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朝花夕拾》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丛书之一。《朝花夕拾》是对鲁迅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和思想经历的回忆,书中篇章多是写童年往事的,阅读时不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味其中的思想感情;几篇记人的文章尤其值得反复阅读,要引领学生领会文章强烈的感彩和笔法的精妙。在解读鲁迅形象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初一,生活阅历较少,对今后的人生之路比较茫然。同时他们对鲁迅先生生平所知不多,对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有隔膜,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理解有难度。《朝花夕拾》学生似乎能读懂,又似乎读不懂。而课时有限,不可能带着学生逐篇细读,设想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在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鲁迅先生的成长之路,了解鲁迅先生伟大又平凡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明确人生方向,树立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1.借助助读资料,多角度了解鲁迅先生,消除与作者的隔膜。
2.通过浏览、精读片段等方式,走进鲁迅笔下的童年,消除对作品的隔膜。
3.学会自主制定读书计划,初步领会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当代中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偏偏初中阶段要读的第一本名著就是周树人的《朝花夕拾》,好在目的是为了“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如何消除呢,我们先来上一节导读课。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迅哥儿变形记
设问一:关于鲁迅大家有哪些了解?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可从作者身份、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
预设: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宇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也是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笔名。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18部。
......
播放《觉醒时代》片段
设问二: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一个词概括你对他的印象。
预设:严肃、才华横溢、博学、爱国......
设问三:鲁迅作为经久不衰的网红,对于鲁迅的“风言风语”甚多,你听说过哪些?
预设:
(1)鲁迅笔名:鲁迅的笔名都是有来历的,于1918年5月在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笔名“鲁迅”。比如,鲁迅在1898年第一次写文章而采用的第一个笔名“戛剑生”,“戛”是“击”的意思,“戛剑生”这个笔名的意思是舞剑、击剑之人,它表达的是青年时代的鲁迅热切渴求战斗的澎湃激情。1936年,鲁迅发表杂文《立此存照》时使用的笔名是“晓角”。“晓角”是黎明前吹奏的号角。许广平女士说:“先生(鲁迅)最后用的笔名,载在《中流》(半月刊)上的是‘晓角’二字,他最后还不忘唤醒国人,希望我们大家永远记取这一位文坛战士的热望。”
鲁迅笔名的使用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他的思想变迁的历程,印证了一位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骁将在其一生斗争中所具有的韧性精神和灵活艺术。
鲁迅是一个设计师
鲁迅的文艺风
......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多角度了解鲁迅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朝花偕趣夕拾香
周海婴:我早已意识到,鲁迅是世界的,父亲是一个没有隐私的人,他的所有日记都一字未改地发表。作为鲁迅的儿子,我希望大家不仅研究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价值,更希望大家看到凡人鲁迅,生活中的鲁迅,那才是一个完整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朝花夕拾》,看一看那个温情、充满童趣的鲁迅。
你怎样理解“朝花夕拾”这个题目?
预设:“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原名《旧事重提》,写的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设问:拿过一本崭新的名著,你先读哪里?
预设:封面、目录、小引
总结:阅读方法
1.读小引 —— 解锁情感密码
设问: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读前的任务:阅读序言,目录和后记。后记是写在书后面,用以交代成书经过或评价作品内容或者强调主题思想的。但本书的后记,并不是这个意义上的,鲁迅自己在后记中说:“我本来不准备做什么后记,只想寻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小引》和目录。
设问:请同学们自读《小引》,根据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和大致内容三个方面大致给文段分类。
预设:1、2两段是作者情况,3、4段是大致内容,5段是写作背景。
设问:现在请同学们读1、2、5三段,关注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
我发现作者现在在广州白云楼,几天前还在中山大学,四个月以前在厦门大学,一年前在北京。还有在北京和厦门大学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在流离中,到过医院和木匠房。
设问:根据以上变化,作者当时的情况怎样?
预设:流离失所。
设问:那么,是什么让他流离失所,又是处在什么样的纷扰中呢?
预设:最后一段说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设问:同学们读书很仔细啊,老师给大家找了一些资料,相信看完以后同学们会对鲁迅当时的境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播放视频(创作背景)
总结:正是由于这样苦闷的现实,让他在回忆中寻找慰藉。所以,这回忆应当是具有治愈力的美好的回忆。但鲁迅却也不是那忍气吞声之人,正如他在《琐记》中所写:“……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所以,这文中必然还有对现实的抨击,对时局的反思。
设问:以上,我们明白了鲁迅当时的情况、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并对大致内容做了一个猜测。作者在46岁之际,拾起的有什么?
预设:朝花夕拾,拾起的是鲁迅先生的成长历程,拾起了鲁迅先生的精神脉络,这些财富让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鲁迅先生,让我们看到一位既平凡又伟大的鲁迅;《朝花夕拾》拾起的是幼年、童年到青年时期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那些思考和回忆;那些记忆中的美好时光即使逝去了也不会消失,她会停留在心间,成为心田的一处港湾,给予作者奋斗途中前进的动力。
到底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接下来,我们从目录中寻找答案。
2.读目录 —— 一朵花里见人生
设问:请大家看目录,说说通过目录,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共十篇文章。
设问:试根据目录给这些文章进行分类。
预设:有的是以人名为标题的,例如《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有的是以事件为标题的,例如《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还有的是以动物或者事物的名称为标题的,例如《狗·猫·鼠》是以动物的名称为标题,而《二十四孝图》就是以一个事物的名称为标题。
设问:请根据你的了解,翻阅浏览书目,完成下面的表格
请小组展示
3.读人物 —— 探寻“父亲的烙印”
同学们,从鲁迅先生的童年成长跟我们一样,离不开身边的人。这节课,让我们选取一个人,一起来探寻“他”在鲁迅成长中的印记。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亲的影响和爱。本节课,我们就通过浏览和精读的方法,探究鲁迅先生的父亲与鲁迅的成长故事。
设问:关于父亲,在哪几篇文章中有记叙?
预设:《五猖会》《父亲的病》
学生任务:快速阅读《五猖会》,请根据原文补充以下大纲。
设问:在《五猖会》中,鲁迅回忆到,他期盼已久的就是迎神赛会终于来了,临出发前父亲却让他背《鉴略》,虽然他最后完成了父亲的任务,但那种看热闹的兴奋劲全都没了。你怎么看待鲁迅父亲的做法?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预设:不同意,父亲专制,抹杀了孩童的天性;同意,父亲也是为了孩子好,而且在当时的封建背景下,父亲具有权威性,所有人都会听他的。
总结: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在小鲁迅的心里,他内心有一百个委屈,但在父亲面前他只能完全服从,但他对于父亲的这种专制其实是不理解的,甚至是厌恶的。这种情绪在他后来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也有提及,他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 于是鲁迅就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父子关系: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设问:在同学们的手中还印发了几篇文章,请同学们继续阅读,体会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总结:周海婴在《回忆我的父亲鲁迅》中回忆道:“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是顺其自然的事,从不强迫,不硬逼的”,这是海婴作为一个儿子对于父亲的教育方式的认识。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回忆说:海婴觉得吃鱼丸不新鲜,许广平并不理解,鲁迅却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可以看出,作为父亲的鲁迅,他对于儿子是不专制的。许广平在《鲁迅与儿子海婴的二三事》也提到:“鲁迅更珍惜儿童时代求得的心情,以他小时候的经验教训过他,总多方给还以满足。” 可以推断,鲁迅对于儿子的教育态度,与他父亲的教育方式是有关联的。
五猖会事件之后,鲁迅有没有记恨自己的父亲?与父亲的关系如何。在这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彩蛋,父亲是鲁迅去日本学医的一个重要因素!想一探究竟?课下,请大家阅读《父亲的病》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 2
【活动三】读而有法 读而有划
想必大家对鲁迅的童年、鲁迅身边的人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接下来,咱们就一起制定规划,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讲解阅读规划,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规划。
(一)快速通读全书(2—3天)第一轮
阅读策略:快速阅读,粗略浏览各篇,在此过程中不细究每个字、词、句的含义,但要注意了解各篇大意。如果有任何感悟,可以先用两三个词简要记录,待到精读再作探究。
阅读提示:1.提要钩玄,提炼要点;2.适时记录自己的疑惑;3.完成随书的一些练习。
(二)精读部分篇章(3—5天)第二轮
分析阅读,通过精读文章、查阅背景资料、借助注释、文本互读以及与父母、同学、老师讨论等方法,仔细推敲,力求解除疑惑,最终实现从读懂单篇到读懂整本书的过渡。
阅读提示:1.积累背诵精彩语句和段落;2.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感受、疑惑;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知人论文
(三)专题研读(3天) 第三轮
阅读内容:专题一:鲁迅的童年《猫﹒狗﹒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长妈妈、寿镜吾老先生、藤野先生、范爱农等
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书中有几篇作品涉及儿童教育问题,试将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研读。
系列小专题:鲁迅成长带给我的启示、鲁迅的童年之趣、鲁迅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事件、鲁迅的教育历程
阅读提示:1.在思辨性阅读的基础上,提炼探究专题;2.通过读书讨论、查找资料等,深入理解;3.可将探究成果写成读书报告。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整体规划,设计自己的读书任务单。例:
四、综合建模
1.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当堂检测
裂缝中有光,苦难中生花。鲁迅作品蕴含着宝贵的民族精神, 其闪耀的思想光辉, 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发展而走远。他的成长启迪我们的成长,他的文字成为我们成长的生命底色。同学们,请与经典同行,让精神与时代同在!继续捧读《朝花夕拾》与温暖的灵魂撞个满怀!最后,愿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作业设计】
A层:1.阅读《父亲的病》,完成读书记录卡。
2.生活化序列写作:“我成长路上的那个人”
3.推荐阅读:陈丹青《笑谈大先生》、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B层:1.阅读《父亲的病》,完成读书记录卡,
2.生活化序列写作:“我成长路上的那个人”300字
【板书设计】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作品的隔膜——鲁迅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课
预习任务单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及作品。
2.学习整本书阅读的阅读方法,制定阅读规划。
3.通过跳读、精读等方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二、学习活动
【助读资料】(建议3分钟)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宇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也是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笔名。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18部。
《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后由鲁迅改为《朝花夕拾》,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活动一】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活动策略:自主学习-查阅整理资料
1.快问快答(建议1分钟)
鲁迅,原名_______,他是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__,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的_______。
查阅资料,了解鲁迅的一生。(建议15分钟)
推荐阅读:《鲁迅自传》、《鲁迅传》(许寿裳)、《阅读鲁迅》(田刚)、钱理群《走近当代的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我的阅读规划(建议15分钟)
活动策略:自主学习—组内交流—班级交流
活动内容:
阅读小引和目录。
2.设计、制定自己的阅读规划表。
三、预习收获和思考(建议5分钟)
我的预习感受是: 我还有这些困惑:
预习情况自评: 1.表现积极,完成目标( )2.表现积极,基本完成目标。( )3.表现一般,不能完成目标( )
推荐阅读:陈丹青《笑谈大先生》、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许广平:鲁迅与儿子海婴的二三事(节选)
我自己之于他,与其说是夫妇的关系来的深切,倒不如说不自觉地还时刻保持着一种师生之谊。这说法,在我以为是更妥切的。我自己不明白为什么如此,总时常提出来询问他: “我为什么总觉得你还像是我的先生,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他总是笑笑的说:“你这傻孩子!”
现在我是明白了,因为他太伟大,他的崇高,时常引起我不期然的景仰。他也亲切、慈蔼,和他接近较多的朋友一定觉得的。他是具有潜在的吸引力,能够令人不知不觉总想和他多汰留一下。他也热爱人们,稍微谈得来的朋友,总被他挽留长谈。他的光和热力,就像太阳的吸引万物,万物的欢迎太阳一样。所以,再进一步说,我下意识的时常觉得他是我的先生,还是不切当的,我那里配做他的学生。以我那浅薄无知,——那愚,那无所贡献于社会的生命,应该是在太阳之下消灭的。然而应该消灭的倒还顽健,而我们所爱戴的却已消灭,我因此时常诅咒自己的存在,时常痛恨自己的愚,没有在他生前尽我最大的力量,向他学习,从消灭之路把他领回来。因着我的活,更加添我的痛苦。
一九二九年九月二十五夜,鲁迅先生因为工作过度之后有些发热,但是仍然照常工作。到睡的时候已经不算早,他刚睡熟不久,正是二十六晨三时,那腹中的小生命不安静起来了,有规律地阵痛,预示了他的将要“来到人间”。我忍耐着痛楚,咬住牙齿不使他惊醒,直至上午十时才告诉他,事情是再不能拖延下去了,冒着发热,他同我去办妥住医院的一切手续。
从护士的通知他马上要生产了,预备好了小床、浴盆、热水;一次又一次,除了回家吃饭,他没有片刻离开过我。二十六一整夜,他扶着我那过度疲劳支持不住而还要支持起来的一条腿,而另一条腿,被另一个看护扶着。不,那看护是把她的头枕着我的腿在困觉,使我更加困苦的支持着腿,在每次摇她一下之后,她动了动又困熟了,我没有力气再叫她醒。
九月二十七大清早,经过了二十七八小时的阵痛,狼狈不堪的我,看到医生来了,觉得似乎有些严重,但是他们的话都听不懂。决定之后,由他那轻松的解决问题之后的爽快,安慰似的告诉我:“不要紧,拿出来就好了。”
钳子由医生的手,把小孩的头拔出来,如同在地母的怀抱中拔去一棵大树。这像那树根一条条紧抓住地母的神经,从彼此的神经中切断开来的难受。终于赤红的小身体出来了,呱呱的哭声向这人间报了到。之后,鲁迅先生带着欣慰的口吻说:“是男的,怪不得这样可恶!”
但从这一刻起,他把父亲的爱给与了他,后来从他告诉我,才晓得孩子如果不是在医院里待产,也许活不过来。在钳出之前,他的心音,听起来只有十六下,已经逐渐减少下去了。而且濒死前的污便也早已下来,真是千钧一发的了。当医生看到我难产的情形的时候,是曾经征询过他的意见:“留小孩还是留大人?”他不待思索的说:“留大人。”这倒使两条生命终于都得保存下来了。也许在他以为这孩子是意外的收获,为了他生命的不幸的遭难,然而却又倔强,就更值得宝爱了罢。
随着而需要解决的是小孩的给养问题。照医生的意思,是希望雇一位奶娘,大约诊断后料定是母乳不足的了。再三的催促,而且善意的劝告,说是住在医院找奶娘验身体更为方便些。但是鲁迅先生一定不同意,定规要自己来照料。可是我们两个人既没有育儿的经验,而别人的经验他也未必一定相信,最认为可靠的,除了医生的话之外,就请教于育儿法之类的书籍。这么一来,真是闹了许多笑话,而又吃足了苦头。首先是哺乳的时间,按照书上是每三小时一次,每次若干分钟。有的说是每次五分钟,有的说是每次哺一只奶,留一只第二次,交换哺乳,较为丰足。然而人究竟不是机器,不会这样规律化的。小孩也真难对付:有时吃了几口就睡熟了,推也推不醒;有时他醒了,未到时间也不许吃,一任他啼哭。而自己呢,起先不等到两小时就觉得奶涨潮了,毛巾也几乎湿透。如是之后,再到喂奶时,已经是低潮期了,还是让小孩饿了肚皮照时间吃,于是就时常发觉小嘴巴左转右动,做出觅吃状态。这使我不安起来,和他研究一下,他说瘦些不要紧,没有病就好了。到了两个多月,患些感冒,去看医生,量了量体重,医生说这不对,孩子的重量只够两三个星期的;于是研究生活状况,由医生教我们在新鲜牛奶里面加粥汤、滋养糖等,分量照月份增加;这之后,才逐渐肥胖起来。其次是洗浴,在医院时,每天由护士小姐抱来抱去,怎样洗浴,我们从未参观过。待到十二天后回到家里,我稍稍能够起床了,于是两人商量给孩子洗浴。他真是特别小心,不许用未曾开过的水,更不愿意假手别人。在一只小面盆里,盛了半盆温水,由我托住小孩的身体,由他来洗。水既不大热,经过空气一吹,小孩受冷到面孔发青,小身体发抖,我们也狼狈不堪,草草了事。但小孩立刻有了反应,发寒热感冒了。好容易医好之后,从此就几十天不敢给他洗浴。而且因为几次伤风,天气逐渐冷了,又怕他再感冒,连打开他的衣服都不敢了。据鲁迅先生的意思,叫我每小时看一次孩子的尿布。他总算学过医的,我自然不好反对,但结果小屁股被湿污所浸而脱皮了。没法子只得又去看医生。由医生介绍看护每天来给小孩洗浴,这才知道应该把小孩卧在温水里,并且在水中放有温度表,时常留心水的冷下去,再添热水,这样,小孩在水里就一声也不响,看来像蛮舒服的样子。以后就每天如此。
看护小姐也时常提议叫我们自己学习自己动手。但是我们吓怕了,有点气馁。鲁迅先生说:“还是让她洗罢,我们洗病了,不是还要花更多的钱吗?我多写两篇文章就好了。”以后,小孩还是每天请看护洗浴,一直洗到他七个多月。这是我应当惭愧的,对于育儿实在没有研究,弄到自己不知如何是好。他也和我一样过于当心,反而处处吃力不讨好。如果我多少懂些看护以及照料小孩的常识,总可以贡献一点意见;就因为自己不懂,没有理由纠正他的过分当心,就是别人看来,我们养小孩也不是在养,而是给自己吃苦头。本来做女学生如果教授育儿法,在“五四”之后的女青年是认为不大适合的。就算听过些儿童心理学,那是预备做教师用的,和养小孩不生关系,因之我急时抱佛脚来看育儿法也来不及了。所以我想,结了婚的女性,总有做母亲的一天,最好还是有这样的研究所或指导所,对于小孩,那惠福真不浅呢。
十月一日的早晨,往常这时候鲁迅先生多未起床的,但是自从小孩生下来之后,每天九时左右他就来了。很优闲地谈话,问到我有没有想起给他起个名字,我说没有。他说:“想倒想起两个字,你看怎样?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就叫他海婴。这名字读起来颇悦耳,字也通俗,但绝不会雷同。译成外国名字也简便,而且古时候的男人也有用婴字的。如果他大起来不高兴这个名字,自己随便改过也可以,横竖我也是自己再另起名字的,这个暂时用用也还好。”他是这样不肯自专自是,对我和小孩。我自然十分佩叹于他的精细周到,同意了的。从此这就算是孩子的命名了。
然而海婴的名字多是在朋友面前才叫出的。依照上海人的习惯,不知谁何,也许是从护士小姐的口里叫起的罢,“弟弟,弟弟”就成了他日常的称呼。不过他还有许多小名,那是我们私下叫的。譬如林语堂先生似乎有一篇文章写过鲁迅先生在中国的难能可贵,誉之为“白象”。因为象多是灰色,遇到一只白的,就为一些国家所宝贵珍视了。这个典故,我曾经偷用过,叫他是“小白象”,在《两地书》中的替以外国字称呼的其中之一就是。这时他拿来赠送海婴,叫他“小红象”。
如果不是时常念兹在兹地想到工作,鲁迅先生也许会成天陪着小海婴玩的。即使工作很忙,每天至少有两个预定的时间必定是和海婴在一起。这就是两餐之后,女工在用膳时,一面为了不使小孩打扰她们吃饭的便利,一面藉此饭后休息的时间,海婴和我们一同在房里。有时鲁迅是欢喜饭后吃少许糖果或饼干点心之类的,他会拣几块放在桌子角上,自己慢慢地吃。海婴跑来了,第一眼看见先冲到他跟前,毫不客气地抢光,有时还嫌不够。如果还有,当然再拿些出来给补充,若是一点也没有了,吃了他的也并不怎样,反而似乎很心甘情愿的。这时鲁迅先生多是靠在藤躺椅上,海婴不是和他挤着一张椅子再并排躺下,就更喜欢骑马式地坐在他的身上,边吃边谈天,许多幼稚的问题就总爱提出来:
“爸爸,侬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侬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候,人人是那里来的?”
周海婴:回忆我的父亲鲁迅
母亲在我面前不怎么回忆父亲,她不愿意沉浸在她的悲哀当中。对我父亲,她觉得她有照顾不够的地方——比如她说看到父亲吸烟不是放在嘴里,而经常是点着了放在那儿烧,既然烧,为什么买那么好的烟?于是父亲最后抽的是比较廉价的烟;茶叶也一样,有时她泡在那儿,他也没喝,这不浪费吗?诸如此类。其实再周到、再细致的照顾,总是有不完美之处,这是很自然的。
我生下来之后,父母就没带过我到北京,因此没见过祖母(注:鲁迅的母亲与其元配夫人朱安一直生活在北京)。但祖母总是托人写信来,她常常寄好东西给我,像北京的榛子——比现在的榛子好吃很多;还有她自己腌的酱鸡酱鸭,因为路途远,有时一打开,酱鸡酱鸭发霉了,妈妈只好把它们扔掉,而我觉得太可惜。
祖母和朱安的信,都是别人代写的,后来有些人还问我:为什么说朱安不识字啊?!她还给你母亲写过信,说死后要念什么经、作什么被子、棺材要怎么样、点什么灯、作什么祭拜,文笔很深,文化很高啊!你是不是故意贬低朱安?!他们不知道那些信确实是别人代写的。
父亲去世后,母亲除了我这么个病孩子之外,也负担了朱安女士的生计,生活得比较艰难。朱安也是一个善良的女性,她托人给母亲的信总是表示感激之情,说“您对我的关照使我终身难忘”,也很体谅母亲,“您一个人要负责两方面的费用,又值现在生活高涨的时候,是很为难的”,收到生活费后她也回信告知是如何安排开支的。
我也从来没见过朱安,连见到没见过,所以也谈不上什么印象。不过从她与母亲往来信件看,她对我还是很关爱的。一次她给母亲写信说:“我听说海婴有病,我很记挂他。您要给他好好地保养、保养。”我十五、六岁后,她就直接给我写信,有一次还问我是否有同母亲的像片,给她寄来一张,“我是很想你们的”。我知道在她心里,她把我当作香火继承人一样看待。1947年朱安病故时,母亲受国民党监视不能到北京,拜托一些亲朋帮助料理了丧事。
由于政治的需要父亲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但实际上,父亲的盛名并不是我们的护身符;相反,有一段时间在位的人都是鲁迅当时的论敌,那些人对我们完全是不理不睬;而鲁迅的崇拜者、能够关心我们的人却一个个被打压掉了。也许是有些人觉得鲁迅永远压在他们上面,有鲁迅在,他们永远只能排在二三四位吧,我也不太理解这些人的心理状态。1968年,母亲为了保护父亲的遗稿,急得心脏病发作而去世,可去世后连追悼会都不让开,最后是周总理决定允许向遗体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