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拔高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拔高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10: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某些名士把道家“道法自然”付诸实践,他们毁弃礼法、崇尚自身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士人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荣。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社会出现新的思想潮流 B.三教合流开始出现萌芽
C.战乱导致人们思想混乱 D.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2.如图是盛唐时期“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一改唐初以楷书为主流、结构谨严整饬的总特点。这种变化(  )
A.集中体现了书家多方面素养
B.是唐朝科举制度发展的结果
C.使汉字使用的实用性增强了
D.体现了盛唐浪漫忘形的情态
3.对于颜体楷书,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在《海岳书评》中有这样一句评价:“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下列关于楷书的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4.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下列文物中可以见证此话的是
A.秦武士俑 B.唐白瓷长颈瓶 C.唐大雁塔 D.元吹笛、击节板陶俑
5.清代书法家梁巘评论古代书法“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唐尚法”中的“法”就是法度、规则,但唐代书法并不排斥“表意宣情”。下列最能体现“表意宣情”的是(  )
A. B.
C. D.
6.唐代医学文献中常见对域外矿物药应用的记述。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引《耆婆(印度名医)医方论》,“黄青白硝石,是百药之王,能杀诸虫,可以长生,出自乌场国,采无时”。这反映出唐代( )
A.丝绸之路贸易繁盛 B.开放包容促进医学发展
C.异域医药水平高超 D.国家统一推动文化交融
7.下图是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中的塑像,该石窟始建于后秦(384—417年),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392—452年),后经隋唐及以后各代不断开凿扩建,遂成为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该图主要反映了魏晋至隋唐时期
A.民族矛盾尖锐 B.中外交流频繁
C.文化灿烂辉煌 D.佛教广泛传播
8.魏晋风度指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人生观: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 反对礼教,追求隐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谈;喜好服食药、酒;在服饰上追求洒脱。 影响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商品经济发展 B.社会政治环境 C.儒学地位动摇 D.士人群体扩大
9.如图是位于西安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局部)。据石碑所载,唐贞观九年(635年),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景教)教士阿罗本带经书从波斯到唐朝都城长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人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阁"。该石碑的记载可以说明唐代( )
A.民族交融盛况空前 B.对外开放文化兼融
C.边疆管辖行之有效 D.文化传播影响异域
10.羯族首领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铸造了“丰货”钱,钱文苍劲古拙,篆中有隶,隶中有篆,篆隶相兼。大夏赫连勃勃于真兴元年(419年)所铸“大夏真兴”钱,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钱文隶书,兼具楷意。两者皆为圆形方孔钱。据此可知,这些货币的出现( )
A.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成熟 D.强调了传统的华夷之辨
11.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诗句,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雄奇壮观,英武豪放
B.张扬个性,蓬勃向上
C.凝重沉郁,忧国忧民
D.柔美清婉,愁苦悲凉
12.盛唐时期,边塞诗歌中存在“以汉代唐”的现象,指的是诗人借用汉朝的人、事、物来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如“匈奴未灭不言家”“不破楼兰终不还”,汉将李广、霍去病卫青常被提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汉代统一王朝的强大 B.汉唐相似的时代风貌
C.汉唐对外征战的频繁 D.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二、主观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柳宗元,唐中叶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更加重视教育实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明道”“行道”的君子,也就是要培养具有“生人之意”的志向,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圣人之道,以培养能施以仁心、仁政,能够辅时及物、济世安民的封建治术人才。他和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文以明道”,主张写文章要有思想内容,反对形式主义文风。“文以明道”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对扭转形式主义的文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柳宗元把传统的经学教育内容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百家之言乃至浮图。他主张既要“邃于经书”,又要“博取诸史群子”,即既要深入钻研儒家经典,又要认真研习诸子百家之书。这是唐朝时期“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文教政策在其教育思想上的体现。
——摘编自何明明《浅析柳宗元及其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柳宗元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柳宗元思想的影响。
14.历史考据初探
小彬同学在观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后对唐代玻璃器皿产生了兴趣,开始了相关史料探究。
步骤一 小彬同学在博物馆中看到以下一些出土的玻璃器皿。
凸纹玻璃杯·唐何家村窖藏出土 团花描金蓝琉璃盘·唐法门寺塔出土 绿琉璃瓶·唐法门寺出土 玻璃高足杯·唐新疆博物馆藏
步骤二
史料 史料 来源 史料 类型 史料 信息 结论
凸纹玻璃杯 唐何家村窖藏出图土 ① 呈淡黄色,口径14.1、高9.8厘米;经过现代科学技术测试,结果显示其化学成分是中亚玻璃的典型器。 异国情调的凸环纹玻璃碗是从伊朗高原输入的萨珊玻璃器。
“窗户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洞澈而光凝秋水,虚明而色混晴烟。 (唐)王棨《琉璃窗赋》 文献史料 ② 玻璃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
“劫国(今阿富汗),唐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甲、玻璃水精杯各一;玻璃四百九十枚,大者如枣,小者如酸枣。”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史料 类型 阿富汗遣使朝贡,携带玻璃数量较多,种类多样。 ③
步骤三 为了进一步地探究这些玻璃器皿的来源,小彬同学又收集到了如下一组材料;
(罗马帝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
——《后汉书.西域传》
蜀宾(今阿富汗),武德二年,遣使贡宝带、金锁、水精盏、颇黎(玻璃)状若酸枣。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西域传》
在法门寺出土的琉璃盘上,有些装饰着明显的伊斯兰风格的图案,推测这些蓝色琉璃盘是阿拉伯帝国的产品。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玻璃》
(1)可以从哪些视角对以上唐朝玻璃器皿进行探究?请拟写出两个视角。
示例:从生产工艺技术探究唐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2)小彬同学又找到了一些对玻璃器皿记载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史料的整理和分析,请帮助他完成步骤二表格中①②③的内容填写。
(3)根据上述步骤,小彬同学得出了唐朝的玻璃器皿是由域外输入的结论。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大帝国的出现,跨文化互动进一步加速,广泛的贸易、旅行和交通网络建立起来,为遥远社会间持久而系统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在早期的互动网络中,丝绸之路网络是最为广阔的,大约公元前200年之后,它不仅便利了商业和物种交流,也便利了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作为陆路和海路网络,商人们通过它交易丝绸、香料、马匹、玻璃和其他商品,这一点人所共知;但丝绸之路也是宗教和文化传统传播的通道。陆路连接起从中国和朝鲜到大夏和印度再到更远的伊朗和地中海沿岸的各社会,而海路网络作为辅助手段,保证了航海者在中国、日本、东南亚、锡兰、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之间的航行。伊斯兰教兴起后,这些陆上通道和海上航线的运载量极大提高,不久,另外一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陆路网络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地中海沿岸联系起来。
——美杰里,本特利《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他们毁弃礼法、崇尚自身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士人纷纷效仿,并以此为荣。”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出现新的思想潮流,即魏晋时期的玄学,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思想的混乱,排除C项;当时儒学仍然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D
【详解】唐代书法风格从唐初以楷书为主流、结构谨严整饬发展到盛唐时期颠狂奔放、流畅纵情,这一变化体现了盛唐浪漫忘形的情态,D项正确;由楷书到草书书法艺术主流的变化不能体现书法家多方面素养,A项错误;草书的发展与唐朝科举制度无关,B项错误;实用性增强的书法主要是楷书和行书,不是草书,C项错误。
3.B
【详解】依据材料“颜真卿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可知楷书如排兵布阵一样字形方正,规矩严整,B项正确;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属于篆书的特点,排除A项;工整清晰,飞洒活泼属于行书的特点,排除C项;变化丰富,奔放跃动属于草书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秦朝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A;唐白瓷长颈瓶反映唐代制瓷水平,与佛学无关,排除B;唐代高僧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显然与佛学相关,故选C;元吹笛、击节板陶俑反映的元代娱乐生活,与佛学无关,排除D。
5.B
【详解】草书艺术线条的勾连不断、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B是草书,故选B;A是隶书,C是楷书,D是行书,三者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能体现‘表意宣情’”,联系所学草书的特点分析解答。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唐代医学文献中常见对域外矿物药应用的记述”“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引《耆婆(印度名医)医方论》”,可见唐代开放包容政策促进医学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中外医术,不能得出异域医药水平高超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统一与文化交融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魏晋至隋唐时期,各朝代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了大量石窟,D项正确;图片不能反映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魏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丝绸之路部分中断,导致中外交流陷入低谷,排除B项;仅从石窟艺术这一项成就无法全面反映魏晋至隋唐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C项属于程度描述不当,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追求独立、自由、崇尚清谈、追求洒脱的魏晋风度是在士族阶层崛起、统治阶级内部残杀,政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士大夫逃避现实政治黑暗、崇尚玄学时形成的人生观,即魏晋风度的形成主要是社会政治环境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魏晋风度的形成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魏晋时期儒学动摇是魏晋风度产生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士人群体扩大并非这个时代形成魏晋风度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与“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景教)教士阿罗本带经书从波斯到唐朝都城长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并受到统治者重视,这说明唐代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文化兼收并蓄,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宗教文化传入中国,不属于民族关系,属于对外交往,排除A项;由材料只能判断中外交流,无法判断唐朝对边疆的行政管理是否行之有效。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异城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未反映中国文化对异城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419年(中国)。根据材料“钱文苍劲古拙,篆中有隶,隶中有篆”“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钱文隶书,兼具楷意”以及货币形制可知,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政权铸造钱币,民族政权深受汉文化影响,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B项正确,排除D项;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是否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排除A项;仅是少数民族的货币,不能催动书法艺术发展成熟,排除C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诗歌就是时代的反映,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歌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故B项正确。A项应为边塞诗的风格,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为现实主义风格,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婉约风格,与材料不符,排除。
12.B
【详解】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汉朝西北边境一直面临来自匈奴的威胁,而唐朝的边境则面临突厥、吐蕃等隐患,汉代经营边疆的成功使得唐代诗人以史咏今,抒发建功立业之志,反映出唐代和汉代的时代风貌的相似之处,故B项正确;与汉代相比,唐代也是统一王朝,更为自信开放,A项不符合题意;唐代对外征战并不频繁,对周边民族采取羁縻政策为主,C项错误;D项与边疆问题无关。
13.(1)主张:重视教育实践,强调“明道”“行道”注重“文以明道”“博览群书”的教育方法;主张教育内容要以儒家经典为本,兼采诸子百家学说的思想。
(2)影响:推动了儒学道统的恢复;对扭转形式主义的文风起到了积极作用;强调运用圣人之道解决现实问题,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他的一生不但重视教育理论,更加重视教育实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明道’‘行道’的君子,也就是要培养具有‘生人之意’的志向,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圣人之道,以培养能施以仁心、仁政,能够辅时及物、济世安民的封建治术人才”可知,重视教育实践,强调“明道”“行道”注重“文以明道”“博览群书”的教育方法;据材料“柳宗元把传统的经学教育内容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百家之言乃至浮图”可知,主张教育内容要以儒家经典为本,兼采诸子百家学说的思想。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这是唐朝时期‘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文教政策在其教育思想上的体现”可知,推动了儒学道统的恢复;据材料“‘文以明道’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对扭转形式主义的文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知,对扭转形式主义的文风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材料“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圣人之道,以培养能施以仁心、仁政,能够辅时及物、济世安民的封建治术人才”可知,强调运用圣人之道解决现实问题,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14.(1)从物品的来源探究唐朝中外文化、技术的交流;从物品的用途与功能探究唐朝的社会生活;从出土地点探究唐朝的玻璃器皿使用分布;从物品的造饰探究唐朝的人们审美观念。
(2)①实物史料。②窗户使用玻璃,色泽透明,制作精良。③以稀奇、昂贵的玻璃作为贡品,反映了中外交流状况。
(3)可赞同或不赞同。
例如:赞同观点原因:出土实物史料是研究玻璃器皿的一手史料,可信度很高;对出土器物的分析与传世文献史料形成互证,均可说明这些玻璃器皿来自域外。
不赞同观点。原因:唐朝经济贸易发达且手工业技术发达,且唐朝疆域辽阔,不缺乏精美的原材料;且材料只能体现唐朝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不能得出唐朝玻璃器皿是由域外输入的结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本题要求提供新的视角对唐朝的玻璃器皿进行进行探究。根据“异国情调的凸环纹玻璃碗是从伊朗高原输入的萨珊玻璃器”、“阿富汗遣使朝贡,携带玻璃数量较多,种类多样”等信息可知,可从物品的来源探究唐朝中外文化、技术的交流;根据“凸环纹玻璃碗”、“窗户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玻璃水精杯各一”等信息可知,可从物品的用途与功能探究唐朝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可以从玻璃器皿的出土地点探究使用分布,从物品的造饰探究唐朝人的审美观念。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凸纹玻璃杯”从史料类型上来说属于实物史料;根据“窗户之丽者,有琉璃之制焉”可知,史料体现的信息是唐朝时期窗户使用玻璃,色泽透明,制作精良。根据“阿富汗遣使朝贡,携带玻璃数量较多,种类多样”等信息可知,这说明当时阿富汗以稀奇、昂贵的玻璃作为贡品,反映了中外交流状况。
(3)本题是论述题之观点选择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综合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小彬同学的结论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如果选择赞成,可从史料类型、出土器物与文献史料加在的互证等方面来证明这些玻璃器皿来自域外。也可以选择不赞成,可从唐朝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水平、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来证明,这些玻璃器皿有可能是本土发明的。
15.观点:统一政权的出现推动跨区域交流
阐释:大一统的汉帝国建立后,汉武帝时期,朝廷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随后在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频繁,促进了汉朝物质和文化的西传,同时也有大量西域乃至欧亚其他国家的物质或文化传入中原地区,促进了人类跨区域文化交流。唐朝建立后,本着开放包容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传统丝绸之路上贸易往来频繁,而且东部沿海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兴盛,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中国的物质文明和文化远播海外,外来的物品或思想也在中国广为传播。
【详解】本题相对开放,选择角度多样化,可从推动跨文化交流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也可以从跨文化交流的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等角度分析。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