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不同,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隋唐制度方面的“突破性创新”是指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均田制 D.租调制
2.曹魏时期,选官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
C.打破了门第观念 D.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
3.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 )
A.繁荣儒家文化 B.防范地方割据
C.削弱宰相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4.唐代,世家大族普遍重视编纂家训,这些家训以“忠孝”为主,同时激励子弟勤读《诗》《书》, 以求荣达,由此开启了“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由此推断,唐代的家训
A.强化了宗法制度的主导地位
B.利于保证世家子弟在科举中的优势
C.是世家大族繁盛发展的产物
D.以对抗中央政权为主要政治目的
5.唐朝尚书省行使执行权,并非简单地奉命行事,而是可以通过署印、勾检、行朱等手段,对公文进行检覆,并载录存档,从而对中书、门下的决策形成一定的制约。如发现公文不便施行,尚书省可以提出异议,连同原文件一并奏呈,甚至在诏敕下达时,尚书省官员也可封还诏书。由此可知唐朝
A.尚书省的主要职责为审核政令
B.中央行政体系以尚书省为主宰
C.执行权一定程度上制约决策权
D.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被强化
6.《古今奇观》第二十一卷《老门生三世报恩》中说:“如今是个科举的世界,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考试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否定科举制的作用
C.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 D.科举考试限制了儒学的发展
7.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立嫡以长不以贤”
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④“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8.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9.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说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和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10.据史书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据此可知( )
A.科举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B.世家大族政治地位巩固
C.科举制度日益受到重视 D.官员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11.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中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
C.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分工明确、抑制了皇权,并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2.两税法实施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这一评价侧重于关注两税法( )
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遵从了“量入为出”的原则
C.加重了百姓的税赋负担 D.抑制了唐朝的土地买卖和兼并
二、主观题
1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齐民”则意味着他们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其内容涉及户籍、军队、地方行政、族群聚落、土地、法律和身份七个方面。
——摘编自杜正胜《编户齐民一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材料二 这是一种承认有财富差别的征税新模式。唐代两税法使人民从束缚在土地上的制度中得到自由解放。两税法使官府、农民、豪强(大地主)三方都获益,首先是政府,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更广泛了。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打工的收益远远大于种地,何乐而不为?最后是豪强(唐以后降格为大地主),他们资产雄厚,虽然要交更多的税了,但也被允许合法“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1)据材料一说明西汉社会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代“征税新模式”的理解。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カ,罚亦不能戒其怠情。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百官志注》
材料三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任之门扩大
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统一组织的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
——《日知录》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并对这制度作一简要评价。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在论述“唐宋大变革”时,列出如下表格:
贵族政治时代(唐以前) 君主独裁政治时代(唐宋)
天子 贵族之一员 所有阶层之上
大臣 贵族 从事行政的官僚阶层
民众 贵族全体的奴隶 贵族没落,民众地位上升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唐宋大变革”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阑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时期在选官制度方面设立科举制,取代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属于“突破性创新”,故选A项;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和租调制在隋唐之前都已经存在,并不是隋唐时期的“突破性创新”,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曹魏时期就已经有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说明的是当时选官制度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B正确;AC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3.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隋唐科举制是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之一,D项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繁荣,但不是主要作用,排除A。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防范地方割据、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C。
4.B
【详解】根据“世家大族普遍重视编纂家训,”以及“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可知,世家大族会更注重“诗书传家”,加强文化教育,而普通家庭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世家子弟在科举中的优势,故B项正确;宗法制已经瓦解,排除A;唐代世家大族已经衰落,排除C;家训并不是为了对抗中央,排除D。
5.C
【详解】根据“并非简单地奉命行事,而是可以通过署印、勾检、行朱等手段,对公文进行检覆,并载录存档……”可得出尚书省的执行权对决策权也产生一定的制约,C项正确;尚书省是执行,排除A;“以尚书省为主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二者形成一定的制约,而不是强化,排除D。
6.C
【详解】“假如孔夫子不得科第,谁说他胸中才学”反映的是科举考试成为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科考中了才能称的上有学识,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代,排除A;材料强调科举制的作用,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对儒学的限制,排除D。
7.C
【详解】“立嫡以长不以贤”反映的是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出现最早,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反映的是汉代的察举制,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④“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反映的是隋唐的科举制度,所以综上所述,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流动,平民可以通过科举制跻身统治阶层;材料“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强调的是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做官,因而造就了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并提高了文官队伍的素质,因此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而科举制开创于隋朝隋炀帝时期,故“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B项正确;秦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排除A项;宋元、明清时期不符合材料“最早”的限定,排除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古代中国皇权至高无上,但是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不符合程序,因此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而且用墨笔书写“敕”字,说明在当时的国家制度面前,皇权不能任意妄为,即国家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正确;A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排除A;唐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后的决策权在皇帝手中,并没有民主性,而且题干主旨并不是关于唐代中枢决策,排除B;皇权受到限制不等于皇权弱化,排除C。
10.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士大夫虽然已经做到高官了,但不通过进士科这个途径(来做官的),毕竟不是很完美,以至于每年的贡生经常不少于八九百人,这反映科举制日益受到重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员的来源,排除A项;科举制形成导致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排除B项;官员素质得到显著提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A项表述了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事实,因此该项不是三省六部制的“史识”,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属于历史事实,是“史实”,故B项错误。C项是对三省六部制评论,属于“史论”,故C项错误。D项是综合整个中国史分析,得出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古代政治以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属于“史识”,故D项正确。
12.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可知,材料评价认为两税法以各地收税最高年份为标准作为两税定额,这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加重了百姓负担,C项正确;材料评价并没有涉及到两税法和农民人身控制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两税法”明确提出了量出为入财政立法原则,排除B项;两税法并不能抑制土地买卖,而且材料本身未提到两税法和土地兼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1)特点:赋役制度以户籍制度为依据;户籍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
(2)理解: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
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唐中期,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贫富分化加剧,租庸调制无法推行。
影响: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同的社会阶层获益,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详解】(1)特点:据材料一“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可知赋役制度以户籍制度为依据;户籍是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重要依据。
(2)理解:据材料二“税收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可知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财产为主。
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结合两税法相关知识可知,唐中期,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贫富分化加剧,租庸调制无法推行。
影响:据材料二“而且增加了商业税,使税基更广泛了”可知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据材料二“其次是农民,他们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小生意”可知改变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综合分析可知使不同的社会阶层获益,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据材料二“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在平均成本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大地主的利润提高了”可知两税法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14.(1)标准:血缘世袭(或门第)。进步:注重品行、才学,打破“世卿世禄”制(世袭制度)。
(2)制度:九品中正制。评价: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消极门阀士族垄断官场。
(3)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或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或为西方选官提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
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详解】(1)标准:根据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残有常辱,贵有常荣,黄不能劝其努カ,罚亦不能戒其息情”,可知,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血缘世袭(或门第)。进步性:根据材料二“……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可知,汉代察举制重视品行、才学,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世袭制度),这是历史的进步。
(2)名称:根据材料三“……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指的是:九品中正制。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九品中正制,如积极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门阀士族垄断官场。
(3)影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概括科举制的影响,如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或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公平公正;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为西方文官制度提供借鉴(或为西方选官提供参考)等。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消极方面概括科举制的影响,如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等。
15.示例一
论题:唐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阐述:唐宋时期,中枢政治体制以三省六部发展到二府三司制,科举制与文官政治成熟,监察制度、军事制度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这些都加速了贵族政治的衰落,从而促进了唐宋大变革。
示例二
论题:科举制的完善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阐述:唐宋时期,创立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得到完善,唐代出现殿试,宋代成为定制,君主专制得以加强;唐代进士科录取人数少,宋代录取人数大为增加,出身下层的知识分子机会大增;宋代糊名法的推行也进一步彰显了科举制的相对公平与公正;宋代绝大部分官员出身平民,他们通过科举得到了皇帝的任命,官僚政治日益成熟。总之,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完善加速厂贵族政治的衰落,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示例仅供多考,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详解】本题设问开放,由材料“贵族政治时代”与“君主独裁政治时代”可得出唐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结论,而由材料“从事行政的官僚阶层”和“贵族没落,民众地位上升”实际反映科举制的完善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前者要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的有关史实论证,后者要结合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作答,要理顺科举制与官僚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