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唐以前,“广州旧俗,皆以竹茅为屋”,一场因战争引发的火灾曾造成上万人死亡,3000多户民众无家可归。唐初地方官员宋璟“教人烧瓦,改造店肆,自是无复延烧之患”。此后,砖瓦房逐渐取代茅草屋成为广州民居主流。宋璟此举意在( )
A.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B.促进中原文化传播
C.拓展城市商业空间 D.维护当地社会秩序
2.同隋唐时期的葬俗相比,五代时期的墓葬壁画中表现贵族生活的列戟、仪仗、出行、马球、升仙、礼佛等图像渐趋减少,反映日常生活的画面逐渐增多。与五代墓葬这一现象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庶族地主的崛起 B.等级秩序的解体
C.儒学复兴的影响 D.官僚政治的完善
3.如图所示为魏晋南北朝士族(十姓十三家)郡望之地理分布,至唐代,这些大士族之主要人物从各方面集中至京兆河南一线,大部分士族子弟死后归葬两京。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原地区民族交流频繁 B.士族群体仍影响唐朝政治
C.选官制度出现形式创新 D.唐朝中央政府地域性突出
4.唐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如下表所示,其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拥有独立武装和征税权,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由此可知,唐朝
唐代羁縻府州概况(部分)
A.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加强 B.边疆治理呈现出新发展
C.民族交融推动边疆拓展 D.少数民族实现区域自治
5.下表为唐代不同时期南北方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变化情况。
时期 北方 南方
贞观年间(627-649) 2.92 3.32
天宝年间(742-756) 14.04 10.04
元和年间(806-826) 5.65 7.25
影响唐代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重心移动 B.区域经济水平
C.社会政治环境 D.民族构成变化
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材料对该“商人”的行为叙述正确的是
A.经常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在浮梁买茶时居住“会馆”
C.经商改变了他的社会地位 D.“海禁政策”不能贩茶海外
7.如图所示,与南北朝的“小家碧玉”的形象不同,隋唐的侍女俑大多梳着高高的发髻,姿态慵懒惬意,展示自信的强健之美。该图可用于研究隋唐( )
A.女性审美观念的保守 B.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C.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D.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8.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派进行打压 ④都因暴政引发大规模起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唐朝旅游业兴盛,旅游不再是上层社会人士的特权,更多百姓也参与其中。士人漫游、宗教旅游、商务之旅、民间游娱等形式丰富多彩。这反映了唐朝( )
A.阶层流动增强 B.户籍管理松散 C.三教并行兴起 D.农耕经济繁荣
10.古代妇女骑马通常是“横乘”,即侧身斜坐在马鞍上;而唐朝女子则是“纵乘”,像男子一样骑在马背上(如下图),女着男装也开始盛行。唐朝的不少陶制品也展现了骑马妇人的身姿。上述现象反映出唐朝社会
A.游牧文明改变社会等级 B.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
C.崇尚自由和开放的风气 D.摆脱了儒家伦理纲常
11.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法显西行 C.玄奘天竺取经 D.唐蕃和亲
12.安史之乱期间,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如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 B.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
C.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的感染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主观题
13.民族的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交融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 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多融合于汉族;北方汉人南迁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人口分布格局开始由原来的分族聚居变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
——摘编自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责任“共担”、未来“共建”、幸福“共享”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义;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利益,体现着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诉求。
——摘编自蒋永发、任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谓与何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形态形成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及典型事例,分析北方汉人南迁对南方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指出历代王朝针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动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
(3)据材料三,概括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
14.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开明的统治,成为一代明君。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引自《贞观政要 论政体》
材料二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务农》
材料三《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曾总结自己的治国之道:“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原则,并结合所学归纳体现治国原则的政策。
(3)上述唐太宗的政策与先秦诸子的哪些主张相近?
(4)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拉甫却克墓地,位于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2019年,考古工作者发现并发掘了该墓地遗址。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特征和测年数据判断,墓葬年代为唐朝时期。以下图片为墓葬部分文物。
——摘自考古中国《新疆:哈密拉甫却克墓地发现唐宋时期墓葬》
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说明材料对研究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社会风貌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初地方官员宋璟‘教人烧瓦,改造店肆,自是无复延烧之患’。此后,砖瓦房逐渐取代茅草屋成为广州民居主流。”可知,唐朝以前,人们居住房屋以竹茅为主,唐朝后,用砖瓦盖房,有效避免了火灾的发生,砖瓦房逐渐取代茅草屋说明有利于维护地方社会秩序,防止人们流离失所,D项正确;从来没有描述生态环境和中原文化传播信息,排除A项和B项;材料描述的是房屋的建造,没有体现城市商业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五代时期的墓葬壁画中表现贵族生活的列戟、仪仗、出行、马球、升仙、礼佛等图像渐趋减少,反映日常生活的画面逐渐增多。”可知,五代时期反映贵族生活的墓葬壁画在减少,反映日常生活的画面逐渐增多,这主要是这一时期庶族地主的崛起造成的,A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都是等级社会,排除B项;儒学的复兴并不会造成反映日常生活的画面增多,排除C项;官僚政治的完善与墓葬习俗的变迁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至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至唐代,这些大士族之主要人物从各方面集中至京兆河南一线,大部分士族子弟死后归葬两京”可知,士族籍贯发生了迁移,且目标是两京一带,士族群体进入权力中心,影响唐朝的政治,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交流无关,强调的是士族群体的影响力,排除A项;材料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士族的影响力,非唐朝中央政府地域性突出,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及都护府进行管辖,说明的是边疆治理呈现出新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发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对边疆地区拓展的影响,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项。
【点睛】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唐代中期以前,北方人口密度和南方人口密度都处于增长境地,唐代中期以后,南方人口密度和北方人口密度都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受安史之乱的影响,藩镇割据带来政治动荡,人口减少,C项正确;唐代政治中心一直都在北方,排除A项;区域经济水平不是影响唐代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民族构成变化不是影响唐代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是可以经常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的,A项符合题意;“会馆”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排除B项;唐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不会因为经商而改变,排除C项;唐代并未实行“海禁政策”,排除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隋唐的侍女俑大多梳着高高的发髻,姿态慵懒惬意,展示自信的强健之美”和“南北朝”、“魏晋”等信息可知,此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游牧民族女性的刚健审美影响了隋唐两朝,因此图片可以用于研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隋唐的女性审美观念开放,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专制主义的强化会在思想上禁锢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知女俑是否为唐三彩,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与隋朝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①正确;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②正确;秦朝与隋朝的暴政都引发大规模起义,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选A;隋朝没有打压儒学,排除③,故排除BCD。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士人漫游、宗教旅游、商务之旅、民间游娱等形式丰富多彩”体现的是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唐朝时期的社会丰富多彩,D项正确;唐朝时期的社会阶层流动缓慢,其中科举制对当时社会阶层流动产生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排除B项;材料与三教并行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唐朝女子像男子一样骑在马背上,而且女着男装也开始盛行,这些都说明唐朝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故选C;唐朝时期的社会等级并没有改变,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没有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B;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11.C
【详解】根据所学,玄奘天竺取经是在唐朝,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法显西行”分别是在汉代和东晋,排除A、B两项;“唐蕃和亲”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可知,在国家动乱的时候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主要得益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认可,D项正确;安史之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少数民族,但并未达到动摇其统治的地步,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充足的信息,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物资不充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唐玄宗个人的人格魅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3.(1)过程:由“部族国家”到“华夏民族国家”再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变化:戎狄蛮夷族春秋时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逐渐融入华夏族。
(2)方式:汉化(封建化)。
事例: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江南得到开发;推动了南方社会发展和进步;为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策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俗而治。(任意1点)
(3)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详解】(1)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过程:根据材料“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可得出,”由“部族国家”到“华夏民族国家”再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本题第二小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变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戎狄蛮夷族春秋时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逐渐融入华夏族。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方式:汉化(封建化)。事例: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结合北民南迁可分析出江南得到开发,推动了南方社会发展和进步;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为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策略: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可分析出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因俗而治。(任意1点)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可分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14.(1)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太宗吸取了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是出现盛世的原因之一。
(2)原则:以民为本,以农为本。
政策:统治者戒奢从简,实行轻徭薄赋,保证农时。
(3)老子无为而治,孔子以德治国,孟子仁政思想。
(4)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详解】(1)根据“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可得出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根据“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可得出唐太宗吸取了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是出现盛世的原因之一。
(2)原则:根据“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可得出以民为本;根据“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可得出以农为本。政策:根据“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而欲不夺农时”可得出统治者戒奢从简,实行轻徭薄赋,保证农时。
(3)根据“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可得出与老子无为而治相关;根据“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可得出孔子以德治国,孟子仁政思想。
(4)结合材料可从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概括。
15.拉甫却克墓地群来源于考古发掘,作为一手史料,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墓地群从经济、文化、民众生活等方面反映了唐朝时期新疆哈密地区的社会风貌。
斜坡墓道墓、四神十二生肖铜镜与“上方作竟”龙虎纹铜镜等,反映了新疆哈密地区在丧葬、纪年、诗歌等方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可用于研究唐朝时期中原与新疆哈密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及中原文化西传情况。
满绳纹地砖、陶单耳罐、铜镜、金戒指、耳环等,反映了唐朝时期新疆哈密地区手工业生产及民众的审美观念情况。可用于研究唐朝时期新疆哈密地区的经济发展概貌及民众审美观念。
开元通宝钱币、萨珊波斯银币等,反映了唐朝时期中西贸易发展情况及货币使用情况。可用于研究唐朝新疆哈密地区陆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存续及中外贸易与货币使用情况。
墓地群从经济、文化、民众生活等方面反映了唐朝时期新疆哈密地区的社会风貌,是了解该地区当时历史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详解】本题是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材料信息分两部分提取,即材料来源和材料内容,特别要注意的是材料内容提取时,要分层次进行归类,同一类的放在一个内容中提取,如:拉甫却克墓地群来源于考古发掘,作为一手史料,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墓地群从经济、文化、民众生活等方面反映了唐朝时期新疆哈密地区的社会风貌。
其次,针对提取的材料信息,分别说明每一个提取信息的史料价值,也就是材料对研究唐朝时期新疆地区的社会风貌有哪些价值,如是否是一手资料、对研究这一问题能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等。如:斜坡墓道墓、四神十二生肖铜镜与“上方作竟”龙虎纹铜镜等,反映了新疆哈密地区在丧葬、纪年、诗歌等方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可用于研究唐朝时期中原与新疆哈密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及中原文化西传情况。满绳纹地砖、陶单耳罐、铜镜、金戒指、耳环等,反映了唐朝时期新疆哈密地区手工业生产及民众的审美观念情况。可用于研究唐朝时期新疆哈密地区的经济发展概貌及民众审美观念。开元通宝钱币、萨珊波斯银币等,反映了唐朝时期中西贸易发展情况及货币使用情况。可用于研究唐朝新疆哈密地区陆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的存续及中外贸易与货币使用情况。
最后,对所答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墓地群从经济、文化、民众生活等方面反映了唐朝时期新疆哈密地区的社会风貌,是了解该地区当时历史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另外,答题时为了能更全面、清晰,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方式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