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12:4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历史上传入中国的瓜果蔬菜有很多,名字留有明显外来痕迹,大致如下:
由来 名称 今名
胡系列 “胡”系列大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
②食物种类较少;
特点:
③陆路传播为主;
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中,首先提出了“哥伦布大交换”概念。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是一场东、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等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
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人口迁移
族群变化
物种交流
疾病传播

(1)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花生、可可等;
(2)传播路径: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从美洲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你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物物种来自美洲吗?这些物种又是怎样向外传播的?
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美洲 欧洲 亚洲、非洲等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物种 传入
粮食 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推广:庭院种植→16C中叶推广南欧→17C传遍欧洲
地位:观赏→主粮和饲料→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玉米传入中国
①传播途径:明后期传入(三路)
②种植:丘陵山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
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
—袁景晖《建始县志》
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P40
玉米
土豆
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清]《汉中府志》
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比较从明到清玉米在我国的种植情况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变化:种植范围由边疆向平原地区拓展;面积不断扩大。
主要原因:人口增长的需要。
学思之窗
菲律宾
福建
越南
【路径】东南亚传入
(菲律宾、越南)
【原因】
①民间海外贸易(航路开辟),华侨华人的积极引入和推广
②耐旱、高产作物、可弥补谷物产量,有效缓解饥荒
③口味甘美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后得到国家的推广。
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有何意义?
原因: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需求量大;
②玉米甘薯对气候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且产量较高;
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后得到国家的推广。
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有何意义?
意义:
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放产生了直接影响,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
②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商品化;
③商品经济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美洲等地白银大量流入;
中国陷入人口增长和耕地不断开发的恶性循环;
物种 地区 路 径 推广和地位
番茄 欧洲
中国 辣椒 欧洲
中国 西班牙人带回
明朝万历年间引入,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
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明朝传入,称“番椒”
蔬菜类:
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
(1)最初:(2)18世纪中叶:(3)18世纪末:
“狼桃变美味”的故事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特诺赫蒂兰(今新墨西哥城)残忍杀害了 25 万阿兹特克人,彻底灭亡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他们将黄金与财富搬运至欧洲的同时,也将番茄、辣椒等作物带回了欧洲。因为番茄颜色艳美,人们将它作为庭院中的珍异观赏植物,较少食用;又因其极易腐烂,加之其叶片和茎部具有浓烈的特殊气味,早期番茄被人们认为是有毒食物,一度被称为“狼桃”。
到了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禁不住诱惑,决心冒死尝一尝这“狼桃”果的滋味。他勇敢地吃下一口之后,感到酸甜可口,但想到人们的警告,仍不免心惊肉跳,于是,他穿好衣服躺在床上等死。时间在焦虑、恐惧中慢慢过去,12小时后,这位冒险的画家仍好好地活着,而且食欲大增,从此他忍不住经常吃起“狼桃”来,而这位画家不畏牺牲、勇敢尝试西红柿的趣话也在各地传播开来。
——据刘小方《可怖狼桃与洋柿子》等整理
哥伦布大交换: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1.农作物(欧亚)的推广
类别 物种
粮食类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类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黄瓜、豌豆
甘蔗、咖啡(非洲)
用途 物种 影响
用于役畜
用于食用 2.禽畜的推广
牛、驴、马
猪、羊、鸡
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驴象之争
西部牛仔
感恩节
影响:改变动物群落,推动农业发展,形成独特的美洲文化。
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畜产品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大,是畜牧业生产的超级大国,各种畜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都居前列。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禽肉和鸡蛋生产国……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国是全世界最大奶酪单一生产国,全世界30%以上的奶酪是由美国生产的。
——朱增勇、刘现朝《美国畜牧业历史及其现状》
禽畜在美洲的推广: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1、指出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2、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非洲 阿拉伯 欧洲 亚洲 美洲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思考: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
提示:内容、 范围、 时间、 交流、结果方面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 范围具有全球性; 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
内容具有丰富性; 结果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没有玉米,就必须休耕:休耕,众人就饥饿不足。任何乡间居民若有此作物可以仰赖,可以为小麦季做准备,同时还可以让他们的牲口肥壮,就等于拥有一大宝物。
——《哥伦布大交换》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烟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习惯。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种类。
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在北美地区,水稻仅有3%供本地消费,其余全都用于出口。玉米、番薯的上市贸易,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起到了平抑粮价的作用。
北美和俄国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牧场;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
——1865年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中国:玉米等外来高产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陈树平
美洲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史料阅读】p12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
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使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中国明清
双重
影响
据材料指出袁景晖喜悦中的“隐忧”?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5、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各种疾病传播【纲要下P41】
a.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b.影响: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经贸发展
影响生态环境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特点
积极
消极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
大交换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横向:分散→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