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09:1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2023级半期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辦,花心和花瓣
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A.源远流长 B.生生不息 C.独具特色 D.多元一体
2.在下列示意图中,炎黄部落联盟的时空定位大体相当于
北京人时期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夏商西周三代
3.在商代,各方国的臣民都是为各地方伯所有,并不为商王所拥有,商王要想征召方国臣民必须通过方伯。西周分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受(授)民受(授)疆土”,这就打破了诸侯、贵族所有不为商王所有的局限,使得诸侯之臣也成了周王之臣。这表明,分封制的推行
A.瓦解了诸侯国的宗法秩序 B.扩大了周天子统治权威
C.强化了对各级贵族的监察 D.拓展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4.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 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 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 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重建政治秩序 B.变革政治制度
C.发扬民本思想 D.构建官僚政治
5.秦朝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并规定农民必须向政府通名备案立户,其土地的所有权才会被认可并给予保护。政府设立的土官每年都会对土地的“阡陌”进行更新,对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进行惩罚,同时按土地面积向所有者征税。这表明当时
A.小农经济发展受阻 B.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C.重农抑商观念强化 D.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
6.秦汉均采用了屯田戍边、徙民实边的政策。如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谪戍”和“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西汉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这一政策
A.有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B.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旨在通过移民解决人地矛盾
7.《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 《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 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 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 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8.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
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
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改革 B.反对民族交融力主维护本民族特色
C.主张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D.强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9.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A. 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 B. 儒学危机不利于国家统一
C. 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D. 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
10.从唐朝士子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
此中求”,这一变化说明
A.唐代科举制度受到世家大族控制 B.科举制的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宋代的官员政治才能远超过唐代 D.门第等级观念在宋朝已彻底消失
11.中国古代阅读以隋唐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该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
阶段 阅读概况
隋唐以前 阅读是一种奢侈,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
隋唐以后 阅读行为出现了由“官”向“民”的下移和扩展,阅读人数大大增加,出现阅读目的性的分化和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A.官僚士大夫的文化影响力增强 B.社会的变迁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C.官府对百姓的控制力明显减弱 D.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
12.北宋时期,妇女离婚改嫁时有所见,尚没有被世人视为丢人现眼、有辱家门的羞耻之事,比如范仲淹
的母亲就曾因为家贫而改嫁,范仲淹本人还主动将守寡的儿媳妇续嫁与学生王淘为妻,并在《田约》中
同意资助其再嫁的费用。王安石的儿媳妇也是对“从二夫并不忌讳的”。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B.社会风气的相对开放
C.传统伦理观念的强化 D.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
13.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 收入锐降。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推行
A.利于简化税收和增加政府收入 B.消除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C.使土地兼并现象得以完全消除 D.增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4.据宋初《太平寰宇记》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全国新置59县,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南方。至北宋统一南北,
从后周、北汉治下的北方得户百万,而从南方诸国原辖区得户230余万。这表明五代十国时期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C.战乱的影响未波及南方 D.北方经济已全面走向衰败
15.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 B.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D.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16.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 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 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 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17.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18.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
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B.体现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
C.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
19.清朝官员李卫任云南盐驿道期间,雍正要求云南永北镇总兵马会伯上密折调查李卫。待李卫任浙江巡
抚时,雍正又让他对新任黄岩镇总兵董一隆“细加察访,密奏以闻”。这说明奏折制度
A.强化了对官僚的监督 B.扭转了吏治腐败现象
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D.增强了国家治理实效
20.明朝中期思想家王阳明曾言:“夫学贵得之心……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明朝后期李贽
甚至直言“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由此可知,二者都
A.提倡工商皆本 B.否定儒学传统
C.追求个性自由 D.反对君主专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
21.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6分)
2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西汉各侯国的权力较大,但经汉景帝和汉武帝的努力,诸侯国势力大为削弱。
——摘编自万昌华《论郡县制度的嬗变与实质》
材料二 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王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力过重的弊端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摘编自孟广耀《蒙古民族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简析秦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意义。(8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6分)
23.(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乾隆时代 ,或者说十八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均有许多成绩,为前代所不能企
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
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清朝统治使中国丧失了250年,而
关键与西方的
时间落差恰恰是康雍乾三代的134年。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发生后的许久,人们才会感觉到切肤之痛。
——戴逸《论乾隆》
根据材料并结合清朝前期的史实,围绕你眼中的康乾盛世,自拟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高2023级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 DCBAB 6----10 ADCDB
11----15 BBABA 16---20 CDAA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1)(8分)
思想主张:尊崇儒术。(2分)
影响: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儒学独尊地位逐渐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6分)
(6分)
主张:“天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2分)
理由: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4分)
(1)(8分)
变化:由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行制。(2分)
意义:奠定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民生的安定;为后世地方行政制度提供了借鉴。(6)
(6分)
特点:管辖区域大;行省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通过加强民族控制防止地方权力过重。(2分)
积极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
23.( 12分)
题目:盛世与危机(2分)
表述:从纵向发展看,清朝前期达到了农耕文明的顶峰,出现了盛世局面,从政治、疆域、经济、文化、中外交流等方面叙述。从横向看,清政府固守传统,未能及时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向工业文明迈进,实现社会转型,因而面临危机。(盛世6分,危机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