出这部分的领句并对其进行分析,看看下阙是如何由景入史,进而论史抒情的。
预设:“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领句。交流点拨:作为下阙第一句,作者首先对上阙描写的“北国风光”进行总结,在看到祖国壮丽河山后由衷发出感叹——如此多娇的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谁才能使中华民族进入“分外妖娆”的理想状态呢?其次,作者以此为引,对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伟大功绩的历代帝王进行点评。一个“引”字,把“江山”与“英雄”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英雄”们对大好河山的崇敬与追求,同时也侧面衬托了祖国河山的壮美。
师:作者是如何对其所列举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几个代表人物展开议论的?他对这些“英雄”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赞扬还是批评?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呢?
预设:作者以“惜”为领字,总领后面的七个句子,展开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的评论。而“惜”字也正是其感情基调所在。交流点拨:“惜”为可惜,有美中不足的意思。这首词在“惜”字统领下对历史英雄人物进行评点,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延伸阔大,也就使得作者笔下的“惜”具有了丰富多重的韵味。其一,惜中含褒,有肯定的意味。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平定匈奴,唐太宗南征北战,宋太祖结束纷争,成吉思汗驰骋纵横,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因此都是“英雄”。其二,惜中有适度的批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足以见得作者对所列举的封建帝王重武轻文、重武治而轻文治的批评。其三,惜中有对历史的正视。作者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对封建帝王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局限进行审视,认为其局限与生活的时代、国家环境等有直接联系。其四,惜中有壮志。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评论,展现了作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与豪迈胸怀,表现出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这个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师:一个“惜”字既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将我们从历史长河里抽离回来,回到当下现实中来。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在作者眼中,他认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预设:“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这一句中可以感知到作者所认为的英雄人物应该生于“今朝”,或许正是作者的自况。交流点拨:“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作者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瞬间转换到自己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这也是全词的主旨句。“今朝”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必然也就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引领。面对如此多娇的祖国江山,新时代的风流人物需要超越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具备卓然不凡的才能和伟大的抱负,不辜负历史和人民的期望,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看,作者所说的“风流人物”内涵丰富,狭义上是其对自己的勉励,是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革命宣言,但广义上指代的是亿万人民群众以及与人民群众并肩战斗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二)创读:品文美,育情怀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文本中可深入品读揣摩的字词句进行挖掘,并对在之前教学环节中存疑的问题展开针对性研讨,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于文本解读中,对作者在词作中抒发的崇高情怀和英雄气概有更好的感知,以此达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这一部分主要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1:自古以来,词曲的词牌名不计其数;在作者一生所创作的词作中,一共用过16个词牌名。在这首词中,为何作者选择的是“沁园春”呢?是否有特定的意义?交流点拨:作者善于用不同的词牌名表达不同的情感。比如他用“蝶恋花”表达亲人逝去的悲伤,用“念奴娇”展现战争胜利的兴奋和喜悦。而对于“沁园春”这一词牌名,他一生中只写过两首,分别是《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据悉,“沁园春”词牌名创始于初唐,后被苏轼发展成为抒发内心志向的主流体式。因而选用这一词牌名,与作者当时渴望革命胜利的壮志相契合。
问题2:在作者眼中,祖国河山雄伟壮丽、辽远阔大,那么为何他却用“娇”“妖娆”来修饰呢?交流点拨:一般意义上的“娇”“妖娆”多用于形容女性的妩媚姿态,但词中却用于形容江山,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其一,作者从眼前雪景出发展开想象,畅想红日高照的景象,而这幅景象堪称“妖娆”。其二,作者在写景时目接万里、视通千年,气魄宏大,而“娇”“妖娆”这样的形容词恰好与壮阔的山河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张力,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强烈冲击。其三,自古以来文人善用“美人”意象表情达意。如在《离骚》中,“美人”就是刚正不阿的贤臣象征。此处以美人喻江山,用男女倾慕之情象征英雄对江山的热爱,进一步彰显了作者革命战斗的热情和激情。
问题3:毛泽东对于革命的崇高情怀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交流点拨:崇高情怀要在崇高审美中感受出来。所谓崇高美,是阳刚之美,是伟大而动人心魄的美。毛泽东的诗词属于豪放派,遒劲有力、酣畅淋漓,这在《沁园春·雪》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景物形象的精心遴选与人物形象的用心建构,二是浩瀚时空的创构所带来的磅礴气势,三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相融合所开拓的宏阔意境。
五、作业布置
请在课后收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深入阅读并体悟其诗词中所展现的革命豪情与崇高情怀。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既是对语文教材中的育人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介入文本并对其进行解读和重构的过程。相较于散文、小说而言,诗词教学中的诵读环节更为重要。首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试图引导学生多读、趣读,进而领会中华文字的美学特质,体会中华语言的无限魅力,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其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激活学生思维。在本次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几组开放性问题,以此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品质。最后,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而《沁园春·雪》作为毛泽东的代表词作,蕴涵着崇高的革命情怀和伟大的革命抱负,包孕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中的红色文化基因,这些对于学生的德性培育、理想信念教育而言意义显豁。因此,教学本篇课文,不仅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更要重视情怀的熏陶与浸染,要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中汲取生命前行的力量,争做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尽管笔者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落实了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然而教学的效度还有待实践的检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对教育的根本任务有所确认,对方向性问题有所把握,方能走上一条更具规范性和可能性的教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