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实录
案例
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一是落实了《氓》一诗的词语与句子,二是粗略地探讨了这首诗的情节和叙述视角诗的大致线索是恋爱→婚变→决绝(引导学生依此线索来背诵《氓》),还有另外的线索吗?
生:情感线索具体是:热情、幸福→沉痛、怨愤→悲愤、刚烈。
师:主人公处在什么情境中?
生:在被休的归途之中课文中的诗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可以说明。
师:这一视角显然比单独写主人公在婆家的情况或者被休后在娘家的反省回忆要好,容量要大,道理在哪儿?我认为诗人注重写人的心理活动,如痛苦、幸福、怨愤等,它使诗的内容更丰富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幻灯片总结:视角新颖,有利于增加诗的容量,将回忆与想象自然结合起来,同时又穿插了路上所见景物的描写)
生:诗人写主人公在路上的情感比写在婆家或者在娘家的情感更加丰富,此时主人公的心情是矛盾的,对丈夫的失望使她想逃离婆家,但是又害怕到了娘家以后,兄弟会嘲笑她。
师:这位同学把握得比较到位,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主人公的情绪比较激动,与一般的女性不同
师:写女主人公在途中的视角好在哪儿?大家还可再深入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这首诗把淇水与女主人公的婚姻结合起来描写的方法很好“送子涉淇”“淇水汤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三写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师:这样很自然地把“淇水”作为从初恋到终弃之后的见证凸显出来有道理吗?
生:有。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如果没有了,我们就来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生:坚强,从“三岁食贫”中可以看出来,她生活得这样艰苦仍然很贤惠,说明她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师:她任劳任怨,她幸福吗?我觉得她挺看得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一般来说古代女子倘若被休弃大多会自怨自艾,她这样想,说明她还有活下去的愿望和信心诗中哪个意象给了她启发?
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觉得这个女子在婚前很单纯、很热情,被休后又显得很刚强、很豁达在生活中她也是一个很勤劳、很勇敢的人。
师:这是一个非常美的形象生:我觉得好,敢爱敢恨,该断则断。
生:很多人觉得她非常可怜,但是我认为这不幸的婚姻使她变得更加成熟,懂得更多道理。
生:我觉得这个女子的思想比较现代,很多古代女性都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想法,而她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到位,把勤劳、温柔、坚强等一些关键词都说出来了《氓》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
生:运用心理描写,在回忆中夹杂想象和对比
师:具体来看有哪些对比?
生:女主人公丈夫结婚前后的不同态度形成对比,婚前的态度很好——“氓之蚩蚩”“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而婚后的态度却很差——“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对比,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命运
师:很可贵,说出了两点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女主人公“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与“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也是对比,婚前的幸福与婚后的自伤之情,再到后来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形成了对比。
生:我觉得诗中不仅有男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态度的对比,还有同一时期男女主人公的不同表现的对比。
生:女主人公地位的变化也构成了对比。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既看到了局部的对比,又看到了整体的对比,思考比较全面,值得肯定我大体梳理了一下这首诗所用的对比,请看幻灯片:
(1)“士之耽兮”与“女之耽兮”的对比,“女也不爽”与“士也罔极”的对比。
(2)男主人公前后态度的对比“蚩”与后来的“暴”的对比,一敦厚,一凶暴。
(3)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委屈。
(4)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暗示着爱情由盛而衰。
师:接着我们来讨论一下诗中的比兴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氓》中运用比、兴的诗句有哪些?请找出并简述其含义
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手法是“比”,比喻女子貌美,初婚生活美满。
师:这一句是不是“兴”?
生:先言“桑”,再引起所吟咏之辞,引发了下文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可见也是“兴”
生:“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一句,既用了“兴”,也用了“比”,比喻女子不可被爱情所迷,否则就会像斑鸠吃桑葚过了头,醉了;这一句还能引起“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一句,所以又是“兴”。
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兴结合在一起,以这一句来引起下文“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又比喻婚后生活的凄凉。
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还有吗?
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一句用了“比”的手法,淇水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也有个边,然而“我”这个女人啊,为什么被休弃后有无限痛苦呢?以此来说明“我”的痛苦无边无际。
师:这样看来,诚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说的,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手法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联系在一起,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智不自觉的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不道破”一直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特征正是通过比兴手法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结合而形成的同学们可以从李泽厚先生的话里得到启发,再联系刚才学习的诗句,加深对我国文学美学特点的认识。
师:上一节课,我们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生:这首诗写的是女主人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告诫天下姑娘“无与士耽”。
生:我觉得是在写痴情女子负心郎。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是有道理的,也可看成是“诗旨”,我找了一些文献资料,请大家比照着看,可扩大我们探究的视野:
(1)《毛诗序》:《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2)朱熹《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方玉润《诗经原始》:《氓》为弃妇作也观其以氓直起,亦某甲某乙无知之人耳,特其事述之足以为戒,故见诸歌咏,将以为世劝焉。
师:同学们认为方玉润的观点有道理吗?
生:有我们没有他想得那么深。
师:看来他的观点比较容易被我们接受,其他观点仅供同学们参考。
师:让我们来说说这首诗妙在哪里?
生:构思新巧。
生:从多方面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生:采用比兴手法生:心理活动描写真切感人
生:语言运用富有概括性,又生动形象如“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一个“劳”字概括了她在婆家的生活特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中的“咥”字,写出了人物的神态。
生:有许多成语,如“载笑载言”“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可供我们积累,文化味浓。
师:这节课的内容有一定难度,要掌握三个重点:第一,对诗的艺术手法的鉴赏和构思特点的品味;第二,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可能有多个方面,大家可相互比照;第三,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同学析。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生:我喜欢前两节中描写的女子,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这个男子给女子留下的印象很不错,她觉得可托付终身,所以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私自答应了男子,甚至男子走后,还十分思念,她已经坠入情网了。
师:《诗经·王风·采葛》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一日不见……”(生:“如三秋兮”),把热恋中男女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刚才有同学问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吧?
生:明白了,依依不舍。
师:正因为依依不舍,所以才送了一程又一程。
生:可是从诗的后面看,男子并不忠厚。
师:所以这个女子才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
生:老师,您的解释不对吧,书上说“无与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的意思。
师:你说说为什么不要同男子迷恋爱情?
生: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也不清楚师:哪位同学可以为他解惑?
生:是不是说女子容易坠入情网不能自拔。
师:轻信会给自己带来痛苦,女子婚后生活的不幸,就是证明这是女子从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训,也是给其他姐妹的告诫吧(生笑)。
生:“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是不是说男人都容易变心?
师:这可以理解为女子因怨恨产生的愤激之词,下课时有同学问我,这一节为什么要写到桑树?这个问题很好,哪位同学能解答?(沉默)
师:《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是——(生:赋、比、兴),第三第四节的桑树应该属于——(有的说比,有的说兴)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有的局部用比兴,就是联想,它是从眼前景物想到所要吟咏的景物和人事,也叫托物起兴两者之间若有相似点,同时也能构成比喻,叫做比兴。(板书:比、兴)
生:这是比还是兴呢?
师:你看呢?
生:好像是比兴吧。
师:具体说说。
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很容易让人想到女子的年轻漂亮,“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很容易让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师:你的联想很丰富。
生:“鸠”有什么用?
师:你说呢?
生:不知道!
生:也是比兴吧。
师:说下去。
生:鸠贪吃桑葚,女子沉……沉湎爱情。
师: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鸠要贪吃;爱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告诫别的女人不要沉湎于爱情。刚才我说过,联想应该是从眼前景物想到所要吟咏的对象这桑树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吗?
(生沉默)
师:推想一下,这个女子应该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的桑树而引发了联想,所以这是兴,两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类推,大家应该明白“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句描写的作用了吧?
生:也是比兴。
师:具体分析一下。
生:由淇水水势很大的样子,联想到了“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师:有比吗?这是兴淇水在诗中出现了三次,它是女子恋爱时的幸福和婚后不幸的见证。
生:老师,什么叫反衬?
师:你怎么想起这个问题了呢?
生:注释②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我看不明白。
师:看来你动脑子了我是这么想的,它应该是一个比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叫反喻这几句诗可以理解为:男子的欲望可不像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吗?
生: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女子的不幸没有头?
师:很好,你能有自己的分析这么理解是可以的,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头的时候,“我”的苦难却没有头这也是比,是反喻哪位同学还有高论?
生:我认为这个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尽丈夫百般虐待的时候仍然不忘干活,说明她是个称职的妻子;后来被丈夫赶回娘家,她并没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后毅然决然地面对一切,说明她很坚强。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到底哪种看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生:“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担心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师:还有吗?请“赶回说”这一派阐述理由。
生:我记得老师曾说过,《诗经》反映的那个时代中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都能忍过来,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他说得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什么《蒹葭》里还有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抱着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换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虽然超出了物质利益的层面,但到了谈婚论嫁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人们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要买房子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
师:还有吗?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我认为都有道理,而且都能从作品中找出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的结尾她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感叹”号都包含了哪些“感叹”呢?
生:痛苦。
生:怨恨。
生:冷静。
师: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生: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回家途中的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回到家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场面行不行?
师:大家帮忙分析一下,而且要说出理由。
生: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路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的场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者又不可追,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可见她真的很坚强如此,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您刚才说女子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是不是要纠正过来
师:谢谢你的批评只有理解为“多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理解为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大家要多读,多想象,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请同学们就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要选准角度、评说具体。
师:你的表述很严谨。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女子是自己主动离开“氓”的。
师:说说理由。
生:还没想好。
师:下课的时候也有同学提出了这种看法到底哪种看法更好些呢?讨论一下,开动脑筋,找出能说服自己也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生:“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说自己本想与氓白头偕老,可是氓却“二三其德”,如果与这样的人过一辈子是多么痛苦啊,所以应该是她自己主动离开的。
师:“主动说”一派谁还有补充?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担心兄弟嘲笑她,我想应该不是笑她挨打,而是笑她当初连个媒人也没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现在又自己跑回来了
师:还有吗?请“赶回说”这一派阐述理由。
生:我记得老师曾说过,《诗经》反映的那个时代中女子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决定走与不走的权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么多年,都能忍过来,不可能自己离开。
师:你能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他说得不对,男女那么不平等,为什么《蒹葭》里还有男子对爱人的追慕,甚至出现了幻想氓求婚的时候为什么还要抱着布。
师:你认为布是“彩礼”?(生笑)这个说法我倒是头一次听说“抱布贸丝”一般是说氓以此为借口与女子搭话商量婚事,以物换物是当时的一种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种理解是说氓是个小商人男女相爱虽然超出了物质利益的层面,但到了谈婚论嫁时大都难以避免时代价值观念的影响比如,今天人们谈婚论嫁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男方要多花钱,要买房子等“赶回派”们还要再补充吗?
生:还有一个理由,这个女子也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她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
师:还有吗?两派各执一词,谁是谁非呢?我认为都有道理,而且都能从作品中找出理由,还能联系时代背景,这就是很好的文学鉴赏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个女子应该都是很痛苦的诗的结尾她却说“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后面是个感叹号,这个小小的“感叹”号都包含了哪些“感叹”呢?
生:痛苦。
生:怨恨。
生:冷静。
师:女子痴情、勤劳、坚强,是一个立体的形象生:老师,我突然有一个想法。
师:说下去。
生:您刚才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后的事能不能这样想,这首诗就是女子在回家途中的所见所想兄弟讥笑应该是这个女子想象回到家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场面行不行?
师:大家帮忙分析一下,而且要说出理由。
生:我看可以女子被赶回家,在路上回想过去曾经的甜蜜和不幸,又设想回家后可能的场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谏,来者又不可追,真的很可怜
师:马茂元先生说她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复可畏”,真可以说是进退维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可见她真的很坚强如此,最后一节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既是兴,又是比。
生:您刚才说女子结婚三年,书上说“三”是多数,是不是要纠正过来
师:谢谢你的批评只有理解为“多年”,“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一说才成立;理解为实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变心之快。
师:也能表现三年的辛苦劳作与精神折磨如何让一个“其叶沃若”的女子“其黄而陨”大家要多读,多想象,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收获请同学们就这首诗写一篇赏析文章,要选准角度、评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