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鲁迅的作品,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本文主要是回忆长妈妈其人其事,可不必与鲁迅的时代和思想联系起来。以免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对于叙事散文,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写人记事的手法和结构,学生都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习本文的内容和结构,都不成问题。由于年龄、阅历等原因,学生在体会作者儿时和写作时的不同眼光时可能会遇到障碍,不能很好把握长妈妈粗俗愚昧和善良淳朴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应重点引导。同时学生在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时,可能会受到个别字句的影响,也应重点分析。
效果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文章的篇幅较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全部内容。为此整体感知环节我提出了快速默读,“标画儿时鲁迅对保姆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这一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小组合作研讨“你觉得儿时的鲁迅喜欢保姆阿长吗” 并让这一问题贯穿课堂。从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发言角度看,较为成功的达到了品读人物的目的。特别是情境模拟和演读两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的空间,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使得整堂课的气氛较为活跃。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品析阿长的形象.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是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品读阿长的人物形象。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体味鲁迅对阿长深深地敬仰与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鲁迅的童年记忆中,有一本叫《山海经》的书曾令魂牵梦绕、寝食难安,因为书里面有(结合图片说明)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角的鸟……直到他的保姆阿长把这本书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竟然全身都震悚了起来。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当时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板书课题。
明确学习目标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品析阿长的形象.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一生读)
二、品读人物
1、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儿时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
2、字词教学 (指名朗读)
疮疤 诘问 憎恶 震悚 哀悼 粗拙
师重点强调字音: 憎恶 粗拙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你认为儿时的鲁迅喜欢保姆阿长吗?
4、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师生互动发言。
预设点一:不喜欢她。因为①她总是喜欢切切察察(②睡觉摆“大”字、③弄死了我的小隐鼠等)
⑴、师点拨引导①:切切察察是什么意思?(生解释) “讨厌”一词直接点明了他的态度。这句话中还有哪些细节令作者讨厌?(生答摇手指、点鼻尖等)
指导学生边表演边朗读这句话。
进一步追问:生活中见到这样情景,你觉得他们在干什么?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些行为的?(生读相关句子)
⑵、师点拨引导③:面对弄死你那隐鼠的阿长你会有何反应?(师生互动体验我的愤怒)
预设点二:喜欢她。因为①他懂得很多规矩和道理(②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③给我买山海经)。(前两者也有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因此而不喜欢她)
⑴、师点拨引导①:她懂得哪些规矩和道理?鲁迅如何看待她的这些规矩和道理?(生读相关句子)元旦那天阿长为什么非得让鲁迅说那些话?(其中蕴含着长辈对晚辈深深的祝福)
⑵、师点拨引导②:我们今天听阿长讲的故事,你觉得有趣吗?(她很迷信、封建很粗俗)
师讲解:当时鲁迅是在枯燥乏味的私塾生活背景下听这个故事的,
预设点三:重点品读③买山海经部分
⑴、齐读第 段,组织小组学习:当时我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震悚的原因?)
⑵、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惊讶(没想到她能帮我买山海经)
师点拨引导: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如何说的?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回答)
⑶、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兴奋(渴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师点拨引导:这句话中那些行为动作体现了我的兴奋?(生读“赶紧”“打开”)
此处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学生补充人物当时的对话)
⑷、齐读这一段,体验人物情感。
三、体验情感
1、师总结以上学生发言,边总结边板书。
不大佩服→特别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2、齐读结尾两段。你读出了哪些情感?
四、板书设计
新的敬意
特别的敬意
不大佩服
敬意消失
【教材分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文中鲁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回忆了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几件事,表现了对她深厚真挚的怀念,同时也寄予了对中国没有文化又愚昧善良的劳动人民妇女的同情。这篇散文语言朴实,含而不露,幽默的调侃下蕴含着对阿长善良淳朴品格的赞美。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带有感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观课记录
很好的发挥了以问题引领学生阅读的切口作用。 本文篇幅较长,整体感知环节“标画儿时鲁迅对保姆阿长情感态度的语句”这一要求的提出,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学习,阅读课文,筛选信息,从整体上对阿长建立一个初步印象。主问题“你觉得儿时的鲁迅喜欢保姆阿长吗”贯穿课堂始终,小组研讨过程中有对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课堂结构简洁而又凝练,重难点处理恰当。整堂课紧紧围绕品读人物、体味情感两大环节,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师生合作之中交流认识,体验情感。特别是买书部分,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真正凸显了课堂重点。
学生立足文本,积极踊跃,参与面广。作为一个听众来说,觉得很轻松,学生利用文本能力很强。无论是概括情节,还是人物形象分析,还是主题思想阐释,都立足在文本的解读上。学生也立足在对文本的理解上,从文本入手,去扣、去挖,横向引用比较,纵向开掘深刻,对语言的品味、对形象的把握都会咂摸出不一般的滋味。
评测练习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如何理解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