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目 录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01
02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课标
本课时间轴
导入新课
北宋时期的商业十分发达,杭州、苏州、洛阳、成都、广州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更是全国的商业和交通中心,人口不下百万,店铺林立,货物山积,不但有全国各地的产品,而且还有来自高丽、占城、大食等地的外国货物。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作品以长卷形式,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概念:商业贸易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形式。它是指通过买卖方式,使货物得以流通的一类经济活动。商业贸易的本质是一种交换。
1.时间
2.原因
3.目的
原始社会后期
母系氏族时期,人类在磨制的石器上钻孔,装上木柄,制成石斧、石锄,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人类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畜牧业经济从其他野蛮人中分离出来……使得为别人提供肉食、皮货成为可能。……农业的成功,……除了自己消费之外也有了剩余,为别人提供粮食成了可能。……这样经营畜牧业的游牧部落和经营农作物的农业部落之间,就很自然地发展起了交换。
——林其泉《分工的起源与发展》
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的产生;出于交换的需要,发展起商业贸易。
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辞下》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补充:人类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畜牧业与农业分离;
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4.最初形式
物物交换
史料中记载的物物交换:“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诗经·卫风·氓》
最初的商业贸易
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
古埃及墓葬壁画中的交换
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的丧葬建筑的壁画上,可以看到人们用谷物、蔬菜、水果以及鱼等物品,交换木手杖、鱼钩、檀香树、木板等物品。
多元互证
图像史料
文献史料
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出现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商业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1.商业场所
(1)商周时期
①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职业商人);②商业贸易范围遍及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工商食官)。
2.发展概况
交换物品的场所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设在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
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中国商邦》
《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周礼》“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五大财神之一——王亥
工商食官: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极少,工匠和商贾多是官奴隶,由官府供养,为官府服务。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地为贵族统治者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服务的。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2)春秋战国
2.发展概况
变化:
原因:
出现富商,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商鞅重农抑商
材料:“复约父要耕子畜,转物废居,候时,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材料: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司马迁《史记》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的出现,官营手工业效率的低下,以及周王室的衰微,导致了工商食官制的衰落。至战国后期,工商食官制彻底终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3)秦汉时期
2.发展概况
秦铜方升
秦青铜秤砣
①发展: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3)秦汉时期
2.发展概况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使民以粟出官爵
——商鞅变法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②艰难:a.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c.征收重税、商人地位低下;d.专卖政策的影响;
e.自给自足庄园经济的限制;f.战乱的影响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4)隋唐时期
2.发展概况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今》
“市”的特征:固定的地方设市,坊市分开(区域的限制);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市(官府监控);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时间限制)。
表现
城市 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
市场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出现定期集市和夜市(唐末)
金融 出现邸店、柜坊、飞钱
贸易 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陶瓷开始大量出口
商业进一步发展。
原因:
①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③政府采取了对外开放的积极政策;
④隋朝时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5)宋元时期
2.发展概况
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商业进一步繁荣
表现
①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早市、夜市繁荣;
②大城市(汴京、临安、大都)的出现和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③商品交换的总量和品种增加,许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⑤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繁荣。(榷场)
原因
①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策: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④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清明上河图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6)明清时期
2.发展概况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商人队伍壮大。但封建社会强调重本抑末,国家没有法律保护商人,民间对商人进行歧视。因而明清商人利用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形成商帮。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
乔家大院:晋商乔致庸的住宅
表现
原因、影响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
③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④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⑤白银广泛使用,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钱庄(南)、票号(北)等金融机构出现;
⑥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区域经济出现;长途贸易兴盛。
原因: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②海外贸易使美洲白银大量流入;③赋役制度的变革。
影响:①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②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和社会风气。
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明清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会所为联络。其中,晋商、徽商、潮商势力最大、影响最远。晋商亦称“西商”、“山贾”,清朝中叶,由经营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并形成“北号(票号)南庄(钱庄)”两大劲旅。徽商又称新安商人,有“无徽不成商”说法。
“红顶商人”胡雪岩
知识拓展
晋商:明清时期,晋商以活跃的商业行为,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称雄国内商界长达500年之久。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业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晋商的活动,不成就了许多富商巨贾和商界精英,推动了山西经济的进步,而且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晋商:创立了中国最早的金融机构:票号
徽商:徽商是出身旧徽州府(包括今安徽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江西婺源)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东南亚各国和欧洲葡萄牙等地。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徽商以广阔的活动区城和众多的经营行业在中国商界称雄一时
徽商汪定贵的住宅
履福堂:徽商胡贯三的孙子
胡积堂的住宅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二)古代中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3. 古代中国商业贸易发展特点
方面 表现
贸易范围
商业活动场所
商人组织形式
交易内容
贸易工具
商业政策
4、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
不断扩大,地区性——全国性——国家间
城市到农村;固定(坊市制)到不固定
官商到私商到区域性商人、商帮
土特产品、奢侈品到普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
重农抑商持续始终
多样化(货币、信贷、契约)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提供物质基础。③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政策措施有利于商业的发展。④交通: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水陆交通的便利。⑤金融:古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使用和发展。货币是否统一;⑥市场(国内、国外)
重
农
抑
商
知识拓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确立。
汉朝:为休养生息,防止商人囤积居奇,对商人征收重税,降低商人地位。
唐宋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官商分利)。
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回归传统,不鼓励商业发展。
内容:
1、打压商人地位(如不许衣丝乘车,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等)
2、征收重税
3、实行国家专卖,限制营业资格
目的:保证财政税收,维护小农经济;
影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1.古埃及
材料2 帕勒莫石碑记载了法老斯涅夫鲁统治时期古埃及与腓尼基贸易往来的信息:“用麦汝木为国王建造十六艘100肘尺的代瓦塔威船。铲平黑人的土地。带回7000名活着的俘虏,200000头大、小家畜。建造南北土地之墙,(名为)‘斯涅夫鲁之屋’。带回40艘满载着雪松木的船。”
——霍玉洁《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船只初探》
材料1 古王国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国内贸易方面,上下埃及间的商业往来有了新的发展,谷物、食品、蔬菜以及手工业制品、装饰品都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换……在对外贸易方面……埃及当时海外贸易的范围南可达东非一带,东可到阿拉伯海及波斯湾,北则遍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
——袁德忠《古代埃及商业发展述略》
表现、条件、特点
条件: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现:历史悠久;金字塔壁画上已有商品交换的场景。国家控制对外贸易,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从事贸易活动。
特点:兼有国内、国外贸易;商品丰富;商贸活动与军事掠夺相结合。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2.古希腊
表现、原因、特点
材料 希腊是山地和海洋造就的文明……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岛上多贫瘠山地。这种地理状况决定了希腊的农业粮食作物不发达,却有利于林、果等经济作物的发展;陆路交通多有不便,但舟楫之利却得到充分的体现……小国寡民的规模是城邦的重要特点……在这种小规模的城邦内部,既不可能形成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也不可能产生发达的商品交换经济,它只能靠对外贸易才能满足多种消费的需要。
——柏铮《古代市场经济的鼎盛——希腊、罗马的城邦商业经济》
材料 与美索不达米亚那些以当地生产分配为主、长途贸易为辅的古代城市不同,雅典和罗马当地的农业不足以支撑城市的迅猛发展,必须代之以海外贸易。
——威廉·戈兹曼《千年金融史》
古希腊的海外贸易
原因:受地理条件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特点:以海外贸易为主
表现:各城邦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3.古罗马
表现、特点
材料:在跨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200年的1000年中,地中海世界的古文明所取得的经济发展水平直到12或13世纪才被超越,至少在欧洲是如此(古代中国是个例外)。在缺乏显著的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这段时期能获得如此大的经济和发展成就,答案应该在于高度发展的贸易和市场网络所促成的广泛的劳动分工。 ——[美]龙多 卡梅伦等《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古罗马集市
表现:在征服地中海周围的地区后,商贸逐渐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特点:
1、自由放任和鼓励政策
2、贸易高度发达
3、涌现大量商业性城市
4、信贷业空前发达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4.拜占庭帝国
洛阳北魏墓地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的金币,铸造时间是491-518年。拜占庭帝国金币在我国出土数量很多。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5.阿拉伯
古代丝绸之路阿拉伯商人浮雕
阿拉伯商人从事贸易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也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 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 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 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阿拉伯通史》
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材料:阿拉伯人在8世纪中叶建成了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沟通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与海上路线,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领的范围之内。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可以离开海岸在大洋中航行。他们在濒临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据点,成为欧、亚海上贸易的重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联系着东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两边都有商站。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宝石、珍珠等,经波斯湾或红海,辗转运往欧洲。他们在欧亚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历史功绩。
贸易范围广泛
航海贸易发达是东西方经济交往的桥梁
贸易种类繁多
8世纪中期阿拉伯商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足迹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阿拉伯帝国通过扩张,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帝国境内有许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拉伯人商业贸易的特点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从沿海岸贸易发展到远洋贸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6.两河流域
两河流城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与商务有关的条文。亚述崛起后,商人们还开辟了海外贸易。新巴比伦时期,手工业和商业曾一度繁荣,巴比伦城内聚集了来自亚非各地的商人。
历史纵横
材料2 巴比伦商业之所以繁荣有两大原因:一是靠陆路,全国修建了畅通的国道;二是靠水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水路直达波斯湾……巴比伦商业的发展还与其所通行的财务制度有关。当时还没有铸币,但早在汉谟拉比之前就开始使用金银作为交换的媒介。 ——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材料1 两河流域的统一,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汉谟拉比对商业又给予保护和支持。法律规定,受托运送金银财物而占有者,以五倍之物偿还,受托藏谷而缺少者,加倍偿还。
——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
概况、条件
国家统一;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统治者的重视及支持;法律制度保障;畅通的交通路线;较为先进的财务制度。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三)古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发展
古埃及: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对外贸易
古希腊各城邦: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
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垄断商路
阿拉伯商人:
亚非欧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古巴比伦商业繁荣
古代世界商业贸易范围
变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特点:
①各地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存在明显的多源性和差异性;
②商贸活动最初只是地方性行为,由于交换的需要,交通与运输技术的发展,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范围逐渐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
结论:都促进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趋势:呈全球化趋势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对外的商贸交流
1.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①地位:
②路线、物品
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通过丝绸之路,商人们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等运往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再把欧洲和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输往中国。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中国出口商品,除丝绸外,还有瓷器、纸张、茶叶等。
③管理机构:
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汉以陆路为主
唐海陆并举
宋陆路中断以海路为主海上丝路日益繁荣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商品的交流,还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念等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瘟疫疾病的流行。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对外的商贸交流
1.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④影响: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
物质
交流
精神交流
竖箜篌
琵琶
胡舞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一带一路”是多元的,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习近平(2015年10月21日)
陆海丝绸之路的异同
古今丝绸之路的对比
陆上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的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
——刘庆柱《“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异:陆上丝绸之路以政治交往为主,文化与经济交流为辅;海上丝绸之路政治交往与商贸活动并重,规模更大,民间参与度更高。
同:都是国家主导;都充满政治性;
都以和平交往为主要方式。
项目 古代丝绸之路 现代丝绸之路
时代 背景
范围
经济交流方式
贸易 方式
交通 通信 方式
农业社会
的自然经济
工业化、
信息化、
经济全球化
亚欧大陆
和非洲
全球
商品输出
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
中转贸易
直接贸易
人力、畜力、帆船
现代交通和
现代通信技术
知识拓展
丝绸之路不仅连接起了东方与西方,还架起了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提供给我们的最大智慧除了沟通与互惠,还有责任与担当!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对外的商贸交流
2.贸易方式------朝贡贸易
①含义: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以中华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②表现: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清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明清时期,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对外的商贸交流
2.贸易方式------朝贡贸易
③特点:
明朝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外国使节前来“朝贡”,中国则给予优厚“回赐”。入贡时还可以“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在这种朝贡贸易体制下,贡使来华的贸易活动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民间的商船往来则是不合法的。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纳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⑦瓦解:
⑥评价:
④目的:
⑤本质:
宣扬国威、厚往薄来政府垄断,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政治上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是中国自然经济的反映。
加强了中外交流;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往,逐渐形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不利于正常商品贸易的发展;加重政府财政及人民的负担。
国力下降;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西方殖民势力冲击;19世纪后期解体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一种独特的贸易形式。一般而言,商品经济是以销售、营利为目的的,然而,朝贡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对外的商贸交流
3.管理机构
①唐宋时期---市舶司
③清朝---广州十三行(1757年)
市舶贸易:朝廷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
勘合贸易:明初实行海禁后,只允许外国与明廷进行有时间、地点规定的朝贡贸易。贡舶必须持有明廷所颁“勘合”(执照签证)。
②勘合贸易:
乾隆以海防重地规范外商活动为由,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成为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十三行实际上是兼有商务和外交双重性质的半官方组织。它对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十三行
知识拓展:广州十三行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四)古代中国对外的商贸交流
主要 贸易通道
商品种类 中国 出口商品
运往中国的商品
贸易方式
贸易 管理机构 唐宋
清朝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现代外交转变;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玻璃
朝贡贸易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在广州设“广州十三行”。
特点:
影响:
以天朝上国自居,注重朝贡礼仪;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经济利益(或以宣扬国威为主);厚往薄来。
拜占庭:6世纪中国丝织技术传入。博物馆首场大量中国元明瓷器。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4世纪的佛教宝库。
长安:唐代建有基督教寺院;印度天文历法知识传到唐朝。
罗马:1世纪前后,穿中国丝绸成为时尚。
13世纪,阿拉伯人用罗盘针导航,并传到欧洲。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编钟、波斯银盒、非洲象牙。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群神宴》上的青花瓷。
南海一号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
1、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五)古代商贸发展的影响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3、对世界:中国的丝绸、瓷器流行于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
2、对中国: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等。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五)古代商贸发展的影响
材料:“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
——鲁褒《钱神论》
材料:周人之失,巧伪取利 ,贵财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 ,不好仕官
——《汉书 · 地理志》
材料: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材料: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东京梦华录》
4、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业型城市兴起
5、商业的发展使货币成为了财富的象征,滋长了人们的拜金主义思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6、商人地位提升,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7、出现信贷和金融服务机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化了人们的产权观念和契约精神。
古代中国商业的“变”与“不变”
不变
1、发展前提:
3、存在地位:
2、商业政策:
4、对外贸易方式: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中国古代的商业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和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排挤下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商业作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附属品,始终在古代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毕竟从长远来看,商业大抵在一种动态中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依据材料,并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分析古代中国商业的“变”与“不变”
朝贡贸易是重要方式,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
知识拓展
变:商业活动场所、交易媒介、交易内容、商人组织、商业领域、商业发展程度
1、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时空限制;
2、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货币交易,再后白银货币化。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3、由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到以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
4、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商帮)
5、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和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6、商业发展程度不断变高,出现了金融服务机构和大量工商业市镇。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货币
货币
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
——《当代汉语词典》
名词解释
1.产生
2.表现
3.意义
早期商业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规模扩大,货币成为媒介。
①古代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金属铸币
①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并成为财富的象征
②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早期以物易物
实物货币
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一)货币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在中国出土数量很多。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可用于研究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及西方国家的商贸往来状况。金币的流入,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在丝路贸易中的地位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货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影响:不仅是交换的媒介,成为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手段,还成为财富的象征;拜金思潮;生产生活市场化程度加深。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进: 海贝→铜仿制海贝
2.由多元货币向统一货币演进 :铲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圆形方孔钱(半两钱)
3.铸币权进一步收归中央:
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进:
秦汉以来所铸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重量;
唐初铸造“开元通宝”钱,钱文不书重量,我国铜钱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演进:
北宋时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6.白银货币化: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
回顾选择性必修1第15课: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规律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1.古代世界各地区信贷的发展
信贷
广义的信贷指存款放款的信用活动的总称。狭义则仅指贷款,货币持有者将货币资金按一定的利率借给用款人,用款人需要在约定的期限内归还本息的信用活动。
名词解释
1/2锱优质银子,公平的利率将被加上。从伊里阿马塔哈尔手中,伊里伊丁楠借下了银子。在3月,他将要归还银子(和)利息。证人:里皮特辛、阿布瓦喀尔和皮尔胡姆。在泥板上盖上了他们的印章。
日期:11月1日,汉穆腊比第42年。
——M.席格瑞斯特《古巴比伦账目文献》
在欠款还清后,按习惯要把泥版砸碎。所以,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些借贷泥版,说明当时有些人还不清贷款。——陈晓红、毛锐《失落的文明:巴比伦》
(古希腊)海上贸易商人所需的资金不是由他们自己提供,而是完全取决于借贷;如果债权人撤走贷款,所有商船、船主和商人都将不能出海。 ——德谟斯梯尼《演说词》
(3)古希腊:
(1)两河流域:
(2)古埃及:
公元前22-前21世纪①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还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16-前11世纪①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②借贷有证人,担保等程序,受法律保护。
公元前4世纪,商业发展,货币流通范围扩大①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经营行业化;②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2.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周礼》规定,凡有责(债)者,有判书以治,则听”。
《周礼》中已有借贷纠纷的记载。
西周时期
◎清光绪庄票,
可在市面流通
明代钱铺
◎日升昌记票号匾额
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春秋时期
唐朝
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飞钱”;当铺合法化
宋代
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明中期后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清朝
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也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作用:减低对铜钱的需求,缓和钱币的不足;减轻商人前往各地进行贸易活动时,携带大量钱币的不便。
信贷为借贷、汇兑、提供信用、法律保护等。信贷的形式和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类型有实物借贷、货币信贷、资本性借贷、汇票、交子、庄票、飞钱等。机构如银行(钱铺)等。
本票:发票人自己于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票据。
汇兑:汇款人委托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其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
汇票:汇兑过程中使用的票据。它是一种委付证券,是一种信用工具。
特点:偿还性;增殖性;流通性。原则:①以流动性为基础;②以安全性为条件;③以收益性为目标。
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分为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所以,庄票可以代替现金流通
知识拓展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二)信贷
3.影响
①有利于资本集中,缓解官方融资压力。
②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拓宽资金来源
③有利于发展商业资本,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影响。
④造成社会阶层分化,高利贷、借贷纠纷等问题破坏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的当铺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唐宋时期,当铺通称为“质库”,有时亦称“解库”“解典”等。当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宋代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贷,还逐步发展出了有息存款。到了清朝,有些当铺还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
历史纵横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三)商业契约
含义: 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当事人双方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借贷、租赁等事项的文书或条款,有口头商业契约和文书商业契约,契约实际上就是合同。
特点:①契约关系的双方是平等的;
②契约关系的主体是自由的主体;
③契约主体要诚实守信,善意履行契约内容;
④契约要保障主体双方的公平性。
人们相信“空口难凭,立字为据”,“白纸黑字,铁证如山”。在各类契约中,经常出现“恐口无凭”“立契存照”之类的套语。
——王云红《传统契约文书与中国人的契约观念》
1.古代世界各地区商业契约的发展
①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②两河流域: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 古巴比伦时期,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班利向寺庙借款的合约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三)商业契约
2.古代中国商业契约的发展
作用:保障贸易双方利益;规范商贸行为;树立诚信意识;维护社会秩序。
精神:自由、平等、守信精神、证据意识、财产观念、个体权利与义务意识。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