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民以食为天
国以民为本
食以安为先
目录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课标
01
02
03
导入新课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
中世纪欧洲农业
古代中国耕织图
传统农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以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形态。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特点:脆弱性、生产率低、技术停滞、产业单一。
传统农业—铁器牛耕
现代农业:
原因、表现?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以现代机械化、产业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式经营的科学化、工业化、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农业。
农业集约化:在一定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产品的总量。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
蒸气驱动的大型拖拉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一)背景
世界人口概况图
材料:传统农业采用人力、畜力、铁木农具等为主,主要依赖世代流传下来的经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主导地位,其特点是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剩余不多、并且产量受自然条件比如自然灾害等影响很大。
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在各州投资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人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①世界人口激增;
②传统农业落后,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③欧美国家政局相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正处于上升时期,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推作用;政府的支持和推广;科研结构成立与科研力度加大;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一)背景
1958年,我国第一台轮式蒸汽拖拉机问世,被命名为“创造号”,开创了国产拖拉机发展篇章。
1851年法国人阿拉巴尔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拖拉机,这比乘用车更早被发明出来,足见人们对于农业机械的迫切性需要。
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重工业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
⑤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推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历程
1.工业革命后
2.20世纪中叶
3.20世纪下半叶
开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建立: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
建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4. 21世纪初
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突破性进展:①育种技术推广、高效化肥应用;②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获突破性进展;(食物生产纵深发展)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禽的生产量大幅度增长,保证了农产品的供应。③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经营模式。(经营模式集约化,规模化)
(三)特点
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科学化
温室种植是设施农业突破性进展的表现。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四)表现
1.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①前提:
②主要机械:
③各国的特征:
④作用:
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的批量生产
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获机等
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美国:地广人稀——大型;法国:折中——中型;日本:人多地少——小型;中国——大、中、小型结合);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机器人
铧式犁
免耕播种机
联合收割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四)表现
1.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四)表现
1.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四)表现
2.杂交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农业生产科学化
成就 美国
墨西哥
菲律宾
中国
意义
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亩产从100千克增加到350千克)
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亩产从50千克增加到250千克)
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亩产650千克)
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亩产破1000千克;2021年,亩产破1500千克)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四)表现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2019年9月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用占世界约7%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5%的粮食, 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四)表现
3.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经营模式---规模化、集约化
养殖场
大型农场
大型养鸡场可饲养1000万到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鸡蛋;
大型养猪场可饲养1万到10万头猪;大型肉牛场、奶牛场规模也在万头以上
集约化特点:集中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单位产量;市场导向
农业集约化:在一定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产品的总量。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四)表现
4.农业化学现代化、设施农业的突破性进展
(1)农业化学现代化:优质高效化肥应用
①化肥的使用补充了土壤养分的流失,促进了农作物生长;②农药的使用有效地消解了病虫害对农作物造成的破坏力。
19世纪初,德国人J.李比希研究植物生长与某些化学元素间的关系。他在1840年阐述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是从土壤里获取的,他确定了氮、钙、镁、磷和钾等元素对农作物生长的意义,并预言农作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将会在工厂里生产出来。不久,他的预言就被证实。
(2)设施农业的突破性进展:设施农业,是借助人工设施,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动植物全天候生长的农业生产方式。典型设施有环境安全型温室、禽畜舍、菇房等。
菇房
禽畜舍
(1)畜牧业表现:
①生产环节:机械化和自动化。
②生产规模大型化。
(2)渔业表现:
①捕捞渔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
③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四)表现
5.畜牧业、渔业的现代化
现代化渔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五)意义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农业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进程。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意义:
①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保障了食品供应。
②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贡献。
③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人口向非农转移。
④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发生更新变化。
⑤有利于建立合理的农业生态结构和产业结构。┄
机械化:
集约化: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
1.工业革命后: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2.20世纪中叶:
3.21世纪初:
从人工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2.优良品种育成推广:
3.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
4.设施农业的突破性进展:
1.农业机械化生产:
5.大型农场、养殖场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种养加、供产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经济运行方式。
①养殖场和牧场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②海洋捕捞现代化,水产养殖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淡水—海水)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小 结
粗放型农业是指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粗放简单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粗放型农业”科技含量低,耕作技术原始,主要靠土地面积的大小、土壤自然肥力的高低、天气的好坏决定产量,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比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
知识拓展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 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直接经验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1)传统粮食储备技术:
①出现:
②发展:
③原因:
④意义:
原始农业社会,人们利用陶器和地窖来存储余粮。
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粮仓的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农业生产逐步发展,有余粮可储;农业生产的收成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需储粮应急
增强了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食物供给和社会的稳定;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半坡遗址中的窖穴
(也称灰坑)
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
(范围扩大、功能增强)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唐天宝8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
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隋含嘉仓截面示意图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2)现代粮食储备技术:
①原因:
②成就:
③意义:
20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A.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B.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C.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储粮的容量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粮食供给,推动社会稳定发展。提高国家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国家粮食安全。
谷物冷却机
低温低氧储备室
中国辽宁沈阳 国家储备粮粮仓
机械通风储粮技术示意图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粮食储备技术
目前我国的战略储备粮食约4.55亿吨,足够我国14亿人民食用一年时间。
腌制法
风干法
窖藏法
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的冰来延长食品保藏期。
古代食品保存技术:
①腌制:
利用食盐加工保存食品,以备急需
②风干:
利用风力减少食品水分,防止腐烂
③冰镇:
夏天用冰降温,延长食品的保藏期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2.食物储存技术
(1)古代:
战国青铜冰鉴
冷藏法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2.食物储存技术
(2)现代:
①冷冻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
②冷冻食品储存:家用冰箱和冰柜普及,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
③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运输船冷库
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②通过冷链物流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并满足其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
③既可以极大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失,又可以有效避免生鲜农产品储备、运输过程中衍生的个别食品安全问题;④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在整体上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⑤冷链物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传播疫病的隐患。
知识拓展: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一般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
冷链物流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容量大、时间长、自动化、智能化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
(目标:消除饥饿)
1995年定义粮食安全概念: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 获得足够的、 富有营养的和安全的食物,来满足健康的膳食需要和合理的喜好。
据当前估计,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8.9%,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万。重度粮食不安全是与饥饿相近的另一项衡量指标,受此影响的人数也同样呈增加趋势。2019年,全世界有近7.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占世界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联合国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主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点。
饥饿的非洲
1992年非洲苏丹
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
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目标:消除饥饿)
(1)原因:
蝗虫灾害
气候变暖
水旱灾害
暴力冲突
食物浪费
自然灾害
环境气候
武装冲突、战乱
经济危机
政策失误
人口激增
耕地减少
食物浪费
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
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矛盾日益加剧
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
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消费结构升级加剧粮食供给压力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目标:消除饥饿)
(2)应对:
联合国粮农组织
国家层面:①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做为首要任务;②改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开源);③厉行节约(节流);④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⑤保护耕地资源、遏制耕地锐减;⑥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国际层面:①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尽管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空前扩张、耕地流失和水资源短缺,但中国仍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近1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加,2019年产量最高达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新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理念已成为现实。 ——田志宏《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从何而来》
中国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粮食安全(目标:消除饥饿)
(3)中国方案:
①措施:
②成就:
2005年中国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2006年以57.7万吨的援助总量,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援助的主要对象是朝鲜,还有一些用于对利比里亚、几内亚比绍、斯里兰卡和十余个其它国家的援助。
2019年4月,中国政府通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对非洲五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的启运仪式在上海举行。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解决了自身的粮食安全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为世界粮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创新制度、调整政策等多举措并施。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严守耕地红线
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加强国际合作
完善农业全球布局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2.食品安全
(目标:保证质量)
(1)原因:
农业现代化的负面作用
由于大面积栽种单一农作物,需要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因此,这种方法对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持续了近40年的过渡灌溉和过量使用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旁遮普省的土地日益贫瘠。而且,从旁遮普省农民的血液、母乳以及地下水和农地里栽种的蔬菜中,也都检测出了农药残留物。
——彭永清:《绿色革命能够挽救粮食危机吗?》
“地沟油”事件
“三聚氰胺奶粉”
“瘦肉精”事件
“疯牛病”引发的
国际动荡
冷链食品中潜伏新冠病毒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作物和禽畜体内。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④市场监管不力,监管力量薄弱,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个别无良商家见利忘义,缺乏公德心与责任心。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2.食品安全(目标:保证质量)
(2)应对:
①国际:
②中国:
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食品安全认证标志
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
——弗雷德里克·阿库姆《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1820)
A.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
B.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反映了古人的粮食安全观。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还指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并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也”。由此形成了对粮食生产尤为关注的良好传统,故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存量可以保证国家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最低的生活需求,但灾荒年份难以满足粮食需求,导致饥荒的发生和蔓延。
——《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美国1933年《农业调整法》规定,联邦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给参加农产品计划的农场主提供为期10个月的短期贷款……并且,对按政府计划减少播种面积的农民提供补贴┈┈在19745万公顷的广袤耕地之上,美国农业形成了产业发展商品化、生产分工专门化、生产方式高新技术化等特点,成为现代化大农业的样板。纵观美国农业百余年来的发展历程,政府的各种扶持政策显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美国是如何炼成“粮食帝国”的》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维护粮食安全举措的相似之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美国农业政策效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相似:政府干预和扶持;建立粮食收购与储备制度;稳定粮价;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差异:中国古代农业政策的实际效果有限,饥荒和社会动乱不断;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粮食满足需求并大量出口。
原因:中国古代是小农经济,精耕细作,单纯增加粮食储备;美国是集约化、高新技术化的现代农业,粮食消费和储藏与市场有效结合。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10期)
本课小结
2021年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
主题为“行动造就未来。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