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11:1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论语十二章》
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疏通各章内容,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2.研习文本,把握语篇内部逻辑,概括孔子对于君子立身处世的观点。
3.背诵并默写《论语》十二章。
一、何谓“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当时的士大夫贵族阶层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从社会地位的高低,过渡到道德修养的高下
二、孔子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1:合上书本,快速回答每章句中标颜色的字词,并逐条概括观点,提炼思想(关键词)。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无:通“毋”,表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就:靠近、到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敏:勤勉
关键词:好学
(安贫乐道、做事勤勉、说话谨慎、修身养性)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礼乐:礼乐制度。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包括典章、制度、规矩、仪节等。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教化来缓解社会矛盾。
关键词:仁
(仁是内在道德,礼、乐是外在表现)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仁义之道、人生哲理、真理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关键词:好学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
(为真理献身)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关键词:义
喻:通晓,明白。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齐:形作动,与...看齐。
关键词:提升自我
自省:反省自己,宾语前置。
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指内在的仁德
文:文采,指外在的文化修养
野:粗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得当 然后:这样以后
关键词:文质彬彬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弘:志向远大 毅:意志坚强
以为:把……当作
不亦……乎:表反问,不也……吗?岂不也是……吗?
士:读书人
关键词:弘毅
已:停止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山:堆土成山。
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关键词:自主
平地:填平洼地。
覆:倾倒。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关键词:品格(智、仁、勇)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0.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目:条目,细则。
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事:实践,从事。
关键词:克己复礼
实现“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恕: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言:一个字。言,字。 其:大概
关键词:恕
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何莫:为什么不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fú: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关键词:学《诗》
迩(ěr):近。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社会价值。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二、儒家眼中的“君子”
学生活动2:结合每章关键词,思考《论语》十二章分别是从哪些角度阐述孔子眼中的“君子”的?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文本并分类。
道德底色
二、四、十一
(仁、义、恕)
气质

(文质彬彬)
品格
七、九
(弘毅、不惑、不忧、不惧)
修行之道
一、三、五、八、十、十二
(学习内容、态度、方法)
君子之风 士人之气
三、君子的道德底色——仁
学生活动3:《论语》十二章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概念就是“仁”,“仁”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章节,阐述儒家“仁”的内涵。
“克己复礼为仁”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往,吾往也。”
资料拓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明确:孔子“仁”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都是从“克己”出发,向外延伸,推己及人(恕)。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克己复礼为仁”
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孔子生活在礼乐制度的时代,虽然已开始礼崩乐坏。
孔子认为,如果只是将“礼乐”当作一种概念或形式,而不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情感,那么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礼乐”。因为“为仁由己,岂由人乎哉”,要“克己”才能实现“复礼”。而真正体现“克己”的人就是 “君子”或是“士”。这些人是如何做到“克己”来培养“仁”的呢?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等等。此外, 孔子还将其与另外一群人进行对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从反面论证君子的人格特征。
课堂小结
课后练习
对于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你认为有何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符合儒家“君子”人设的人?为什么后人又提出“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