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2.据学者史海念考证,秦直道南起今陕西云阳甘泉宫,至今甘肃定边一带,再经鄂尔多斯高原,转趋东北,越黄河,至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附近)。由此可推知,秦直道( )
A.丰富了对民众的管理手段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
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打通西域与中原的交通
3.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没有独立性
③有利于巩固统一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秦里耶竹简在一个单独“里”的24个户籍竹简中,有15个能辨认出户籍的成员与结构。这些户籍竹简以标准的格式,记录了“里”的名称以及按照劳动力水平分类的户籍成员(成年男子、成年女性、未成年人、老年妇女与奴隶等)。这反映出秦朝( )
A.构建出多层次行政序列 B.百姓赋役负担比较繁重
C.注重对社会基层的管控 D.地方自治体系日益完善
5.李斯曾上书秦王嬴政:“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果,嬴政接受了李斯的主张。材料反映的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之一是
A.秦国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的局面 B.秦国地理位置优越
C.秦国广纳贤才 D.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6.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7.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父兄有天下,而子弟为匹夫”,剥夺了嬴姓侧室的世袭特权;又因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设立据点的必要。故采取什么措施?
A.军功爵制 B.皇帝制度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8.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郡县制的实行
C.封建制度的确立
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
9.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 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主要是因为郡县制( )
A.始于秦朝的建立 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
10.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读图1,图中①与②所代表的地点分别是
A.临洮、辽东 B.临洮、朝鲜
C.镐京、洛邑 D.镐京、曲阜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行政区”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
B.“废……封建国家”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C.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D.“国土”被划分为州、郡,县三级行政区
12.秦朝建立后,将天下兵器都收缴到都城咸阳并加以销毁,熔铸为12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秦始皇又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将战国时各国所修城防壁垒(除长城外)完全拆除;对于六国故地的贵族、豪富,秦廷采取了强制迁徙的措施。秦朝的上述措施( )
A.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 B.缓和了各民族间的矛盾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扩大了秦朝的疆域范围
二、主观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的统一并非只是兼并六国、而且通过军事手段和战争方式实现了中原文化向北边匈奴控制区和岭南越人居住地的扩展。后者的意义尤其重要。有学者称秦的统一是继商周时代“有着广大统治区域的统一王朝”之后,又经历了“充满了战乱和分裂”的东周时代,实现的“重新统一”。当然,秦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已经与商周时代的“广大统治区域”完全不同。秦帝国的建立,版图的规模,行政的力度,控制的效能和文化理念的同一,也与商周时代完全不同。
——选编自【日】鹤间和幸《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商君在秦“治世”的具体举措,简要指出其举措产生的效果。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帝国“版图的规模”在东西方向上的疆域所至以及其强于商周时代对地方“行政控制”力度推行的制度,分析说明“重新统一”的历史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郡县制示意图
史料二 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1)据示意图及史料,概括郡县制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始皇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所刻制的七个碑石,其中六篇刻石文载于《史记》,《峄山刻石》因拓本而流传至今。节选部分内容如下
峄山刻石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泰山刻石 皇帝临立,作制明【法】【臣下修饬】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琅琊刻石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器械一量,同书文字……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轻易……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之罘刻石 ……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碣石刻石 皇帝建国,德并诸侯,初平泰壹……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东巡不过是在炫耀皇权,刻石文是歌功颂德的文本,难有学术价值。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内容可知,直道主要是修筑在北方地区,修筑直道便利了北方地区的交通,从而加强了北方的边防,B项正确;直道的修筑并不是管理民众的手段,排除A项;直道的修筑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排除C项;狭义的西域指的是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区域,秦时并没有打通与西域的交通,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中央创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命,郡县长官均由中央任命,大大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故①②③④均正确,D项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这些户籍竹简以标准的格式,记录了‘里’的名称以及按照劳动力水平分类的户籍成员(成年男子、成年女性、未成年人、老年妇女与奴隶等)。”并结合所学,秦朝时期,里是最基层统治单位,户籍管理的细化,体现出秦朝对基层的管控,C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多层行政序列,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百姓赋役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能反映基层自治体系完善的情况,“日益”无从得出,且“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今逐客以资敌国……”可以看出李斯认为不能下逐客令,必须把人才留住,只有留住人才,国家才能强盛,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的,服务皇帝、维护皇权的中央机构,创立于秦朝时期,D项正确;夏朝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A项错误;商朝中央没有建立丞相为首的三公制度,B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的集权,也未建立图示的中央机构,C项错误。
7.D
【详解】根据材料中“剥夺了嬴姓侧室的世袭特权;又因六国新灭,遗民未曾心服,自然有在各地设立据点的必要”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便于对地方的管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项正确;军功爵制是秦朝的选官制度,它以军功大小作为授官的依据,与本题无关,A项排除;皇帝制度以皇帝为中心,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材料未涉及,B项排除;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与地方无关,C项排除。故选D项。
8.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说秦汉统一之后出现了“化家为国”的现象,也就是原有的家族体系转换为统一的国家体系,这是典型的分封制度向郡县制的转化,所以强调的是郡县制的实行,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强调的是前一部分,而题干着重的是后一部分;C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没有考虑秦朝。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9.C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百代都行秦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已经有郡县制,故A项错误。汉初实行郡国并存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便于扩大秦国版图的作用不是最深远的意义,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10.B
【详解】①是长城的西起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长城西起临洮,②位于朝鲜,B正确;辽东与②位置不符,排除A;镐京是今天西安一带,排除C;曲阜位于山东,排除D。
11.A
【详解】材料描述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和推行郡县制的情况,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A项说法是正确的;“废除封建国家”是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度,所以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化了,可以排除;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是把地方分为郡,县两级,而不是三级,D项说法也是错误的。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据题意可知,秦朝建立后收缴销毁天下的兵器,拆除各国修建的长城,迁移各地的贵族和富豪,这些措施都大大削弱了地方势力,从而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秦设立乡里亭管理基层,题意和基层社会管理无关,排除A项;秦朝与匈奴关系尖锐,材料措施和缓和民族间的矛盾无关,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加强国内的统治秩序,和扩大疆域范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1)具体举措: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效果: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东西方疆域所至: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制度:郡县制。
历史意义:①制度统一的角度: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②疆域统一的角度: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详解】(1)具体举措:根据所学,列举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即可,如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效果:根据所学可得出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结合所学可得出,秦的版图东西方疆域所至: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制度:郡县制。历史意义:根据所学,重新统一可从制度统一的角度: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从疆域统一的角度概括得出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14.(1)特点: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
作用: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2)意义
①秦统一六国,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疆域。
②大一统观念:秦帝国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③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材料表明郡和县下边都分设管行政、军事、监察或者财政的官员,再结合材料“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可知特点是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本题第二小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所学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根据所学,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且秦朝的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王朝的基本疆域。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得秦朝有了大一统观念,秦帝国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整合了天下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方面,秦朝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然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观念的形成和中华文明的发展。
15.如果认同,即认为刻石文是歌功颂德的文本,没有学术价值,那么论述的重点当为刻石上凸显丰功伟绩的刻文本身;如果不认同,即认为刻石文既有歌功颂德之意又有学术价值。
示例答案为:不认同,刻石不仅是秦始皇炫耀功绩的文本,同是也是后世用来研究秦始皇执政时期实施措施的重要史料来源,具有学术价值。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在《峄山石刻》的刻文中刻有“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的字样;统一文字、度量衡,使得国内经济、语言文化都有了统一的标准,有助于维护统一国家的稳定,在《琅琊刻石》中刻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的字样,这些刻文的内容不仅彰显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也同史实不谋而合,恰从实物资料上填补了文字中的记述,不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秦朝(中国)。
首先,阅读材料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东巡不过是在炫耀皇权、刻石文是歌功颂德的文本,难有学术价值。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可知,可以有两种观点。如果认同,即认为刻石文是歌功颂德的文本,没有学术价值;如果不认同,即认为刻石文既有歌功颂德之意又有学术价值。任择一种观点来论证。
然后,仔细阅读表格信息,获取与观点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加以论证。例如,不认同学者的观点,据材料“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初并(天下)【罔】不【宾服】”“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等等可知,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据材料“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可知,统一文字、度量衡,使得国内经济、语言文化都有了统一的标准,有助于维护统一国家的稳定。
综上分析,这些刻文的内容不仅彰显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也同史实不谋而合,恰从实物资料上填补了文字中的记述,不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