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8课 辛亥革命
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辛亥革命的含义:
说文解字,解读课题
狭义上讲,
广义上讲,
武昌起义,1911为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辛亥革命(1911年)
一
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的日益腐朽(新政、预备立宪)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组织基础)
(经济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军事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三民主义的确立
(思想基础)
(必要性)
1.背景:
2.条件:
(可能性)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阶级基础)
(政治基础)
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为革命爆发提供有利时机。
预备立宪(1906—1911)
1906年,宣布立宪,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准备;
立宪派三次请愿运动;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君主专制
汉族4人 满族9人 其中皇族7人
资产阶级立宪派认识到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前提
核心
补充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民族革命)(夺取政权)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建立政权)
解决土地问题
(社会革命)(巩固政权)
没有明确反帝
仅限于资产阶级的民主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纲领 主义 地位 含义 局限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名词概念
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广州起义
自立军起义
惠州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冈起义
七女湖起义
钦廉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钦廉上思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
1895年
1900年
1895年
1906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7年
1908年
1908年
1910年
1911年
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孙中山
秋瑾
5.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1911.10.10
1912.1.1
1912.3.11
1912.2.12
1912.3.10
二、过程
武昌起义
临时约法颁布
临时政府成立
清帝退位
袁世凯就职
1. 武昌起义——革命的爆发
1911年10月10日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1)时间:
(2)主力:
(3)结果:
(4)影响: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14个省和上海宣布独立
2. 革命扩大到全国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性质:
2. 革命高潮——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时间
国号
国都
国旗
纪元
临时大总统
孙 中 山
五 色 旗
南 京
中华民国
1912年1月1日
公历 民国纪年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五色旗
十八星旗
清朝 龙旗
民国纪元法: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即民国1年,民国纪元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历史事件发生的公元时间减去1911。
知识扩展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性质: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国体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民权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政体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限制袁世凯权力,确保民主共和。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合作探究:约法的特别规定,体现了革命党人的什么目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
清帝逊位诏书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今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大中华民国。
4. 中国版光荣革命——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结束。
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各方态度
施压
攻陷汉口
汉阳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封济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革命阵营
清政府
袁世凯
妥协
自身条件:
军权、政治手腕
革命果实落到袁世凯手中:1912年2月15日当选大总统,3月10日就职
革命派
软弱、力量涣散,希望袁灭清
立宪派、旧官僚拥护
帝国主义支持
对 清:
逼宫退位
对革命派:迫使孙中山 让位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并发挥着巨大的反动作用。
原 因
落入革命果实落入袁之手
帝国主义的支持
革命派的软弱、缺乏实力
立宪派、旧官僚的拥护
对 清:逼宫退位
对革命派:迫孙让位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探究:落入袁世凯革命果实的原因
1.性质: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四大成果):
(1)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政治民主化)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近代化)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工业化)
(4)移风易俗(风俗近代化)
三、辛亥革命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局限
3.局限性(失败的地方):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3)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变。(根本)
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5、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4、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主观: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原因)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材料1: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材料2: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从材料看:20世纪20年代前后,孙中山的思想认识有何变化
以欧美为师
以俄为师
孙中山的思想变化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革命的评价
政治 经济 阶级 思想 组织 军事 时机
武昌首义
民国建立
南北议和
清帝退位
袁氏当国
功绩
局限
失败原因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