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选必二《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标要求: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CONTENTS
目 录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世界经济的发展
01
02
03
新课导入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量比重表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概况
2、结果
(一)一战前(20C初——1914年以前)
原因: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
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3、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奉行殖民扩张和建立庞大帝国的政策。
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Imperialism),亦称“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依靠资本输出,使用其他国家劳动力,以便本国赚取利润。
知识拓展
垄断资本主义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一战后---二战
1.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①背景
②表现
一战后期,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22年苏联成立
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斯大林逐渐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937年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二。
时间 政策 背景 措施 特点 影响
1918-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实行余量征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义务劳动、实物配给。 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性质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军事斗争的胜利;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1-1928 新经济 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引发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②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国家掌控经济命脉前提下,恢复市场和私有制 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1936建立 斯大林 模式 ①苏联处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中;②国内工业生产落后,迫切需要从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强大工业国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②农业集体化;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但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直接过渡,超越生产力水平
间接过渡,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有利有弊
知识链接
苏联(俄)的经济政策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一战后---二战
2.资本主义国家
①概况
②结果
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所发展(1919-1929年:经济恢复、快速发展,美国出现柯立芝繁荣),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犹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矛盾尖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总统柯立芝任期内,美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空前加速,每年生产率增长近4%,美国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20年代,美国生产出全世界小汽车总量的85%。1929年,美国平均5人就拥有一辆小汽车。面对如此的美景,难怪很多美国人乐观地认为,自己的“美国梦”正在迅速实现。
立芝繁荣(1923-1929)
柯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工业下降 46.2% 50.6% 28.4% 16.5% 8.4% 33.1%
外贸缩减 70% 69.1% 50% 50%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300万 85万 300万 300万
经济危机时各国的经济状况
③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受重创;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知识链接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②直接原因:资本家盲目生产激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③具体原因:a.贫富差距过大,市场相对狭小。b.分期付款过度膨胀,银行信贷泛滥。c.狂热的股票投机,造成经济繁荣假象,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巨大。
影响:
①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a.经济上: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b.政治上:社会危机加深,各国示威游行、罢工不断;法西斯势力猖獗;政府信誉下降。
②对世界
a.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b.改变国家格局:促使德日法西斯国家兴起和疯狂扩张,世界走向战争。c.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由自由放任转向国家干预,经济体制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知识链接
罗斯福新政
背景:
过程:
措施:
实质:
核心内容: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时亦称“三R”新政。
“新政”,新在哪里?
新的理论和政策:实践凯恩斯主义;
新的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新的起点: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实质是:在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①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恶化。②罗斯福在1932年总统大选中胜出。
①1933-1934复兴经济为主,加强救济。
②1935-1939改革为主,加强社会保障,关注社会下层。
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
调整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影响:
①渡过危机: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②维护民主: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度。③改变生活: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如政府权力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④创新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资本主义进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知识拓展
为了摆脱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德国和日本的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国内矛盾不断激化。为了摆脱危机,德国和日本走上了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33年,富兰克林 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为摆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基本做法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二战后---21世纪
1.资本主义国家
①原因
②表现
③评价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现代科技的进步。
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发展。但是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波及范围更大。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二战后---21世纪
时期 发展概况 原因 经济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新经济时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它具备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但是它并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知识拓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
黄金时期
“滞胀”困境
经济复苏
“混合经济”
“新经济”
凯恩斯
主义
新自由
主义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2、新科技革命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
3、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
4、战后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
5、战后资本主义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973年经济危机爆发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削减福利支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自由主义
重商主义
新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守夜人
大管家
中间路线
柯立芝繁荣
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期
80年代恢复
90年代发展
经济
危机
政策调整
政策调整
经济
危机
重商主义,也称作“工商业本位”,它的主要内容是“重商”、“重工”与“国家干预” ,发展目标是“国家富强” ,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重视国家利益,重视财富的积累,固守贸易顺差,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垄断外贸、提高关税。典型表现: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自由主义盛行于18、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该经济政策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大规模干预经济;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具体措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代表: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代表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
知识拓展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变化
①苏联
苏联与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
乱
僵
垮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二战后---21世纪
2.社会主义国家
勃列日涅夫改革: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从1988年6月到1989年底,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体制,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况;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1991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①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②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③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充满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④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抵制西方和平演变。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二战后---21世纪
2.社会主义国家
②东欧
①时间:
②原因:
③结果:
④性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改革的影响
改革陷入困境,1989年东欧剧变
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东欧剧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在柏林墙倒下后,东西德经历45年的分裂后于1990年重新统一。
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剧变中的罗马尼亚
拆除柏林墙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二战后---21世纪
2.社会主义国家
③中国
a.1949——1978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b.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c.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d.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
中国GDP总额增长图(2012-2021)
中国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外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共的领导;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命运共同体。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二战后---21世纪
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①背景
②目标
③措施
二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实现经济独立(首要)、加速工业化进程
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成就
⑤问题
⑥应对
快速发展的同时充满挑战
史料:第三世界的多数国家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业国,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总的看来,前30年经济发展较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陷入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10年”)。90年代以后,才又出现新的发展势头。表现为:第一,创造了比独立前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甚至创造了比发达国家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第三,民族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增大。 ------摘自《世界文明史》
知识拓展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3)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5)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的地位日益重要。
(6)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7)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四)21世纪以来
1.世界经济特征
2.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策
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②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③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面对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流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一)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的背景
国际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它既包含着有形商品交换,也包含着无形商品的交换,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
材料:(面对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原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193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
贸易保护主义(tradeprotectionism)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一)背景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二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自正式生效后,至1995年为止,共有128个缔约方。经过八轮数次多边谈判,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有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二)关贸总协定
1.标志
2.宗旨
3.特点
4.影响
5.性质
1947年23个国家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①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②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③约束力不强,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不健全;④美国及西方占主导地位。
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地址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三)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2.建立
3.宗旨
4.原则
①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②关贸总协定存在诸多弊端。
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各成员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市场准入原则、非歧视原则、自愿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三)世界贸易组织
5.影响
材料: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该机构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截至2020年5月,世界贸易组织有164个成员,24个观察员,其成员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的绝大多数,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间关税的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直接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世界贸易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涉及旅游、运输、教育、金融、通信、信息等12大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①积极: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推动了经济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②局限: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主导游戏规则的制定,广大发展中国家不能得到平等的发言权,发达国家处于一己私利往往成为世贸组织原则的破坏者。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三)世界贸易组织
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
2.时间
材料: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有了享受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无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还是对世界经济的促进,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3.意义
2001年,中国正式加人世贸。
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外开放实现了由政策性开放到制度性开放)。让中国与世界实现共赢。
关贸总协定(GATT) 世贸组织(WTO)
区别 徽 标
概 况
性 质
成员义务
管辖范围
争端裁决
联系
从1948年开始临时运行,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
仅管辖部分货物贸易
临时性的多边贸易协定
常设的、永久性的国际组织
管辖货物、服务、知识产权
成员可选择性地接受其协议
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其协议
关贸总协定的许多协议,是以守则式的方式加以实施的,缔约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成员承担义务的统一性。世贸组织成员不分大小,对其所管辖的多边协议一律必须遵守,以一揽子方式接受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协议,不能对其管辖的协定、协议提出保留。
①原则、目的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②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③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知识拓展
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世界贸易自由化之路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四)20世纪后期以来贸易形式的变化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电子商务兴起;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客户端/服务端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1971年)
1.背景
2.建立
3.内容
①经济大危机中,各国转嫁危机,实行货币贬值和关税战,世界货币失去统一的标准,以英镑为中心金本位制崩溃;②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③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
国际金融:就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
①确定国际货币制度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
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1971年)
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世界银行)
徽标
宗旨
业务 活动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目的是稳定秩序。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目的是恢复发展经济。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贷款投向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农业、公用事业、文教卫生等.
扶贫
救急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3.内容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国际金融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1971年)
4.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总部
材料: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并按其方案进行了改革。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金融秩序稳定,经济迅速恢复。
材料:2008年6月21日,四川:世界银行执董会昨天批准给中国的“汶川灾后重建项目” 3840万美元贷款,用于灾后重建。
材料:“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 ——美国财政部长
各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
各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
①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
②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③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条件。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二)20C90S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1.主导趋势:
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趋势。
资本流动全球化是指20 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跨国流动呈现出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
金融机构全球化就是指本国金融机构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或者开展并购,形成跨国经营。
金融市场一体化,是指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联系和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步走向统一金融市场的状态和趋势。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二)20C90S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2.表现:
①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三者的产品日益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
③人们凭信用卡就能跨境消费。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二)20C90S以来国际金融的发展
3.影响:
积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对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种国际金融服务产品的推出,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消费。
消极:日益复杂、快捷的金融产品加大了国际金融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2008年9月15日,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牌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闭,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案。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倒闭前雷曼兄弟资产规模达到6390亿美元,业务覆盖全球逾40个国家。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三)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上升
表现
①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②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③2015年,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④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人民币加入SDR对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治理结构有深远影响:一方面,人民币加入SDR有助于提高SDR篮子货币所代表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而大幅增强SDR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人民币加入SDR将有助于降低SDR汇率的波动性,从而提高其作为储备资产的吸引力,减少储备货币波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当前对SDR讨论较少的时候进入,将来SDR进一步发挥作用时我国就能更多地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规则制定。
合作探究
中国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背景和目的。
考虑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在推动亚洲经济体持续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
认识到基础设施发展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一体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亚洲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而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确信作为旨在支持基础设施发展的多边金融机构,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形成互补,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
同意成立银行…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2015年6月29日)
背景: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升;
目的:解决亚洲资金问题,推动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亚洲经济抗风险能力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四)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的普及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省时省力,不用受银行营业时间和网点的限制,就可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又经济。但电子支付也给个人生活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包括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
自动取款机
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通过大国相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
体现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利于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
以美元为中心
以美国为主导
1、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发展的基本线索、发展趋势
知识拓展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发展趋势
2、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哪些变化影响到人类生活?
贸易规模扩大,对世界贸易依存度提高;科技含量在产品中的重要性提高;服务贸易增长,贸易的形式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兴起;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集团不断涌现,金融风险增加
20世纪以来
人类的经济
与生活
20世纪初、一战后、二战后、21世纪
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
贸易形式新发展——电子商务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与国际金融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两大支柱)
20世纪90年代新发展
国际贸易
中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
课堂小结
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世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