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新课导入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公元500-1500年,当欧洲文明处于“黑暗时代” 时,亚洲伊斯兰文明作为东方儒家文明与欧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桥梁,其本身的辉煌成就与东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导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美]斯图亚特 戈登《极简亚洲千年史》
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亚洲全称是亚细亚洲,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全世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中国、印度和古巴比伦都位于亚洲大陆,在工业革命之前,亚洲的经济和文化水平曾经在世界上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亚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亚洲是古代世界科技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四大发明;印度和阿拉伯,十进制计算法
亚洲历史长河中出现众多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课程标准
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7世纪初
穆罕默德去世半岛基本统一
622年
632年
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
对外扩张
建立帝国
7世纪中期起
8世纪中期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新课讲授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1)6世纪: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
哈里发为阿拉伯文的音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或“代理者”。
思考:哈里发是神的使者还是世俗王?
哈里发是一位由神决定的专制君主,即“安拉在大地上的影子”。他的权力并不依赖于部落的支持,而是建立在享有薪俸的官僚和常备军的基础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宗教领袖+政治领袖
君权神授,政教合一
2、帝国的统治
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下设各部大臣,掌行政、财政和宗教事务,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重要。
经济:
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外贸繁荣
城市:
思考:巴格达能够成为“殿堂之都”的原因?
材料:公园、市场、清真寺、公共浴室,还有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使这座城市成为“豪华镀金装饰的、悬挂着华丽挂毯和丝绸锦缎”的殿堂之都。——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学习聚焦】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贸易发达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帝国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欧洲
中国
印度
意大利商人
阿拉伯商人
阿拉伯商人
中国商人
中国商人
阿拉伯商人
相对于欧洲人而言的“旧航路”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一、西亚:(一)阿拉伯帝国:1、发展历程:
(1)兴起:610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622建立政权,632基本统一。
(2)鼎盛:8世纪中期建立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3)灭亡: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
2、发展特点:
(1)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亚非欧交界;
(2)政治: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集权体制(哈里发);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3)经济:经济繁荣,工商业发达;巴格达是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
(4)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伊斯兰教文明;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
(3)对中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一、阿拉伯帝国:
3、影响:
(2)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建立奠定基础,有利于西欧社会转型。
(1)成为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传播中国造纸术到欧洲;改进和传播印度数字到欧洲;
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13世纪
14世纪中期
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
1453年
灭亡拜占庭帝国
16世纪后期
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欧
亚
非
1、建立过程
至此,古代世界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有:
波斯、马其顿、罗马、东罗马、阿拉伯、奥斯曼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政治:政教合一,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
经济: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
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制国家,国家管理机构分为教俗两大系统,苏丹居于两者之上,集宗教和世俗大权于一身,具有无限权威。
奥斯曼帝国农业的主要劳动者是依附农民,他们被固着在土地上,未得封建领主允许,不准自由迁徙……地租以实物地租为主,穆斯林农民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则为25%-50%,后者还需负担人头税。后来土地税和人头税合一,同时又出现了其他许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牲畜税、婚姻税和磨房税等。
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后,亚欧商路都在其控制之下。虽然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并没有因此而完全中断,但受制于自身发展水平,苏丹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加之长期的战争和海盗活动,地中海区域正常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意大利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受到影响,西欧各国遂更加积极地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概括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概况。
最高统治者苏丹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被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
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
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承担各种
苛捐杂税
政治:
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
2、统治
经济:
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西亚奥斯曼帝国:1299-1922
1、历程:
①1453年,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定都伊斯坦布尔;
②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③一战中战败分裂,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
(1)政治: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军事封建帝国(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
(2)经济:曾一度繁荣,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欧亚商路,征收重税,东西方贸易受影响。
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发展特点:
3、影响:
(1)政治:
②影响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方贸易,刺激新航路的开辟。
(3)思想文化:承袭阿拉伯,传播和发展伊斯兰教及文化,带有浓厚宗教色彩。
①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2)经济:
(3)思想文化:
思考:分析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的政治体系的共性?
①君主专制,君权神授,中央集权;
②地方采用行省制;
③政教合一,等级森严。
前6世纪—前4世纪
公元前4世纪
前27年—395年
395年—1453年
7—13世纪
1299年—1922年
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时间 4世纪-6世纪 13世纪-16世纪
宗教 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化而来) 伊斯兰教
政治 地方分权,存在藩王割据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三、印度
①4世纪~ 6世纪: 笈多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地方分权,存在藩王割据;婆罗门教演化出印度教。
二、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
②13世纪—16世纪: 突厥人入侵建立德里苏丹国。
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苏丹);设立行省;伊斯兰教为国教
(3)思想文化: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1)政治:
(2)经济:农业、工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1)世界文化具有统一性、多样性的特点
3、认识:
(2)佛教传播,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发展特点:
2、大化改新
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②概况: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③结果:
710年
660BC
日本建国
中央集权制瓦解,天皇仅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幕府掌握实权。
1868年
飞鸟时代
奈良时代
平安时代
幕府政治时期
592年
784年
1192年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646年
大化改新
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天皇掌握实权,管理国家
3、幕府统治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贵族、神社和佛寺等广占土地
生产力提高,开垦新土地
形成庄园
四、日本
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形成:
时 间:12世纪末
特 点:天皇 无实权
将军 掌握实权
武士与将军 主从关系
结束:17世纪-19世纪,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面对世界格局,意图以闭关锁国政策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 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三、东亚:日本和朝鲜
(一)日本:
1、大化改新:
646年,孝德天皇
背景:
严重社会危机;唐文化影响
内容:
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制度,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经济,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影响:
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幕府统治:
背景:
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制经济形成;武士集团形成。
过程:
①1185-1333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
③1573-1603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
天皇中央政府是傀儡;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武士是将军的家臣。
特点:
②1336-1573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
7C末
10C初
14C末
16C末
(1)政权建立
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 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选官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3)朝鲜建国
(4)共抗侵略
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7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2)高丽王朝 仿效唐制
五、朝鲜
(二)中古朝鲜:
1、发展历程:
(1)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建立政权
(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
(3)14世纪末,朝鲜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朝鲜
(4)16世纪末,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三)中古时期东亚文明的特征:
(1)政治: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3)思想文化;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东亚文明深受中华文明影响,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中古时期东亚文明的认识:
西亚:古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南亚:中古时期的古印度 东亚:中古时期的朝鲜和日本
政治 君主专制 ,君权神授;中央集权;地方采用行省制;政教合一,等级森严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工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工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东西方文明使者;伊斯兰教文明。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相互借鉴发展;丰富多彩,颇具特色 受中华文化影响;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借鉴
地理环境 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交汇处,促进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但不利于文明稳定,朝代更替频繁。 南亚印度文明和东亚 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中古时期的印度有两大变化,一是4世纪初兴起的笈多帝国统治者支持印度教的发展,二是13世纪初建立的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中游
B.今天的印度教是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
C.德里苏丹国是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
D.佛教逐渐成为中古时期印度的国教
D
中古时期印度的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D项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中游,故A项排除;印度教是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的产物,故B项排除;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结合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选D;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这样的结论,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故选D。
D
4.古代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下列与印度相关的古代文明成就是( )
A.金字塔
B.《汉谟拉比法典》
C.《吉尔伽美什》
D.发明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印度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D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创造,A错误;《汉谟拉比法典》《吉尔伽美什》都是两河流域的文明,B、C错误。
D
5.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它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
A.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
依据材料“占印度总人口的80%以上”“起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教源于婆罗门教,其原始教义之一是严格遵守种姓制度,这表明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D正确;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排除A;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印度教主张维护种姓制度,没有体现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的信息,排除B;在种姓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因此婆罗门并非刹帝利的统治工具,排除C。
D
6.古代美洲地区与亚欧大陆长期隔离,但印第安文明享誉中外,其中以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为代表,但是到了16世纪,三大印第安文明相继灭亡,造成这一结果的共同原因是( )
A.内部人民起义 B.殖民者入侵
C.内乱分裂 D.政治腐败
B
B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美洲进行殖民掠夺,对美洲文明带来了致命打击,故选B;三大印第安文明的相继灭亡是出于外因,ACD都是内因,排除。
7.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在东亚大陆,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 )
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国内外形势发展需要进行社会变革
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造成严重威胁
D.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B
B由材料“国际压力”“民族危机感”等信息,并结合文章《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名称可以推知,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一场变革,以推动日本社会转型,故B项正确;日本是借鉴了隋唐的发展经验,而不是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的紧迫感,排除A项;新罗与唐朝的友好关系是加深了其“民族危机感”,而不是造成严重威胁,排除C项;日本虽然有了“民族危机感”,但并不能说明其出现了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B。
任那,是古代被认为存在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日本统治机构。
8.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
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
B.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
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
D.唐朝与新罗形成明确宗藩关系
材料信息反映了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借鉴了唐朝的年号,表明两国政府的友好往来。B正确;依据所学可知,新罗只是借鉴了中国的纪年方式,并不是没有纪年方式,不符合史实,A错误;只是通过学习中国年号不能证明新罗也学习了中央集权制度,C错误;新罗对唐朝的学习不能表明二者形成了宗藩关系,D错误。故选B。
B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在西方,根本不存在与印度的诸如种姓、杀戒、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之类的基本观念和制度有些微相似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印度思想中深奥的抽象观念,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这说明印度宗教( )
A.与西方其他文明区分明显
B.深刻影响了印度社会生活
C.教义抽象而富含哲理
D.教派众多而影响深远
B由材料“还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决定了印度人的思想和日常生活”可以看出,印度宗教根本不同于西方文明,但对印度社会影响深刻,故B项正确;A项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理解,排除;C项仅仅从宗教本身来说,并非材料的主旨;材料信息并没有体现教派众多的信息,D项错误。故选B。
B
10.佛陀(释迦牟尼)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这句话表明佛陀主张( )
A.世间一切皆苦 B.世人都要拥护种姓制度
C.世间众生平等 D.世人都可进入极乐世界
C
由材料“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可知,佛陀主张世间众生平等,故选C。材料强调了平等,而未强调苦难,排除A;材料中佛陀认为种姓制度是虚妄的假名,B项说法与材料相悖,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人类的死亡问题,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12.“根据日本作家丸山清子《源氏物语与白氏文集》中统计,《源氏物语》中引用中国文学典籍者凡185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人民虚心好学 B.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C.中日关系交往密切 D.疆域临近交通便利
B 依据材料信息分析,《源氏物语》中大量引用中国文学典籍,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对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故B项正确;日本人民虚心好学、中日关系交往密切和中日疆域临近交通便利,都只是客观因素,均不是“中国文学典籍”在《源氏物语》中大量被引用的主要原因,故A、C、D三项排除。
B
13.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C
C 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亚洲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唐律并非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各国”一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儒家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周边国家法律的制定深受唐律影响,但完全采用中华法系的说法太过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4.“种姓”一词在梵文中音译为“瓦尔那”,原意为肤色、品质。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D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低等级的人没有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故D项正确;种姓制度有严格的高低贵贱之分和等级观念,而不是一律平等,故A项错误;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可以通婚,故B项错误;种姓制度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故C项错误。
D
15.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
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
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
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
C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古印度人长期积累加工而成的,虽然其内容以神话传说为主,但是必然能从侧面反映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社会风貌,故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内容,不能绝对否定或者肯定,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故A项排除。写作年代是否久远并不能决定其史料价值的高低,故B项排除。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可以反映历史的部分内容,故D项排除。
C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1世纪上半叶 610年
创立者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 救世主耶稣 穆罕默德
起源地 古印度 亚洲西部巴勒斯坦耶路撒冷 阿拉伯半岛
信仰 上帝 真主安拉
经典 《大般若经》《妙法莲花经》 《圣经》 《古兰经》
教义 众生平等,众生都可成佛,轮回转世,因果报应 神爱世人,神是万能的 信真主,可上天堂
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 4世纪为罗马国教;1054年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阿拉伯国家;信徒是穆斯林
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建立朝鲜。
④抗击侵略: 。
三、古代非洲文明
1.班图人:培育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冶铁技术。
2.代表
(1)东非
①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②摩加迪沙等国家:10—15世纪产生;广泛使用奴隶;以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16世纪末,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
(2)西非
①马里:征服加纳,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扩大贸易;城市和文化繁荣; .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②桑海:攻灭马里,确立西非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实行 ;扩大对外贸易;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16世纪末因外来入侵而衰落。
(3)南非(津巴布韦):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四、古代美洲文明
1.创造者——印第安人
(1)农业: 。
(2)文明: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廷巴克图
中央集权
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
2.代表
(1)玛雅文明:尤卡坦半岛;种植玉米;金字塔庙宇;陶器;20进制,“零”的概念;发明独特的文字;复杂的历法纪年。15世纪中期衰落。
(2)阿兹特克文明: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鼎盛;“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都城特诺奇蒂特兰。
(3)印加文明:12世纪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5世纪末16世纪初鼎盛;国王是最高统治者;古城马丘比丘城遗址;编订详细人口调查表;修建道路系统。
(4)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印第安人遭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消失
殆尽。
课堂练习
1.下图为中古时期某帝国商业活动示意图。该帝国是( )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俄罗斯帝国
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商业繁荣,同时成为东西方沟通的桥梁,结合所学可知是阿拉伯帝国,B项正确;
2.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这反映出阿拉伯文化( )A.带有文化扩张的性质 B.引领当时世界文化潮流C.为文艺复兴提供条件 D.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的中亚。材料“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12世纪后,经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哲学著作又重新推动了欧洲的文化和思想解放,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
3.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 )A.独立性和包容性 B.开放性和多元性C.东西方文化桥梁 D.包容性和领先性
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这体现文化的开放性,同时材料提到阿拉伯文化在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均取得成就,这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B项正确;
4.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以首都巴格达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各省的大道;各地重要城市也有道路相通,沿途设有驿站,形成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直接对他报告工作。这些举措旨在( )
A.展示帝国实力 B.推进道路建设
C.强化国家治理 D.促进文化交流
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可知,阿拔斯王朝修建和完善全国交通,各驿站大臣和行省的驿站长官都由哈里发任命,并对他负责,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哈里发对国家的治理,C项正确;
5.13-16世纪,一个新的帝国在亚非欧交界处兴起。帝国内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但对基督教文明“并不一概采取排斥、敌视的态度”。他们还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传播者。这一帝国最有可能是( )
A.西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俄罗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6世纪(奥斯曼帝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帝国在亚非欧交界处,信奉伊斯兰教,不排斥、敌视基督教文明,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传播者,结合所学知识,奥斯曼帝国13世纪兴起,信仰伊斯兰教,地跨欧亚非,是东西方交流的必经之路,D项正确;
6.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采取开明的宗教政策,在中央政府一定程度的委任之下,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据此可知,奥斯曼帝国( )
A.推动了东西方的贸易沟通
B.政治统治具有灵活性的特征
C.缓和了东西方的宗教矛盾
D.强大取决于独特的地理位置
6.B【详解】依据材料“帝国内少数群体以民族、社会或宗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获准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管理自身事物,从而可以保存他们各自的特征,和谐共存”,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给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体现其管理的灵活性,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