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12: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精耕细作
能工巧匠
目录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课标
CONTENTS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发展



本单元时间轴
新课导入
劳动工具:又称生产工具,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作方式:泛指劳动方式,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协作方式在内的劳动组织形式。包含劳动者和劳动工具,又包括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属于生产关系
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
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劳动者(最活跃因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渔猎时代
木石骨蚌
农业时代
青铜铁器
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
工业时代
机器生产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石、木、蚌(耒耜)
青铜器农具
(数量有限)
铁制农具
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
出现灌钢法
制作的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
石器时代
新石器晚期
金石并用
新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1.概况:
①农业生产工具发展的三个时代
④趋势:
③工艺:
②材质:
非金属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铁器时代
人类的耕作工具种类繁多,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材质选择范围逐渐扩大,由天然材质发展到人工冶炼
打制 → 磨制 → 冶炼,铸造
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浙江田螺山遗址,
出土的骨耜
耒:木头树枝翻耕工具
蚌镰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2.发展演变:
①石器农具(非金属时代):
制作过程:
制作方法:
特点:
质地坚硬耐用,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
新石器时代:打击基础上增加磨制。
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工序较多,需专人完成。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传说,炎帝和大家一起围猪,来到一片林地。林地里,凶猛的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嘴巴伸进泥土,一撅撅地把土拱起。一路拱过,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野猪拱土的情形给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能不能做一件工具,依照这个方法翻松土地呢 经过反复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横着绑上一段短木,先将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脚踩在横木上加力,让木尖插入泥土,然后将木柄往身边板,尖木随之将土块撬起。这样连续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这就是耒耜的原型。
骨制耒耜
石镰
石斧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2.发展演变:
②青铜农具(金石并用时代):(非金属工具+青铜器)
特点:
出现地区:
产生条件: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乌尔王陵铜斧头)
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青铜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农具数量有限,非金属农具仍是使用主体。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
青铜铲
◎战国青铜镰
后母戊鼎
四羊方尊
拓展:青铜器的主要制作方法是范铸法。又称块范法,制作流程大致分为制模、制范、浇注和修整四个步骤。制模的原料选用陶土或木材,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物;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浇注是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趁热浇注;修整是在铸件去陶范后,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及打磨,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青铜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2.发展演变:
③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特点:
传播:
出现:
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与青铜器相比,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随着熔炉技术的进步(铁的熔点比铜的熔点要高),铁器大量出现。
中国:
【思考】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


犁铧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盐铁论》
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拓展: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先进冶金技术,制法是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融化而灌入熟铁中去,反复锻打至成分均匀,成为质地优良的钢。此法制作的铁器坚韧锋利。
綦毋怀文是灌钢法的最早实践者和革新者。据《北齐书》记载,他曾使用“灌钢法”冶炼钢刀及利用两种淬火介质进行淬火以制作刀具。这是古代关于灌钢技术最详细、最明确的较早记载。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铁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3.影响:
(1)耕作方式变化(刀耕、锄耕、犁耕)
①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距今约1万年前,在原始农业时出现,以石器为工具,砍伐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肥料,靠天吃饭。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在新石器中期锄耕产生,人类大量以石器为工具,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
——《广东新语》
刀耕火种
耒,耜之上曲也。
——《礼记·月令》
②石器锄耕(耒耜):新石器时代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3.影响:
(1)耕作方式变化(刀耕、锄耕、犁耕)
③犁耕---铁犁牛耕: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犁耕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工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战国发明铁犁冠。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西汉后期形成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西汉发明具有开沟播种双重功能的耧车(近代条播机雏形)。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安装犁评;耕犁已相当完善,适应不同耕作要求,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一直为后世沿用。
二牛三人直辕犁
直辕犁
曲辕犁
生产工具的进步,逐渐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推动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变革。
二牛一人直辕犁
一牛一人曲辕犁
动力变化:人力逐渐解放(人力→畜力)
材料: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丛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农业生产,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直到现在,铁农具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相信,铁农具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仍会起主导的作用,只不过铁农具的形态和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了。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①有利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
②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铁农具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知识拓展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一)耕作工具的变化
3.影响:
(2)耕作技术变化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也采用了耕耙技术。
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期,赵过推行代田法。
(3)耕作制度变化
①两汉时期以一年一熟制为主。
②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了一年三熟制。
耕耙耱技术:耕是指耕地,耙是指将土地犁出沟。
耱:用荆条等编成的一种农具平整土地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水利灌溉工具的变化
2.中国:
1.世界:
①许多文明地区都发明了灌溉工具。
②在原始社会末期,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类已经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汲水灌溉。
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商代:桔槔(利用杠杆原理汲水灌溉)
东汉末:翻车
三国:魏国马钧革新翻车,其后翻车在民 间广泛使用。
唐朝: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灌溉。
陶器汲水
桔槔取水
东汉末:翻车
三国:水转翻车
宋: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唐:筒车
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民间广泛使用
利用有利地势和水流的惯性特点自动灌溉,受自然条件限制
较之筒车,功效更大;效率更高
利用自然力作为灌溉动力,节省了人力
容量小,费力;不安全
利用杠杆原理用容器取水,省力,但是容量较小
脚踏、手摇皆可,省力而高效,输送的水量大,持续的时间长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水利灌溉工具的变化
变化趋势、社会意义?
(1)变化趋势:①动力装置日益复杂; ②功能益强效率益高;③动力从人工到自然
(2)社会意义:①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②突破了自然水源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扩大了可耕土地的区域,有利于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粮食总量的增加
元代赵孟頫喂马图
甘肃嘉峪关魏晋画像砖
射猎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三)畜牧业工具(豢养驯化禽畜)
2.发展趋势:
1.工具设施:
圏厩(jiù)——饲养禽兽;弓箭和网——射击捕捉动物;马槽——喂马
范围由游牧向农耕区域延伸;规模日益扩大;工具与设施沿用至今
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一)纺织工具---最先出现
1.古代中国:
①3万年前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
②新石器时代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取代原来的手工捻线的方式。
汉代手摇纺车
提花机(丝绸织造)
提花机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在纺织品上对审美的需求,以织物代替手工刺绣,是中国领先世界的技术突破。
③汉 代
使用纺车纺纱,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④元 代: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黄道婆改进棉纺织工具和技术,使得棉布成为人们的常用服装材料。
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一)纺织工具---最先出现
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一)纺织工具---最先出现
2.古代西方:
1.古代中国:
也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①纺织工具日趋完善:石器时代的纺轮;商周的纺车、织机;汉代的提花机、斜织机;隋唐后基本稳定
②纺织产品日益精美:纺织技术随原料(麻、丝、棉)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产品不断趋向面料轻柔、色泽鲜美
发展趋势?
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二)陶瓷工具
时 期 工具/方式 用 途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晚期
南朝
唐 宋
制造陶器。用手工控制形状,陶器的圆度并不理想
坯 车
匣 钵
支 钉
坯车制坯不仅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能通过调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泥条盘筑
匣钵
工匠使用坯车制坯
南宋支钉垫饼
泥条盘筑
置于器物底部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新石器时代出现彩、黑、白陶器→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南青北白格局)→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部门→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朝出现青花瓷(彩瓷)→明清珐琅瓷
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二)陶瓷工具
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三)金属冶炼工具
2.概况:
1.地位:
冶炼金属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16世纪前中国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世界。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原料
定型,商周时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后制作铁农具
坩锅
范坩锅
坩埚:熔化金属原料
范:使液态金属成型
土炉:熔化金属原料
锤:打击金属原料
锉 : 磨平金 属
西汉五铢
条形铜子范
二、手工业工具的变化
(三)金属冶炼工具
历史纵横 水排
南阳自战国时就
以冶铁业著称,汉武
帝曾在此设铁官。考
古资料表明,汉朝时
南阳郡内有多处冶铁
和铸造作坊,冶铁工
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 水排复原模型
水排的发明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在冶铁中利用鼓风技术的标志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1、集体劳作(商周)
原因:
代表:
特点:
影响:
①石器锄耕,劳动效率低下。②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中国商周时期井田制;奴隶在田间集体耕作(千耦其耘)
生产工具简陋粗糙,耕地的深度、速度都十分有限。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集体耕作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完成时令性的农业生产任务,进而维持集体劳动者的共同生存与发展;但是它不利于调动劳动者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图1:殷墟甲骨文中有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協田”
材料:“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卷五·滕文公》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2、家庭式劳作
(1)时间:
中国---小农经济
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①形成:
②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工具);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采取重农政策,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封建政府扶植)
(2)表现:
中国: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2、家庭式劳作
中国---小农经济
③特点:
⑤影响:
④地位:
a.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
b.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
c.落后性,生产规模小,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d.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是封建社会重要劳作方式
a.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将人们固定在土地上,减少人员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稳定;b.是封建经济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c.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d.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技术突破。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思考: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2、家庭式劳作
中国---小农经济
【历史纵横】
中国古代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男的种田,女的织布,各司其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产,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国家提供了赋税和徭役。
材料: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摘自《墨子》
插秧
磨米
【思考】
战国时期诸侯国鼓励男耕女织的原 因
战国时期商人积聚了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为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田税征收,巩固自身统治,因此,诸侯国鼓励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古罗马庄园
西欧封建庄园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3、庄园式劳作
(1)欧洲
①原因:
②特点:
③表现:
政局动荡、王权衰落、自然经济、封君封臣制
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封建)中服劳役。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和市场化程度低,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强劳动具有强制性);自给自足,生产力低下。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一)农业---3、庄园式劳作
(2)中国
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政权更迭频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汹涌奔袭,东晋南朝时期的庄园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轨迹中大放异彩。战乱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带之家携家带眷避乱江左建立庄园,而战乱所导致的流民又为庄园的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据考证,当时为北来士族庄园建立重镇的会稽,直到刘宋时期也还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庄园使仓惶离乱的士族获得了安身立命之所。颠沛流离的移民重获安家立业之地。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被修建,原本为北方所种植的早地作物被推广至南方。 ——摘編自胡宗飞《东晋南朝庄园生产经营研究》
青瓷坞堡
三国时期的青瓷坞堡,是一件能充分反映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缩影的典型器物。长方形。由围墙、前门楼、四隅角楼、左右厢房和四个盖钵式谷仓组成。门楼内站立一个武士俑,周边一圈有回廊栏板。
①时间:
②原因:
③特点:
东汉——魏晋南北朝
中央集权弱化,割据势力增强;豪强地主土地兼并严重,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流民)为其耕种土地,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军事和经济功能;规模大,自给自足,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生产力不够发达;劳动者存在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拥有家兵、筑有坞堡;聚族而居,有一定宗法色彩。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手工业
1.概况:
2.特点:
包括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相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体现一定的封闭性,技艺易失传
河南安阳殷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约32吨,其中绝大多数经过加工,反映出商朝制骨作坊的规模之大。
▲河北曲阳定窑作坊遗址
定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定窑作坊使用约700年,代表了古代瓷器制造业的高超水平。
种类 生产方式 特点
家庭式劳作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进行生产 世代传承,以父子相继为主,产品供家庭使用,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
民营作坊 集中生产,并且都固定在限定作坊里 也有世代传承的特点,大多是师徒相授,产品会投放市场,明朝中叶后占主导地位
官营作坊 官营为主,以统治者登记在册,大多也是师徒相授,产品不流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手工业
《乾隆驻跸图》中江宁织造府
官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经营 形态 出现 管理方式 产品 用途 流通 方式 地位 作用
官营 手工业 商周 官府统一管理,匠户集中生产,征役制到雇募制;不计成本。 官家 专用 皇家 私用 一般不在市场流通 产品精美;领先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占主导地位 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条件;严格管理有利于技艺提高。但缺乏竞争;强制服役引起工匠不满
民营 手工业 春秋 战国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从帮工到雇工 生产民间消费品 在市场流通 唐代以前是家庭小作坊;唐以后,发展迅速,明中叶之后占据主导地位,出现雇佣劳动、手工工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萌芽。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家庭 手工业 春秋 战国 个体农户的副业劳动 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进入市场,数量很少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稳定小农经济;技术落后、规模小、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近代逐渐破产。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①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别赏赐外,平民不得使用。
③不计成本和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④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⑤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⑥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其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不得脱籍改业,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也受到严重束缚。
2、“工官”制度的弊端
“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的,往往导致失传。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工具
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纺织工具
陶瓷工具
冶金工具
集体劳作
农业家庭式劳作
农业庄园式劳作
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