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拔高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拔高练习——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10:4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观察下图,图中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用来评估( )
江南地区的开发
A.唐后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B.两宋时代南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C.魏晋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状况 D.元代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2.南朝《宋书》记载刘宋时期“兵车勿用民不外劳(额外的劳役)役宽务简氓庶民众(繁息至余粮栖亩存积于田亩)户不夜扁(上门锁)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收获)则数郡忘饥。”以上史料描述的是江南地区( )
①社会比较安定 ②经济得到发展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民族交融加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前赵的建立者刘曜(匈奴人)大量任用汉人为官,又在长安设立学校,选聘名儒传授汉族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些措施
A.保证了前赵政权的统治 B.丧失了匈奴的民族个性
C.推动了汉匈两族的交融 D.融洽了北方的民族关系
4.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该时期是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5.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 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③解供京师大量人口所需要的生活供应 ④洛阳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近年来,历史漫画逐渐盛行。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让读史更轻松;以历史的题材绘制漫画,让漫画更深刻。下面漫画中晋惠帝在位时出现了什么局面?( )
A.国人暴动 B.七国之乱 C.黄巾起义 D.八王之乱
7.“曹操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许昌之屯,乘黄巾之乱,民皆流亡,野多旷土也,此魏争夺天下之本图也。”由此可知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
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B.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争霸战争已经结束 D.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
8.据记载,十六国时期,前赵刘渊“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前秦苻坚经学造诣很深,曾巡视太学,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环境稳定 B.思想实现统一 C.儒学影响扩大大 D.民族认同增强
9.表可以说明表南北朝人口情况表
项目 宋 齐 陈 北魏 北周 北齐
口数/万人 468 200 3200 900 2000
户数/万户 90 >100 50 500 359 303
A.南强北弱的形势已经形成 B.当时呈现北强南弱的形势
C.南北实力形成均势 D.南方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
10.陶渊明《桃花源记》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表达的思想理念是( )
A.为政以德,顺应民心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D.以法治国,富国强兵
11.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的种种奇异之处,都能在华夏历史上帝王圣贤的“奇异库”中找到,这些神异行为或现象原本是华夏帝王们专属的符号。这反映出魏晋时期
A.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 B.门阀世族政治强化
C.君权神授理论系统化 D.夷夏观念日益固化
12.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的大量出现
A.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B.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
C.推动了南方的开发 D.解决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二、主观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通过改革把部分国有土地、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又适当限制土地的占有、买卖与继承,从而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包括汉族和内迁各族农户在内的众多自耕农,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劳动人口和赋役负担者。到孝明帝正光年间,北魏已是“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改革使南北之间的均势逐渐被打破,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现,又大大淡化了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性质,这就为隋文帝结束隔江对峙奠定了基石。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改革前面临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贡献。
1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与秦汉魏晋不同,北魏开国近百年间百官无禄,吏治腐败与此关系颇大。在参考《周礼》和两汉魏晋有关制度的基础上,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六月下诏班禄,并规定“罢诸商人”、增收户调及严惩赃罪。班禄诏显示,北魏地方政府与商人关系密切,地方官府中大概存在着类似隋朝公廨田的田产,其收获物需通过商业贸易或发放高利贷牟利。约在俸禄制实行前十年左右,实行俸禄制的建议已被提出且有零星官“禄”的记载,这表明俸禄制是在总结之前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定型和成熟化的产物。俸禄制实施的前提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班禄诏及一年多之后颁布的新税制,户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民众的负担在短期内无疑会有加重。针对废止俸禄制的提议,中书监高闾从历史、现实和理论结合的角度系统阐释了实施俸禄制的必要性及其政治作用,认为俸禄制实施后官吏的贪赃枉法行为将受到遏制,民众的实际负担则会减轻,有利于更好地加强统治。
——摘编自张金龙《北魏俸禄制的班行及其背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实行俸禄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俸禄制改革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五胡”,通常是指十六国时期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北方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时,提出了“五胡入华”推动了中华民族大交融的观点,对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大量历史事实对长期以来流传的“五胡乱华”的传统观念作出了调整,弘扬了基于共同体意识之上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摘编自彭丰文《“五胡入华”是华夷各族共同的历史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五胡入华”这一史学观点加以评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据图中“民族迁移方向、建康”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北民南迁,大量向南方的扬州、荆州、益州(今成都)等地转移,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促进江南地区开发,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南京的通称以“金陵”最为常用,唐代正式建制为“升州”,也常称“白下”、“上元”、“江宁”等,与材料“建康”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而材料主旨“人口迁移”促进南方开发,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北民南迁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而不是南北方经济发展的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据材料“户不夜扁(上门锁)”可知,百姓家中不锁门,体现了社会比较安定,①正确;据材料“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收获)则数郡忘饥。”可知,一岁或捻(收获)则数郡忘饥,经济发展,②正确;据材料“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可知,南朝地广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③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加强,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材料反映了匈奴统治者传授汉族文化,学习汉族制度,这有利于推动匈奴与汉族的民族交融,故选C;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护前赵统治,但不能保证,故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匈奴丧失了民族个性,故排除B;材料只涉及到匈奴与汉族两个民族,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地区,故排除D。
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了与南方汉人的政权对峙,所以B正确;ACD的时间都与材料不符,所以ACD错误。
5.B
【详解】根据材料“孝文帝迁都洛阳”可知,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B项正确;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晋惠帝在位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初期大封诸侯王,晋武帝去世后,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因此漫画中晋惠帝在位时出现了“八王之乱”的局面,D项正确;国人暴动是西周时期,公元前841年,排除A项;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B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曹魏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黄巾军起义,百姓流亡,土地荒芜,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前提条件,D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分裂割据,排除A项;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曹操实行屯田制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排除B项;此时仍是地方军阀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十六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十六国时期,前赵和前秦君主都熟知汉文化,因此这可以证明十六国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D项正确;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排除A项;十六国时期,非大一统时期,思想多样化,排除B项;材料中不仅涉及儒家文化,还包括了兵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根据图示数据可知,当时北朝的人口数量远超过南朝人口数量,说明呈现北强南弱的形势,故选B ;南朝人口远少于北方,不能说明南强北弱和南北形成均势,排除AC ;仅根据南方人口的数量无法得出南方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结论,排除D.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表达的思想理念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遁世,“为政以德,顺应民心”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排除A项;“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是墨家的思想,排除C项;“以法治国,富国强兵”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材料说明华夏历史把魏晋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君主都视为华夏帝王,可知魏晋时期民族认同感有所增强,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门阀世族政治,排除B;材料信息与君权神授理论无关,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认同感增强,而非夷夏观念日益固化,D错误。
12.C
【详解】根据材料“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这种圩田在南朝兴起,唐代范围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圩田兴起于南方,其大量出现说明南方人口增加,有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C正确;圩田原本不属于荒地,排除A;玉米甘薯是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圩田的出现说明当时人地矛盾突出,这一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排除D。
13.(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
(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自耕农经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稳定了统治;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北方实力超过南方,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详解】(1)根据材料“从而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和所学知识可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方面回答北魏改革前面临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从而遏制了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势头,扶植了包括汉族和内迁各族农户在内的众多自耕农”得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自耕农经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同时又有力地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缓和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稳定了统治;根据材料“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实现,又大大淡化了南北对立的民族矛盾性质”得出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根据材料“改革使南北之间的均势逐渐被打破,形成北强南弱的局面”得出北方实力超过南方,为国家统一奠定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点睛】
14.(1)背景:北魏长期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实行俸禄制已有一定经验;孝文帝意识到官员无禄危害,决意改革。(任答3点即可)
(2)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收入;有利于遏制腐败,澄清吏治;长远来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改革提供了借鉴;短期内加重了民众负担;没有根本解决北魏官场的弊病。(任答3点,必须答出1点负面影响)
【详解】(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背景:根据材料“与秦汉魏晋不同,北魏开国近百年间百官无禄,吏治腐败与此关系颇大”可知,北魏长期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根据材料“约在俸禄制实行前十年左右……这表明俸禄制是在总结之前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定型和成熟化的产物”可知,实行俸禄制已有一定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意识到官员无禄危害,决意改革。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影响:实行俸禄制度后,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收入;根据材料“俸禄制实施后官吏的贪赃枉法行为将受到遏制,民众的实际负担则会减轻,有利于更好地加强统治”可知,俸禄制改革有利于遏制腐败,澄清吏治,长远来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俸禄制改革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为后世改革提供了借鉴;根据材料“班禄诏及一年多之后颁布的新税制,户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民众的负担在短期内无疑会有加重”可知,短期内加重了民众负担;从长远来看,俸禄制改革没有根本解决北魏官场的弊病。
15.示例评述:“五胡入华”的提法准确抓住了中国历史的突出特点,客观反映了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紧密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其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西、北内迁的少数民族引发中原政权更迭频繁,争战不断,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灾难,这是历史事实。但“五胡”政权建立后,主动弘扬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此可见,“五胡乱华”是站不住脚的,而基于共同体意识之上的“五胡入华”历史观,值得充分肯定。
(示例不是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首先,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理解“五胡入华”的“含义”,需要根据材料信息“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和所学知识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来回答,如“五胡入华”的提法准确抓住了中国历史的突出特点,客观反映了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紧密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
其次,对观点进行“评述”,就是对“五胡入华”这一史学观点进行评述,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如“五胡”何时内迁,何时建立政权,我们应如何看待以及这些政权的所作所为对后世的影响,对“五胡乱华”应如何认识等,运用辩证法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来思考,如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其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西、北内迁的少数民族引发中原政权更迭频繁,争战不断,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巨大灾难,这是历史事实。但“五胡”政权建立后,主动弘扬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主题,如由此可见,“五胡乱华”是站不住脚的,而基于共同体意识之上的“五胡入华”历史观,值得充分肯定。(示例不是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意,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