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 祖父、后园和我(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 祖父、后园和我(课件18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7 16:00:32

文档简介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只有几位学生不太喜欢语文学习。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读课文还停留在一年级的指读水平。还有一两个是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认,一篇课文十有八九不会读;从知识检测来看,对课标要求的达成度一般,100%达标的不到一半,还有3 人只达到课标要求的40%,2 人只达到40%甚至以下。全面超标的学生只有1个,超过课标要求1/3的也只有5人。因此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还有极少数学生存在智力问题。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本文篇幅较长、叙事较多,但文章内容是从儿童角度叙事,符合儿童心理,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文先写了祖父和孩子们藏帽子逗趣的游戏,这游戏虽然演了一遍又一遍,但在作者萧红寂寞单调的童年生活中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享受。接着作者写了祖父带我在后园里玩耍的种种经历。在这个对我来说很广阔的天地里,我不停地奔跑,找樱桃、找李子,摘玫瑰花,悄悄地把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以此来捉弄他。我们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和美好。
作者笔法细腻,描写生动,一幅幅生活场景跃然纸上,慈祥和蔼的祖父,天真烂漫的孩子也就鲜活起来。尤其是那祖孙游戏中开心的串串笑声,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从学生那灿烂的笑容中确信他们已经被文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感动。孩子们依然沉浸在作者的笑声里,和作者一起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体味着生活中那浓浓的亲情。下课了,有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在模仿藏帽子的游戏,有的学生在描述着草帽插花的恶作剧,有的学生在讲述着自己的童年趣事……
回顾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主要是由于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来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体会生活中的平淡与精彩。如在初读课文之前:由于这篇课文的标题比较特殊,由祖父·后园·我三个词语构成,中间用两个间隔号连接,于是我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猜想:作者可能在文中写些什么?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之后,学生便带着积极的阅读渴望进行阅读思考,这样的课堂引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并思考:通过读文,你了解到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那些事情?然后通过介绍你喜欢的故事情节或是朗读认为有趣的段落,从而体会到1、祖父具有怎样的特点?2、后园是个怎样的地方?他为我的童年带来了些什么?3、从作者的叙述中,你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祖父.后园.我”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体会作者心情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受到启发,从而写出自己的童年趣事。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上入情入境的朗读练习被忽视了,以至有个别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情景都没做到读通顺,更没做到感情朗读。这在课堂教学中是一大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祖父后园和我》教案
一、导入:
漫妙的音乐流淌在我们记忆的角落,它将我们带回到那些年我们一起拥有过的童年。那些童年的记忆,就像作家萧红所说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祖孙二人走进那个后花园,走进萧红的童年。
我们来学习《祖父后园和我》
二、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感受亲情
2、品味积累优美形象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
初读课文:结合初读感受,为课文拟写题目。
师:抓关键词(一个园子、两个人)
首先走进一个园子,看看小女孩给我们介绍的大花园里都有些什么?
研读课文:
1、走进一个园子:园子里都有些什么?其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为什么?(听读2——7小节)
师:一个彩色的、一个充满生机的、一个让我们浮想联翩的大花园。在这个大花园里,不仅有那些生机盎然的植物、昆虫,还有我和祖父。
2、结识两个人:“我”在这个新鲜漂亮的大花园中有过哪些趣事?通过这些趣事你结识了一个怎样的小姑娘,认识了一个怎样的祖父?
品读种小白菜、扬水下雨等趣事。
师:在小女孩的呼喊声里,花园里的一切事物都活了。其实萧红的童年并没有我们看到的这样快乐,无忧无虑。
补充:“等我生下来了,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的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呼兰河传》
萧红曾说过“世界给我以愁恨,只要有一丝温暖,我的眼睛就将永远澄澈。”冰冷的现实,我们读到的是温暖的笔触,这一丝“温暖”来自于谁?(祖父)
补充:《呼兰河传》开篇、结尾
开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结尾:呼兰河这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呼兰河传》
师:正是有了祖父的陪伴,萧红的童年才是多姿多彩的。与祖父在后园的日子是难忘的,因有趣而难忘,因快乐而难忘,因常常想起而难忘,带着对祖父的想念和对后院生活的回忆给祖父写封信吧。
3、以“我”的身份给祖父写封信
师:萧红以自己为原型,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课下我们对这本书进行了阅读,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阅读的成果。
拓读课文:
《呼兰河传》阅读展示:
1、绘声绘色讲故事(抓关键情景)
(1)有二伯的故事
(2)冯崴嘴子的故事
(3)长蘑菇的房子(文配画)
(4)给祖父簪花(文配画)
师:你认为哪个故事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2、各抒己见评人物(结合语言环境)
(1)审判会:小团圆媳妇的死
师:听听群众的意见(你今年多大了?和小团圆媳妇有着相同的花季年华,看到她的经历,你有何感触?)
(2)辩论会:呼兰河人是一群怎样的人?
师:我们来听听群众的声音(你认为呼兰河人是一群怎样的人?)
3、七嘴八舌话童年(联系自我经历)
结合自身经历,谈对《呼兰河传》的读书感悟。
师:通过作家萧红的描述,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个后花园,仿佛浮现了这样的画面——背诵“蜻蜓是金的、、、、、、”。
仿佛园子里的一切事物又都活了——背诵“花开了、、、、、、都是自由的”
是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我”就这样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在后园里玩着、闹着,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了。
童年的画卷就此合上,“我”走出了园子,走进了另外一种人生。
出示萧红经历
1、萧红的一生是一直被冷落被忽略的一生,是一直寻找“爱”和“温暖”的人生。2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萧红离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漂泊流浪,极不安宁的生活。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最后孤独人客死在孤岛香港,年仅31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就在去世前一年完成。
师:写下彩色童年的萧红,她的世界是黑白的。
写下温暖童年的萧红,她的世界是冰冷的。
写下自由童年的萧红,她在不断的逃离,直到无处可逃。
最后在孤岛香港孤身逝去,年仅31岁,我有着和她一样的年龄,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很深,也写了一些感悟。
2、教师感悟:《那一束温暖的红山茶》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主人公娓娓道来,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为何如此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也许那时那刻,只有记忆中童年的美好回忆能给予她些许温暖吧。她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部书,没有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颠沛流离,多愁多病的萧红,像流星一样过早地在世间消逝。萧萧落红情依依,她所留下的一切仍旧为后人所怀念。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2013.10
结束语
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尽管萧红再也回不到童年,她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然而在她的心底深处,这个园子始终是存在的,这是萧红生命中精神的家园。
1944年,一位诗人来到香港浅水湾,来到萧红坟前,放下一束红山茶,他说:
“走六小时寂寞的路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戴望舒
萧红就这样经历了万般坎坷后走了,但她留给我们的那份童年记忆却是温暖的。就让我们记住那个和祖父在后花园里无拘无束、自由天性的小女孩吧!就让我们记住那个为了自由而奔波一生的萧红吧!让我们记住那一束温暖的红山茶!
好,下课!
板书:
祖父、后园和我
萧红
一个园子 精
祖父 神
两个人物 家
我 园
《呼兰河传》
六年级上册教材在单元设置上仍是以主题为轴心统摄每一个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则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这册书共有五个单元,主题分别为:①关爱生命、体味人生②感悟亲情③自然美景④探索科学⑤想象世界。围绕这些主题,选用了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古诗文,小说等来进行诠释。第二,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分别是:①这就是我②我爱我家③感受自然④探索月球奥秘⑤⑥想象世界。第三,这册书后附录了名著导读并且介绍了阅读名著的自读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多利用工具书等。它选择了《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爱的教育》三部书中精选片断作为范例进行了指导,指导言简而意赅。
本册教材我想围绕两个大的目标来组织教学:一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 因此在主题阅读设计上,初步打算是淡化课型,强化阅读量的积累, 因此有了开展主题阅读周活动的想法,只想让学生静下来,读进去。 学生有了读下去的热情,才会产生读得好的意识。 二是精选两三个能力训练点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不求多,只求精。 这样整册教材围绕两个主题进行,一是题材主题,二是阅读能力训练主题。
本主题单元依据鲁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设计。本单元为亲情单元,写出了亲情的多样和丰富,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祖父、后园和我》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单元主题为“感悟亲情”。根据区教研室王主任的精心指导,六年级编排了单元主题导学,在实际教学中给我们的初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指导。围绕第二单元“感悟亲情”这一主题设计了三个专题:专题一是感受丰富的亲情,就是对《风筝》《祖父后园和我》《散步》《世说新语》四篇精品文章的讲读。专题二是“感悟亲情”美文阅读之旅。专题三是如何表现亲情——《我爱我家》研究性学习。本节课是基于单元主题下的专题二学习《祖父、后园和我》以后,对《呼兰河传》的一个拓展阅读展示。下步要做的是专题三如何表现亲情《我爱我家》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通过拓展阅读,深化了单元阅读目标,从文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又通过走进作家萧红,从她灰色童年发出对自由天性的诉求,从而让学生感恩于现在的生活。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阅读目标确定为如下三项:
1、在阅读中感受亲情
2、品味积累优美形象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察评价记录表
学校: 南冶中学 年级:初一 班别:三班 执教:张静 时间:2015.3.31
课题
《祖父后园和我》
课型
展示
课时
1
促进或损害课堂教学的教师行为观察记录
权重
等级
得分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A  
B
C
A
学生学习状态




1.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
6
50
6-5
4-3
2-1
6
2.自我调控能力强,参与的时机与效率恰当;无开小差、讲小话、看杂志、睡觉等现象
8
8-6
5-3
2-1
7
1人次扣1分
3.学习习惯良好(记笔记、眉批、改错本等)
5
5-4
3-2
1
5




4.有师生课堂互动形式,教师不能满堂群问群答,应有针对性提问
3
3
2
1
3
5.有生生课堂互动形式,体现合作学习,鼓励协作式的学习方式
3
3
2
1
3




6.有创新思维,能对教师提出问题有言之有理的答案或不同寻常的答案或不同见解;有争论探究
10
10-8
7-5
4-1
9
7.学生有自由选择空间,能自己提出问题
5
5-4
3-2
1
4
8.体现自主学习;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发现,不能由教师包办
10
10-8
7-5
4-1
9
教师教学行为




9.根据实际确定“三维”目标,不唯教参,切合实际;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符合学情与新课标理念
3
30
3
2
1
3
10.学生基本能达到预先目标,多数学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5
5-4
3-2
1
4




11.教学方法灵活并适合课型;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能联系文本有拓展
4
4
3
2
4
12.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教学中融入学法指导
4
4
3
2
4
13.问题的设置有启发性;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得到鼓励;学生的错误及时巧妙地校正
3
3
2
1
2




14.无浪费时间与无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行为
3
3
2
1
3
15.能给学生充分的反思时间和空间,不拖堂
3
3
2
1
3
16.训练和作业要求合理、全面照顾学生个体差异
3
3
2
1
3
17.共性问题与预设一致,是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2
2
1
0
2
教师
基本功
18.教态:自然亲切、大方得体、不造作
5
20
5-4
3-2
1
4
19.语言:普通话标准(二甲为5分)、启迪思维
5
5-4
3-2
1
4
20.板书:简洁端正、条理清晰
5
5-4
3-2
1
5
21.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熟练、恰当、不滥用
5
5-4
3-2
1
5
教学个性创意
22.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教学有个性,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或有自己的教学心得与独特感受
加分
1—5分
4
综合
评价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主要是由于教学中改变了原来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体会生活中的平淡与精彩。
总分
97
观课教师
吴娟
一、基础演练
  1.《祖父、后园和我》作者__,体裁____,出处《 》2.内容概括:
  3.主题:
  4.情感:
  5.文章重点难点问题及特殊句的作用?
  ①概括一、二部分所写的事件。
  ②如何理解一个成年人以孩子的眼光和口吻写过去事件的方式?
  ③你认为文中的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④奶奶在文中充当什么角色?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㈠“我家有一个大花园………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1. 这段文字选自《祖父和我》,作者是 ,她的代表作品是《 》、《 》。
  2. 仿写例句。“花园里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仿句:
  3. “明晃晃”中“晃晃”是叠词运用,既符合儿童的语言特征,也写出了“大花园”色彩鲜亮的特征。这段文字中“ ”也是叠词,其作用是
  4. 品味下列句子,说说他们的作用。
  ⑴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作用:
  ⑵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作用:
  ㈡“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下雨了,下雨了’”
  1. 这段文字主要写了祖父和我在大花园生活中的一些事,一是 ;二是 。
  2. 这段文字中“我”写得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最能体现这一性格特点的语句是
  。文中写“祖父”的语句不少,你最欣赏哪一句,请找出来,说说理由。语句是
  ,理由:
  3. “蜻蜓”是两个典型的形声字,“虫”是表示意义的形旁,“青”“廷”是表示读音的声旁,这段文字中与 “蜻蜓”结构相同的典型的形声字是“ ”。
  ㈢“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1. 文中“一切都活了”中“一切”具体指 ,文中的“一切”都具有“ ”
  的特征。
  2. 这段文字景物特征,园中人的情感是一致的,请找出相关句子,说说它们一致之处。
  句子:
  一致之处:
  3. 这段文字有许多修辞手法的运用,请找出一、二句句子,说说作用。
  句子:⑴ 作用:
  ⑵ 作用:
  4. “蓝悠悠”是叠词运用,其好处是: ,文中“ ”
  也是这样结构的叠词。
  三、能力训练
  阅读文章《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回答问题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
  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休息好了又是跑。
  樱桃树,明是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的喊,在问着祖父:
  “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的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那许多的高兴。把后园一时都让我搅乱了,
  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
  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的笑就来了。于是我也在炕上打起滚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狭窄( ) 寂寞( ) 嘲笑( ) 繁华( )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句意。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
  3.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 从“一 …… 就”的语句中,体会句子的含义。
  ②在作者眼里,这个园子是怎样的?
  ③为什么作者说:“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④ “刮了风,下了雨,祖父不知怎样,在我却是非常寂寞的了。去没有去处,玩没有玩的,觉得这一天不知有多少日子那么长。”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请你发挥你的想象,把作者“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加以描写。
《祖父.后园.我》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内一个地主家庭。虽然家庭富有,但是她的童年却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在侮辱与损害的恶境中孤零零地挣扎过来。她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奴仆。他冷酷、贪婪,甚至因为萧红是个女孩儿而歧视她。只有在她的祖父那里,可以得到温暖和爱,祖父和她的后园是她童年时代的一束阳光,因而她对于和祖父一起时的那段童年时光有着强烈的眷恋之情。
课文先写了祖父和孩子们藏帽子逗趣的游戏,这游戏虽然演了一遍又一遍,但在作者萧红寂寞单调的童年生活中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享受。接着作者写了祖父带我在后园里玩耍的种种经历。在这个对我来说很广阔的天地里,我不停地奔跑,找樱桃、找李子,摘玫瑰花,悄悄地把花插到祖父的帽子上,以此来捉弄他。我们在这里自由快乐地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和美好。
作者笔法细腻,描写生动,一幅幅生活场景跃然纸上,慈祥和蔼的祖父,天真烂漫的孩子也就鲜活起来。尤其是那祖孙游戏中开心的串串笑声,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从学生那灿烂的笑容中确信他们已经被文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所感动。孩子们依然沉浸在作者的笑声里,和作者一起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体味着生活中那浓浓的亲情。下课了,有几个学生围在一起在模仿藏帽子的游戏,有的学生在描述着草帽插花的恶作剧,有的学生在讲述着自己的童年趣事……
回顾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主要是由于教学中我改变了原来的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体会生活中的平淡与精彩。如在初读课文之前:由于这篇课文的标题比较特殊,由祖父·后园·我三个词语构成,中间用两个间隔号连接,于是我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猜想:作者可能在文中写些什么?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之后,学生便带着积极的阅读渴望进行阅读思考,这样的课堂引入,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学生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并思考:通过读文,你了解到作者童年生活中的那些事情?然后通过介绍你喜欢的故事情节或是朗读认为有趣的段落,从而体会到1、祖父具有怎样的特点?2、后园是个怎样的地方?他为我的童年带来了些什么?3、从作者的叙述中,你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祖父.后园.我”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在体会作者心情的过程中,得到陶冶,受到启发,从而写出自己的童年趣事。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课堂上入情入境的朗读练习被忽视了,以至有个别的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情景都没做到读通顺,更没做到感情朗读。这在课堂教学中是一大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加注意。
六年级上册教材在单元设置上仍是以主题为轴心统摄每一个单元,而每一个单元的主题则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这册书共有五个单元,主题分别为:①关爱生命、体味人生②感悟亲情③自然美景④探索科学⑤想象世界。围绕这些主题,选用了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古诗文,小说等来进行诠释。第二,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分别是:①这就是我②我爱我家③感受自然④探索月球奥秘⑤⑥想象世界。第三,这册书后附录了名著导读并且介绍了阅读名著的自读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多利用工具书等。它选择了《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爱的教育》三部书中精选片断作为范例进行了指导,指导言简而意赅。
本册教材我想围绕两个大的目标来组织教学:一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 因此在主题阅读设计上,初步打算是淡化课型,强化阅读量的积累, 因此有了开展主题阅读周活动的想法,只想让学生静下来,读进去。 学生有了读下去的热情,才会产生读得好的意识。 二是精选两三个能力训练点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训练。不求多,只求精。 这样整册教材围绕两个主题进行,一是题材主题,二是阅读能力训练主题。
本主题单元依据鲁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设计。本单元为亲情单元,写出了亲情的多样和丰富,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本单元分三个专题:专题一:感受丰富的亲情——以《风筝》《祖父后园和我》《散步》《世说新语》两则为例;专题二:“感悟亲情”美文阅读之旅;专题三:如何表现亲情——研究性学习《我爱我家》。
专题一:感受丰富的亲情——以《风筝》《祖父后园和我》《散步》《世说新语》两则为例进行阅读方法的引领。所选文章均为课本的经典篇目,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解读,重点引导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赏析批注的方法。以便用这种方法进行主题阅读。
《风筝》诠释了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祖父后园和我》让我们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散步》则由生活中平常的小事,体现浓浓的亲情。几篇文章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能引起我们共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者都是以自己的切身体验为例,这样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同时进行写作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提倡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
鲁迅先生的《风筝》这篇散文,可以多角度去解读,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的内容。
《祖父后院和我》是写祖孙之情,以“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为线索,回忆了“我”与祖父在后院的种种活动,表达了对快乐、自由、温馨的童年生活的赞美。
《散步》的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从中可以领悟,怎样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咏雪》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画面,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的聪颖机智的,小小年纪就知道维护父亲的尊严,可以见出父子亲情。
专题二:“感悟亲情”美文阅读之旅。专题二是对专题一阅读方法的一个训练、拓展。所选文章均为展现亲情的名篇佳作,本专题设计意图旨在对阅读方法的一个实践,也是对课本的拓展阅读和对名著的推动阅读。像《呼兰河传》是对课文《祖父后园和我》的一个拓展阅读,让学生们通过阅读这部自传体小说,走近萧红;像阅读冰心的《母亲》《纸船》,是对名著《繁星》《春水》的一个推动阅读。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亲情”这一专题的大量阅读,一是在阅读中深化单元阅读目标,二是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从而使专题学习目标从深度和广度两个角度得以强化巩固。
专题三:如何表现亲情——《我爱我家》。研究性学习聚焦在如何表现亲情,结合学过的几篇文章,和学生搜集到的其他亲情类的诗文,梳理亲情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法,谈学习后的收获。再通过学生的老照片展示、解说,以及珍藏物品来历的介绍,丰富学生的亲情素材。通过写作将生活素材转换为写作题材。
专题一是感受亲情,并列呈现几种类型的亲情文章,从温馨和美的亲情走向矛盾冲突中的亲情,具有思维的梯度。专题二是感受亲情美文阅读之旅,通过大量阅读,深化阅读目标,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专题三是表现亲情,在专题一、专题二的基础上加以拓展,要求扩大阅读面,走进生活,结合经典作品带来的启示,说真话,诉真情,用恰当方式表现亲情,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
本单元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学生学习采用活动式设计,在学习文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朗读、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展示等形式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力图实现读和写的结合,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的结合,文本学习和现实生活的结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三位一体”的理念,因此我将本课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细腻的笔法,在阅读中感受亲情。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品味积累优美形象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孙深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