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狼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狼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10: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导入
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险些被它吃掉,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又会怎样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独特的感受。
学习目标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懂课文大意。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梳理课文情节。
理解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背景介绍
从聊斋系列来看,蒲松龄的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官僚,土豪劣绅欺压百姓,所以在这里也可以将狼理解成是那些混蛋的化身。
蒲松龄从20岁始至40岁基本成书,后又继续创作至暮年,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内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虽涉荒幻而断制谨严。旨在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愤。
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个人感受。
《聊斋志异》广泛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汉魏六朝的史传、志怪,唐代传奇与宋元明各代白话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的理想。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郭沫若同志称赞这部书: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原文
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这篇文章一共为五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第三段(屠夫御狼),“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是第三层。
赏析
(屠夫杀狼)第四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乃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五段(议狼),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本文哪些语句表现了狼的狡猾和贪婪?
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文章是如何刻画屠户形象的?
心理描写
惧 -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 -前后受其敌
悟 -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 “倚”“弛”“持”-抢占有利的地形,保护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找出能够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不能心慈手软而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禽兽再狡猾也斗不过聪明的人,像狼一样的坏人不管耍什么花招,终究会被识破,自取灭亡。
通过狼贪心不足遭到灭亡的故事,告诫我们做什么事不能太贪。
第5段具体分析
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作者对狼的态度怎样?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作者对狼的态度:嘲讽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 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阴险、狡诈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像恶狼一样的恶人就应该像屠户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本文最后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是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课堂总结本文记述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的道理,并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