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诗两首 乡愁(课件2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 诗两首 乡愁(课件23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7 15:56:59

文档简介

1、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九年级学生具备较好处理朗读节奏、重音,想像诗歌意境,说出自己情感体验,并初步进行语言品味的能力。? 2、??在生活阅历上,学生可能没有一定的乡愁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3、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趋于成熟,又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新生事物很敏感,和初三生相比,有主见,有思想,有自己的见解。正确引导后,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能够得以表现,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这一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所预期的效果,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比较理想的方面有:学生通过寻找独特的词语,能较好的体会到作者的乡愁。特别是品读诗歌的第三小节时,我和一名学生合作朗读余光中的另外两首思念母亲的诗,把学生的情感引领到了高潮,有些同学甚至热泪盈眶。
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1年了,可站在凤城初中的会议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凤城初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乡愁》
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歌曲就是根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改编创作的。1971年,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仅用了短短的20分钟,而酝酿这首诗却花了整整20年,短短20分钟的创作,88个字,凝聚了20年的惦念与牵挂,沉淀了20年的爱与哀愁。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愁》,去感受诗人那浓浓的情思。
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同学们读的很用心,吐字清晰,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几个字的吐音。这头、那头在口语中常读作 zhei 头, nei头 。
我们一起读一下诗歌第一小节的最后两节。
学生试读。
还有一个字,根据汉语拼音的规则,这个a在做句末语气词时,当它前面一个音节的末尾音素是i时,读作ya。这首诗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应该读后来呀。
学生试读。
这几个字的读音,同学们可以在课本上标注一下。
2、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出这首诗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了么?
指定一生回答。(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来读?
生答。(深沉、舒缓)
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
师配乐读。
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一种方式再来读一下课文,注意把速度慢下来,把节奏读准。
生自由读。
3、我刚才走到同学们身边,发现有些同学已经开始不知不觉的把握住这首诗的感情和韵味了。谁来读一下?老师放音乐。
一男生读。(稍有欠缺)
评价:我觉得这位同学他可能在朗读的技巧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他有一点非常可贵,就是用情、用心,这是读好一首诗很关键的地方。
一女生读。(读的很好)
评价:谢谢你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听觉享受。这位同学不仅对诗歌的基调、停顿处理得很好,而且感情非常充沛。可见他对诗歌的领悟能力很强。
三、情感体验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余光中先生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呢?
再轻轻的读一读,品一品。
生一: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抒发思乡情。
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的敏锐。我们把诗歌中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事物称作意象。在这首诗的四个小节里,余光中就是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表达她对母亲、新娘、大陆的感情。我们找四个同学来读,体会这四个意象传达的感情。
四生读。(配乐)
2、从他们的朗读中,我想大家已经体会到了作者在这四个意象中所浸透的情感,在这四种情感中,最感人、最沉重的是哪个小节?
生:第三小节。
下面我们重点品味第三小节。先一起读这一小节。
生齐读。(配乐)
第三小节的结尾和其它小节在用词上有一个变化,同学们发现了没有?
生答:外头、里头。
那外头、里头的距离是一种什么样的距离?
生答:生死的距离。
我们想象一下,母亲在矮矮的坟墓里静静的长眠,外头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觉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最痛苦的滋味莫过于这样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那贴着邮票的家信再也无法寄到,依恋与思念再也无法让母亲知道。我们怎样才能通过外头、里头这两个词语,把母子阴阳两隔的悲痛感情读出来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看一看能不能把握好。
生读。
有这么一点味道,但还不是很到位。
根据老师的理解,在朗读这一小节时,建议你们用一字一顿的方法来读。比如:
我 在 外头,母亲 在 里头
跟着老师读。
再找一生读。(配乐)
这位同学把永失母爱的那种沉痛、酸楚都读了出来。我觉得他在处理这个小节时有一个字尤其读的好,就是刚刚老师强调过读音的这个“后来啊”,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
生答。
在读这个字时可以先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把它吐出来,大家体会一下,读一读,把一声叹息的酸楚感读出来。
这位母亲,不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更是在战乱时代带他一路逃难的母亲。当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的时候,这位坚强的母亲带着年仅九岁的余光中,从南京逃到上海,又经越南、昆明,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才来到重庆。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里,还让他坚持求学。而现在,矮矮的一方坟墓,把她与儿子生死相隔。在坟墓的外头,余光中先生曾写了很多的诗作去呼唤自己的母亲。老师选了其中的两首,我们来读一下,
《招魂的短笛》节选。
师读一节,一生读一节。(配乐)
读的真好。我们能感受到多年以后诗人站在母亲矮矮的坟墓前,内心的痛楚依然是那样的清晰。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再来齐读一遍第三小节。
3、通过刚才我们对诗歌第三小节的品读,相信大家都已经领悟了“坟墓”这个词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情感。其实,船票、海峡也包含了情思,因为诗歌就是借助意象传达情感的。我觉得同学们的领悟能力都很强。大家再思考一下,这首诗为了把感情表达的更充沛,除了借助意象外,还使用了哪些词语?
生: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这些词在形式上有一个重复,叫叠词。我们的古典诗歌特别是《诗经》里大量使用叠词,而余光中对叠词也是情有独钟。为什么要使用叠词呢?我们先来做一个比较。
乡愁是一枚小邮票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船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坟墓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弯浅海峡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读叠词时要慢一些。
生读。
比较一下,为什么要使用叠词?
生一:感情重了。
使用叠词就能使感情变重,为什么?叠词一层叠一层,层层叠加,程度就重了,就让人感觉乡愁也就随着变浓变重了。这就是叠词的一个妙处。谁还有其它的感悟?(如果无人回答,就让学生再读)
生二:声音变长了。
这位同学很细心,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叠词,一个字叠一个字,叠了以后声音自然就绵延,变长。那乡愁的感情也就随着叠词变得绵延、绵长,弥漫开来。我们再把这几个句子读一下,读的慢一些。
生读四句诗。
这几个叠词在声调上有什么特点?
三声。
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小小”……
发现什么?读的时候,我们是先下后上,先抑后扬,就这样回环曲折、低回婉转。可以说这种声调的独特性,恰恰能把乡愁的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感觉给表达出来。我们再读这四句诗。看看能不能读出感情的浓重、绵长、百转千回。
生读(配乐)
听起来真的觉得情思绕梁,三日不绝。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叠词就把诗人乡愁的那种浓重、绵长、百转千回传达出来。难怪有人说余光中的诗是听觉的诗,是音乐的诗。
4、再仔细的把这首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看一看还有哪些独特的词语进入你的视野。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这四个时间词对表达乡愁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越来越浓……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四个词浓缩了诗人一生的乡愁。小时候的乡愁是:对母亲的依恋和牵挂(生说),长大后他的乡愁是:对新娘的思恋和甜蜜的回忆,后来他的乡愁是:对永失母爱的悲痛,现在他的乡愁是: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期盼。不管是年少时亲情的思念还是长大后爱情的忧伤,这些愁绪随着以后的相聚就可以化解,而到了后来这种坟墓的隔绝却是一种永远无法挽回的痛。到这里诗人的乡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了。前三个小节,诗人的乡愁从范围上看,还只是对什么的思念?(家)一种个人的离愁。而最后一个小节,诗人由个人的离愁升华为?
生:升华为对祖国的思念。
这种思念仅仅只有余光中一个人有吗?不是,乡愁一经发表立即引起海内外游子的争相传诵。为什么?
生:共同的心声。
最起码在那个年代,台湾海峡是无法跨越的,这是一种民族的悲痛。诗歌到这里情感达到了高潮。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乡愁越来越浓的感觉。
女生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老师读第三节,齐读第四节。(配乐)
通过刚才的深情朗读,我觉得大家已经体会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逐渐变浓、变重、变强的感觉。这就是这四个词语的妙处。再来读一读,还有哪些独特的词语呢?
生:一枚、一张、一方、一弯
这是数量词,这里正是用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的之小之轻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之重之浓。
生:这头、那头……
这几个字还出现在每一小节的相同位置上,在诗歌中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随着诗节的进行,可以把诗人情绪的浓重、弥漫、绵延体现出来。
四、人文升华
再来总结思考一下,通过刚才的朗读品析,我们可以发现:从邮票到船票这些包含深情的意象到矮矮、浅浅那些浓缩着悲欢离合的漂泊人生,再到里头、外头这些遥不可及的生死距离,这些独特的词语无不传达出诗人那血浓于水的乡愁之情,而这乡愁里既有对亲人绵延无尽的思念,更有对回归故土的苦苦期盼。这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的,“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去体会那字里行间我们用浮光掠影的一节课所言之未尽的个人的乡愁、民族的乡愁、文化的乡愁。
生齐背(配乐)
可能现在青春年少的你们还没有体验过什么是真正的乡愁,也许将来有那么一天,你们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也会离开家,甚至会远赴重洋,到那个时候,也许你们会想起这首诗,也会真正地理解什么是乡愁,理解乡愁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关于家的文化。
《乡愁》是鲁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的现代诗教学内容。??在七、八年级学生能展开想像、体会诗人情感、说出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九年级对诗歌阅读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能从感性阅读出发,更进一步加强理性欣赏成份,同时,为高中阶段诗歌的鉴赏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让学生从多形式的读中展开想像,获得情感体验,并通过想象诗歌中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在诵读诗歌中积累、感悟、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朗读及指导很有特色。从现场看,也很有效果。执教者把朗读及指导分成几个层次,采取层层叠加式指导方式。第一环节结合诗歌情感在语速上的指导朗读,并请一生读一遍,再读一遍。在全诗朗读的基础上加入“这——头,那——头”的指导。第二处配乐朗读。第三处对“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前面的叠音字比较体会、揣摩朗读(细节打磨)。第四处在分析的重点处(如第三小节)的单独体会朗读。第五处请一男生配乐朗读。分别请男女生朗读,女生的情感细腻婉曲,男生的浑厚深沉,演绎着不同的乡愁但同样打动人心。第六处全班配乐朗读。全课以朗读贯穿始终,以自由朗读、配乐朗读开始,又以男生和全班配乐朗读终,我们耳边始终回响的是诗人的诗歌和那份无法挥去的乡愁。
2.音乐的渲染作用。从第一点的感受来看,音乐在本课中起到营造氛围、渲染情感的作用。从听《乡愁》的歌,多处的播放音乐、配乐朗读,那股乡愁就从背景乐中,从学生借助音乐酝酿出的感情很好地通过朗读抒发出来。音乐有助于学生朗读时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3.重视学生的体验。课堂的精彩来自学生的灿烂。这节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由学生评,学生感受,学生朗读,学生表现,老师只起到点拨和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的给力在课堂上使用得恰到好处,与学生形成相得益彰之美。
4.挖掘诗歌的深度。本诗的主题浅显易懂,似乎无可挖掘、无可使力之处。但教师最后的总结加大了诗歌情感和主题的深度,学生得以超越个人的家国之思而上升到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历史永恒的沧桑感。
一、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二、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1.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2.
3.
课件23张PPT。余光中乡愁余光中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
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zhèinèi lái ya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余光中 作者是通过哪些独特的
词语来抒发他浓浓的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余光中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招魂的短笛》节选
柳树的长发上滴着雨,
母亲啊,
滴着我的回忆。
魂兮归来,
母亲啊,
来守这四方的空城。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
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
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
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
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乡愁/是一枚/小/邮票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船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坟墓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海峡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余光中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 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余光中 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
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 余光中谈《乡愁》《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学生对台湾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语言较匮乏,没有使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适当的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而我却很少给出评价,只说一个“好”字,便不置可否。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投入到诗文当中,没能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习,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虽然晒课结束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完善自己,尽量避免此次晒课中出现的问题,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进步。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本文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