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宋元时期(960—1368年) ,上承隋唐,下启明清。这一时期,政权由并立到统一、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市民阶层逐渐成长,科技文化辉煌灿烂。中华文化呈现出了它独特的社会风貌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文明走向成熟
北宋全国户口变化图
989年
650万户
1110年
2088万户
1.农业
(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2)棉花的种植和推广: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
(3)边疆农业: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一、经济的发展
黄道婆
元代脚踏三锭棉纺车
桑、茶、棉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出现种植专业户
汉代每个劳动力年产粮食4320斤,唐代4806斤,宋代6231斤,比唐代提高30%。
——《中国大通史 宋卷》
北宋全国户口变化图
989年
650万户
1110年
2088万户
结合材料和所学思考:
宋朝的疆相较于唐域已经大大缩小,但人口却迅速增长,数倍于唐,怎么养活这么多人?
①耕作制度变化,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②优良物种引进:占城稻;
③固定种植经济作物,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国土(万) 人口(万) 密度
汉 609 7200 11.82
唐 1237 8700 7.03
北宋 280 12540 44.79
南宋 200
制瓷业 (1)宋朝出现了__________;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________和釉里红
(2)宋元时期,______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矿冶业 北宋时期____的开采量很大,燃料的改进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 宋元时期发展迅速,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五大名窑
青花瓷
瓷器
煤
2.手工业
一、经济的发展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青花瓷
釉里红
釉里红
青花瓷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走货郎)也相当活跃。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外来商品,海外贸易
与少数民族贸易往来
集市:顾客商户络绎不绝
榷场贸易
【概念解析】
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因经济发展、生活需求,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设有官吏监督贸易和收税,商人在榷场交易需交纳商税和牙钱。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地点也会变化。同时也推动双方的经济交流,相互学习,促进民族融合。
(1)榷场与民间贸易
背景: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②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③纸币自身的优势;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与宋朝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会子),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将纸币作为主体货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2)货币的发展
材料1:宋太祖乾德三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材料2: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入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街上客商成群,商品琳琅满目。
——《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七》
打破时间限制
打破空间限制
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东市
西市
唐代长安城市功能示意图
北宋东京城市功能示意图
说明官府对经济管理放松
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3)市突破时空限制
城 市 城市规模
繁荣景象
功能转变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过百万;
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北宋市民阶层初步形成
“坊市”界限打破,夜市、晓市繁荣;勾栏瓦肆等专门的娱乐场所; 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集镇 发展
影响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以及常住人口的增长,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在集镇上开办作坊和商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4)市镇和城市繁荣
外卖
茶坊
美容店
酒楼
修车店
饮料店
(4)市镇和城市繁荣
4.海外贸易
◎宋代对外贸易路线图
一、经济的发展
(1)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使陆路对外贸易受阻。
(2)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
(3)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4)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海外贸易 (1)税收: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商品: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等,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港口: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一是由北向南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
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中唐以后 (安史之乱)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方经济总量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靖康之变)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和规律
5.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南方经济影响力超过北方
2.促进南方交通贸易的发展。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3.南方人口分布超过北方。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4.促进南方文化的兴盛,文化重心南移,南北分卷。
5.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重视门第→不问家世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主奴依附→自由契约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贵贱有序→身份平等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不抑兼并、职阶流动、管理放松
二、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趋于淡化
——平民化社会到来
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2、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人身依附自由化
3、国家控制相对松弛
—— 阶层流动加快
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集大成者
三、儒学的复兴
材料1: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2: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3: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4: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材料5: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中华文明传真(两宋)》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儒学复兴(理学产生)的背景?
1.背景
①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②宋代统治者重构政权合法性的需要
③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伦理道德
⑤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⑥其他:
三教合流,北宋崇文抑武的政策及印刷术的发展,为儒学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儒学的复兴
1.含义: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2.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即"程朱理学"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三、儒学的复兴
理学的内容
主张 二程 朱熹
世界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理气论
道德观 人伦者,天理也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方法论 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的目的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道德之善
人生观 “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 科举教材
教育观: 编注“四书”儒学基础读物,使理学思想、原则渗透到民众生活中,促进了儒学通俗化和普及化
积极:①南宋后期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②元初《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官方教科书,程朱理学成为科举答题标准,儒学大众化;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④注重人的气节、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影响自然科学发展;阻碍封建后期的社会变革
书院讲学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历史影响:
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不同点 世界本原
方法论
道德观
地位
哲学范畴
相同点 实质
影响
理是万物本原
心是万物本原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其实质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南宋后的官方哲学
理学新发展,明中期后广泛传播(非官方)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知识拓展】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类别 特点 地位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宋词 句长短不等、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据乐谱分固定格式的词牌 进入鼎盛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念奴娇.赤壁怀古》
《如梦令》
元曲 散曲:更灵活、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 杂剧:成套散曲连缀歌舞表演的综合舞台艺术 标志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 关汉卿 王实甫 《窦娥冤》
《西厢记》
话本 白话小说,说书底本 城市盛行 民间艺人
书法 宋元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中国书画的成熟期 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 元:赵孟頫 赵佶瘦金体:《芙蓉锦鸡图》
绘画 注重意境;山水画突出 北宋张择端、元代黄公望 《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领域 成就 科学家 地位\影响
印刷 雕版印刷已经普及;活字印刷出现 毕昇 推动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
火药 大量用于军事;燃烧型→爆炸型火器 蒙古军队远征欧洲利器;助推欧洲资给革命
导航 人工磁化法造指南针 广泛应用于航海
工艺 《梦溪笔谈》 沈括 总结了当时很多工艺科技成果
天文 天文观测仪器、《授时历》 郭守敬 天文数据、历法准确率领先世界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朝代 文字 用途
辽 契丹大字、小字 用以刻石立碑,和进行文学创作
金 女真文字 在科举考试中用女真文字答题,开设女真进士科
西夏 西夏文 编著佛经、法律、字典以及经史著作
元 畏兀体蒙古文 用于修史,部分汉译本传今,为《蒙古秘史》,史学史上有特殊价值
八思巴文 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四、文学艺术和科技
辽
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经济的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进步
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市镇的繁荣
社会的变化
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人身依附渐趋自由
儒学的复兴
理学
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少数民族文字
文学艺术和科技
海外贸易繁荣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