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课标】2.1.1地球和地球仪(课件28张)-2024-2025学年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新课标】2.1.1地球和地球仪(课件28张)-2024-2025学年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9-01 07:53: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中国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
新课标·新教材
第1课时
情景导入
第二章 地球和地图
目 录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
0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0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03
随堂检测
04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
01
学习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
能够运用地球不同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以及基本结构。
3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02
自主学习
简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01
02
尝试用数据来说明地球的大小?
03
地球仪的概念以及重要的点、线的意义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消失的图片
探索活动
思考:
为什么两次看到的情况不一样呢?为什么海边的船先看到桅杆?
阅读课本18页探索活动内容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学习新知
直觉认识
天圆地方
推测
地球是球体
证实
地球是球体
确证
地球是球体
合作探究
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吗?
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月食现象
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地球的形状
学习新知
赤道
赤道半径
6378千米
北极半径
6357千米
地球并非正圆球,是一个两极略扁、 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R1=6378KM (赤道半径)
R2=6357KM ( 极半径 )
R1>R2
地球的形状
学习新知
平均半径: 千米
赤道周长约: 千米
表面积: 平方千米
极半径: 千米
赤道半径: 千米
6371
约4万
5.1亿
6357
6378
合作探究
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
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
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
知识小结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
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
庐山起义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⑴
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⑵
注:⑴“庐山起义”指地球的半径为6371千米。
⑵最大圆(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03
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貌,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学习新知
地球仪的概念
读图活动
观察地球仪
1.地球仪上的陆地、海洋、山脉、 河湖、国家和城镇等分别是怎样表示的
2.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太平洋 和珠穆朗玛峰。
读图活动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形状和名称。
读图活动
地球仪的点或线的意义
地球自转轴,
地轴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是人们假想的轴
倾斜角约为66°5′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学习新知
地球仪的点或线的意义
地轴
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
上端的交点代表北极,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下端的交点代表南极,
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学习新知
地球仪的点或线的意义
北极
南极
合作探究
通过学习地球和地球仪,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大小不同)
②地球仪上有一个地轴,而地球上没有(假设轴人们的想象)
③地球仪上有一些实际并不存在的各类线(方便人们定位)
制作简易地球仪
实践活动
参照图E,学习制作简易地球仪。
1.准备材料:乒乓球、铁丝、锥子、橡皮泥和笔等。
2.如图E-a所示,在乒乓球的正中画一个最大的 圆圈,作为赤道。在乒乓球的两个顶点用锥子各钻一 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3.把铁丝弯成图E-b所示的形状,注意铁丝是倾 斜的,并且弯曲的半圆比乒乓球要略大一些。
4.把铁丝穿入乒乓球,如图E-c,并把露在外面 的铁丝弯成小圆圈,以防止乒乓球脱落。操作的时候 注意不要扎伤手。
5.在图E-c所示的底座部位,包裹上一层橡皮泥, 使做好的地球仪更稳固。
如果你有其他材料和制作方法,也可以按照自己 的方法制作地球仪。
制作简易地球仪
随堂检测
04
随堂检测
1.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依次是( )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
2.下列关于人们对地球大小的认知准确的是( )
A.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8千米
B.北回归线可以实现“坐地日行八万里”
C.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D.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米
随堂检测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下图星体中较大的是木星,较小的是地球,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下列能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是( )
①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②月食
③远处驶来的帆船 ④登高望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随堂检测
在地理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铁丝、乒乓球、胶布和橡皮泥等物品制作简易的地球仪。下图为“制作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问题。
下列关于材料使用和标记的说明,正确的是( )
A.乒乓球代表地球,圈“d”代表赤道
B.“a”代表南极点,“b”代表北极点
C.“e”代表本初子午线,从内部穿过乒乓球
D.“c”用橡皮泥固定,真实的地球上也有支撑点
课堂小结
概念
作用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形状
大小
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周长
平均半径
表面积
地球

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