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标要求:
(1)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
时空坐标
人类居住形式: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穴居、巢居
半穴居
地面筑屋
迁徙
定居
村落
相当数量和
规模的聚居点
在长期的采集和狩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
1、原因:
2、表现:
◎姜寨遗址复原图
(一)村落的产生
半地穴式
①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发展,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增涨。②人类生活方式由迁徙走向定居。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壕沟
壕沟
壕沟
居住区
制陶区
墓葬区
广场
窖藏
自然河道
姜寨遗址复原图(距今约6600-6400年)
生产工具
集体活动
居住
防卫
存贮粮食
生存繁衍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一)村落的产生
3、特点:
①聚居点集中;
②构成:出现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③分布:临近大河大江;
④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
⑤家族聚集;
⑥有一定的规划设计。
4、影响:
①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使人们减少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为集体活动提供便利,宗族凝聚意识逐渐形成。
③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集镇的出现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因)
手工业、农业分离
商业发展、商人出现
手工业者聚集
古代集镇雏形形成
地域经济中心出现
筑垒设防(保护人身、财富安全),形成集镇
①沟通城乡(过渡性),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
②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③推动城市化。
(1)原因: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2)作用: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二)集镇的出现
1.中国古代的集镇:
(1)职能:①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
②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
③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明代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
军事职能
经济职能
政治职能
◎北魏六镇:怀荒,柔玄,抚冥,武川,怀朔,沃野。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二)集镇的出现
1.中国古代的集镇:
(2)发展演变
①原始社会末期:集镇雏形
②北魏-唐: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
③两宋:工商业集镇,行政集镇
④元:漕运和海运发达,
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⑤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北魏六镇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趋势?
①性质变化:经济功能日益增强,由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化。
②规模扩大:人口显著增长,规模日益扩大
③出现专业分工: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专业分工的工商业集镇。
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特点?
①商业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
②行业众多,经营商品种类丰富;
③经济功能突出、兼具政治和军事功能;
④受封建政府监管;
⑤南方占比较重;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二)集镇的出现
1.中国古代的集镇:
汉口镇
商业中心
景德镇
瓷器
佛山镇
手工业
朱仙镇
版画年画
明清四大名镇
明清市镇的特点:
商品化
专业化
区域化
2、西欧的集镇
建于15世纪的羊毛大厅(The Wool Hall)。Lavenham是英国地区重要的羊毛贸易区。
①时间和国家:
7世纪的英国(最早)
②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便于货物交换的地方。
③兴起的原因:
商业贸易的复兴。
④代表:
伦敦、香槟、弗兰德斯等。
英国中世纪小镇:拉文纳姆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二)集镇的出现
(三)城市的产生
1、形成:
(1)条件:
(2)早期城市:
但是,进步现在是不可遏制地 、更少间断地 、更加迅速地进行着。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 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志 。——恩格斯
◎世界第一座城市乌尔城
①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②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3)功能: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2、中国古代城市:
(1)布局:主要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演变:
商:城市已初具规模,统治者的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周: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天子王城、
诸侯都邑、卿大夫采邑,各有定制。
以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
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史记·五帝本纪》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
◎《考工记》中城市规划宫城示意图
布局特点:布局工整,中正对称;体现礼制、等级与尊卑;突出王权;天人合一
(1)古典城市:
①古希腊: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②古罗马: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2)新型城市:欧洲中古时期出现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雅典城地图
(三)城市的产生
3、西方古代城市:
◎威尼斯城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自治城市兴起
【探究】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同: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工商业职能。
异:
中国:布局整齐对称;
皇权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功能更突出。
罗马:没有整体规划,比较随意;注重市民生活,公共服务功能更突出。
原因:
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
西:民主政治,城市自治;工商业发达。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异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
布局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市民阶层壮大,崇尚自由平等 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文化专制
同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 (三)城市的产生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思考:城市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①对政治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人类居住;推动城市化进程;
④有利于文化思想交汇,有利于推动文明的进步。
一、“各具特色”——古代中西方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洞穴 村落 集镇 城市
经济 采集渔猎 农业 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商业
人口 少 较少 较多 多
规模 小 较小 较大 大
功能 居住 经济 经济、军事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经济越来越多元
人口越来越众多
规模越来越庞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从洞穴到城市的演进,本质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的产物;也是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改善的进程;也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改变的过程。
【知识小结】古代人类的居住形式与环境
材料3:“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体现正统、严谨、尊卑有序,严格的等级观念。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一)影响因素
材料1:两河流域气候炎热,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人们用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造房屋。
材料2: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明朝时,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居住地的自然环境
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
宗教习俗、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国家制度和政策、
(二)概况
1、两河流域:
(1)自然环境: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2)特点:
①材料:用黏土和芦苇制成的砖块,用木材作栋梁。
②结构:几户人家的房屋墙壁贴着墙壁建在一起,
由前庭、前室、主室构成。
2、古埃及:
(1)建筑材料: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用木桩搭建框架,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在上面搭上屋梁;用椰子叶铺成屋顶。
(2)特点:
具有防晒保温功能;房屋留有小洞或小窗,庭院是家庭活动场所,院落的周围有柱廊。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概况
3、古代中国:
(1)远古时期:巢居和穴居构成中国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
①巢居:多营建于南方,后世发展为干栏式民居。
②穴居:大多营建于北方,后来逐渐升至地面,形成地上建筑。
河姆渡
此种建筑通风防潮,也防蛇、虫、洪水、等的侵害;具有有效地利用空间、一房多用的效能。
半坡
黄河流域(北方)干旱、风沙大、 气候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抵挡风沙、保暖。
炎热多雨
潮湿
干燥寒冷
雨水较少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概况
3、古代中国:
(2)先秦以来:
①理念: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②布局:讲求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③结构: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构抬梁结构。
概念阐释: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四合院是民居当中古代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友以义的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二)概况
3、古代中国:
(3)明朝以后:
①结构:砖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开始普及。
②民居类型:主要有北方的窑洞、四合院,南方的徽派民居、福建土楼等。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陕北窑洞
北方四合院
徽派民居
福建土楼
(二)概况
4、古希腊、古罗马:
(1)核心: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是民居的核心
(2)材料:以木、石、砖为主要材料,后来混凝土逐渐得到普及。
◎古罗马斯达比阿住宅的中庭
◎拱券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罗马万神殿
(3)特点:
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上海外滩建筑群
◎比萨主教堂
◎罗马复合式公寓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
4、古希腊、罗马:(4)发展:集体住宅
①原因: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
②表现: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集体住宅;
4世纪时,出现复合式公寓;以契约形式租住。
③影响:对后世的建筑影响深远。
科林斯式
爱奥尼亚式
多利亚式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二)概况
5、古代北美:
(1)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
(2)亚马孙雨林中的印第安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从事耕作,两三年后迁徙到别处;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屋内不分隔间;每个家庭有自己的区域。
◎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原因
两河 流域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 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两河流域雨水稀少,没有森林,缺乏木材
古埃及 泥和木材、 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 防晒和保温 尼罗河水的泛滥,土地极其肥沃;气候炎热,降雨量少
古代 中国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严格的等级观念及长幼有序 自然环境、王权政治、经济水平、文化习俗
古希腊古罗马 木、石、砖、 混凝土 混凝土、拱券、希腊柱式 集体住宅、复合式公寓 罗马帝国扩张,
人口剧增,外来人员增多
古印第安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帐篷 平原、雨林、狩猎、迁徙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二、“民俗风情”——世界各地的民居
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北方建筑常采用穴居和半穴居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穴居、半穴居逐渐被地面上的土木建筑所取代。”作者强调影响北方居住形式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
C.建筑材料
D.安全保障
B
巩固训练
平遥古城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对应”“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这体现的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
D
巩固训练
(2023·全国·高考真题)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巩固训练
C
(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2.5米左右,“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人们用树皮捆绑梁柱固定房架,以细长树枝或竹片编成网状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顶,在前后墙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体。这说明船型屋的建造取决于( )
A.人们的审美观念
B.经济发展水平
C.集体劳作的形式
D.传统文化习俗
巩固训练
B
(2022·海南·高考真题)明代,上海只是一个小城镇,人们以说嘉兴话为尚;清代属苏州管辖,人们以会说苏州话为荣;到了现代,上海已成为著名大都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上海话。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 )
A.追逐新潮的心理取向
B.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记
C.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
D.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巩固训练
B
(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巩固训练
D
(2019·江苏高考·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巩固训练
D
(2022·天津高考·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巩固训练
A
(2013·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巩固训练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