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教学成败非常关键。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希望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
在这篇文章中,学生读懂母爱并不难,但若想沉入文字中,细读细品,读出胡适母亲与别的母亲的不同之处,进入旧传统母亲的内心,这就不容易了,所以应该在这一方面多下功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计划运用“小组合作、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学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自学与辅导的密切结合。
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和自主探究法。
效果分析
我对这堂课设立如下由低到高的阶梯式评价标准:
学生能感知文章内容,是这堂课的最低标准;
能准确分析人物形象,主动参与学习,并尝试与老师交流,是成功的较高标准;
3、能通过细读品味文章词句走入母亲和胡适内心世界,提升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是这堂课成功的最高标准。
第一,学生通过布置的课前预习,落实了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从“字词检查”、“介绍母亲的家庭”这两个环节,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好的感知了课文内容,达到了最低标准。课前预习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
第二,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主动参与学习,加深了解;然后通过品悟朗读,师生交流,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还可以。 由于母亲形象在文中都有比较明确的词语进行概括,所以准确分析人物形象这一标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实现。
第三,本文宛如大白话,学生一读就懂,但因为人生经历和生活阅历的欠缺,要让学生品味出“平淡中的不平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除了加大背景渲染、情感熏陶外,最好的办法还是引领学生沉入到文字中去,培养学生见微知著、探究品味的习惯。学生在这一环节虽然有了一定的情感体悟,但由于时间和自己引导能力的欠缺,学生对词句的品析还是太少,并且不够深入,所以对母亲和胡适的内心世界的感受还是不够充分。
总之,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更要从文本细微之处挖掘情感,悟出真意。这种教学效果的实现还需要我不断求索。
我的母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文本细读、字词品味,理解母亲的形象;
体会胡适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
提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字词检查
导入:
我们来看这样一位文化大师: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1917年发表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论文《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第一部话剧《终身大事》;
1920年出版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第一个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所作;
第一个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影响不可估量;
拥有35个博士头衔;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
胡适不仅有这些让人不可思议的成就,而且还有一段让人匪夷所思的婚姻。胡适一生倡导民主与自由,极力反对旧式婚姻,但自己却选择了服从母亲的包办,迎娶了从未谋面的新娘。这桩婚姻被列为“民国七大怪事”之一。至于胡适取得这些成就和选择这种婚姻的原因,希望大家在学完本课后有所领悟。
二、品味母亲形象
1、初读母亲
(1)通过表格,介绍母亲的家庭
家庭成员
基本情况
同母亲的关系
母亲
当家寡妇
胡适
幼子、独子
亲娘
大哥
败子
后母
二哥
经济来源
后母
大嫂
最无能、最不懂事
后婆
二嫂
很能干、气量很窄小
后婆
五叔
无正业的浪人
本家
(2)补充母亲人生背景,引发学生共鸣。
为了父亲建造一幢新屋的愿望,16岁嫁给了48岁的胡传作填房;
23岁成为寡妇守寡23年;胡传前妻留下来的三男三女,一半比她还大,只好“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
苦心孤诣,以瘦弱之躯支撑日益没落的大家庭;
遵夫嘱拼尽全力抚养三岁独子成才;守寡23年间,7个亲人相继去世,包括父亲、弟妹、长孙等。
师:无怪胡适说:“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3)小结:母亲的痛苦和尴尬在于她要以一个幼子的亲娘,当家而年轻的后母、后婆,孤苦的寡妇,这多重身份来维系这个没落的大家庭。那么她又是以怎样的智慧和品性来面对这种苦难的呢?下面我们就分三个大组分别品味作为这三重角色角色的母亲形象。
2、细读母亲
每个大组中四人为一小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批注法再读文章,找出本组母亲角色中最打动你的语句,从两个角度进行品悟:一从整句出发,一是从一个字词出发,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出你的体会。???
(1)方法示范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这句话突出了母亲的大度与容忍。
事事:说明在每一件事上,母亲都很留心、很容忍,没有例外。
格外:程度副词,表示这种容忍已经超出了一般程度。
提示:可以用下面的形式组织语言:
我们品读的句子是 ( ),我(我们)将这样朗读 ( ) (2)(2)自主品读
看看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小组找出的语句最多,品悟的最精彩,读的最到位。
(3)小组依次展示
(4)小结:这就是胡适的母亲。齐读: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
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她不骂一个人;
她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她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七个“不”,说得如此肯定,母亲坚韧的品性、默默承受苦难的精神不能不让人动容,常人难以想象,常人更难以做到。这正是终生烦劳于家庭琐事中的母亲的伟大之所在。
三、体会胡适之情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胡适已经40岁,辛苦一世的母亲已然作古,文章语言读来质朴、平和,但文字背后这伟大的母亲却让我们震撼不已!同时,透过这质朴的文字,你们是否也能感受到四十岁的胡适对母亲那炙热的情感呢?
1、请从文中画出表现胡适对母亲情感的词句,从两个角度进行品析:一从整句出发,一是从一个字词出发。
例:第四段:引导学生通过“究竟”一词,发现前三段作用(对母亲充满感激):胡适认为自己的童年是有缺憾的,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连和小朋友一起跑跳都不行,但在这生活贫乏的背景下,母亲的训练更显弥足珍贵!
最后一段:如何理解本段中的“混”“如果”“一丝一毫”“一点点”?
补充材料:
胡适能与人为善,容忍别人,且能扬人之善。 ----徐志摩
胡适温而厉,待人温厚、宽容,但做人做事也有原则,柔中有刚----梁实秋
齐读尾段
其他语句:究竟 从不 真 最仁慈 最温和
可见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胡适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美。
2、照应导入:解读胡适婚姻及成就
至此,大家对胡适婚姻奇闻的原因和他的成就取得是否有所领悟了呢?
胡适在自述中说:我少小离家求学,一直未能陪伴母亲身边。母亲给了我深恩,我不能不依从母亲的意愿,令她伤心。
胡适为了不让母亲伤心难过,情愿舍弃一生的幸福,这样的默默容忍的做法,多么像及了他的母亲啊!可见母亲真的极大极深的影响了他!而这这无条件服从的婚姻也蕴含了胡适对母亲多么炙热的爱啊!
背景介绍(配乐)
1918年,历尽寡居的艰辛,胡适的母亲永远离他而去,年仅46岁,母子临死未能见上一面,这成了胡适一生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胡适12岁多就离开母亲,直到她去世的“十五年中,侍膝下仅四、五月耳”。奔丧途中的胡适在《先母行述》中写道“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留给胡适的是一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尽哀痛。
再次齐读尾段(配乐)
四、真情告白
1、仿照文章最后一句的句式,写下母亲对你的影响,表达出你对母亲诚挚的敬意!
仿句:如果_____,如果_____,如果_____--------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配乐) 学生展示
五、作业:
阅读同题作品
教材分析
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五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或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学习时要引领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要对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有所拓展。本单元课文均是叙述性作品,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细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的母亲》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选自《胡适文集》中的《四十自述》。体裁是传记,是胡适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文章既写出了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才的追求,又写出在大家庭环境中作为后母维持家庭关系的不容易,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本文既没有鸿篇巨制的结构,也无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仰仗它不事雕琢的平实。平淡的语言,朴素明净的把母亲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作者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把那份宽广、持久的母子之爱描摹的感人至深。
希望通过文本细读,引导学生细心揣摩玩味作品内涵;借助这篇美文,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深深地眷恋,同时感受人间温暖,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根据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内容和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文本细读、字词品味,理解母亲的形象;
体会胡适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
提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重点: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新课标要求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培养学生情感体验。但情感是抽象的、内在的,需要感染、调动。如何通过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是本课的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和重难点,计划本课用2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 :新授课;第二课时:测评分析。
观课记录
时间:2015年4月6日
人员:初四语文组教师
吴东霞老师:我认为这是一堂很真实的课堂教学。说它真实,是指教师的教学设计显得真实,老师细心策划,巧作安排,从容实施。总体印象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李英老师:老师在课下给于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在课文的内容、人物、语言、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感受,我认为,整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不先入为主,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马瑜老师:我认为本节课注重了基本学习方法的培养。例如在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时,老师及时的给予方法示范,学生做起来就得心应手,效果也比较好。
谢洪明老师:本节课注重了品读文本细节。在上课过程中,始终抓住“通过文本细读,字词品味,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母亲形象分析,还是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
张震老师:最后让学生用仿写的方法表达对“我的母亲”的情感, 将读写结合,同时提升了学生自身感悟,是个不错的环节。
邵瑞玲老师:学生找出感受深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己体味感悟时,教师不要急于总结、下结论,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王莉老师:课堂气氛可以再活跃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完全被激发。参与发言的学生较少。
? 张树玲老师:对第一个问题的小组讨论,时间可再充分些,可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进一步。
《我的母亲》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眼yì(?????)?? ? ?广mò(?????)??? 宽yù(?????)?? ?xī(?????)戏???
????péi(?????)罪 ??? 羞kuì(?????)??? 抽tì(?????)??? chóu(????)备???
????mó(?????)画??? 宽shù (??????)???? 绰(????????)号?? ?佃(???????)户?
侮(???????)辱???? 文绉绉(??????)
2、读一读,想一想:下列加粗词在句中怎样解释更恰当:
①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⑴“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一句说出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体验?包含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句话中的三个“如果”连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收集几句歌颂母爱的诗歌或名句,写在下面,并注明出处。
二、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用自己的话概括以上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①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语段阅读
① “娘,您别送了,”我喉咙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② “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③ “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④ 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⑤ 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⑥ 娘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哭,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⑦ 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⑧ 东家跑,西家串,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能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了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⑨ 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大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⑩ 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⑾ 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⑿ 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⒀ 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满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了为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1、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线句子表现母亲_____________品质;她将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三次流泪的不同:第一次流的是_________的泪;第二次流的是__________的泪;第三次流的是____________的泪。
5、下面两题任选做一题:
① 第⑾段“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联系上文,揣摩此时“我”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第⑿段“娘收到我在天安门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乎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地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联系全文,试揣摩母亲灯下看照片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
“可怜天下父母心”,读了以上两位母亲的故事,相信你定有不少感触。请联系我们的生活,来关注我们的母亲,谈谈我们的母亲吧!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略
2、① “野蛮”在这儿并无贬义,是相对文静而言,是说孩子们淘气、顽皮、好动,在游戏中好冒险。
②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③ 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3、⑴这句话实际上是含蓄地写出了母亲的艰难处境,在家中,作为当家的后母,常看到嫂嫂们的脸色。语句中含有一股辛酸,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⑵从作者的影响与经历来看,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的品格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示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说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好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色。从这样的好语言可以看出这是母亲的教育收到了好的效果。
4、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米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唐】孟郊
二、课内语段阅读
1、主要写母亲对我的管教,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的训导。
2、母亲对我学习的督促是非常严格的,每天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3、在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管教则近乎严厉了,“每天天刚亮,把我叫醒”,反思头天的错误,认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但行罚时,不许“哭出声音来”。因我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重重的责罚。
4、此题可概括叙述,也可答具体事例。如:母亲听了“我”一句轻薄的话后,重重地责罚我;“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充分表现了“我的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5、这些语句质朴、真切,饱醮感情,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字里行间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
6、评价可见仁见智,积极面消极面均可。可正面肯定母亲的教之严,简述理由;也可以辩证地看待母亲教子过于严厉,尤其是体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课外语段阅读
1、文章主要记叙了母亲借钱供孩子读书的艰辛历程。
2、刚强 希望儿子也要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挫折
3、指“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4、离别 感恩 思念
5、① 答案从表现“我”对母亲的“感恩”或发誓报答母亲深恩上组织即可。
② 写出表现娘的喜悦和以儿子为骄傲的内容即可。
四、作文
提示:本次习作主要联系阅读有感而发,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母亲。不限写作形式,有感而发即可。
课后反思
胡适的《我的母亲》是鲁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
下面是我对自己这堂课优缺点的反思。
优点: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堂内容集中紧凑;充满感染力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有效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在上课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先教之以方法,然后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提高。
上课永远是一门留有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思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教学设计上,学生活动还是太少。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效果才会更好。这节课,如果加上更多的学生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如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品读词句。
老师说的还是太多,上课发言人数偏少,课堂上还有很多沉默的学生。老师要沉住气,尽量让学生说,开启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他们的大脑。
“教师眼里要有学生”。反复地回顾这堂课的每一个细节,我的眼里更多的还是“教案”。一步步引领学生朝自己预设的方向发展,课堂生成太少。
反思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发挥好主导作用。
《我的母亲》这样平白如水的文字,教师如何把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入呢?我是进行了充分的备课的。比如:作者为什么在写与母亲有关的事情时,要写上一件表现母亲有刚气的事情呢?问题就在于这里作者要表现的是,母亲并不是一个性格懦弱的人,性子绵软的人,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后母希望家庭的和睦团结团圆,希望全家人都好好的,一切都如同她丈夫在世时一样。其实母亲所有的忍让和忍耐包括对作者严格的教育都是源于对丈夫的深沉的爱,这种爱都发展到崇拜的程度。所以她希望,虽然丈夫不在了但是儿子在她的教育下成为了像他老子一样的人,希望丈夫的孩子们能如同以前的一样的生活,所以她严格教子,她宽厚待她那些非亲生的孩子。忍让是因为爱,严格也是因为爱,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个充满了爱的母亲。这样的一个深入研究,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的明了母亲那些做法的真正背景是什么,才可以真正的了解母亲的品行,她的善良、宽厚,仁慈和崇高。这一点我备课备到了,但由于课堂瞬息万变,我没有抓住时机,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进去,或者只是浅尝辄止,因此没有把学生的情感推到高潮,很是遗憾。
语文教师应多读书,多学习,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我们才会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引领学生不断开拓美的领域!我会不断努力!
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新课标还重点指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课标和文本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通过文本细读、字词品味,理解母亲的形象;体会胡适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感激、敬爱之情;提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教学以文本为依据,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阅读,即:找出写母亲的让你心动的词句品悟;你觉得哪些词句饱蘸了胡适对母亲的情感呢?从细微处走进母亲心中,读出作者的真意,悟出作者的真情。细细品读,深入探究,母亲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明晰,作者的情感在学生的心里也引起共鸣。然后努力创设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所以我觉得,本文的教学有力的凸显了前面所提到的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