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曹刿论战》是精读篇目,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初四的学生,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已经学习了三十多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一部分同学往往只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不能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也不能透过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深层内涵,因此应该引导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就很重要。此外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一词多义等重点词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
效果分析
在讲《曹刿论战》时,基于对文本的理解,我运用了一些教学手法,概括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前组织学生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找到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
2.换题目。《曹刿论战》能否改为《长勺之战》?这个问题实际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还原情境。这是本课的核心环节,学生通过还原庄公与曹刿的对话,进一步疏通的了文意,人物形象也跃然纸上。特别重要的是,这一个活动充满了乐趣,让文言文学习不再枯燥。
4.补充背景。在适当的时候,补充背景知识。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种授课方式是比较感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芜陈毅中学 陈先锋
一、激趣导入,归纳问题
1.史书《春秋》对长勺之战的记录(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导入新课。
2.归纳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所提出的问题。
二、自主对读,落实字词
1.同桌对读,互读互评。
2.处理字词。学生先提,教师重点落实:“间”“帛”“孚”“辙”。
三、变换题目,贴近人物
文章是从《左传》里节选出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也曾有人加了个题目叫《长勺之战》,这两个题目哪个更贴切?
四、深读课文,还原论战
从时间顺序上看,一场战争可以分为战前、战中和战后。
1.战前之论
⑴学生朗读,要求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境。
⑵尝试加语气词演读
⑶自主分析下列词语中的文言现象:“何以”、“偏”、“牺牲”、“福”、“狱”、“可以”。
⑷“无疑而问”:“人”和“民”有何不同?辨析两字微妙的区别,借以阐发《左传》中的民本思想。
⑸抓关键词背诵。
2.战中之论
⑴分角色朗读。
⑵补充庄公的“戏份”。走进庄公的内心,可以补充动作,也可补充语言。
3.战后之论
⑴齐读
⑵几层意思?哪场“战”?哪个“大国”?
五、辩证分析,定位庄公
⑴想象“肉食者”的样子,形象地阐释“肉食者鄙”。
拓展——《礼记?王制》中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⑵庄公有没有优点?
⑶就本文来看,“鄙”的一面比较突出。
拓展1——《古文观止》:“肉食者鄙,不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
拓展2——长勺之战的背景。
六、回顾全文,理性提升
引入毛泽东同志对长勺之战的评价,让学生在填写重点词语,回顾梳理,增进理解。
七、凭吊战场,诗歌作结
长勺到底在哪儿?这是有争议的,有人说是在曲阜北,有人说是在莱芜东,我是莱芜人,宁可相信是在莱芜东。2012年秋,我去凭吊了一番。伫立在古战场,放眼四望,追古思今,感慨系之,后来赋诗一首《登杓山有怀》——荒草秋林古杓山,巍然屹立六合间,千古兴亡多少事,鼓角争鸣野鸟喧。
教材分析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曹刿论战》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观课记录
一、教学程序量表
序号
教学程序
用时
1
激趣导入,归纳问题
3’50
2
自主对读,落实字词
3’
3
变换题目,贴近人物
2’
4
深读课文,还原论战
30’
5
辩证分析,定位庄公
5’
6
回顾全文,理性提升
2’
7
凭吊战场,诗歌作结
1’30
二、资源应用量表
序号
教学资源
呈现方式
使用目的
效果评价
1
《春秋》中对长勺之战的记载。
课件
引入
优
2
“人”和“民”的本义
课件
加深学生对课文中民本思想的理解。
优
3
《礼记?王制》中对“食肉”的记载
课件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肉食者”
优
4
《古文观止》对庄公的评价
课件
深入把握鲁庄公的形象
优
5
毛泽东对《曹刿论战》的总结
课件
整体把握、深入理解课文
优
三、主动学习量表
序号
活动名称
参与学生数
参与方式
效果评价
1
课前提问
全体
写在纸上提交
优
2
对读课文
全体
同桌对读
优
3
还原庄公与曹刿的对话
全体参与,部分展示
情境对话
优
4
尝试补全毛泽东对《曹刿论战》的总结
全体参与,部分展示
思考,回答
优
四、情感态度量表
学生是否喜欢这节课?具体原因?
从课堂效果和个别学生座谈来看,学生特别喜欢这堂课。
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处都可看出陈老师设计之巧。开头导入部分,陈老师先讲长勺之战的故事,然后出示《春秋》中对于长勺之战的粗略的介绍,进而介绍了从《春秋》到《左传》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很好的把《左传》这一本书,以及长勺之战的概况,向学生做了一个介绍。看似不经意的导入,其实文学常识部分和文章的背景已经暗含其中了。
还有一个让我大开眼界的设计,便是老师讲到了第一段中应该注意的文言现象之后,说到了两个字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人”“民”。然后从甲骨文、金文、篆文的演变过程,来深刻的理解人和民的区别。真正的让学生理解曹刿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把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对于“民”的论述,巧妙的引了出来,堪称精彩!
重点讲解了第一段,剩下的两段着重一段一个点,进行略讲。在论战中归纳出了曹刿的人物形象。然后如曹刿谈到了鲁庄公,陈老师让同学们谈谈鲁庄公鄙还是远谋。然后陈老师重点谈到了鲁庄公的“鄙”,从“肉食者”开始谈起。结合《左传》中对于鲁庄公的描述,谈到后来鲁庄公“鄙”的另一事件----不得不杀害公子纠的故事。可是说陈老师在解读人物时,是把人物放到大的历史事件和整部《左传》中分析的。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史的正确的引导。这又让我想到陈老师另一个精彩之处,文章的第三段,夫战的“战”和夫大国的“大国”,让孩子们明白曹刿对于战争的论述,决不仅仅限于长勺之战吗这一次战役,他是有他独到的卓绝的军事思想的。所以从这几点来说,陈老师用自己巧妙的设计和细节的处理,以及精彩的课堂生成,展现了一个语文的大课堂。
我想陈老师的课堂还在于他巧妙的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看似轻描淡写的举动,实则已经让学生对老师有了亲近之感,信任之感。比如说他先向学生调研,根据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整理:人物类、背景类、文字类。并告诉同文学吗解决这几个问题很简单,同学们要相信我们的能力。老师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细致的进行了中该车,同时让孩子们放下思想的包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能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师生之间有刚刚上课的陌生变得熟悉甚至是亲近起来。而当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第一段时,老师让同学们自读对话,当发现同学们读得语气把握的的不够好,或者说人物形象把握的不够好的时候,老师说:“干脆我们做个游戏吧。”孩子是天生喜欢做游戏的,学习古文的思想包袱应该说完全放下了,把自己化作了庄公和曹刿,加上这些表示否定和肯定的语气词,既揣摩了人物的心理,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老师的亲近干在于他参与了学生表演的过程,轻轻的点拨,当发现学生读不到位时,陈老师发问:你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孩子立刻明白过来,完全领会了人物对话的内涵。而在正让课的最后陈老师把自己对于长勺之战遗址的探寻和有感而发的小诗呈现给学生时,此时的学生们恐怕已经对面前得这位老师只剩下崇拜和佩服了,这才是语文老师的魅力!
陈老师在说课时说道:“语文老师的核心能力就是解读文本的能力。”的确陈老师给我们呈现的这堂课,它巧妙的课堂预设和精彩的课堂生成都源于老师对于文本的深刻的解读。也只有在有深度有厚度有广度的解读中,我们才能看到老师张弛有度的讲解,看到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精彩的课堂表现。
《曹刿论战》评测练习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 (2)既克,公问其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
课件17张PPT。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春秋》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问:“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国将兴,听于民。
——《左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问:“何以战?”
公曰:“ , , 。”
对曰:“ , 。”
公曰:“ , , 。”
对曰:“ , 。”
公曰:“ , , 。”
对曰:“ 。 。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 刿曰:“未可。”【公……】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 刿曰:“未可。” 【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
——《礼记·王制》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十年春,齐师伐我。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左传》 肉食者鄙,不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真千古笑柄。 ——《古文观止》
【注】偾(fèn) 事,把事情搞坏。
文中指出了战前政治准备——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 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毛泽东登杓山有怀
荒草秋林古杓山,巍然屹立六合间,
千古兴亡多少事,鼓角争鸣野鸟喧。
越简单,越深刻
山东省莱芜市陈毅中学 陈先锋
最早对《曹刿论战》展开细致的研读是在2012年,当时的情形可以用“无所措手”来形容,端起课文读,只觉是“雾里看花,镜中望月”,其中真谛,隐约能见,但又见不真切。当时的教学设计也一度让我感到非常失望,“点子”不少,但亮点不多。从教学效果来看,环节转换过多过快,学生疲于应对,少了一些“优哉游哉”的从容和乐趣。
自那时起,我经常问自己:“语文教学到底有多复杂?”我们经常提“教学艺术”,“艺术”是山巅的清风、林间的明月,一入“艺术”,仿佛就是“运用之妙,存之一心”,仿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艺术”既然难以说清,不如老老实实谈点“技术”。
2014年4月,山东省教研室组织“古诗文教学研讨会”,我有机会重新上《曹刿论战》,得以有机会将自己的新思考呈现出来。
一、还原、矛盾、比较
研讨会的第一个活动是听取孙绍振教授的报告。我虽然没有找孙教授合影或签字,但我是孙教授的铁杆“粉丝”,我或深或浅地读过他的一系列关于文本解读的作品,他提出的还原法、矛盾法、比较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选自《左传》,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凡读书人鲜有不知曹刿者。《曹刿论战》何以成为名篇?是什么原因让这篇文章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解不开这个谜,教学就无从谈起。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最大魅力就是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长勺之战的每一个阶段都闪现出了曹刿非凡的才智,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对战争时机的把握无不让曹刿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曹刿的这种智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先来看矛盾处:庄公是一国之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应当是起主导作用的,但统观全文我们会发现,起主导作用是实质是曹刿,庄公反而成了“绿叶”。找这个矛盾处其实也是在比较,是“人比人”,一比之下,高下立判。
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唤醒学生的智慧。三维目标与智慧之间是互生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的目的就是继承并生成智慧,一旦生成智慧,余皆不足论。
怎样才能让曹刿的这种智慧形象可感呢?还原。这篇文章没有心理描写、没有神态描写,这恰给教学留下巨大的挖掘空间。无论隔着多久的历史风烟,一经还原,人物形象立时如在眼前。
二、文言、文章、文化
文章体式特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教法学法。这是一篇文言文,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排除语言文字的障碍。障碍有两种:一种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就能解决的,此种情况应放给学生自主解决;另一种是学生自以为明白实则不知内情的,此种情况教师应予以指导点拨。
一篇文章得以流传千古,独有思想立意是不够的,它肯定要在文章章法上有独到之处。就本文来说,有三点值得注意:1.略写战争场面而详写战前战后之论,详略的处理别具匠心;2.战争过程中不解释原因,宕开一笔,待战争结束后才揭示其中道理,巧妙设疑,起伏有致。3.庄公与曹刿,一主一臣,一愚一智,对比映衬,趣味横生。
另外,本文中还有一些地方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如“齐师伐我”,为什么“伐我”?这与历史背景有关系。如“曹刿请见”,曹刿何许人,说见就能见?这恐怕与曹刿“士”的身份以及当时的兵役制度有关系。如“肉食者”,何谓“肉食者”?这是名称是怎么来的? 这恐怕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阶层划分有关系。如“人”与“民”,现在合称为“人民”,但在当时,这是两个含义截然不同的词。我们只有将这些深层的文化信息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呈现,学生眼里才能有完整可感的人物和符合逻辑的故事。
三、质疑、切口、想象
教学教什么?我的朴素认识是,教学学生不会的。学生到底哪儿不会呢?需要学生自己来说。一直以来,我都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但同时带来的担心是,漫无边际的质疑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效率,我不想在课堂上和学生打游击,那怎么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困惑呢?钱梦龙老师给了我最大的启发。30多年前,钱梦龙老师在上《社戏》,全班学生提出几百个问题,钱老师将这些问题归纳成了几个话题,教学有章可循了,学生的疑问也解决了,在“质疑”与“游击”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先贤既有妙法,我辈自然应当效法,于是我有了全新的预习方式——让学生提问题,于是我有了调整教学设计的法宝——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我很喜欢这个方法。
文学需要遮蔽,教学意在“去蔽”,“去蔽”的手法是值得探究的。灵巧的手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我特别推崇“小切口、大文章”的做法。为了让学生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在曹刿这个中心人物身上,我让学生换题目——《曹刿论战》能否改为《长勺之战》?解决这个问题所产生的附加效应也很可观,学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详略技巧。在处理“战前之论”时,我让学生加语气词;在处理“战中之论”时我让学生揣摩庄公心理,这些做法既不是我的原创,更不是我的独创,但用在这里我感觉比较恰当。
文学是鲜活的,最忌抽象。如将“肉食者”解释为“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这是典型的由“抽象”到“抽象”,学生能识记,但没感觉,处理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想象“肉食者”样子,想想他的脑袋,想想他的眼睛,想想他的肚子……这一想,这个词就活了。
临上课之前,也曾很惶恐,感觉环节太简单了,没什么事似的,好像是几分钟就能上完,没有办法,我只能暗示自己:越简单,越深刻。课后,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
语文是如来的佛掌,即便如悟空,也仅能到佛的指根下,我本领远不及悟空,恐怕飞不了那么远,干脆就在这个手心遨游吧。
课标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应当考虑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相关要求:?
(1)?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基于此,我确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整体感知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
(2)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在教师指导下,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