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1.6 物质的分离(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结晶;了解结晶的主要方式(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了解不同结晶方式的适用条件。
科学思维:理解结晶的两种方法与溶解性随温度变化特点的关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硫酸铜晶体培养”等小组实验,了解结晶的两种主要方式,提升操作、观察、归纳的能力。
态度责任: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01 晶体及结晶
1.下列现象中,属于结晶的是( )
A.将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制冰块 B.冬天从盐湖水中捞碱
C.熔化的玻璃冷却 D.碘蒸气凝华为固态碘
2.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一定有结晶水
B.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C.升高温度后,饱和溶液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3.下列有关溶液结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升高某饱和溶液的温度,可能会有晶体析出
B.有晶体析出的溶液,此时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C.降低某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D.恒温下蒸发少量某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02 结晶的方法
1.(2023八上·东阳月考)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
A.蒸发溶剂 B.冷却热饱和溶液
C.倒掉部分溶液 D.升高温度
2.(2023八上·长兴月考)在较高温度下,某溶液所含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已经接近饱和当其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的晶体经检验几乎不含氯化钠这是因为( )
A.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小 B.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大
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小 D.氯化钠的溶解度在室温时更大
3.(2023八上·柯桥月考)从混有少量硝酸钾的食盐晶体中提取较纯的食盐,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有:①在较高的温度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②在常温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③升高溶液温度不断蒸发水分,直到大量固体析出;④降温至有较多量晶体析出;⑤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①④⑤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⑤
4.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结合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氯化钠 35.7g 35.8g 36.0g 36.3g 36.6g 37.0g 37.3g 37.8g
碳酸钠 7.1g 12.5g 21.5g 39.7g 49.0g 48.7g 46.5g 45.8g
A.碳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
C.40℃时,100.0g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中含有49.0g碳酸钠
D.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03 晶体的制备
1.(2023八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小滨在学习“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实验后,取一小块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用一根线绑住放入一杯硫酸铜溶液中静置。第二天小滨发现,晶种消失了。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及室温的变化,有关这次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入晶种前的硫酸铜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B.放入晶种后的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硫酸铜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D.放入晶种前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放入晶种后的大
1.小东同学在实验室里配置了一杯80摄氏度的硫酸铜饱和溶液,用滴管吸取一滴该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过了一会儿小东同学在凹穴玻片上会观察到( )
A.有白色晶体析出 B.溶液颜色变浅
C.有蓝色晶体析出 D.全是白色溶液
2.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B.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C.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一定有结晶水
D.从饱和的硫酸铜溶液里结晶析出的胆矾(CuSO4·5H2O)是混合物
3.我国是世界上产盐最早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如图是反映我国古代的制盐工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采用的结晶方法是( )
A.蒸发溶剂
B.加热热饱和溶液
C.冷却热饱和溶液
D.同时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
4.长期放置在敞口容器内的饱和食盐水,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这说明(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减小
C.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均未改变 D.溶剂质量减少,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5.欲培养硫酸铜晶体颗粒,进行如下实验操作:①配制70℃下的硫酸铜饱和溶液;②烧杯中出现浑浊现象,用脱脂棉进行过滤;③静置冷却,选出几何形状完整的小晶体,如此反复操作几次,晶体长大此实验中使小晶体长大的主要方法是( )
A.蒸发溶剂结晶 B.冷却热饱和溶液
C.过滤法 D.沉淀法
6.如图所示,将饱和硫酸铜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所用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最好是常温下的溶液
B.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可以用显微镜
C.实验主要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
D.滴到玻片上的溶液,一般需要10滴左右
7.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据该表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大
B.20℃时,100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
C.将4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该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D.将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
8.将200g溶有物质M的溶液从95℃降低到10℃,不同温度时析出溶质M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95 90 80 30 10
析出M的质量/g 0 0 15 100 116
A.95℃时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30℃时析出 M后所得溶液中含100g水
D.从M的不饱和溶液中析出M 可采用先蒸发溶剂、再冷却结晶的方法
9.一杯热硝酸钾溶液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如图所示。忽略水的蒸发,下列关于硝酸钾及其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不变 B.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D.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10.小科在学习“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实验后,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配制一杯过饱和硫酸铜溶液,取一小块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用一根线绑住放入溶液中静置。第二天小科发现,晶种消失了。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及室温的变化,有关这次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入晶种前的硫酸铜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B.放入晶种后的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硫酸铜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D.放入晶种前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放入晶种后的大
11.如图所示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蒸发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加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12.t℃时,将一定量的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分成三等份,分别加热,再降温到t℃。已知从三份溶液中蒸发掉的溶剂分别为10克、20克、30克,析出的晶体分别为a克、b克、c克,则“a、b、c三者关系为( )
A.c=a+b B.c=a+2b C.c=2a+b D.c=2b-a
13.如下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硝酸钾的溶解度g/100g 20.9 31.6 45.8 63.9 85.5
氯化钠的溶解度g/100g 35.8 36.0 36.3 36.6 37.0
(1)从表中数据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 。
(2)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的方法为 。
14.某学习小组开展了“制作蔗糖”的项目化学习,步骤分成甘蔗擦成渣→压汁→熬制→结晶等。小明在制作过程中取了少量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来做测试,过程如下:
(1)小明用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通过 的方法配置热的蔗糖饱和溶液。
(2)“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体”是通过 的方法结晶的。
(3)小明用得到的蔗糖想制作一个棒棒糖,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等待几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请分析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 。
(4)小明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后,进行了更改如图所示,为了加快制作棒棒糖的速度,让烧杯中的蔗糖快速析出,他是如何操作。 。
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食盐 ④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1.6 物质的分离(第1课时) 分层练习
科学观念:了解结晶;了解结晶的主要方式(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了解不同结晶方式的适用条件。
科学思维:理解结晶的两种方法与溶解性随温度变化特点的关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硫酸铜晶体培养”等小组实验,了解结晶的两种主要方式,提升操作、观察、归纳的能力。
态度责任: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01 晶体及结晶
1.下列现象中,属于结晶的是( )
A.将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制冰块 B.冬天从盐湖水中捞碱
C.熔化的玻璃冷却 D.碘蒸气凝华为固态碘
【答案】B
【解析】【分析】结晶,是指从过饱和溶液中凝结,或从气体凝华出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晶体)的过程,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将水放入冰箱冷冻室内制冰块,发生的是凝固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冬天从盐湖水中捞碱,即温度降低时碱的溶解度减小,从盐水中析出得到晶体,故B符合题意;
C.熔化的玻璃冷却,发生的是凝固现象,故B不合题意;
D.碘蒸气凝华为固态碘,发生的是凝华现象,故C不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关于结晶和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一定有结晶水
B.把溶液的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C.升高温度后,饱和溶液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对结晶和晶体的认识分析判断。
【解答】A.从溶液中析出的氯化钠晶体就不含结晶水,故A错误;
B.当溶液饱和时,将溶剂蒸发一些一定会有晶体析出,而不饱和溶液就无法确定,故B错误;
C.如果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那么升高温度后,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仍然为饱和溶液,故C错误;
D.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溶液结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升高某饱和溶液的温度,可能会有晶体析出
B.有晶体析出的溶液,此时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C.降低某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D.恒温下蒸发少量某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判断溶液的变化情况分析。
【解答】A、若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升高该饱和溶液的温度,会有晶体析出 ,不符合题意;
B、有晶体析出的溶液,此时一定是饱和溶液 ,符合题意;
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降低某饱和溶液的温度,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 ,不符合题意;
D、 恒温下蒸发少量某溶液中的溶剂,若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02 结晶的方法
1.(2023八上·东阳月考)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
A.蒸发溶剂 B.冷却热饱和溶液
C.倒掉部分溶液 D.升高温度
【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结晶的操作和方法判断。
【解答】A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取的方法是蒸发溶剂、故A正确;
B.食盐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因此使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向不能得到食盐晶体,故B错误;
C.倒掉部分溶液后,对食盐的溶解度没有影响,故C错误;
D.食盐的溶解度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升高温度不能得到食盐晶体,故D错误。
故选A。
2.(2023八上·长兴月考)在较高温度下,某溶液所含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已经接近饱和当其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的晶体经检验几乎不含氯化钠这是因为( )
A.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小 B.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大
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小 D.氯化钠的溶解度在室温时更大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适宜降温结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适宜蒸发结晶分析。
【解答】 在较高温度下,某溶液所含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已经接近饱和当其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的晶体经检验几乎不含氯化钠,是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显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故答案为:C。
3.(2023八上·柯桥月考)从混有少量硝酸钾的食盐晶体中提取较纯的食盐,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有:①在较高的温度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②在常温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③升高溶液温度不断蒸发水分,直到大量固体析出;④降温至有较多量晶体析出;⑤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A.①④⑤ B.①④ C.②③ D.②③⑤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极小分析.【解答】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极小所以从混有少量硝酸钾的食盐晶体中提取较纯的食盐,步骤为:
②在常温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
③升高溶液温度不断蒸发水分,直到大量固体析出;
⑤过滤。
故选D。
4.生活在盐碱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结合下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氯化钠 35.7g 35.8g 36.0g 36.3g 36.6g 37.0g 37.3g 37.8g
碳酸钠 7.1g 12.5g 21.5g 39.7g 49.0g 48.7g 46.5g 45.8g
A.碳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B.“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
C.40℃时,100.0g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中含有49.0g碳酸钠
D.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答案】B
【解析】【分析】A.根据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溶解度受影响的大小,选择结晶的操作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结晶时一般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9.0g,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酸钠的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碳酸钠的溶解度不一定比氯化钠大,故A错误。
B.“夏天晒盐”是因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食盐易结晶析出;“冬天捞碱”,是因为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冬天气温低,纯碱易结晶析出;故分别利用了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故B正确。
C.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49.0g,40℃时,149.0g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中含有49.0g碳酸钠,故C错误。
D.由碳酸钠的溶解度数据可知,0~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40~7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03 晶体的制备
1.(2023八上·诸暨期中)如图所示,小滨在学习“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实验后,取一小块硫酸铜晶体作为晶种,用一根线绑住放入一杯硫酸铜溶液中静置。第二天小滨发现,晶种消失了。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及室温的变化,有关这次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入晶种前的硫酸铜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
B.放入晶种后的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硫酸铜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D.放入晶种前硫酸铜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放入晶种后的大
【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分析。
B、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分析。
C、根据冷却热饱和溶液制取过饱和的硫酸铜溶液,说明硫酸铜的溶解度为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D、根据晶种消失,溶质变多进行分析。
【解答】A. 加入晶种后,晶种消失,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B. 加入晶种后,晶种消失,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C. 冷却热饱和溶液制取过饱和的硫酸铜溶液,说明硫酸铜的溶解度为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错误;
D. 放入晶种后,晶种消失,溶液中溶质质量增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C
【详解】把硫酸铜的热饱和溶液滴在玻片上面,硫酸铜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所以会析出硫酸铜晶体,硫酸铜晶体是蓝色的,所得溶液仍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溶液仍为蓝色,故选C。
2.D
【详解】A、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说法正确,故A正确;
B、只有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物质,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时一定会析出溶质;则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如氢氧化钙降温,就无晶体析出,故B正确;
C、从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不一定有结晶水,说法正确,故C正确;
D、胆矾是纯净物,故原说法错误。故D错误。
故选D。
3.A
【详解】虽然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影响较小,属于缓升型,所以不可以用加热热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只能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故选A。
4.D
【详解】由于析出晶体需通过温度改变或减少溶剂两种方式的一种,由于是恒温状态下完成,故温度不变,析出晶体只能通过减少溶剂的方式完成,有题干知因是敞口水分会不断蒸发减少。容器底部有少量晶体出现,说明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D。
5.B
【详解】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此实验中使小晶体长大的主要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
故选:B。
6.B
【详解】A、由于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为了使硫酸铜晶体体析出,实验时所用的饱和硫酸铜溶液最好是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A错误;
B、观察是否有晶体析出,可以用显微镜,故B正确;
C、实验主要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析出晶体,故C错误;
D、为了使实验的效果更好,滴到玻片上的溶液,一般需要1滴左右,故D错误。
故选B。
7.B
【详解】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变大,故A正确。
B.20℃时,100g水中可溶解31.6g硝酸钾,则131.6g硝酸钾饱和溶液含有31.6g硝酸钾, 故B错误。
C.将4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解度变大,该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正确。
D.将8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溶解度变低,有晶体析出,故D正确。
故选B。
8.C
【详解】A、将200g溶有物质M的溶液从95°C降低到90°C,没有晶体析出,说明95°C时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200g溶有物质M的溶液从95°C降低到10°C的过程中,逐渐析出晶体,说明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30°C时析出100gM,所以剩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200g-100g=100g,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M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从M的不饱和溶液中析出M可采用先蒸发溶剂、再冷却结晶的方法,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详解】A、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则溶液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C、一段时间后,温度降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降温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接近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A
【详解】A、由题意可知,放入晶种前,小科配制的是“过饱和硫酸铜溶液”,而不是饱和溶液,故A正确。
B、放入晶种后,晶种消失,说明溶液溶解度变大,原因是在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温度过低,低于室温,因此静置一段时间后,温度升高,则溶解度变大,所以晶种消失了,但是不能确定溶液是否饱和,故B错误。
C、由选项B可知,硫酸铜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故C错误。
D、放入晶种后,晶种溶解,因此浓度变大,大于放入前硫酸铜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11.A
【详解】A、将海水引入贮水池,海水中的水分尚未蒸发,所以其中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选项正确;
B、在蒸发池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水分逐渐减少,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选项错误;
C、在蒸发池中,随着水分的蒸发,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水分逐渐减少,选项错误;
D、饱和溶液才能够发生结晶析出晶体,所以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故选A。
12.D
【详解】根据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以及不饱和溶液蒸发掉多余的水后,就会变成饱和溶液;如果继续蒸发水,就会有晶体析出的原理,并结合题意可得:
将其中的任意一份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就会析出ag晶体,并且,将其中的另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10g和20g溶剂(即题干中所说的蒸发20g和30g溶剂),那么它们又析出的(b-a)g和2(b-a)g晶体;致使它们析出晶体总质量分别是bg[即ag+(b-a)g]和cg[即ag+2(b-a)g].因此,可以得出c=a+2(b-a)=2b-a。
故选D。
13. 硝酸钾 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详解】(1) 从表中数据分析,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硝酸钾,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2)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所以当硝酸钾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时,提纯硝酸钾的方法为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14. 蒸发溶剂 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 最初配置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 ④
【详解】(1)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加入该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所以小明用熬制中的蔗糖不饱和溶液可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可配置热的蔗糖饱和溶液。
(2)用筷子蘸取的是热的蔗糖饱和溶液,“快速晾干筷子,析出少量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结晶的。
(3)小明用得到的蔗糖想制作一个棒棒糖,小明将蔗糖加入热水中,用筷子稍作搅拌,观察到杯底还留有蔗糖固体,接着就进行过滤等后续操作,等待几天后却没有制得棒棒糖,杯中也没有晶体析出。棒棒糖制作失败的原因可能是最初配制的蔗糖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4)①试管内加入适量水,溶液可能会变得不饱和,不利于试管中的蔗糖快速析出,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②烧杯内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不利于试管中的蔗糖快速析出,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③烧杯内加入适量食盐,对试管中的溶液几乎没有影响,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④烧杯内加入适量硝酸铵固体,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大量的热,温度降低,有利于试管中的蔗糖快速析出,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