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代谢与平衡》
《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学生:浙江杭州文海中学九年(4)班学生 教师:厦门五中 纪小苹
上课时间:2015年11月10日 上课地点:杭州师范大学
一、概述
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节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的第2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食物中的七大类营养物质,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通过解读图解,引导学生认识淀粉、蛋白质、脂肪三类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理解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归纳消化与吸收的概念;
2.描述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和产物;
3.运用表格、图解表达学习成果;
4.关注日常行为对消化系统健康的影响。
重点: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难点: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储备:知道食物的七大类营养物质及消化系统的组成,也知道食物需要被消化系统才能被吸收,但对哪些物质需要被消化,消化系统如何消化食物的过程不清楚。
2.能力储备: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归纳方法,比如表格设计、思维导图等方法,可以尝试给学生平台展示。
3.心理特征:有较丰富的合作学习经验和较成熟的表达能力,但表现欲较之初一、初二年有所下降,可以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参与并表达的欲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1.设计理念: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洋葱式”教学的层层剥离,将学科逻辑思维与学生认知思维对接,沿着学生的逻辑思路逐渐建构概念。
2.教学主线索:以厦门馅饼为线索,讲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体验感悟】---【温故探新】---【解读概念】---【观察思考】---【图表归纳】---【链接生活】---【延伸思考】等环节展开教学。
3.教学策略:主要通过多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教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硬件设备:多媒体互动设备
2.教师准备:教学PPT,学习单,板书道具,蠕动模拟实验,胆汁乳化模拟实验,馅饼
2.学生准备:必要的学习用品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课前分发馅饼。
1.展示“香喷喷馅饼”
2.问:馅饼进入人体后的命运如何?
3.追问:是什么样的魔术师神奇地改变了馅饼的模样?
展示图片,引导贴图。
过渡问题:馅饼的变化是在哪里发生的?怎么发生的?
4.展示本节的学习目标
【体验感悟】
1.说说吃馅饼的感觉。
2.畅所欲言表达出馅饼的命运。比如形状变化、被消化吸收等。
3.回顾消化系统的组成。
三个同学到黑板张贴消化系统模式图的消化道、消化腺和消化液。
思考
4.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馅饼活跃课堂,并作为本课内容主线索。
回顾旧知
模式图作为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目标的分享有助于指导学习。
一、食物的消化
物理消化
化学消化
问题引入:馅饼为人体提供了那些营养物质?
1.展示六大类营养物质。
问题:①六大类营养物质都需要经过消化才能吸收吗?②为什么淀粉、蛋白质、脂肪需要被消化呢?③大分子物质为什么需要被分解呢?
2.展示消化概念,并引导解读概念。
3.播放视频:食物的消化。
4.展示消化类型:
化学消化、物理消化
5.展示物理消化相关图片:牙齿、舌、胃肠蠕动,解释蠕动过程。
引导区别两种消化。
过渡问题:淀粉、蛋白质、脂肪是如何被消化的?被消化成了什么物质?在哪里被消化?怎么被消化?
6.展示P144图4-14,引导学生回答。
在学生阐述淀粉时渗透麦芽糖名词,在阐述脂肪时渗透脂肪微粒名词,演示胆汁乳化脂肪模拟实验。
7.小结:三种物质在不同的地方开始被消化,最终消化产物也不同,你们能不能用表格或其他表达方式把这些过程表达出来呢?
8.展示小组合作作品,组织学生点评作品的优缺点。
9.展示教师的两种设计:表格法和流程图法。
10.引导学生观察五个过程发生的部位。
过渡: 消化液为什么能将大分子的淀粉、脂肪、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呢?
11.展示酶的科学史。
12.引导归纳
【温故探新】
回顾六大类营养物质。
1.思考并尝试回答:只有淀粉、蛋白质、脂肪需要被消化,这与分子大小有关,分子要足够小才能进入细胞。尝试归纳消化的概念。
【解读概念】
2.思考:大分子物质分解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3.观看视频,发现大分子物质分解后产生了葡萄糖、氨基酸等新物质。
4.归纳化学消化概念,思考:消化系统中存在哪些物理消化过程?
5.回顾相关器官,说出牙齿、舌及胃肠蠕动的作用,认识蠕动的过程。指出两种消化的区别:是否产生新物质。
思考三个问题
【观察思考】
6.独立读图,在图上圈出相关的产物、场所及消化液。
思考并回答三种物质的消化产物和消化场所,倾听教师的点评,参与并观察演示实验。
7.小组合作完成消化场所、消化终产物的图表设计。
8.观察不同小组的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
9.对比自己的设计与教师的设计方式,纠正不足。
【对号入座】
10.观察五个流程图的发生过程,个别代表上台讲字母代码张贴在模式图的相应位置中,代表其过程所发生的部位。
思考
【科学故事】
11.倾听科学史故事,尝试说出酶的概念。
12.尝试归纳:化学消化是由于酶的催化租用。
回顾以往知识,并通过问题使之结构化,建立联系。
通过分析以及视频的帮助,尝试归纳消化概念。
对概念关键词进行解读,引入消化类型。
图片与演示实验继续刺激兴趣点。
消化内容浓缩为“什么物质”“在哪里消化”“如何被消化”三个问题。指导学生读图。
独立读图与小组合作的结合,学生讲述与教师演示实验的结合。表格设计考验学生的归纳能力,又体现学习方法指导。
同伴评价,教师示范,强化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继续完善模式图。
继续探索,思考消化的本质原因。
沿着科学足迹深入思维。
归纳分解原因。
二、食物的吸收
过渡问题: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去哪了?
1.展示消化系统吸收模式图。问:哪些器官具有吸收功能?哪个器官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
展示小肠结构图。
2.引导学生张贴模式图。
思考,尝试回答,归纳吸收概念。
1.观察图片,说出主要吸收场所是小肠。分析小肠结构特点,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代表上台将三种器官所吸收的物质张贴在模式图中。
归纳概念
问题继续拾级而上,强化生物学观点
继续完善模式图的概念结构。
三、食物残渣的排出
展示图片: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最后形成粪便经过肛门排出体外。
张贴消化系统的三个功能在模式图中。
【归纳总结】
观察图片,归纳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吸收、排出食物残渣。
归纳总结
完善模式图
出门请交票
分发课堂练习并讲评
独立完成,并根据教师讲评自评自己的成绩。
巩固提升
链接生活
展示生活中关于消化的一些生活现象
尝试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①吃饭为什么提倡细嚼慢咽?
②医生为什么建议肝炎病人少吃油腻食物?
③当你饮食过度、肠胃消化不良时,医生为什么建议服用多酶片?
应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实际现象和问题。
延伸思考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哪些特点呢?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
七、教学评价设计
设计学习单任务进行个人评价,展现学习目标,通过自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层次及其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设计小组评价,激发小组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间竞争意识。
八、帮助与总结
本节课以厦门馅饼作为切入口,以馅饼的命运为线索,结合课本图4-14,沿着 “被消化成什么小分子物质?在哪里被消化?怎么被消化?”三个问题,依次展开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教学,落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穿插表格归纳、流程图归纳、模式图归纳等学习方法指导,通过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演示操作、表格设计、视频归纳等“多重奏”进行多元的反复呈现与理解,帮助学生知识结构化,消化与吸收的概念建构在学生变换活动方式中水到渠成的实现。
同时,教学中以一系列逻辑化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消化的概念以“剥洋葱”的方式,从现象到本质的不断质疑与追问,层层递进的呈现“消化食物---消化液消化---酶的催化”逻辑关系,沿着学生的思维逻辑,渗透学习生物方法的指导,将认知逻辑思维与学科逻辑思维进行了有机整合。
评价机制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目标达成情况,自评设计也为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奠定基础。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