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2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11:0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老子》四章
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十分神秘,传说他母亲怀孕八十一年才从腋下生下他,他一出生便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担任过守藏室史,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教学目标
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主张无为而治。
了解老子思想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朴素辩证法)。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春秋前后时期地图对比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背景简介
课前四问:
①你认为“有”更重要,还是“无”更重要?
②两个人能力相仿,一个默默无闻、沉默内敛,另一个非常自信,经常自我夸耀,你更欣赏哪一个人?
③了解别人更难还是了解自己更难?
④想要做成一件事,哪个阶段更重要?
A、刚刚开始时 B、快结束时 C、中间部分
三十辐共一毂gǔ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
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
当:在(某处,某时)。
其:代词,代车毂;代陶器;代房屋。
无:指车毂的中空处。
埏shān埴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以为:把...做成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第十一章
翻译: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无”。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无”。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一般人: 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 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学习任务』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 呢?
参考示例: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者:踮起脚跟
不行:行走不稳
见:同“现”,出现,显露
是:认为…是对的
彰:显明,彰明
自伐、自矜:自我夸耀
行:同“形”形体。
处:为,做
第二十四章
翻译: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明显,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写了什么内容?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
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阐述了“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认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企者、跨者——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急功近利、急躁冒进、自以为是、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顺其自然,谦虚谨慎,无为而治。
『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老子的思想简要回答。
参考示例: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
过度的自我表现,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
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聪明
明:明达(明通,通达事理)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
强qiǎng行者:勤勉而行的人。强,竭力,勉力
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所:处所,地方
不亡:不消亡,不朽
寿:长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达。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和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如何理解“知人”“自知”“胜人”“自胜““知足”“强行”?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在这一章里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有何意义?
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
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如鲲鹏一般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翱翔于天地之间,绝云气,负青天。
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其: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安:安稳,稳定
持:持守
兆:征兆或苗头显露出来,显露迹象
谋:谋划,出主意解决
脆:脆弱
泮:同“判”,分离
微:细微,细小
散:散失
于未有,于未乱:状语后置。于,在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
在没有陷入祸乱的时候就治理混乱。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治事者要善于把握先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欧阳修《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 léi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合抱:两臂环抱,形容树身之粗大。
于毫末:状语后置,以下类同。于,从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九层:九级。亦用以喻极高。
累 léi 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为,妄为
执:把持 失:失去
无为:不妄为,指顺应自然
两臂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台,是从一筐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顺其自然,故而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故而不失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实现远大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第六十四章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从事:做事
于:在; 几 jī:接近
而:表修饰 败:使……失败
慎:形作动,慎重对待
如:像,如同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视
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复:弥补、补救 辅:辅助
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使事情失败了。
(如果)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对待收尾,就不会使事情失败了。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从不重视稀有难得的货物,
圣人总是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
来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妄加干预)。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做事时必须从始至终保持谨慎,否则功亏一篑。
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思考:概括这一章蕴含的道理?
章节 第十一章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道家思想
内容旨归 论道 修身 修身 治国
无为而治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排比论证 排比论证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内容主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道者不处(即彰显自我,如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提出了一些发展、变化的观点。 启 示 有无相生 顺道而行,谦下守成,不可急躁冒进。 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居安思危,处盛防衰。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要循规做事,无为无执。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4.善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
拓展探究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1、通假字
(1)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2)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3)起于累土 (“累”同“蔂”,土筐)
2、古今异义
(1)埏埴以为器
古:把…作为;今:认为
(2)跨者不行
古:不能久立;今:不可以
(3)民之从事
古:行事,做事;今:投身到事业中去
3、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自伐者无功(名作动,建立功勋)
②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2)形作动
自见者不明(形作动,显明)
(3)动作名
①是以圣人欲不欲(名词,想要的东西)
②学不学(名词,学习的内容)
(4)意动用法
①自是者不彰(以……为是;是,正确)
②是以圣人欲不欲(以……为欲)
③不贵难得之货(以……为贵)
(5)使动用法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失败)
4、一词多义
(1)强
①自胜者强(刚强)
②强行者有志(勤勉)
(2)明
①自见者不明(形作动,显明)
②自知者明(聪明)
(3)之
①有车之用(的)
②故有之以为利(代指“车子、器皿、屋室”)
③物或恶之(代指余食赘行)
④为之于未有(代词,它,这件事)
⑤合抱之木(的)
⑥为者败之(助词,无实义)
⑦民之从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①自胜者强
(2)状语后置
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③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释下列多义词
1.伐
①自伐者无功(动词,夸耀)
②伐竹取道(动词,砍伐)
③十年春,齐师伐我(动词,讨伐、进攻)
④此五霸之伐也(名词,功劳、功业)
解释下列多义词
2.矜
①自矜者不长(动词,夸耀)
②愿陛下矜愍愚诚(动词,怜悯、同情)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名词,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解释下列多义词
3.足
①知足者富(形容词,满足)
②始于足下(名词,脚)
③竖子不足与谋(动词,值得)
解释下列多义词
4.强
①自胜者强(形容词,强大、强盛)
②强行者有志(形容词,勤勉)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形容词,强健)
④强公室,杜私门(动词,加强)
⑤赏赐百千强(形容词,有余、略多)
⑥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形容词,勉强)
⑦少年固强之(动词,强迫、迫使)
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C.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D.老子的传世作品《道德经》,又名《南华真经》《老子》《五千言》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答案 D
解析 D项,《南华真经》指《庄子》,《道德经》又名《道德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