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教学实录
一、宿州市歌引杭州
播放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视频,学生兴奋而专注。
师:这是咱们市的候选市歌《大美宿州》,于2014年12月26日对外发布。今天,我们得以欣赏咏唱自己家乡的歌曲,感觉怎样?
生:很带劲儿,很给力!
师:是啊,欢快昂扬的歌曲,总能催人奋进。这是一首现代城市之歌,从地理、历史、文化、崛起等方面讴歌了宿州市的魅力,令每一位宿州人感到骄傲自豪,并产生无限的希望和力量。
千年之前也有一首城市之歌,更是名动天下,被人们竞相传唱。它的名字叫《望海潮》,歌咏的城市是杭州,古时又称“钱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领略一下这座江南名城的动人魅力以及作者对它的无限热情。
【点评】用宿州市候选市歌《大美宿州》引出学习对象《望海潮》,并以当代气息很浓郁的“市歌”一词将二者联通,适时点出杭州的别名,以及词作的大概内容,这是兴趣的唤醒、情感的唤醒,亲切而自然。但纵观教学全程,两“市歌”之异的比较并未进行,错过了一次深化理解,再掀审美高潮的契机。
二、诗词印象话杭州
师: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诵读带领大家走进《望海潮》,走进北宋的杭州城?
一学生毛遂自荐朗读。
师:有个字音需要纠正是不是?“户盈罗绮”的“绮”是第三声(q ),是带有花纹的丝织品,“罗绮”指丝绸衣服。不过,瑕不掩瑜,你字正腔圆、饱含感情的诵读为我们再现了千年前的杭州容貌。请大家再自由诵读一遍《望海潮》,在自己的声音里进一步感受古杭州的神采。
学生自由诵读。
师:能用《望海潮》中的某个词语概括一下古杭州给你留下的印象吗?
生1:我找到的有“繁华”和“形胜”。
师:(板书)能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生1:词一开始就说“钱塘自古繁华”,紧接着还具体写出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景象,我觉得“繁华”是杭州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形胜”的意思是风景美丽,你看“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都如画般美丽,杭州容貌不能用“形胜”来概括吗?
师:反问得如此有力!当然可以啦。(生笑)
生2:柳永笔下的杭州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好景”。还有比用“好”或者“坏”来评价一个地方,能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吗?“好景,好景,真乃好风景啊!”(生2摇头晃脑的深情陶醉惹来一片欢快的笑声)
生3:我从词里还找到了“豪奢”和“清嘉”,这两个词最能概括古杭州留给我的印象。“竞豪奢”的意思是竞相攀比,这种很土豪的行为无疑把古杭州市民很有钱的一面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还喜欢“清嘉”这个词,它看起来就很秀气(生笑),意思是清秀美好,江南风景就是清秀美好的啊。我觉得“好景”与“形胜”虽然也是在说杭州美,但这两个词太概括、太抽象了点儿吧!
生4:(有点不自信)和他们感受得不太一样,我找到的词是“嬉嬉”。
师:(鼓励地点点头)说下去,把你的理由讲给大家听一听。
生4:“嬉嬉”让我想到的是“无比开心”的神情。“嬉嬉钓叟莲娃”,多么和美的生活图景啊!我想老少皆乐应该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最大追求吧!所以,古杭州人幸福开心的生活状态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师:你的解读让老师不禁想起了《桃花源记》中的类似情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啊,“少有所养,老有所依”从来都是任何时代的共同愿景。“嬉嬉”这个词的捕捉,不仅显现了你的敏感细腻,而且让老师觉得你很有家国情怀。(生鼓掌。)
师:(指着板书)一篇《望海潮》给我们留下了如此缤纷的印象,但如果只允许选择一个词语来概括我们的印象,你会保留哪一个呢?
生1:我会保留“繁华”。“繁华”本身就含有自然景美与生活富庶的意思。
师:哦,为什么呢?
生2:老师,看到“繁华”,我就在想“繁”有繁多、繁荣、繁盛之意,而“华”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花”,而“花”又是美丽的。所以,“繁华”既包含了富庶奢华,也寓有美好、美丽之意。这样,“豪奢”“形胜”“清嘉”“好景”就都被囊括其中了。我也觉得“繁华”的概括性最强。可是,“嬉嬉”怎么解释呢,就不知道了。
生3:(迫不及待)不“繁华”,哪有幸福满足的生活呢?“繁华”是生活快乐、满足的前提与基础。
师:大家分析得真好!如此看来,北宋的“杭州印象”真可以用“繁华”一词来体现了。
一个“繁华”便可概括的古杭州城,在《望海潮》里却使用了106个字进行铺叙点染,柳永是如何铺叙点染杭州的“繁华”的呢?
学生沉默。
师:老师的问题里出现了大家不太熟悉的两个词——铺叙、点染(有学生点头)。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词的意思吧。
(多媒体呈现)铺叙,就是充分展开叙述,使描写的事物穷形尽相,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展开,要使用多种艺术手法;点染,本是一种绘画手法,借用到诗词鉴赏上,“点”是点明主旨的精练语言,“染”就是塑造形象的铺陈性语言。
【点评】用寻觅词眼的方式使学生的体验、思考紧贴文本,结晶而出,以达到分享、融合和提高的学习目的,颇有戴维·伯母所憧憬的对话愿景:“我们坐到一起来互相交流,进而创造出一个共同的意义;我们既参与其中,又分享彼此,这就是共享的含义。”从朗读感知大意,到选词概括印象、辨析敲定词眼,再到探讨如何点染,发问诱发活动,活动推动发问,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不断深入,言语生命进步的蛩音清晰可闻。“嬉嬉”一词并不具备概括全篇的力量——概括度太低,只是古杭州繁华的表征之一而非本质。本以为教者会当场指正,可她按下不表,只将之与陶渊明笔下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境界联系起来,并认为发言者“敏感细腻”,具有“家国情怀”,在其后的敲定最贴切词语环节,才让学生自己悟出,这种教学的缓处理似乎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涵咏诗韵品杭州
师:明白意思之后,请大家再细细品读全词,看柳永是怎样具体铺叙古杭州的“繁华”的。注意圈画批注啊!
学生品读、圈画。
师:交流之前,老师再提点儿霸道的要求:请用“意象+动词+繁华”的形式来交流你的品读成果,比如“珠玑罗绮竞繁华”。(有学生嘀咕)怎么?不公平是吧?提了要求,最简单的一个又被老师拿来当例子了。不过,我相信大家的能力。只要用心品一品,肯定能绽放出属于你自己的智慧之花。
生1:“烟柳画桥饰繁华”“参差十万显繁华”。
师:是“装饰”的“饰”吗?(生点头)这个“饰”字用得真不错,有了“烟柳画桥”的“装饰点缀”,“繁华”似乎显得更有意味了。(面对全体同学)你们记下了吗?“烟柳画桥饰繁华”“参差十万显繁华”,这样的即席概括是否激发了你的一点儿灵感呢?
生2:“箫鼓烟霞赏繁华”,“欣赏”的“赏”;还有“桂子荷花嗅繁华”“嗅觉”的“嗅”;还有一个“云树怒涛护繁华”,“保护”的“护”。
师:好一个“箫鼓烟霞”,浓缩了听觉上的喧腾热闹和视觉上的诗意朦胧!“桂子荷花嗅繁华”的“嗅”字让老师也闻到了繁华古杭州丝丝缕缕的清香。只是,“云树怒涛护繁华”是怎样的一种理解呢,能具体说给大家听听吗?
生2: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读上片,看到词人的视角由城内转到郊外而后又折回到城内,就在疑惑:为什么会作这种视觉转换呢?仅仅是意象的叠加吗?所以,想象中,我总觉得郊外钱塘江边的如云般的堤树,滚卷的波涛就像护城河一样守护着繁华的古杭州,而古杭州也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守护才怡然地繁华着。
师:你想象的画面美丽而温情。这哪里能用对与不对来评判呢?多有人情味的“云树堤沙护繁华”啊!
生3:我想到的是“莲娃钓叟享繁华”和“千骑凤池夸繁华”。莲娃钓叟衣食无忧,自由快乐,所以能够尽情享受杭州的繁华;千骑、凤池身份不同,但对杭州的繁华都是夸赞不已的,所以,“千骑凤池夸繁华”。
师:是啊,虽然千骑之夸含有下级对上司的恭维与逢迎,凤池之夸则是主上对下僚的赏识与赞叹,但二者确实都夸赞了孙何治理古杭州的政绩。同学们的思想碰撞竟产生如此绚丽的智慧火花,解读出这么多的繁华景象,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钱塘如此“繁华”!而所有繁华的显露又都源于词人不遗余力赞繁华,淋漓尽致地唱繁华!只是,柳永为何要如此颂赞古杭州的繁华富庶呢?
生:资料说这是柳永拜谒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干谒诗,既然是求官,就要夸赞对方博得好感,而对于一方官员来说,最好的赞颂就是对他政绩的颂扬了。
师:是的,干谒就要赢得对方好感,有时不得不说巴结的话。可是,这首词让你觉到巴结奉承的意味了吗?
生:没有。因为古杭州本来就是这样的。
师:是啊,古杭州本来就是这样的,自古就被称为人间天堂!正是由于前面有繁华景象的铺垫,后面的政绩赞扬才不会显得突兀,干谒得含而不露,水到渠成,最后一句对友人孙何表达了坦诚率真的祝愿反而显出柳永的率性真诚。让我们随着柳永率性真诚的吟唱再来一起颂咏繁华的古杭州吧。
学生齐读。
师:《望海潮》一问世便被人竞相传唱。虽然只是歌咏了杭州的繁华,却也是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反应,怪不得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借用汤因比的话,老师问你:如果是你,你愿意生活在柳永笔下的古杭州吗?为什么?
生:我当然愿意啊,因为古杭州如此富庶美丽、不仅处处赏心悦目,而且生活自由惬意。
师:可见,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风景优美,也因为它的物阜民丰,政通人和。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在柳永的《望海潮》里再作流连,进一步想象一下它究竟是如何美丽,如何富庶,生活在那里又是怎样的自由与惬意!
【点评】让学生以“意象+动词+繁华”的形式,诗意地提炼、分享品鉴心得,开口小,活动精粹,可供发挥的空间非常大。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形式可以让学生顺利找到批文入情、优游涵咏的“把手”,既可以使他们审美鉴赏与言语表现都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可以极好地捍卫语文的体性,酿出语文的芬芳。讨论词人为何不遗余力地渲染繁华,干谒诗何以写得如此率性真诚,又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真实,尽管节奏偏快,探讨欠深入,有蜻蜓点水之感,但依然点到了形式秘妙的敏感部位,并涉及了词人对实用写作动机的审美超越,问题设计非常大气,有深度、有高度。
四、画面联想赏杭州
师:自由诵读,想象画面,分享你最喜爱、最渴望置身其中的一幅图画。
生1:“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把我带到了杭州的街市上,珍玉珠宝、绫罗绸缎令人眼花缭乱,啧啧惊叹。我仿佛正在某个旅游景点的商业街市上流连忘返。
师:同样喜爱珠宝首饰和漂亮服饰的女同学,你们动心了么?
生2:我喜欢“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的画面。因为它呈现出钱塘江观潮的美景,境界阔大恢弘,蓊蓊郁郁的树如云般在江堤迤逦环绕,潮落时自是静美怡人,然而涨潮时便不这样了,怒涛的气势让人望而生寒,遥无际涯。尤其是“怒涛卷霜雪”一句,不仅呈现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视觉冲击力,而且给人以凉寒之感。“霜雪”二字既写出滚卷浪涛的雪白颜色,也透出排天而来的波涛给人的清寒触觉。
师:看来你是一个豪爽开朗的姑娘,观海便可意溢于海。热爱自然,愿意从山水中汲取自然精华的同学,应该也会喜爱这种壮美风景的,是吗?
生3:我最喜欢、最渴望生活于其中的一幅画面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营造出了湖光山色,四季花香的江南明丽景象。据说此景传唱,竟引得金人欣羡不已,生发投鞭南渡之志。
师:那么你是因为“江南明丽的景象”生发了向往之意,还是因为传说的故事而心生欣羡之情呢?
生3:(想了一下)是因为它本身的美丽。“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能让我一年四季都欣赏到淡雅脱俗的桂花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仿佛置身于远离俗尘的仙境;“重湖叠巘清嘉”营造的水光山色也澄澈清明,如果生活在那里,会给人一种如在画中游,如在镜中行的感觉。
师:很美的想象,很浪漫的追求!同学们想象出的画面不仅美丽而且大气,有一种难得的脱俗之气。所以,《望海潮》虽然只写了古杭州的美丽富庶,却普遍反映了百姓对和平安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能被人竞相传唱,不正说明它反映了人们的心声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读出向往欣羡之情。
学生放声诵读。
师:阜盛的都市场景、壮观的钱塘江潮、幸福的百姓生活,这一幅幅大气壮阔画面的呈现是否有些颠覆了一些同学,尤其是比较了解柳永的同学的认识呢?(不少学生纷纷认可)那么,这首词算不算柳永的代表作呢?你如何理解?
生:当然算啦!《望海潮》是柳永反映都市生活的代表作。它的语言通俗浅近,使用“柳氏”铺叙点染的手法,咏歌出千年前繁华的杭州城。只是词的境界阔大,情感昂扬,不太像印象中的婉约词。
师:是的,贴给柳永的标签是“婉约词人”。但我们要知道“婉约豪放”之说始于明代,婉约乃婉转含蓄,有阴柔之美;豪放则阔大恢弘,有阳刚之气。柳永是婉约派代表,是说他的词作多以婉约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柳永就不会或不能写豪放词,对不对?
同样作为婉约派的另一代表李清照也曾写过《夏日绝句》,《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这样豪情万丈的作品。那么,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是否也有过优秀的婉约作品呢?
生(自由接对):有!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师:这说明我们遇到词作,不能随便贴标签,要根据内容、意境与情感来进行判断,对吗?另外,叶嘉莹先生在《论柳永》一诗中曾说:“总被后人称“腻柳”,岂知词境拓东坡?”大家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吗?
生:是不是说柳永的词为苏东坡开拓了意境啊?
师:你的理解是到位的。由此可见,柳永不单写了豪放词,而且还给苏轼做了开拓性的示范。这样看来,《望海潮》的存在是意义非凡的。
最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意义非凡的词,读出它的昂扬激情,读出它的阔大意境,读出柳永的欣羡赞颂,读出我们的向往渴慕!
【点评】分享最渴望置身其中的一幅图画,不只是重复对繁华、美丽意境的想象和沉醉,也为了指向对柳永词作豪放之风的体认,这是新一轮的形式审美的超越,也是教学中的第四次高潮。依然是在形式视角下进行的——豪放是豪放词的类性,但对于柳永则是其词作篇性的绚丽绽放,包括铺叙、点染手法的运用,形式上的从小令转向长调,题材上的从闺阁转向市井,从上层社会转向下层生活。后继豪放词作的枚举,属于教学的“染”,叶嘉莹评柳永“词境拓东坡”的引入,属于“点”,教学中的点染与词作中的点染异形同构,上得轻盈而高妙。
【总评】整个课堂教学堪称“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舒展,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篇性,主要聚焦在柳词的点染手法(铺叙或铺排属于赋体手法,实际上就是“染”)、题材开拓(市井生活的引入)和豪放词风上。但是,这些篇性不是断片式的静态呈示,更非机械、强行地灌输,而是由词眼“繁华”切入,一一自然引出。落实到教学中,便是“寻觅、敲定词眼繁华——探讨如何铺叙点染——体味对干谒诗的超越——感悟豪放词风的价值”等活动的一脉贯通、一气呵成。
有理性的引领、激活,但更多的是自由而开放的品悟与生成——寻觅词眼,学生在对形胜、豪奢、清嘉、好景、嬉嬉等词的玩绎中,基本上是独立敲定“繁华”的。引领集中体现在对教学意脉的把控上——不管形式如何散漫,讨论如何任情,对篇性的追踪始终没有放松。如让学生以“意象+动词+繁华”这一形式为津梁分享鉴赏的体验,表面上是通过缤纷的意象,感受北宋前期繁华的市井生活,实际上也是在体认词人独特的铺陈或点染手法。至于说让学生谈谈最渴望置身其中的一幅画面,询问学生“这一幅幅大气壮阔画面的呈现是否有些颠覆了一些同学的认识”,更是如此。前者涉及了柳永慢词题材的大胆开辟,后者则直逼豪放词的创制之功,这些活动设计无不基于对篇性的体认。
篇性是理性的、抽象的,要想让学生化得、悟得,必须借助具体、感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按“意象+动词+繁华”的形式感受铺陈的特点;让学生说说最想置身的画面,感受柳词境界阔大,情感昂扬的豪放特点,无不是理性被感性化,感性走向理性的出色教学设计。这便带来了教学的审美舒展。情感融合(从候选市歌《大美宿州》的情感唤醒,到意象品悟的情感融入,再到阐释最美画面时的情感共鸣,一如风行水上)、智性拔节(不是袖手旁观的“非指导性教学”,而是热情主动地参与讨论,适时引领、激疑推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生长状态)、风格领悟(从想象壮阔画面,到豪放词风的确认,再到豪放、婉约在柳永、李清照、苏轼等词人创作中同在的现象枚举,直至对柳永“词境拓东坡”价值的肯定,做得起伏有致,扣人心弦),一切都“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给人带来了颇为浓郁的美感。
当然,智性引领也有不够深透之处。比如,学生将“云树”误解为“如云般的堤树”,教者并未及时更正;学生发现了词人写作视角的转移——由城内转到郊外而后又折回到城内,感到疑惑:为什么会作这种视觉转换,是否为“意象的叠加?教者也未迎惑而上:这种抓住人家、钱塘江、集市、西湖,进行“清明上河图”般的全景展示,并非意象的叠加,而是对繁华景象的纵情铺陈,最能体现“腻柳”特色和豪放之风;学生提到了豪奢的市井生活,教者在点染方面也未将之与当时北宋“甘其食,美其服”的精致化生活追求,还有汤因比对生活在宋朝的渴望彻底打通;而说到“点染”,词作的上下阕的首句就是“点”的最好呈现,教者亦未明确指出。不过,篇性视角下的审美观照已经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极其鲜明的体现,且被做得浓淡相宜,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