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拔高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拔高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10:4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其创作风格来看,该作品属于
A.先秦时期的民歌 B.战国时期的楚辞 C.文采华丽的汉赋 D.讲求规范的唐诗
2.如图所示。秦朝统一文字( )
A.巩固了秦朝大一统统治 B.大大促进秦国发展强大
C.表明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D.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3.西周统治者在朝堂上设置四夷乐官,负责对四夷之乐的传习与演奏。在举行祭祀和宾客之礼、四夷来朝等典礼时,四夷乐官负责在都城四门之外演奏四夷之乐。这
A.推动了华夷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B.反映出宗法理念催生礼乐制度
C.见证了西周对四夷的直接治理 D.根源于生产工具的突破性进步
4.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土地 1 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①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百戏,是汉朝对表演艺术的统称,包括音乐、舞蹈、杂技、魔术、角抵戏等。汉朝宫廷的各种庆典,以至民间节日庆典,都常常以百戏表演助庆。数百人乃至数千人同台演出,载歌载舞,形式热烈,场面壮观。百戏的盛况( )
A.表明了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B.促进了经济繁荣与国力强盛
C.体现了蓬勃向上的社会风貌 D.打破了宫廷雅乐的垄断地位
6.东汉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记载了当时所见西汉时期各学术流派的著作,以下是各派著作数量变化的简单统计。出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学术流派 汉初著作数 汉武帝之后著作数
阴阳家 2种21篇 无
法家 1种31篇 无
纵横家 3种40篇 3种5篇
杂家 2种54篇 28篇
A.“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 B.政府禁止诸子思想的传播
C.“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D.社会动乱导致了文化衰落
7.在原始人信仰中,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动植物,这种动植物是本氏族的祖先,这种动植物被当作本氏族的图腾,作为氏族的象征。图腾的出现表明当时( )
A.国家统治依靠神权 B.族群认同出现
C.农业和畜牧业发达 D.社会分工明显
8.西周社会中,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青铜占据主导地位。青铜主要铭记的是作器人或其祖先的功绩,代表贵族尊严与风范,不能当作一般文本传播阅读。战国时期简牍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取代青铜成为当时主流媒介。这一变化源于( )
A.成熟文字出现 B.文书制度确立
C.学术文化下移 D.贵族政治消亡
9.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这标志着( )
A.国家取代了部落 B.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部落取代了氏族 D.铁器取代了青铜器
10.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表明他主张( )
A.百家争鸣 B.减轻赋税 C.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11.《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承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
A.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 B.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
C.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 D.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
12.关市原意是关与市的合称,《周礼·天官》九赋中有《关市之赋》。秦律中有《关市律》,但后来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汉代文献中的关市多指此者,意为边关的交易场所。引起汉代关市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一统国家建立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中央集权制形成 D.民族融合的出现
二、主观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人后世子孙追述周初分封情况时曾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又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用,管、蔡、都、霍、鲁、卫、毛、胁、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榜也。凡、蒋、邢、茅、胖、祭,周公之胤也。”荀子也指出:周初“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有地者曰君,反之,无地者当然也就不成其为君。
——摘编自梁颖《试论西周春秋时代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
材料二 回顾起来,到将近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开始了一项看似系统地否定帝国理念的战略。公元前256年,秦的统治者废止了一切帝国礼仪,实际上解散了帝国。十年之后,一位新的秦王一一始皇帝宣布,解体的帝国可以被替代。在后来25年中,他系统地孤立并征服了所有的敌对王国,并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新的君主政体的“第一个皇帝”。他宣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
14.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等《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材料二 古代希腊、罗马的分权与制衡思想,是整个西方分权学说逻辑进展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近代洛克、孟德斯鸠的分权论逐步地使西方分权学说臻于完整。美利坚的缔造者们对欧洲的分权学说进行了改造和创新,提出了“立体分权”(包括横向分权和纵向分权)的理念思想。
——赵海月《论美国立体分权的理念与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汉初制度多有不切实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表现,指出汉武帝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所进行的政治变革。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结构的角度说明“分权与制衡思想”。以史实简要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践行“立体分权”理念的。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爽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先有自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继而是明成祖争夺主导权未果及朝野“华夷一统”说辞连篇累牍,最后是清统治者对“华夷”二字讳莫如深却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复合式共同体的中国由“小”变“大”,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华文明结构及传统王朝序列等在新时空格局下皆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升华。
——李治安《元明清“华夷一统”到“中华一统”的话语转换》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自拟一个题目并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所述为收录在《诗经》中的诗歌。《诗经》中的诗,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诗经》出现于春秋末年,属于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故答案为A项。BCD项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文学·《诗经》
2.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令李斯统一文字,这有利于人民增强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巩固秦朝的大一统统治,A项正确;统一文字是在秦朝,而不是秦国,排除B项;甲骨文的出现,表明了中国文字发展成熟,排除C项;秦朝时期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本题考查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统治者设置四夷乐官,专门负责四夷之乐的传习与演奏,并参加重要典礼。这有利于增强四夷对华夏文明的文化认同,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反映出宗法理念催生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见证了西周对四夷的直接治理,排除C项;四夷乐官的设置与生产工具的突破性进步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周王室在土地、军队上拥有绝对实力,故①正确;材料反映了分封制是依据血缘亲疏分配,从而形成等级秩序,故②③正确;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的是宗法制,故排除含④选项。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名师点睛】关于分封制,可以考查分封的目的、对象、权利和义务以及作用。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疆域,扩大了统治基础。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都常常以百戏表演助庆。数百人乃至数千人同台演出,载歌载舞,形式热烈,场面壮观”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百戏的发展体现了蓬勃向上的社会风貌,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排除A项;百戏体现了经济繁荣与国力强盛,但没有促进经济繁荣与国力强盛,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戏主要体现在民间节日庆典,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表格“各派著作数量变化的简单统计表”,可以看出汉武帝之后其他学派著作数目明显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A项正确;材料显示西汉初年其他学说仍然有著书,说明政府并没有限制其他思想的传播,排除B项;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道教并未产生,排除C项;西汉初年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本氏族的人都源自某种图腾,说明这个氏族的人承认自己有共同的起源,图腾因而也就成为这个氏族的社会组织标志,B项正确;图腾带有神秘主义特色,是一种原始的信仰,但当时还是“原始人”的时代,只有氏族公社,还没有国家,排除A项;图腾是某种动植物,不代表这种动植物是种植、养殖的,很可能是野生的,排除C项;图腾与社会分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教育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私学出现,学术文化下移,人民文化水平得以提升,因此出现了简牍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C项正确;商朝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后,文书制度逐渐形成,愈到后来愈趋完备,排除B项;贵族政治消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B项正确;夏朝建立,国家已经形成,排除A项;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不是部落,排除C项;夏朝没有铁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D
【详解】根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反映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此,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D项正确;“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张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减轻赋税的内容,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朝议中,赵高指鹿为马,秦二世怀疑,群臣有沉默。有攀附赵高,可知君主专制受到朝议传统反制,故C正确;材料信息是大臣惧怕赵高,且无法得出皇权加强,故A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朝议的影响,故B排除;材料能够说明群臣怕赵高,秦二世无能,秦亡得不出,故D排除。
12.B
【详解】根据材料“关市原意是关与市的合称”即边关是边关,市场是市场,二者界限是较为分明的,而材料“秦律中有《关市律》,但后来关市也指关下所设的市。汉代文献中的关市多指此者,意为边关的交易场所”则更加强调关市是边关的交易场所,更加强调“市”,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密切了内地与边关的联系,边关的贸易逐渐兴盛,因此关市更加强调“市”,B项正确;秦代已经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故AC不符合题意;我国先秦时期的就出现民族融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3.(1)特点:以宗法血缘为基础;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
(2)措施: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厉行法治。
(3)不同特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可知,西周分封制以同姓宗族为主层层封授,以宗法血缘为基础;根据材料一“从之籍记载来看,周之分封皆以土地为主”可知,西周分封制土地是实行分封的基础。
(2)措施: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并结合秦统一后实行的政治措施可知,“第一个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主要政治措施有,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结合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的史实可知,颁布秦律,厉行法治。
(3)不同特点: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至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一“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立七十一国,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并结合分封制的特点可知,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根据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换言之,以他为唯一的统治者,一个统一的中国就将享受和平与繁荣。”并结合郡县制的特点可知,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4.(1)汉初制度:郡国并行制
变革: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实行察举制和刺史制度等。
(2)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组成,公民大会召开和表决受高级官员和元老院限制。美国横向分权,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纵向分权,实行联邦制。
【详解】(1)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制度中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拥有极大自主权,威胁中央集权;政治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王国势力,为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建立中朝,制衡丞相为首的外朝,削弱相权,为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建设实行察举制和刺史制度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力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组成,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召开和表决受高级官员和元老院限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同时中央与地方方面实行联邦制,实现纵向分权。
15.观点:秦汉“华夷”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释: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秦汉时期,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资源、信息和语言的交流不断发展。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体制,废分封,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完善郡县制,又尊崇儒术,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华夷交往、交流和交融的不断发展,使秦汉时期在制度、文化、族群三个层面上皆呈现统一发展的特色,实现了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大一统,并且是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文化大一统相结合,这种民族上的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奠定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中华民族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保障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大一统局面。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自拟一个题目并予以论述,根据材料“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和先有自元朝肇始的制度、文化、族群复合式的‘华夷混一’,继而是明成祖争夺主导权未果及朝野‘华夷一统’说辞连篇累牍,最后是清统治者对‘华夷’二字讳莫如深却有了较成熟的‘华夷一统’之实”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秦汉“华夷”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其次,围绕观点进行论述,论述清晰,史论结合,可从秦汉时期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何促进民族交往和国家统一的方面进行论述,如: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体制,废分封,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完善郡县制,又尊崇儒术,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华夷交往、交流和交融的不断发展,使秦汉时期在制度、文化、族群三个层面上皆呈现统一发展的特色,实现了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大一统,并且是政治大一统、经济大一统、文化大一统相结合,这种民族上的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最后,回扣观点,总结归纳,得出结论,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才奠定了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中华民族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保障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大一统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