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影响
生产力:机器生产“蒸汽时代”
生产组织:工厂制度
阶级结构:工业资~VS工业无~
社会生活:城市化、休闲娱乐、
体育运动、文化教育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加剧、工人
居住条件恶劣等
世界联系: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课程标准:
认识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目录
0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生产方式)
02
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生产力)
1、背景
工业革命前,英国分散的手工工场已经向集中的手工工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专业化。
家庭式劳作
手工作坊
手工工场
一家一户、
手工劳动
手工劳动
(世代传承)
手工;雇佣
(分散与集中)
机器大生产
(专业集中)
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相比,不仅表现在生产规模、技术分工上的进步,关键是手工工场已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这是与手工作坊的本质区别。
?
2、确立
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改良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3、影响
①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②工厂出现了,大批产业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在专门化的厂房中劳动,彻底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
手工劳动(零碎分散)
机器大生产(专业集中)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二)工厂制度(生产组织形式)
1、形成原因
2、含义
随着工厂的出现,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机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发生质变的结果。
“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取代人力、兽力、水力、风力……把大量的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厂房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的流水线,科学计算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力。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诞生了……”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工厂是独立于家庭生产之外的,确立了近代生产原则、有组织地集中劳动的场所。工厂的本质是一种新的工作场所(一种新的劳作方式)。工人听从机器的指挥;有严格的纪律;集体劳动。
工厂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它建立在细致的劳动分工和使用机器的基础之上,是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组织;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二)工厂制度(生产组织形式)
3、特点
材料一:在巨大利润的驱动下,阿克莱特工厂在 19 世纪之前机器几乎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工作的,工人是分为两组轮流换班。阿克莱特工厂不仅在生产技术上形成一套体系,而且在劳动力招聘和管理方面也初步实现制度化。
材料二:阿克莱特在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独创的管理制度……当他一经发现无能、怠工等情况时,就要毫不留情地加以严肃处理。
材料三:1771年,阿克莱特与斯特拉特合作,在德比郡水力资源丰富的克罗姆福德建立了一家纺纱厂。1771年建厂时雇佣300多人,到1816年翻一倍,达到727人。这家纺纱厂安装了多台多轴纺纱机,一台水轮可同时带动多部纺纱机,300多名工人完全听从机器指挥,跟随机器节奏而劳动。 ——刘金源 《 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四: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材料五:18世纪八、九十年代,像阿克莱特那样使用水力机的工厂,总投资约为三、四千镑。1786年大卫·戴尔的工厂投保资产为4800镑,1788年卡特莱特的“革命工厂”的投保资产为13000镑。
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雇佣工人集中劳动
工人倒班制(轮换)
生产流水线作业,分工细致,协作高效,进行标准化生产,工厂主监督管理整个生产过程。
生产资料集中,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意识(以罚款、体罚和解雇等方式)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二)工厂制度(生产组织形式)
3、特点
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剧变,促进标准化生产模式诞生,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数量与质量、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早期管理人才出现。促进家庭领域与社会生产领域分化,妇女走出家庭加入社会生产,逐渐提高社会地位。雇佣童工,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二)工厂制度(生产组织形式)
4、影响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受雇于曼彻斯特棉纺工厂的操作人工能穷和纺从工同生厂个时员的精神和身体状况》
比较 类别 手 工 工 场 工 厂 垄 断 组 织
区 别 时期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手段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规模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垄断组织是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的,规模空前强大
影响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知识拓展
手工工场、工厂与垄断组织
联 系 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③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创办的官办洋务企业)
江南制造总局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三)近代中国的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
1、产生
2、发展
3、分布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官办)
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民间)
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城市。
近代的本质含义: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天津永利碱厂(1917年范旭东创办的民族企业)
概念区别:洋务官办企业、
洋务官督商办企业、近代民族工业
知识拓展
对比近代中西方企业的异同?
(1)相同:都采用机器生产,都建立了工厂制度;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推动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2)不同:①中国:中国近代企业是在西方工业文明刺激下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制度被动产生的,割断了与传统手工业的联系,内动力不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又带有鲜明的救亡图存的色彩
②西方: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内生型”),经历了资本积累、技术改造、市场拓展的完整过程;并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客观上推动了世界近代化进程
官办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
性质: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质的企业
特点:侧重于军事工业,经费政府调拨,
产品由政府分配
官督商办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
性质: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产品满足军事工业需求后可以进入市场
近代民族工业:
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大生纱厂、天津永利碱厂
性质:由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管理的企业
特点:产品完全进入市场
问题探究
简述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的影响?
材料: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遭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下面我们将沿着这一过程的轨迹.看看中国人是怎样慢慢的、勉强的试图首先在军事领域,其次在经济领域,再次在社会和文化领域,最后在政治领域仿效西方模式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政治: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促进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求民主、共和、独立之路。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总之,给中国造成了破坏和灾难,又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和生产方式,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我们生活在一个工厂制造出来的世界里,或者,至少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是这样的。在我从事写作的这个房间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来自工厂:家具、灯、电脑、书、铅笔、钢笔和玻璃水杯。连我的衣服、鞋子、手表和智能手机也是工厂制造出来的。这个房间本身大部分也是工厂制造出来的:预制板、窗户和窗框、空调、地板。工厂还生产出了我们吃的食品、我们服用的药、我们驾驶的汽车,甚至是我们死后装殓尸体的棺材。我们当中大多数人会发现,如果离开工业产品,即使是短短一段时间,我们也会无所适从。——美 乔舒亚﹒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工业革命
(生产力)
生产方式变化
(工厂制度)
生活方式变化
(上层建筑)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从1801年到1851年50年间,伦敦的人口翻了一番,全国城镇人口激增。因为扩张发生得如此之快,人们挤在狭小的生活空间中(污垢和疾病也是如此)。
1801-1871年的英国 纺织业为主的城市人口 港口城市 纺织以外的其他制造业城市 各县城及旅游城市
增长率 299% 214% 186% 139%
1.城市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①概念
②背景
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狭义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是指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设施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a.工厂的普遍建立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工厂所在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b.新建工厂所在地由于工人生活的需求,交通、餐饮、服装等服务业的兴起推动新城市形成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1.城市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③表现
④问题
⑤应对
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不少小城镇发展为工业城市,曼彻斯特成为英国城市化的典型。城市人口的大规模集中,促进了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伦敦、巴黎等大城市工业人口猛增,但城市规划建设滞后,工人的生活环境相当恶劣。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逐渐建设新城,疏解中心城市人口,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
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工业城市面貌
城市街道上的垃圾
今日巴黎的鸟瞰图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旅行者以往靠双腿、马车经过数日乃至数月跋涉和颠簸才能到达的目的地,现在跨上火车几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各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闭塞、孤立、结构简单的经济单位,被交通大动脉以及无数个“毛细血管”连成高等的经济生命体。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汽船(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火车机车 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汽车
2.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①原因
a.大机器生产对大量和远距离交通运输的迫切要求;
b.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交通工具的革新提供了可能性;
c.工厂制度对工作时间的严格要求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推动了高速度远
距离交通出行方式的形成。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2.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②表现
③影响
人工运河:工业革命对煤等矿石的需求刺激了运河的开凿;
铁路运输:以其速度快、成本低而受人青睐。
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火车机车的出现增加了货运的载重量,提高了运输的效率,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客运速度的提升也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以汽油为燃料的飞机、汽车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运行速度,适应了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拓展了人们出行的空间。
1869年苏伊士运河
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是英国在1825年修建的达林顿铁路
1863年英国伦敦大都会地铁
1914年世界第一条空中航线开通,美国洛杉矶到旧金山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首先引爆、影响也最深的就是农业。一般情况下,我们想到工业革命,脑中浮现的画面就是一片都市景象、冒着烟的烟囱,或者是一群煤矿工人汗流浃背,深入地底辛苦工作。然而,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点,其实在于它就是第二次的农业革命。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19世纪的英国乡村
①表现
②影响
3.乡村变化
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乡村的改变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农业机械日益普及,普遍建立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农场或牧场。
a.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作物产量都不断提高。
b.大量人口从闭塞、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中走出,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
市的流动,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供应。
c.大量城乡人口在乡村与城市间相互流动和联系,人们的眼界开阔了。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田园》
一幅田园画卷展现在主体育场内,马拉动的耕犁的工具,辛勤的挤奶妇女、野餐的家庭。
田园风光被高耸的烟囱取代,象征着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产业工人一般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2至14小时。工厂的汽笛声从早响到晚,在一整天里,工人的步伐都要跟上机器单调的运转。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时时刻刻的严格监督,打个盹或和同伴说句话都不行。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工业革命不仅为人类带来了时刻表和生产线的概念,更将这些概念推广到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当中。就在工厂用时刻表规范劳工行为之后不久,学校也开始采用了这一套,接着医院、政府机关,甚至杂货店也行礼如仪。就算那些没有生产线和机器的地方,时刻表也成了王道。毕竟,假设工厂是下午5点下班放人,当地的酒吧难道不是应该5:02开门营业最为恰当?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①原因
②表现
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出现后,人们必须守时,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a.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往往戴表,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b.世界也逐渐统一标准时间。
1833年,英国首创“落球报时”,在格林尼治天文台泰晤士河畔建造了落球报时塔,专为航海服务。
伊丽莎白塔是英国最大的钟。俗称“大本钟”,1859年建成,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起到了准确报时的作用,后来成为伦敦的重要标志。国会开会期间,每隔一小时报时一次。
1884年,英法美德俄日等25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确定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据此确定格林尼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
……1847年,英国各家火车业者齐聚一堂,研拟同意统一协调所有火车时刻表,一概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时间为准,而不再遵循利物浦、曼彻斯特、格拉斯哥或任何其他城市的当地时间。在火车业者开了头之后,越来越多机构跟进这股风潮。最后在1880年,英国政府迈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步,立法规定全英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是史上第一次有国家采取了全国统一的时刻表,要求人民依据人工的时钟来过生活,而不是依据当地的日升日落周期有所调整。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背景下的近代英国乡村教育
中国抗战时期的军器"补习班"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①原因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
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立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 ——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②表现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劳动时间并提出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教育。国家干预教育始于19世纪30年代。从1833年起,议会开始拨款补助教育事业,其拨款数量逐年增加,并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旧址
西方:1802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工厂法》后,西方国家不断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政府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
中国:1904年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以来,出现了大量小学堂和中学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工人、农民、干部中开设补习学校。
③影响
a.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但早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一定程度上阻碍近代基础教育发展。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前面有各种事物,人们前面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时期的描述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①城市化: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②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③乡村面貌改变: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④重视时间观念: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更为增强;⑤文化教育发展: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民主政治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落后国家和地区社会变革,加快融入现代化潮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价廉物美商品); 休闲娱乐和群众体育运动兴起,人们的文化素养提高;女性获得更多受教育机会(地位提升); 人口增加明显┄┄
?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材料 1867年,占家庭总数约3/4的劳动者家庭在国民收入中只占不到40%的份额……1833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7口,4个人工作,……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6.消极影响
(1)民众生活:
①表现
资本家压榨工人,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都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②后果
③影响
劳资矛盾日益尖锐化,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如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86年5月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卢德工人运动
a.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各国颁布法律解决相关问题: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最长工时受到限制,最低工资得到一定保障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材料: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缺乏护具的英国煤矿工人在井下作业
英国工业革命使社会动荡不安
材料: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急剧变化和转型的时期,也是犯罪现象比较突出的时期,主要表现为犯罪率上升和犯罪现象严重两个方面。 ——张璞《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犯罪研究》
6.消极影响
(2)社会问题:
①社会发展带来贫富分化的差距成剪刀差式不断扩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②城市发展带来人口暴涨,失业、交通堵塞、犯罪等新社会问题不断出现
③工业革命之后,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材料 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城市的大气污染
过度开采的煤矿
6.消极影响
(3)资源环境:
①资源过度开发: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煤炭等资源不断枯竭
②环境污染严重:
机器和现代交通工具造成的废气、废水增多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制造强国战略
小结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