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西汉中期是汉赋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由于积七十余年休养生息的持续发展,政权巩固,封建皇权至高无上,思想观念也趋向杂儒霸的舆论一律。与此相应,统治集团已不再以省俭为本,耽于声色享乐,并形成风气,因此上自皇帝,皆喜爱最适于形象地再现这种时代风气的赋体文学,从而给予大力提倡。这说明
A.思想活跃有助于汉赋的发展 B.汉赋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
C.皇帝的喜好决定汉赋的兴盛 D.文学作品风格受到时代影响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经过改造,符合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西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表现为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4.《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记载了西汉一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下列记载属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A.“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
B.“诸将破七国,斩首十余万级,追斩吴王濞于丹徒”
C.“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阅,使有列位焉”
D.“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5.《史记》载:“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他“有一范增而不能用”“韩信数以策干项羽而不能用”。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秦末农民起义军内部分化 B.《史记》作者的阶级立场
C.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原因 D.士阶层崛起的历史必然性
6.下图为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砖像左边是一门,门上题“东市门”。该画像反映了东汉
A.财政依赖商业税收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D.乡村市场空前活跃
7.下图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斩竹漂塘”、“荡料入帘”插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早出现于秦代 B.经毕昇改进而出现革命性发展
C.书写材料的一次重大变革 D.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8.如图是发掘于河南南阳的汉代画像砖,此类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
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
A.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 B.农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 D.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
9.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史称( )
A.“大定之治”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同治中兴”
10.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C.意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11.乐府为汉武帝时所设,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乐府诗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采用叙事手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所创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开拓了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这说明
A.西汉时期民间歌谣极其流行 B.乐府诗为颂扬君主德行而作
C.乐府诗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D.乐府诗对隋唐诗歌影响巨大
12.如图漫画反映的措施是
A.封邦建国 B.郡国并行 C.推恩令 D.“杯酒释兵权”
二、主观题
13.制度重建
材料一汉兴之初,反秦之弊,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而相国萧、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民作“画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后女主,不出房闼,而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风易俗。
材料二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
——《汉书》
(1)“秦之弊”主要表现在哪里?
(2)汉兴之后,统治者是怎样反“秦之弊”的?效果如何?
(3)孝武是谁?他是怎样“内改法度”的?
14.千百年来,对中华文明高度的认同感,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始终是萦绕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结,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开创性贡献。
15.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指出: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阐述中国的蜕变。
参考答案:
1.D
【详解】汉赋的最初形成时期是汉初,当时社会经济凋敝,汉赋的形式与当时社会特征相符。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赋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说明汉赋风格的变化受到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是思想大一统,思想活跃是汉初,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汉赋兼收并蓄的特点,故B项错误;皇帝的喜好并不能决定汉赋的兴衰,故C项错误。
2.C
【详解】西汉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表现为神化封建统治,选C能够体现这一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道家的思想而非儒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法家的思想而非儒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宋元时代时期对儒家思想的改造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D
【详解】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故选D。
4.C
【详解】材料“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阅,使有列位焉”体现的是汉武帝削弱诸侯国力量的举措,C正确;A是汉初分封诸侯王的描述,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是对平定吴楚七国乱的描述,是在汉景帝时期,排除;D是对统治者劝课农桑的描述,排除。故选C。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先秦诸子的著作包括儒家、墨家、法家等都在引用《尚书》来论证自己的学说,而《尚书》是传统文化的记载,这说明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C项正确;先秦诸子九部著作共同引用一本书的内容,并没有说他们之间“相互依存”,排除A项;汉武帝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排除B项;《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献之一,但不能说明《尚书》的记载就真实可信,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集市贸易的活跃。折射出东汉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东汉财政收入的来源,排除A项;商业的发展不代表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而且历朝统治者都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东市门”反映的应是城市中的商品市场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斩竹漂塘”“荡料入帘”可知是蔡伦的造纸术。它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重大变革,故C正确。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故排除A;经毕昇改进而出现革命性发展的是活字印刷术,故排除B;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的是活字印刷术,故排除D。故选C。
8.C
【详解】体现牛耕技术的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这说明汉代中原地区农业发达,也反映出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故C正确;显然,画像砖体现的不是农业集体耕作,故A错误;B项错在“普遍”,说法欠妥,故错误;唐代的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故D错误。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东汉开国皇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可知,应为东汉时期的繁荣景象,B项正确;大定之治是指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排除A项;“文景之治”为西汉初期,排除C项;“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后叶,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1874年)的一个中兴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试题分析:董仲舒的学说神化君权,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客观上有利于以“天”名义制约君权,防止暴政;东汉以后谏官的职责是向皇帝进谏,指出皇帝的过失;唐朝的三省六部中,三省在皇帝之下进行决策且相互制约,三省为皇帝最终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可以避免皇帝决策的失误。三者的共同点是保证决策的正确,为皇权服务,故B正确。A、C项都是错误的,因为皇帝仍然掌握决策权,并非少数服从多数;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所有人都不可能限制皇权,谏官的进谏、三省的决策能不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取决于皇帝的态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11.C
【详解】根据材料“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等信息可知,乐府诗反映社会生活,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乐府诗的创作特点,不能体现民间歌谣的流行,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乐府诗反映社会生活,没有强调乐府诗为颂扬君主德行而作,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汉代乐府诗反映社会生活,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不能得出乐府诗对隋唐诗歌的影响,D项错误。
12.C
【详解】漫画反映了封地被越分越小,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嫡长子之外,还要分给其他子弟,王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选C;封邦建国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不能体现封地越分越小,故排除A;西汉初年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度,与漫画信息不符,故排除B;“杯酒释兵权”是北宋初年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解除了将领们兵权的事件,与漫画信息不符,故排除D。
13.制度重建
(1)“秦之弊”指秦的暴政滥用民力,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秦律苛刻。
(2)汉兴之后,统治者采纳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无为”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出现“文景之治”的景象。
(3)孝武指汉武帝。
从“无为”到“有为”,“内改法度——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①加强皇权,裁抑相权,启用亲信近臣组成的决策核心,称“内朝”或“中朝”。
②创设刺史制度,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监督和控制。
③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诸侯王国的权力。
【分析】(1)依据秦朝实行暴政从“滥用民力,赋税、徭役以及秦律苛刻”等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汉初统治思想和“与民休息”措施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出现‘文景之治’的景象”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外攘四夷,内改法度”可知是汉武帝;第二小问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从“内外朝、刺史制度设立以及实行‘推恩令’”来回答。
【详解】
14.贡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两千年中国古代政治格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字的发明和演变,传播和传承中华文明;《诗经》与楚辞分别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到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文字的发明和演变、《诗经》与楚辞的文学风格、《史记》的体裁的角度分析。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两千年中国古代政治格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字的发明和演变,传播和传承中华文明;《诗经》与楚辞分别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15.疆域拓展方面: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开边移民,充实边地。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通过对匈奴的战争,解除匈奴威胁,设置河西四郡。秦汉时期从中原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
政治体制方面:秦结束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这些制度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到汉武帝时,确立内外朝制、刺史制度,实行推恩令,消除了地方王国带来的分裂隐患,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
思想文化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始皇崇法抑儒;汉初实行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详解】根据“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可知,时间是秦汉时期,根据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要从疆域、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阐述。疆域拓展方面:根据“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联系所学,从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开边移民,充实边地;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通过对匈奴的战争,解除匈奴威胁,设置河西四郡等史实,说明秦汉时期从中原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政治体制方面:根据“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联系所学,从秦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这些制度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汉武帝时,确立内外朝制、刺史制度,实行推恩令,消除了地方王国带来的分裂隐患等史实进行说明;思想文化方面:根据“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联系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秦始皇崇法抑儒;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等史实进行说明。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