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天空中的星体》大单元教学设计
跨学科概念 系统与模型 稳定与变化
核心 概念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 内容 9.2地球绕地轴自转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内容 要求 观察并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初步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
学业 要求 能描述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月亮的形状变化,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形状变化和季节变化等自然现象,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或利用图片资料,知道一个月内月亮形状的变化情况,初步具备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单元 内容
单元 学情 本单元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转向观察更为遥远和广阔的天空中的星体,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宇宙星体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宇宙中星体的运动,以最宏大的方式展现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千百年来,浩瀚的星空吸引着哲学家、科学家去探寻和思索,也是儿童非常向往和好奇的神秘园。天空中的星体对于儿童来说既近且远。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星星,观察到它们的变化。但由于距离的原因,更由于观察立场的局限,儿童对宇宙星体存在许多错误的朴素认识,因此有必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帮助儿童对天空中的星体建立一些正确的基本概念。例如,儿童可能认为白天天上没有星星,可以通过活动让儿童认识到白天看不到星星是由于太阳太亮了。 本单元作为小学生认识宇宙的起始单元,从学生最为熟悉的太阳、月亮、星星开始,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认识这些星体的特征及其运动变化,纠正其错误的前概念。
单元 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与太阳、月球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描述月亮的形状变化。 科学思维: 能够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 探究实践: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态度责任: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现象和物质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单元 实施 序号 教学主题 课时安排 主要教学活动
1 晒太阳 1 1.1交流人们利用太阳的事例,知道太阳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1.2 做一个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并通过交流窗户的作用,知道太阳能为人类提供光和热。1.3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根据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1.4 通过对学校东南西北面标志物的描述,强化对实际方向的认识。
2 看月亮 1 2.1 通过画记忆中的月亮,引入对月亮形状的认识。2.2 看月相盒中的月亮,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月亮也会移动2.3 通过观察月亮位置的变化,知道月亮和太阳一样,也是东升西落。2.4 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学会用望远镜观察月亮。
3 数星星 1 3.1观察星星,比较星星的不同,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3.2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解决白天天空中没有星星的错误概念;3.3讨论怎样的环境下看到满天繁星,学会在正确的环境下观察星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晒太阳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认识宇宙天体的第一课。太阳和月亮是最常见的天体,本课先来认识太阳。人们可以利用太阳的光和热做很多事情,也可以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别方向。本课从生活感受出发,聚焦主题,分两个层次展开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层一一指向“光和热” 1.交流利用的事例(侧重热)(来自已知体验) 2.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侧重热)(模拟) 3.思考窗户的作用(侧重光) 第二层一一指向“位置” 1.比较视位置的变化 2.利用视运动辨方向
学情 分析 学生对太阳能发光发热这种现象并不陌生。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探究过太阳的光和热。对比实验方法也是学生在科学中的第一次尝试。儿童对于天空中天体的认识既熟悉又陌生。虽然他们知道天上有太阳、月亮和星星,并且能在无意识中观察到它们的变化。但由于距离的原因,观察立场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对于宇宙天体有一些简单不科学的认识,因此通过设计一些科学活动,让他们动手动脑,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宇宙天体的一些正确基本的知识。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 1、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太阳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知道太阳是从东向西运动的。 科学思维: 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太阳,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 探究实践: 知道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并能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态度责任: 知道太阳能够送给我们光和热,这是太阳送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两样礼物。
学习 重点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能够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学习 难点 观察并描述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塑料瓶、黑色塑料袋、水。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种太阳》歌曲,导入新课 1.孩子听过这首歌曲吗?《种太阳》好听吗?歌中小朋友为什么要种太阳?你喜欢太阳吗?老师也喜欢太阳(板书:太阳) (要把太阳送给南极,送给北冰洋,挂在冬天,挂在晚上,太阳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明亮) 悦耳的音乐愉悦孩子们的心情,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当中,歌曲中的歌词让孩子初步感受太阳带给我们的光和热,引入到《晒太阳》一课。
二、交流人们利用太阳的事例 1.(出示图一)介绍两位朋友祖孙俩,在做什么(板书:晒太阳) 2.为什么要晒太阳?在什么地方才能晒到太阳?祖孙俩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选择在这个地方呢?孩子们你们晒过太阳吗?什么感受的?这些感受都是谁带给我们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太阳做什么? 3.(出示图二)说说小朋友在做什么?利用什么来晒衣服的? 4.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给了我们光和热。 (温暖,热,舒服……) (晒太阳) 学生分享生活经验 太阳能发电、烧水 (晒衣服) 从生活中的事例说起,聚焦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太阳”。通过人们晒太阳的事例认识到太阳能够发热。
三、动手实践,做一个简易太阳能热水器 1.(出示图三)这是什么?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吗?太阳能热水器也是利用太阳的什么进行工作的? 2.那太阳是怎样将太阳能的水晒热的?(出示太阳能图片)首先我们来看看太阳能由哪几个部分组成?认识太阳能的组成:集热管、储水箱和支架。你觉得太阳能的哪一部分是把水晒热的关键?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集热管,(出示集热管的图片)集热管里面是空的,外面有一层黑色的膜。这黑色的膜有什么作用了? 4.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黑色的集热管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呢?孩子的器材有了,老师又给大家准备了一瓶刚刚从自来水龙头接来的水,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下一步呢?老师收集瓶子在阳光下晒,取回上节课学生晒的瓶子分给孩子们比较一下两个瓶子水的冷热,为什么晒过的瓶子水热? (太阳能热水器) (黑色塑料袋和小瓶子) (装入半瓶水,封住黑色塑料袋) (瓶子放在太阳下晒) (吸收了太阳的热) 通过一个简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太阳能够给我们提供热。
四、联系生活,探究窗户的作用 1.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太阳的热为我们做了很多事,那么我们又怎么利用太阳的光的呢? 2.(出示窗户图片)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低矮的草屋在建造的时候都必须要有窗户为什么?除了通风,还有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采光,室内保持明亮,这光明是谁带给我们的?如果没有太阳我们世界将是什么样子?(关闭灯光感受没有光的世界)所以太阳都送给我们哪些重要的礼物? (光和热) 窗户作用的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太阳不仅能提供热还能提供光。
五、探究生活,观察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 1.(出示12页晒太阳取暖的图片)温暖的阳光下,老人和小孩正惬意地晒着太阳,(出示14页图片)与12页的图片相比,老人和小孩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要变化呢? 2.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早上太阳在哪?中午?傍晚? 3.小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中午在南方,傍晚从西方落下。 通过影子发现太阳移动 东升西落 利用两张图片对比观察并描述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为进一步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打下基础。
六、联系实际,辨认东西南北 1.下面我们就来辨别一下学校的东南西北都有哪些标志物。 现在是早上8点钟,找找太阳在哪?面对着太阳站立,前面应该是什么方向?后面是什么方向,右手边是什么方向?左手边是什么方向?东南西北都有哪些标志物? 如果现实是正午12点,太阳在哪?面对太阳站立辨别方向及有哪些各个方向标志物。 如果现实是傍晚6点,太阳在哪?面对太阳站立辨别方向及有哪些各个方向标志物。 2.活动手册画出各个方向的标志物 根据图片与儿歌进行判断方向 早上起来面对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判断学校方向并画出标志性建筑 实际生活中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掌握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 抽象变形象,学以致用
板书 设计 4.晒太阳 热 太阳能 太阳 东升西落 光 窗户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太阳为我们做了哪些贡献?你可以通过不同方位的太阳来判断方向吗?课下进行尝试
教学反思改进 学生知道有关太阳的生活经验,但是关于太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观察并描述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同时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也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但只通过讲解学生难以判断理解,因此我认为可以加入课后活动:引导学生模拟太阳不同时间的方位变化,使它成为一个小游戏,在条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实际科学课的具体时间到室外,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与时间。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看月亮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月亮的形状”,聚焦主题,分三个层次展开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层--指向月相变化(侧重形) 1.表达已有观察(来自直观经验) (从零散到至系统) 2.观察模拟现象 第二层一一指向“月亮位置移动”(侧重移)(直接观察) 第三层--指向“观察月亮”(侧重月表) 科学史 看+体验 登月+接触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月亮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些学生还知道月亮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对月相的观察与了解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学生所欠缺的是观察月相的方法,是否能坚持进行中长期的观察活动。同时,对于观察月相受到时间、地点、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认识还不具体,需要实践后才能理解。另外很多学生对于农历是没有概念的.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月亮,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知道月相的概念,初步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 科学思维: 以观察到的生活经验事实为基础,能对客观事物进行排序和概括,从而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探究实践: 能描述不同的月相,了解观察月相的变化需要制订计划。能进行中长期的观察活动。 态度责任: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观察月相活动表现出探究兴趣,学生初步养成坚持观察月亮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 重点 通过画记忆中的月亮,看月相盒中的月亮以及观察实际的月亮,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
学习 难点 能够观察月亮也和太阳一样东升西落。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PPT、月饼、科学百宝箱、简易望远镜。 学生材料:月相盒、科学活动手册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听着这首优美的歌曲,看看黑板上的谜语,都共同描述着一个物体,猜猜它是什么 今天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月亮,你们看过月亮吗?说一说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出示课题) 学生猜谜语 调动生活经验 利用歌曲和谜语导入本课,实现科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通过学生描述看到的月亮,唤起学生的前认知,让学生初步了解月亮会变化。
二、 探索实践、加深理解 (一)初识月相 1.出示圆月的图片,猜猜是哪天的月亮?每个月的15号都会出现圆圆的月亮。此时的月亮叫满月。 2.出示不同弯月亮的图片,这时的月亮有什么不同,出现在15号左还是右,贴在黑板上对比。此时的月亮叫峨眉月。 3.出示两半月图片,观察有什么不同,将其贴在黑板对比,出现在15号哪边?讲授上弦月、下弦月。 4.出示凸月图片,比较和半月的区别。此时的月亮叫凸月。 5.讲授:月亮本来是球体,圆圆的,我们没看见的部分,只不过是光被挡住了。 概念讲授: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这些月亮到底出现在一个月当中的哪天,我们需要去观察月亮。 (二)感受月相 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也要“看月亮”,看看月亮的“脸”是怎么样偷偷改变的。 1.谈话:怎么看呢?老师这有一个神奇的工具,(出示月相盒),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间里月亮的形状。 2.介绍月相盒的使用方法。 3.活动:观察月相盒,将你看到的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火眼金睛: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并填写在记录单上。 总结:月相变化规律是月牙—半圆—圆—半圆—月牙。 知识巩固:给黑板上的月相排序。 猜测并尝试画出月亮形状轮廓 找不同并描述 画出大概形状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上台将黑板上的月相按照顺序依次调整。 小组汇报 归纳分析总结 复习巩固 让学生从熟悉的月亮形状出发,通过两两对比发现月亮之间的不同,感受月相的变化,也让学生通过逐渐的学习清晰自己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通过观察月相盒,让学生由感性的认识可以向理性的分析过渡,将学生科学观察的月亮变化形状与前概念对比,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强化认识;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尽快转化为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月亮探究的情趣。
三、 科普阅读、激发兴趣 从古到今,人们对月亮充满了好奇心,从未停止探索月亮的脚步,现在请同学们阅读科普卡片来了解人类认识月亮的过程。古代人最初用什么观察月亮? 思考: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嫦娥奔月的故事,西方有月亮女神的故事,那月亮上真的有嫦娥、有月亮女神吗? 汇报交流:直到四百多年前,人类怎么看月亮?月亮又是什么样的? 伽利略用望远镜看月亮,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和月海。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类会登上月球吗? 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视频提取信息 学生体验望远镜 用事实说话,学生通过人类观察月亮的科技发展史认识到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又能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四、 拓展提升、情感升华 从神话到奇幻科学,人类认识月亮,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历程,科学的发展帮助我们揭开了月亮神秘的面纱,但美丽的月亮仍有许多的奥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究。 观看视频提取信息 1969年,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感受科技进步对人类探索月球的积极意义,学生观察探究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观察天空星体中的兴趣,使其像真正的科学家更近一步。
板书 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做个观察月相的计划
在交流自已观察月相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方法、记录方式等方面交流如何观察月相,认识到探究活动需要制订计划。
拓展活动
每个晴朗的夜晚是不是都可以看到月亮。
延续课堂制订的计划,让学生继续经历中长期观察月相活动,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并为中年级研究月相变化规律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改进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关于月亮的一些传说与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天狗食月、玉兔捣药等,对于月亮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同时,对于月亮都有一定的了解,有些学生还知道月亮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对月相的观察与了解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学生所欠缺的是观察月相的方法,是否能坚持进行中长期的观察活动。同时,对于观察月相受到时间、地点、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认识还不具体,需要实践后才能理解。另外很多学生对于农历是没有概念的,这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数星星
学习内容分析 《数星星》与前两课《晒太阳》、《看月亮》并列,为中高年深入学习《地球月亮太阳》、《地球的运动》、《探索宇宙》等打下基础,产生研究宇宙星体的探究兴趣。本课围绕“星星的明暗”这个主题,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分三个论题展开活动: 观察比较星星的不同 (论题1) 探究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 (论题2) 探讨怎样才能看到满天星 (论题3)
学情 分析 大部分学生有过观察星空的经历,但是近一半同学缺乏目的性和意识性。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星空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认识到天体也同身边的物体一样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的对象,感受浩瀚宇宙的神奇。 鉴于低年级学生的观察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星星是否不同、哪方面不同、不同的原因、白天见不到星星的原因普遍存在错误的前概念,可以通过指导课前观察搜集证据、出示前人经验、引导建立简单模型、模拟实验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 1.观察星空,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 2.知道星星也和太阳、月亮一样是天空中的星体。 科学思维: 能够运用比较与分类的思维方法,对太阳和星星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想并提出合理见解 探究实践: 能够对“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作出猜想,并与同伴一起探索其中的秘密。能够对星星等宇宙天体产生观察和继续研究的兴趣 态度责任: 通过探索看星星的环境条件,了解光污染和空气污染对观测星星带来的影响,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初步体会科技发展对研究星星的促进作用。
学习 重点 观察星空,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
学习 难点 探索白天看到星星的秘密。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PPT。 学生材料:手电筒(两种规格)。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观察星空,激发兴趣 每当夕阳西去,夜幕降临,天空便会上演一副神秘的画面(出示视频),关于星空,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出示星空图)仔细观察这些星星,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天空的星星有大小不同,明暗程度不同。 (出示不同亮度的星星图片)你能给它们排排序吗? 小结:在天文学上,我们把肉眼能够看到的星星设定为6等,最亮是一等星,最不亮的是6等星。(出示视频:为什么星星的亮度不一样) 学生调动生活已知经验 学生观察并讨论交流。 排序 汇报 提出观测任务,激发观察兴趣,知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
二、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 一般我们是在什么时候观察星星?为什么白天看不到星星呢?我们的猜想正确吗?如果要验证,我们可以怎样来做实验? 师生合作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大胆猜想可能的原因。 分组讨论 合作设计实验 进行对比实验 得出结论 对生活中的现象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任务。
三、联系实际,教会学生观测星空的方法 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只有夜晚才能看到星星,但夜晚一定就能看到星星吗? (出示图片)比较两幅图中的场景有什么不一样?再解释一下这两幅图中的星星为什么一个少一个多?(出示图片)比较在月牙时和在满月时看到的星空图片,你有什么发现?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了? 假如我们想观测星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地点去观测星空?地点有了,需不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了?晴天还是阴天?所有晴朗的夜晚都能很好地观测星空吗?那要想看到满天繁星,应该怎么做? 找不同 思考分析 小结:观测天空要选择光比较少的旷野,选择没有月亮或月亮较小的晴朗的夜晚。 课下学生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去观测天空。 教会学生观测星空的正确方法,期望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场景中观测星空。
板书 设计 数星星 白天 看不见星星 阳光太亮 夜晚 晴朗的旷野 月亮不明亮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找出与星星有关的一些语文词语,并利用科学知识进行解释
教学反思改进 仰望星空是儿童的天性使然,但是他们对于星星和天文学家的了解和认识不足,年龄小又缺乏观察和研究方法,导致学生观察兴趣持续时间短。“数星星”可能是伴随学生一生的兴趣研究,更有可能成为他们终身的职业。教师有必要引入适宜儿童接受的、简单的相关科学史的内容,以及一些简单的观星及记录方法,从情感和方法上双重激励研究星星的兴趣和信念,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