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基本解决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2.下边为北宋、唐、元、明、清五个朝代平均每年取士人数数轴比较图。这一现象反映了北宋( )
A.权力分割过细 B.大力提倡文治 C.官僚机构腐败 D.行政效率低下
3.如图所示为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北宋如此分配旨在( )
A.优化民政管理 B.监察地方政治 C.加强中央集权 D.防范宰相擅权
4.宋太祖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宋太祖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文官地位
C.增强军事实力 D.精简官僚队伍
5.北宋翰林学士的本职是起草诏命和参与谋议,但皇帝还常令其兼领他司,如知审官院(掌中下级文官考核选拔),判尚书省、太常寺(掌宗庙礼仪),领开封府,任三司使等。另外,还有一些临时差遣,如典掌选举、编修书籍、出使外方和审理大狱。由此可见,北宋时期( )
A.君主专制继续强化 B.中枢权力发生转移
C.官员执政能力提升 D.官僚监察制度严密
6.宋太祖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权,其余庶政仍由中书门下统摄。该制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
A.崇文抑武 B.分化事权 C.高效决策 D.架空相权
7.下图为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他对土地兼并实行的措施是
A.抑制 B.禁止 C.放任 D.鼓励
8.“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司,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北宋政府的上述做法
A.进一步加剧了“冗官”局面 B.有利于消除地方上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C.有效地缓解了“冗费”现象 D.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色
9.宋人在颂扬本朝集权成就时,称道“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与这一现象形成有关的是,宋朝( )
A.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 B.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
C.州一级增设通判一职 D.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10.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原因是
A.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11.南宋时,淮南路人口户数只及北宋神宗时的六分之一。《尊白堂集》记载:“所占虽多,力实不给,种之卤莽.收亦卤莽……率淮田百亩所收不及江浙十亩。”这可佐证( )
A.经济重心南移受阻 B.战乱区耕作技术粗放
C.政府执行重商政策 D.宋辽战争致人口减少
12.下表是两则对宋初改革的不同评价,二者都认为北宋初年的改革措施( )
观点 作者及出处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宋元)马端临《文献通》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A.铲除割据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B.尽收天下之兵,确保了长治久安
C.吸取历史教训,实现了富国强兵 D.导致制度僵化,埋下了亡国种子
二、主观题
13.南宋学者陈亮、叶适对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进行了批评,他们说: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水心别集》卷10《实谋》
唐失其道,化内陆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纲纪二》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范仲淹反映了当时的哪些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3)面对两宋之际“夷狄骄盛”,南宋君臣各自的态度如何?如何评价绍兴和议?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历朝地方政府层级体制情况统计
——摘编自柯学民《中国地方政府层级体制的历史变迁与启示》
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层级体制变化的演变规律,选取其中一个特点,加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基本解决,C项正确。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排除A。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地方威胁中央集权,排除B。明朝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不明显,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据本题材料“北宋、唐、元、明、清五个朝代平均每年取士人数数轴比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平均每年取士人数远超唐、元、明、清时期,说明北宋扩大了科举规模,大力提倡文治,B项正确;仅凭宋至清代的取士人数无法得出北宋权力分割过细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取士人数的多少与北宋官僚机构是否腐败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北宋时期冗官现象展开论述,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北宋行政效率低下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北宋在“路”上设立四司,四司分权,而在“府”上设置通判,这些设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优化民政管理只能反映地方官员分化事权的设置,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通判监察地方政治,排除B项;防范宰相擅权属于北宋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太祖选用儒臣治理地方节度使辖区,认为即使儒臣贪污,危害也不如武臣拥兵自重来得大。其目的是通过重用文臣,削弱武将的权力,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提高文官地位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项;此举并非为了增强军事实力,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事力量,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任用文官治理地方,与精简官僚队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北宋(中国)。翰林学士本职是起草诏命和参与谋议,属于皇帝亲信。北宋皇帝命令翰林学士兼领他司和临时差遣,如典掌选举、编修书籍、出使外方和审理大狱。这些举措意味着皇帝利用自己亲信来处理行政事务,这显然有助于加强皇权,说明北宋时期君主专制继续强化,A项正确;翰林学士有时候兼领他司、临时差遣,这并不能说明中枢权力发生转移,排除B项;皇帝对于翰林学士的任用只能说明皇帝任用亲信,并不能说明官员执政能力提升,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宋太祖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权,其余庶政仍由中书门下统摄”及所学知识可得,宋朝的军事、财权、行政分由不同机构掌握,以达到分化事权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文臣和武将之间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各机构内部的工作效率,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相权被架空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武将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C正确,ABD排除。故选C。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各路设置转运使司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地方上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实现强化中央集权的目的,B项正确;A项与北宋的分化事权有关,排除;这一措施加剧了“冗费”的问题,排除C项;D项是行省制度的特征,排除。故选B项。
【点睛】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北宋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 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其中一个重要做法是分散权力、相互牵制,也即材料所述“上下相维,轻重相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 制约,C项正确;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 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排除B项;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 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这不属于“集权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是主动的,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而两宋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处处被动,归根结底是由国家的实力决定的,民族政策的差异也跟实力相关,故选C项;选项A表述错误,民族不存在优劣之分,排除;唐宋封建制度呈现出加强趋势,但是这与民族问题之间并无必然关联,选项B排除;民族政策因朝代而异,取决于国家实力,选项D排除。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淮南路人口较北宋时期下降较多,且据材料“大率淮田百亩所收不及江浙十亩”可知,淮南路农业耕作技术粗放,单位面积产量较江浙地区较低,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附近的州郡,在宋金战争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创伤,南岸的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荆湖北路人口损失都非常惨重,综合得知,在宋金战乱区,人口减少,耕作技术粗放,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并没有受阻,排除A项;重农抑商指的是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材料没有涉及对手工业和商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宋与金战争导致人口减少,并非宋辽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可知,马端临认为宋朝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使得军事制度僵化,据材料“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可知,朱熹认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使得地方制度僵化,两者都认为宋初改革措施导致制度僵化,埋下亡国种子,D项正确;中国古代割据的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排除A项;北宋并没有长治久安,中期出现严重社会危机,排除B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下出现了三冗两积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3.两段材料批评的焦点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在执行中矫枉过正,并且积重难返。第一段主要批评制度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段主要批评过度崇文抑武(与唐朝后期相比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军备废弛,国势积弱。积极: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全国一盘棋,集权于中央,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消极: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严重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详解】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依据所学可知,宋初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此的评价应从积极性和局限性入手。依据材料“内外皆柔”“ 虽能自安”结合所学回答积极影响:各级机构逐层统辖,全国一盘棋,集权于中央,有利于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依据材料“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矣”“昏然俯首一 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等信息,结合所学回答消极影响: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严重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新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统治危机日趋严重。
14.(1)问题: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
原因: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送给辽和西夏“岁币”“岁赐”。
(2)社会问题: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挽救措施:北宋中期发起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3)态度:宋高宗:苟且投降;岳飞:坚决抗金。
评价:主观上是签订屈辱性条约,给南宋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客观上,使宋金之间保持了一定时期的和平,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分析】(1)
问题:根据“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可得出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危机十分严重。原因:根据“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一是政府不断扩充军队,增设官吏,军费和官俸开支越来越大;二是北宋还要送给辽和西夏“岁币”“岁赐”。
(2)
社会问题:根据“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得出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挽救措施:结合北宋的相关改革可得出主要有北宋中期发起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中心的王安石变法。
(3)
态度:根据所学可得出宋高宗:苟且投降;岳飞:坚决抗金。评价: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观上是签订屈辱性条约,给南宋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客观上,使宋金之间保持了一定时期的和平,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
【点睛】
15.示例:
县级政区最具稳定性。
说明:县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建制,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巩固于秦汉。至现代,作为国家结构的基本单元,已经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无论朝代如何兴替,政府层级如何变化,县级政区始终是最稳定的一个层级。自古以来,对县进行有效治理都是中国政府层级体制变化的关键因素。县级政区长盛不衰,是历代王朝对整个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石,是协调与平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核心。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提取有效信息整合提炼主题,如县级政区最具稳定性、地方层级体制的变化,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