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减法(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小数减法(教案)-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28 09:4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九册第48—49页的例2及相应练习。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小数的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习。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应做到“把小数点对齐”和“把末尾对齐”这样一些基本的计算法则。并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小数加、减的计算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和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和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得来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和掌握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和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
创设情境,整体认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小数一步计算的类型进行整体认识。
) (
实际运用,巩固方法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对于计算方法进行巩固和内化。
) (
再次探索,解决疑问
让学生再次对疑问探索,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计算方法的认识。
) (
交流方法,聚焦疑问
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心中的疑问得以聚焦。
) (
分类探索,初寻方法
学生对减法算式进行两次分类探索,使学生经历寻找计算方法的过程。
)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整体认识
谈话:大家的文具可真漂亮啊!大家使用的文具都是自己购买的吗?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文具店销售些什么文具呢?
1.出示文具及其价格(文具用图表示):
(
钢笔 笔记本 讲义夹 水彩笔
8元 3.4元 4.75元 2.65元
)
【这4个数据的安排是为了能让学生在之后列举算式的过程中,通过数据的不同来发现小数一步减法算式的类型不同。】
2.你能根据这个店文具的价格提出哪些一步加、减的问题并列式吗?
(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一类(一步加法问题):
一只钢笔和一本笔记本多少元?
8+3.4=
一本笔记本和一个讲义夹要多少元?
3.4+4.75=
……
第二类(一步减法问题):
一本笔记本比一只水彩笔贵多少元?
3.4-2.65=
一只水彩笔比一只钢笔便宜多少元?8-2.65=
……
教师的对应策略:
1
.把学生的算式进行板书。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问题的提出。
)
【设计意图:通过对于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中,对于各种类型的小数一步计算的算式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活动二:分类探索,初寻方法
谈话:大家刚刚提出很多精彩的问题,也都正确地列出了算式。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小数的减法。
1.你能把黑板上的这些减法算式进行分类吗?
(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一类:
如:4.75-3.4= 4.75-2.65=
第二类:
如:3.4-2.65= 8-2.65= …
教师的对应策略:
1
.把学生的分类进行板书。
2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分类的依据。
)
【设计意图:这个分类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分类中,能初步发现小数减法中存在着不同的情况,让学生不仅对上节课的小数减法类型有了巩固,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新的减法类型的存在。】
2.教师对分类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纳。
3.大家在分类中已经发现了小数减法中还有着不同的类型。
把不同类型的算式进行突出。
4.还能再次分类吗?
(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第一类(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
3.4-2.65= ……
第二类(整数减两位小数):
8-2.65= ……
)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进行分类,对于小数减法的类型有更为深入地认识。】
5.大家想自己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尝试进行计算。
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3.4 3.4 3.4
- 2.65 - 2.65 - 2.65
0.85 0.75 0.8
(不知道横线上应是几)
8 8
-2.65 -2.65
6.
(不知道横线上应是几) 5.35
教师的对应策略:
对学生的尝试计算的方法进行充分地了解。
)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计算,在计算方法问题的解决中,产生自己的体会,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有了自己对于方法的感受,为接下来的交流作准备。】
活动三:交流方法,聚焦疑问
1.谈话:大家刚刚计算地都很认真,下面请大家在小组范围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并把组内同学的疑问记录下来,等会进行交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解决。
2.学生在小组内就自己的计算展开交流和讨论。
教师进行巡视,并对交流方法进行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在和学习伙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解和体会。以此来促进学生对于这两类题解题方法的思考,促使他们想到用验算的方法来检查自己的答案。并能以此为基础找出相应的方法。】
3.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已经得出方法。
没有得出方法。
得出的方法是错误的。
教师的对应策略:
对学生的探索和交流合作的精神给予肯定。
让学生把自己得出的方法进行展示。
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说明你的方法是可行的?
结合生活实际(化为以“分”为单位)
验算(在自我检查中学习方法)
)
4.你看了各组的汇报后,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听取小组的汇报,把学生心中还存在的疑问进行及时地聚焦。帮助学生解决真正地困难。】
活动四:再次探索,解决疑问
谈话:大家好象对于为什么可以把被减数空的数位看作“0”还不太理解。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再做几题,看看是不是可以这样。
1.教师出示题目和要求:
(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7.5 6 7
-5.28 -5.1 -6.78
)
【设计意图:三道题目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方法。首先,三题中被减数和减数之间的数据相差地并不是很大。可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除了巩固化为“分”这个方法外,通过验算这个要求,让学生对自己的题目进行正确率的检查外,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验算的过程中主动地修正自己的题目的答案,在这种自我修改地过程中加深对于计算方法的逐步深入认识,以此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加深对于计算方法的记忆和理解。】
2.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
活动五:实际运用,巩固方法
1.让学生在第二活动中所得到得减法算式中,把剩余得题目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答自己所提出得实际问题中,对今天课堂所教学得方法进行进一步地巩固。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做题目时地完成性,培养学生良好地学习品质。】
2.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里面有很多的数学问题,你愿意来解决吗?
① 在跳高比赛中,小丁跳过了米,小华跳过地高度比小丁矮0.07米,你知道小华跳过的高度是多少吗?
冠军是小刚,跳过地高度比小丁高0.23米,打破了校记录。你能知道新的校记录是多少吗?
让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并个别进行板书。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来解答的。
1.3-0.07= 1.3+0.23=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熟悉的运动会出发设计了这个跳高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的解题中对于小数加法进行巩固,对于新的小数减法类型的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② 小红、小花和小芳三人参加了跳远比赛。下面是3人的成绩记录图。
(
1

4

0

8







0.45

)
你能根据上图信息,完成下表吗?
姓名 名次 成绩
让学生进行独立解答,并交流想法和策略。
【设计意图:在跳远这个生活化的题目中,通过出示一幅图,不仅让学生提高了看图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获取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当然,其中还蕴涵着巩固计算方法的目的。其中,还隐藏着学生进行两步计算尝试的可能性。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此外,在学生体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是真实地体验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学习。】
3.你能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中的体会吗?
板书布局:
(




)
(
问题解答
) (
学生的想法
) (
分类情况
)
【设计意图:突出以“块”的方法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想法突显,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
总的设计意图:
一、在多次探索计算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中,我不断地让学生进行尝试地练习,除了对方法进行体验外,还逐步增加了
验算地要求,希望以此为跳板,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有学习方法探索的体验,了解到可以运用自己学过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并且,借助这样反复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对于方法的提取过程有自己足够多的体验积累。把小数减法的方法真正做到内化为自己的计算策略。
二、在多样生活化的练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计算方法的学习中让学生有了策略思考上的提升。在练习中,除了以生活背景(运动会)作为支撑外,还加入了一些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求在此基础上,能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读懂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据的设计上,并没有给学生制造过多地障碍,只是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眼光,提高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能力,把解决问题和培养计算相互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是生活中的需求,而又要回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