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三顾茅庐》2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三顾茅庐》2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15: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次双向奔赴的会晤
——第24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重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情节,感受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读通课文。
2.浏览全文,试用小标题形式概括情节,可以尝试仿用章回体小说的回目来概括。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设问,你知道哪些有关“三国”的人物或故事?
出示:刘备在荆州,访士于襄阳司马徽。司马徽告曰:“伏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灵魂人物,他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是刘备成就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成就刘备呢?他们的故事始于一次历史上有名的会见——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2.了解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3.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中,又是怎样“请”诸葛亮的呢
二、任务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词语。
拜谒 愧赧 鄙贱 存恤 纶巾 叱 半晌 侍立 鹤氅 末胄
涿郡 谬举 倾颓 挟天子 如雷贯耳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民殷国富
2.理解下列词语。
拜谒:拜访谒见。
失礼:指感到招待不周而向对方表示歉意。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指卑微下贱的人。
存恤:爱惜,体恤。
纶巾:古代用青丝做成的头巾。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3.提出自己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任务二:浏览全文,梳理故事情节
1.一句话概括故事: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主要人物: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
2.活动(一):浏览全文,仿照章回体小说的回目来概括情节。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点拔:观察小说回目特点:字数相同,上下基本对仗,要关注主要情节、主要人物
(学生展示,师生共评价,并完善情节)
明确:
开端:三访孔明玄德示诚 两次不遇关张质疑
发展:毕恭毕敬玄德侍立 半睡半醒孔明出迎
高潮:玄德求教济世之道 孔明详解隆中对策
结局:泪沾袍袖玄德诚邀 感恩知遇孔明出山
活动(二):小组合作: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分角色演读课文。
(1)出示要求: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性格,读出恰当语气,演读时可以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或表情。
(2)学生分小组展示演读,后师生互评.
(3)课文不长,人物个性很鲜明,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吗?
明确:刘备:礼贤下士 、谦恭真诚、心怀天下
诸葛亮:气质非凡、雄才大略
张飞:莽撞,直爽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四、课堂小结
礼贤下士,刘备一片赤诚而三顾草庐;雄才大略,孔明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一次隆中对,注定了一场令人动人的君臣之谊。
五、作业布置
细读课文,圈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读一读,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在书上作批注。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礼贤下士 、谦恭真诚、心怀天下
诸葛亮:气质非凡、雄才大略
张飞:莽撞,直爽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史书《三国志》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在小说中却演绎出如此生动曲折的故事来。罗贯中是怎样叙写这个精彩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二、任务三: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
活动(一):合作探究,本文通过多种描写方法相结合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刘备人物形象。
预设:
1.动作描写:
①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
②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③玄德下拜
④玄德闻言,顿首拜谢。
这些细微的动作,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可见他的诚心。
2.语言描写:①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
②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
③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
可见刘备的求贤若渴、谦恭诚恳。
④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⑤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可见刘备心怀天下。
活动(二):交流讨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灵魂人物, 在这一章诸葛亮才正式出场,他的出场,作者写得极其郑重,进行了精心设计。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并说说作者的精心设计之处妙在哪里?
预设:
1.层层铺垫渲染,为诸葛亮的出场蓄势——高人是很难见到的。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
(第一层铺垫,第一次蓄势)
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
(第二层铺垫,第二次蓄势)
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第三层铺垫,第三次蓄势)
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第四层铺垫,第四次蓄势)
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第五层铺垫,第五次蓄势)
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第六层铺垫,第六次蓄势)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外貌描写显风神——风姿卓绝
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3.隆中对策展现——雄才大略
(1)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一论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
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
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
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
(2)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制定的策略是什么?体现了什么?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步走策略:
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争锋;
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
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和雄才大略,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4.躬耕南阳——孤高淡泊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
“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
“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小结: 诸葛亮风姿卓绝,有着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 ,又那么孤高淡泊,他喜爱躬耕的闲适,却也心系苍生。
不是诸葛亮这样的奇才,配不上刘备的“三顾”;没有刘备那种求贤若渴的诚心,也、可能感动诸葛亮出山。这段故事对刘备的描写,衬托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对诸葛亮的赞美,反过来又成为对刘备为国求贤卓越行为的褒扬。
活动(三):思考:关羽、张飞态度是一致的,都是对多次见不到诸葛亮的愤怒或不满,但是从两个人的言谈中,你能发现他们性格的区别吗?作者设置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
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
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
预设:
关公稳重,比较有修养,只是委婉地表示怀疑,关公发难,非常委婉:怀疑诸葛亮徒有虚名,故意“避而不见”。而张飞直爽莽撞,他对刘备那样谦恭耐心地去见诸葛亮很不耐烦,总是直爽地说出些不满意的话,在刘备恭恭敬敬等着诸葛亮醒来的时候,他气得要到屋后去放火。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有益处,但是刘备执意要去的时候,他却又无条件地跟随同去。
作用:关、张的这些表砚,在作品中正好有力地衬托出刘备那种竭诚求贤的精神。他们愈不赞成,就愈显得刘备“思贤若渴”。刘备求贤的精神表现得愈充分,就愈能看出他的抱负。
知识延伸:
烘云托月: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用水墨或较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集中突出,加强表现效果。后借用于写作之中,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使其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
张飞在“三顾”过程中的粗率、急躁,一方面反衬出了刘备的礼贤下士,另一方面也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才华溢。
三、任务四:拓展延伸,体会君臣情谊。
回到上节课开头的问题:是刘备成就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成就刘备呢?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出示:
材料一: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材料二: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小结:真正贤明的君主应当是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对自己的臣子要有足够的尊重,对奇才异士更要万分敬重,就像刘备对待诸葛亮那样。这种思想和态度是自古以来儒家所大力倡导和追求的理想。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就刘备、诸葛亮而言,如果没有诸葛亮这种奇才的辅佐,刘备就几乎不可能建立起蜀汉基业;如果没有刘备这种贤君的赏识和重用,诸葛亮也可能无法成就他的功业和英名。
像诸葛亮这类有深谋远虑的旷世才华,淡泊名利的文人气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的人,在古代我们统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士”人,他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他更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原则。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而现在他终于等到了他理想中的明主——刘备。
所以,三顾茅庐其实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会晤,是双向选择的结果。
之后二人之间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
出示: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暗指了什么事?
明确: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
诸葛亮为何对刘备如此忠心呢?文中有一句话道出了理由。
明确:“受刘皇叔三顾之恩。”
出示:
材料三: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出师表》
“士为知己者死”
正是因为有刘备的诚意三顾,对诸葛亮的知遇之恩;才有了诸葛亮的忠心为国,死而后已。但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君臣,更是知己。诸葛亮作为一名“士”人,为赏识他、重用他的知己刘备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印证哪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这一千古名句。
四、课堂小结
三顾茅庐成就了一段明君良臣的佳话,刘备与诸葛亮能遇到彼此,足够幸运。
五、作业布置
完成分层作业。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