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3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秋水(节选)》(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必修3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秋水(节选)》(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7 09:4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2张PPT。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迁西县、滦县等地)国君的长子和三子。生卒年无考。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陕西岐山县)。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2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如今周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这是用推行错误的行为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他们2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山,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辞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伯夷、叔齐兄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是可贵的。因此有关伯夷、叔齐的美德,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传颂,对于谦恭揖让的民族传统的形成产生过影响。
秋水《庄子》庄子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闻一多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的逍遥自由,用主观的相对思想消弭现实矛盾,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用“安时处顺”的宿命态度来对待现实。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
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书中的寓言很多。
学习目的:
1、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4、背诵全文。*正音泾 渚
涘 殆 jīng zhǔ
sì dài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
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
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
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
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
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
方之家。”按时同“径”水边、岸水中的小块陆地高的河岸同“辨”东海的北部脸朝东掉转脸部仰视的样子俗语泛指多宾语前置句形作动,小看形作动,轻视被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在这时候向东 秋汛随着季节来到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河)直流的水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全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很多道理,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小看孔子的学识,并且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秋水》译文1、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最初骄傲自大和后来的知错能改◎小结河伯形象:整体感知: 本篇文章节选自 中《秋水》篇的前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庄子·外篇》返回诵读感知《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很深刻了。 《秋水》诵读动画返回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理解。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百川灌河 始旋其面目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至于: 河: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面目:大方:古义,脸。今义:脸形状,相貌。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名词做状语,按时。名词做状语,向东。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3. 特殊 句式闻道百
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 判断句被动句4.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河伯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自喜的呢?答: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见了北海之后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全文可分为几层?百川灌河
不辨牛马至于北海
不见水端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望洋向若
见笑大方雄


阔无


际于是焉秋
水河
伯自
喜自
责秋水黄河:不辨牛马(雄壮开阔)北海:不见水端(辽阔无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对比对比黄河与北海之比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意:
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一经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
(1)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
(2)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写作特色通假字 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泾”通“径”,径直)
(“辩”通“辨”,辨别,区别)
古今异义词顺流而东行,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脸朝东。今指
东边)
词类活用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名词“时(季节)”作动
词“至”的状语:随季节,
按季节)
(方位名词“东”,作动
词“行”的状语:朝东,
向东)
(形容词“美”,
用作名词:美景) (意动用法,以……为少,
以……为轻。)
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句式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以……为……”
可译为“认为……
是……”)
(“非……,则……”,
可译为“(要)不是,
就……”)
(“且夫”,连词。
可译为“再说”“况且”,
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哀莫大于心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名言小辑惠 子 相 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拓展阅读读文回答:
〈一〉、借助工具书,翻译这则短文。
〈二〉、小组讨论:这则短文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注:①鹓鶵(yuānchú),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
②鸱(chī),古书上指鹞鹰(鹰的一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