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拔高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拔高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10:3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明代,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人们以说嘉兴话为时尚;清代上海属苏州管辖,人们以会说苏州华为荣;到了现代,上海已成为著名大都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话。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 )
A.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 B.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
C.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D.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材料中 “角色”的定位最准确的是( )
A.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阻碍者
B.学而优则仕的典型
C.明代中后期的早期资本家
D.“离经叛道”的进步思想家
3.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大概以橘、柚等果品为生,多至千树,贫家亦无不种。以蚕桑为务,地多植桑,生女未及笄,教以育蚕。……以商贾为生,土狭民稠,人生十七八,即挟赀出商”。由此可知,当时的太湖地区( )
A.自由雇佣劳动模式的推广 B.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C.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生产生活与市场紧密关联
4.史料记载:“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明朝后期(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C.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D.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
5.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韩愈 C.朱熹 D.顾炎武
6.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士人“无论他们是对皇权的批评还是对历史的反思,其实后人都能体验出一种来自明亡的激奋和悲怆”。该学者意在说明
A.传统儒学面临认同危机 B.经济变化引发思想变迁
C.经世致用成为思想主流 D.思想批判未脱传统窠臼
7.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屡见不鲜。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B.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C.商人道德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8.明末小说描写的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士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成为小说的主角。 明代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B.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理学的发展
9.明嘉靖年间,浙江太平县虽"地峡土瘠","然种植宜各有宜",近山种植榛、栗、木棉,近海地种植柑桔,近溪地宜种松,家旁隙地宜种桑,城镇地宜种姜、韭。这反映出( )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明代形成现代市场经济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
10.清末资产阶级革命者章太炎撰文评价一位古代思想家:“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所恃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下划线上可填入的书名为
A.《春秋綮露》 B.《四书章句集注》 C.《日知录》 D.《明夷待访录》
11.王夫之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对这一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理欲一致 B.理先于欲 C.欲先于理 D.礼即天理
12.茶在英语、法语和荷兰语中发音为“tea”,而闽南话茶发音为“tea”。这从侧面可以印证( )
A.天主教士与开明士大夫合作贩卖闽南茶叶
B.明朝放松私人海外贸易限制导致走私猖獗
C.清朝十三行垄断贸易迫使西方从福建购茶
D.茶叶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载体
二、主观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明)邱浚《重编琼台稿》
材料二 道光时的《徽宁会馆碑记》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商帮衰落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都市化”的角度概括明代中期以后经济“货币化和多样化”的突出表现,并扼要说明其与明朝后期“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之间的关系。
15.【找到在世界中的位置】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日益被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面对整个世界,在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一个政府不再仅仅思考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而且还要思考怎样来面对世界,在这世界历史的转折关头,理智的人们使自己适应于世界,没有理智的人则坚持要使世界适应他自己。
结合所学知识,以18世纪的中国为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清明时期、近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不同时期上海地区的方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而且上海方言从使用外地语言到使用自己的语言,也反映了上海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B项最佳;心理取向只是影响地区主流方言变化的主观因素之一,A项有一定道理;上海从城镇到大都市的变化确实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迁,但这只是影响上海方言变化的客观因素之一,本质上也是上海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时代体现,C项有一定道理;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在发展过程中语言的变化,经济发展与语言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答案为:B(3分)A(1分);C(1分);D(0分)
2.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他们改变原有的轻商观念,涉足商业谋利,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等信息可知他们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由题干中“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等信息可知他们转化为了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又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者,A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通过政治力量来扩充经济实力,而非学而优则仕,排除A项;当时尚未出现资本家,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中的士大夫特征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民众种植经济作物,从事商业活动,这些都体现了太湖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产生活与市场的联系加强,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没有体现雇佣关系,也没有描述土地资源的开发,排除AB项;材料描述的是生产与市场的关系,没有体现市镇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根据“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g sūn)计。两者相资为生久矣”可知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雇佣关系,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A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材料说明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不能体现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和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5.D
【详解】根据“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得出材料主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正确;董仲舒是西汉的人物,韩愈是唐朝的,朱熹是宋代,排除AB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对历史的反思……都能体验出一种来自明亡的激奋和悲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专制制度并非是为了追求民主政治,更多是基于汉族王朝灭亡的痛苦反思,D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依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也属于传统儒学范畴,所以没有产生认同上的危机,排除A项;材料可以体现一定的思想变化,但没有体现经济变化对思想的影响作用,排除B项;当时的思想主流依旧是宋明理学,并非实学思潮,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因此小说中的商人形象有所变化,A项正确;受儒家思想的禁锢,当时士人的主流价值取向和商人的伦理道德观念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排除BC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D项排除。故选A项。
8.C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末小说的主人公层面十分广泛,包含各行各业,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明代末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创作者为了迎合市民阶层的需要而为之,故选C;明末时期,政府依旧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并未大幅提高,故排除A;市民文学并不是明末才开始兴起,唐代的传奇、宋元的话本等都属于市民文学,故排除B;材料现象与理学的发展无关,故排除D。
9.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嘉靖年间,浙江太平县种植了“榛、粟、木棉、柑桔、松、桑”等多种经济作物。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明显,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排除A项;“明代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契约雇佣关系,无法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据材料“余姚者,立宪政体之师。观所恃重人民,轻君主,固无可非议也。”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反对君主专制,《明夷待访录》是其代表作,故D正确;《春秋繁露》是西汉董仲舒所著,A错误;《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著,B错误;《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代表作,C与材料无关。
11.A
【分析】
【详解】材根据“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可得出其强调理和欲的统一,故A项正确;排除BCD。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清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在英语、法语、荷兰语和闽南话中茶叶的发音是一样的,表明了茶叶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载体,D项正确;仅凭茶叶的发音不能印证出ABC项,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1)原因:道路交通的畅达;商人地位的上升;商品流通活跃(商品经济发展)。(6分)
(2)影响:促进城镇化;发展地域文化;丰富民俗生活。(3分)
(3)原因:积累财富未用于商业投资;富而入仕观念强烈;政府盘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4分)
【详解】试题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横游蓟北”概括出道路交通的畅达,根据材料一中“今天下之人不为商者寡矣”来概括出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中“士之读书将以商禄,农之力作将以商食,而工而隶而释氏而老子之徒,孰非商乎!吾见天下之人,不商其身”概括出商人地位的上升。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中的“商贾辐辏,虽弹丸地,而繁华过他郡邑”“ 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多有,而盛镇尤汇集之处也”概括出促进城镇化;根据材料二中的“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概括出发展地域文化;根据材料二中的“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 概括出丰富民俗生活。
(3)原因依据材料三中“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概括出积累财富未用于商业投资,富而人仕观念强烈;结合所学知识从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概括出政府的盘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冲击。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商帮
14.表现:白银大量流入,成为基本支付手段;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资本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或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关系: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界的活跃”具体展开亦可相应得分)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并结合所学明清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成为基本支付手段,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商业资本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或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第二小问关系,根据材料“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并结合所学明清思想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15.18世纪的中国,正值康乾盛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有所建树,在“思考怎样自己的国家”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但此时的西方已经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工业革命也已开展,世界日益被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但清统治者仍沉醉“天朝上国”迷梦,逐步走向闭关锁国道路,并推行文化禁锢政策,完全隔绝了明末清初以来的早期西学东渐交流。这种自我封闭的结果,使“盛世”局面难掩与西方的差距与落后,最终为19世纪后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埋下了祸根。
【详解】根据材料“在这世界历史的转折关头,理智的人们使自己适应于世界,没有理智的人则坚持要使世界适应他自己”可以在整个世界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些国家抓机会迅速崛起,有些国家却闭关自守,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18世纪的中国为例主要体现为中国闭关自首,落后于历史发展潮流,需要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对外政策及后果进行分析即可,需要体现出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中国自我封闭,最后在列强的武力下被动的融入了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