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7 答谢中书书(课件3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7 答谢中书书(课件36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7 11:11:27

文档简介

学 情 分 析
我所教班级是农村初级中学普通班,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简化设计问题,尽最大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因此更加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此时,他们的文言文基础、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还不高,对自然山水的感受虽有初步的情感体验,但要体会中国古人以凝练简洁之语寄情山水的别趣情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效 果 分 析
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我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师生诵读过程中,反复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这节课,我的师范朗读和指导朗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朗诵兴趣,朗读水平有所提高,在音乐和图片的渲染下,能带领同学们较好的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应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喜欢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虽然注重了写景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好,上课时间也有些前松后紧,最后想让同学们背背文章,因时间问题忽略了。学生写景的文章应该再都多点时间练习和赏析,最后也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预习作业收场较快。没能好好品评一下。如果准备的好,应该是这节课很好的亮点。
整体来说,这节课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高涨,课堂的设计目标层次清晰,目标完成较好。只是我们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还有待提高,回答问题时,同学们还是时不时的用我们的方言回答问题,经过多次提醒,有所改进,但相比城市的学生来说,有很大差距。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我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坚持与努力,这种差距将会越来越小。我们期待着,努力着。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学校:羊里中学 教材版本: 山东教育出版社
教师:王晓蕾 年级:七年级 授课类型:新授
教 学 目 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通过自主品读,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学习多角度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激情导入
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相信同学们早就迫不急待的想要外出游玩,欣赏美景,我领同学们先来观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出示课件)
课件展示图片: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峨嵋之清凉 西湖之妩媚 还有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的三峡,今天我们跟随南朝的陶弘景来欣赏他《答谢中书书》中的美景,它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
二、题目解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分析
请同学们跟我读一遍课文《答 / 谢中书/ 书》 学生有节奏的齐读
有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读呢?谁来给我们讲解一下题目? (学生解答)
(课件补充讲解 )
理解题目
答:回复 作答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
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题目: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2、介绍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 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人),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著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小组合作学习
了解了作者作品,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合作,看一下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1、读美文2、疏文意3、品美句4、写美景(课件展示)
模块一:读美文
一读 读准字音 读出文章节奏(课件展示)
1、结合课件出示的朗读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课件展示)
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 ?2、选两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 3、学生齐读课文。??
二读 读出层次(课件展示) 读文章,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章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4、文章的结构层次是?
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小组合作讨论答案,推荐代表回答问题。老师点拨。补充讲解。(课件展示)
1、 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2、全文围绕美字展开。
3、最后一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
4、文章结构层次:总 分 总
三 读 :读出景物的壮美与秀美,读出作者的情感。(课件展示)
1、教师师范朗读 如“高峰入云”语调高昂,读出壮美的感觉,“清流见底”、“晓雾将歇” 等读的轻柔缓慢,读出秀美的感觉。“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着重训练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
3、同学展示并点评
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进行主题归纳(课件展示)
通过 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得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师生 配乐 赏图 诵读课文 ,共同感受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模块二:疏 文 意
通过读课文,我们整体把握的课文的主题,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进行小组展示。
小组展示时注意展示顺序: 1)读句子2)解释重点词语 3)翻译句子。
解释正确,小组每人得3分。解释错误,不得分。(课件展示)
学生讨论疏通文意并展示
教师精讲点拨 并检测
模块三:品美句
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其字句手法好在哪里?每人写一句。
佳句赏评:
我喜欢“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情味盎然。
学生小组讨论 展示赏析 学生点评 教师点拨
总结:其一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写作思路: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总领-----写景-------抒情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散文、诗歌中。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拓 展 阅 读(课件展示)
《小石潭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引导学生赏析:抓住水清澈的特点写的。
《西湖游记》: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引导学生赏析:运用排比、触觉、嗅觉等多角度写景。
模块四:写 美 景(课件展示)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习我们这节课的写作方法----借景抒情来描写一处景色,可以是春夏秋冬,可以是江河湖海,可以是名胜古迹,可以是清幽僻静之处。运用修辞、色彩、动静、视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
学生写作训练
展示写作成果 并赏析
四、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
结束语: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拿起你手中的笔,尽情描绘着美妙的世界吧!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绘景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抒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
教 材 分 析
本课是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6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观 评 记 录
欣赏美景图片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泰山之雄峻 黄山之幽奇 峨嵋之清凉 西湖之妩媚 还有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的三峡,导入新课。
点评:图片景色秀丽,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美景的赞叹之情。
二、题目解读、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分析
理解题目
答:回复 作答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
书:书信。题目: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2、介绍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时人谓‘山中宰相’。
3、介绍写作背景
点评: 学生自主预习较好,对作者作品略有了解,教师也做到了补充。
三、小组合作学习
目标展示1、读美文2、疏文意3、品美句4、写美景
模块一:读美文
一读 读准字音 读出文章节奏(课件展示)
1、结合课件出示的朗读指导进行朗读训练。
?2、选两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二读 读出层次(课件展示) 读文章,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章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4、文章的结构层次是?
点评:教师精讲点拨比较全面,也做到了重难点突出。
三 读 :读出景物的壮美与秀美,读出作者的情感。(课件展示)
1、教师师范朗读
2、5分钟学生自由朗读
3、同学展示并点评
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进行主题归纳
点评:教师的师范朗读很有感染力,较好的带动激发了同学们的朗读兴趣,同学们朗读练习十分热烈。师生配乐赏图诵读课文 效果较好。
模块二:疏 文 意
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进行小组展示。
点评:教师精讲点拨 并检测 学生整体掌握较好
模块三:品美句
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其字句手法好在哪里?每人写一句。
佳句赏评: 我喜欢“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情味盎然。
学生小组讨论 展示赏析 学生点评 教师点拨
点评:小组讨论比较热烈,展示的观点也很精彩到位,教师点拨有详有略。
拓 展 阅 读
点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模块四:写 美 景(课件展示)
学生写作训练
展示写作成果 并赏析
点评:学生学习多角度写景,还是很有难度的,当然有一些写的还是不错的。但对一部分同学来说还是生疏的,需要继续练习。
整体点评: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声情并茂的朗诵被背诵课文,相信这堂课在他们心里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效果不错。青年教师王晓蕾上课很有激情,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同学们掌握知识,感悟作者情感,语言再诗情画意一些、环节的设计再衔接一些会更好!
评 测 练 习
说一说重点字词的意思
交辉 时 俱 歇 颓 沉鳞 与
2、翻译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写美景
学习我们这节课的写作方法----借景抒情来描写一处景色,可以是春夏秋冬,可以是江河湖海,可以是名胜古迹,可以是清幽僻静之处。运用修辞、色彩、动静、视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
课件36张PPT。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羊里中学王晓蕾风景欣赏泰山之雄峻 答谢中书书黄山之幽奇 峨嵋之清凉 西湖之妩媚 雄


拔清


丽三 峡答谢中书书南朝 陶弘景解题:答谢中书书
答:回复 作答
谢中书:谢徵,作者的朋友
书: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理解题目:给一个姓谢的任职中书的朋友的书信。
介绍作者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 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人),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著有《陶隐居集》。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浑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山中宰相’”。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
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
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
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
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
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小组合作学习目标1、读美文
2、疏文意
3、品美句
4、写美景读 美 文一读
读准字音
读出文章节奏、韵律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二读 读出层次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3、文章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 什么? 4、文章的结构层次是? 1、 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2、全文围绕美字展开。

3、最后一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议论,抒发作者的情感。
4、文章结构层次:总 分 总
三 读 :
读出景物的壮美与秀美,读出作者的情感。
如“高峰入云”语调高昂,读出壮美的感觉,“清流见底”、“晓雾将歇” 等读的轻柔
缓慢,读出秀美的感觉。
主题归纳:
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得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诵读课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 林 翠 竹,四 时 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疏通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疏通文意。
小组展示时注意展示顺序:
1)读句子
2)解释重点词语
3)翻译句子。
解释正确,小组每人得3分。
解释错误,不得分。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全、都季节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欣赏消散说一说山 川 之 美, 古 来 共 谈。

高 峰 入 云, 清 流 见 底。
 
两 岸 石 壁, 五 色 交 辉。
 
青 林 翠 竹, 四 时 俱 备。
 
晓 雾 将 歇, 猿 鸟 乱 鸣;
夕 日 欲 颓, 沉 鳞 竞 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一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品 美 句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其字句手法好在哪里?佳句赏评:
我喜欢“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情味盎然。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意

美课文理解写作思路:古来共谈
山川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静景)(动景)美自康乐以来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仰视)(俯视)(平视)总 领写 景抒 怀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常见于散文、诗歌中。
拓 展 阅 读
《小石潭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西湖游记》: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写美景学习我们这节课的写作方法----借景抒情来
描写一处景色,可以是春夏秋冬,可以是江河湖海,可以是名胜古迹,可以是清幽僻静之处。运用修辞、色彩、动静、视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这节课,我很用心的调动很多资源,希望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著名景点的图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中我运用小组积分的办法,积极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激情满怀的配乐朗诵,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有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在环节与环节的设计上,缺乏自然巧妙的衔接。语言上还需再精炼一些。
2、口头语也有很多,这为我以后的教学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3、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4、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文背诵没能在课堂上完成。写景展示这一环节也没有很好的交流展示。
在以后的教学准备过程中,用心尽力,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凑,课堂扎实有序;让自己的语文功底更扎实一些,知识再丰富一些,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轻松愉快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课 标 分 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学习文言文,诵读很重要。诵读时要读准字音、读谁节奏、读懂文意、读出文脉和意蕴。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疏通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按照课标的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疏通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诵读中,要读准字音、读谁节奏、读懂文意,理解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诵读中,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观察景物,学习借景抒情。并能达到背诵。
以此更好的感受文章美和景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