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8 15: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跨学科概念 物质与能量
核心 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变化
学习 内容 2.1物质的三态变化。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内容 要求 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如纸的燃烧、铁生锈等,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单元 内容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分别是《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水》《化学家的研究》。第一课,总体认识物质变化的种类。第二课,具体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进一步理解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并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第三课,以自制汽水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进一步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第四课,从科学家分工的角度,介绍化学家研究物质成分、性质、用途等方面的学问,让学生对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利用了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认识。
单元 学情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变化的经验和知识,但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引向深人,引导学生学会按照“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的标准(宏观角度)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为中学从分子、原子层面(微观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奠定基础。
单元 目标 1.能够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描述两类变化的特征。 2.能够借助控制变量实验,归纳铁钉生锈的条件,解释防锈的道理。 3.学会制作汽水,能够分辨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哪类变化,意识到人类生 产生活可以利用物质变化。 4.在阅读科学资料和模仿科学家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单元 实施 序号 教学主题 课时安排 主要教学活动
1 蜡烛的变化 1 制作蜡烛 观察蜡烛点燃和纸点燃后的变化
2 铁钉生锈 2 研究铁钉与铁的不同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做铁锈生成实验
3 制作汽水 1 判断气泡里的气体 自制柠檬汽水
4 化学家的研究 1 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做分析物质组成成分的模拟实验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蜡烛的变化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如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物质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 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 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对蜡烛液、固态的变化以及点燃后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知,对燃烧后产生的物质缺乏关注,缺少深层次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意识。
学习 目标 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能列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
学习 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学习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PPT课件。 学生材料:蜡块、烛芯、模具、三夹板、小刀;酒精灯、火柴、纸杯;小铁勺、小瓷勺、烧杯、澄清石灰水;湿抹布、记录表。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对“蜡烛”产生兴趣。 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放视频: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 2.提问: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3.追问: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 4.引入课题。 1.学生观看交流 2.学生回答。 通过谈话,巧用切合主题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探究对象“蜡”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课堂伊始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足够的探究兴趣。
二、制作蜡烛,认知到没有新物质产生 1.介绍蜡烛结构: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提问:怎么做一个小蜡烛呢? 2.介绍方法:为了加快熔化速度,可以先准备蜡屑。切大约三分之一的蜡块就可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播放视频) 3.提问: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 4.教师出示其他要求 (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5.点评学生实验分享。 6.小结:蜡块在加热后熔化成了蜡油,蜡油冷却后又凝固成了蜡烛,蜡的形状、大小、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特性没有改变,蜡还是蜡。 1.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并交流如何制作。 (1)切碎蜡块; (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 (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 (4)等待蜡油凝固。 3.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动手制作。填写《制作蜡烛的发现》记录表。 4.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没有做蜡烛的经验,巧用制作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整个制作过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能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蜡烛成型的整个过程,认识到整个过程并没有新物质产生。
三、燃烧蜡烛,发现有新物质产生。 1.谈话:老师刚才观察了一下,你们的蜡烛真不错。你们想点燃它们吗? 2.点燃前老师有一些要求,出示要求:(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 3.过渡: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4.小结: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蜡还是蜡,蜡这种物质没有改变。所以这是一种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板书) 5.过渡: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工具。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提出要求。 6.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新物质,蜡的特性发生了改变。(板书:产生了新物质) 学生剥去模具,把蜡烛插回橡皮泥里,邻近小组间相互展示制作的蜡烛。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 交流汇报记录单。 火焰。(2)蜡烛熔化、凝固。(3)手靠近烫手。(4)烛芯变黑。(5)蜡烛变短。(6)冒烟 学生利用工具进行二次观察并记录。 交流汇报。 点燃蜡烛的过程学生运用感官直接观察,初步认识蜡烛的燃烧不同于加热蜡烛。在此基础上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以“燃烧的蜡烛变成了什么”这一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得出结论。学生在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物质变化的全新认知。
四、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及其他物质的变化 1.提问: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 2.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 3.探究纸张的变化。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4.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5.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6.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学生交流并回答。 学生观察撕碎后纸张变化并汇报。 学生观察点燃后纸张变化并汇报。 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观察并分辨撕纸和燃烧纸后的产物,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质两类变化的认识
板书 设计 蜡烛的变化 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形状发生变化 有新物质的产生:燃烧蜡烛、纸张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物质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课程设计
课题 铁钉生锈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以铁钉为引子,让学生用眼看手摸的方法,初步认识铁锈在颜色、光滑度、软硬等方面的特征,知道铁锈是红褐色、比较松软、容易脱落的一种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生锈的铁制品,从而了解生锈现象广泛存在及生锈与铁制品所处的环境有关。第二部分,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教材提供了用锤子敲、用砂纸磨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铁锈与铁的不同,从而确定它们不是同一物质。第三部分,运用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铁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探究铁生锈的条件,第二个活动是做铁锈生成实验。
学情 分析 铁生锈虽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学生对铁锈的认识非常笼统、模糊。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锈铁制品,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对铁锈和铁进行比较,明确认识铁锈是不同与铁的一种新物质,从而理解铁生锈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学习 目标 1.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铁锈与铁的不同。 2.会设计实验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并能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防锈建议。 4.在探究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设计中,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积极反思,不断修正。
学习 重点 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学习 难点 设计实验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生锈的铁制品,不生锈的铁制品,放大镜,小锤子,砂纸,检测电路,铁钉,塑料试管,水,食用油,一次性滴管,标签,橡胶手套。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认识生锈现象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铁钉,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生锈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出示图片,你能找出图中生锈的铁制品吗? 3.追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铁生锈的现象? 4.揭题:铁钉生锈。 1.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并交流。 2.学生寻找图中生锈的铁制品。交流铁生锈的现象。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生锈铁钉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并回忆生活中铁制品生锈的现象,关注铁生锈这一话题。
二、研究铁锈和铁的不同 1.谈话:刚才我们看到的铁锈和铁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材料:生锈的铁制品和没有生锈铁制品。提问: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可能需要什么工具? 3.小结:铁锈是一种暗红色的疏松物质,容易剥落,它和铁有很多不同。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我们把铁生锈的变化就叫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提问:铁生锈有什么害处? 5.小结:铁生锈以后就会失去铁的特性,生锈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学生猜测。 小组讨论交流观察的方法、工具的使用及要点。 小组合作,及时记录。 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并阅读铁生锈危害的小资料。 通过使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铁锈和铁的不同特点,使学生了解铁锈和铁不同,铁生锈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通过铁锈和铁不同性质的比较,以及生锈危害资料的拓展阅读,使学生意识到生锈会影响铁制品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害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寻找生锈原因的迫切需要。
三、实验探究生锈的原因 1.谈话:铁怎么会变成铁锈呢?什么条件下,铁容易生锈? 2.交流实验方案,引导控制有水和无水,有空气和无空气等实验条件。 (1)没有水:将铁钉放在试管中,加入干燥剂。 (2)一半水一半空气: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至铁钉的一半。 (3)浸在水中: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淹没铁钉,再滴入两滴食用油。 3.小结:铁生锈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要过几天后才能见分晓,接下来的时间里,请同学们每天观察,及时记录变化,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学生猜测:(1)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2)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3)铁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都有关。 小组讨论:可以怎样进行实验。 小组组装实验装置。 小组实验。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对铁生锈环境的观察,提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作出对铁生锈原因的假设,并控制条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修正完善实验方案,并组织实验实施,让学生能完整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二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针对铁钉为什么生锈,提出了几个假设,我们认为生锈可能和水或者空气有关,并做了3组探究实验,都是什么条件呢? 经过一周时间,实验出现了怎样的现象? 小结: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所以空气和水两者都是导致铁钉生锈的原因,缺一不可。浸泡在水中的铁钉,之所以也有轻微的生锈,是因为水中也有溶解的氧。 学生思考回答。让铁钉分别暴露在有空气、有水、有空气又有水的环境中, 学生交流汇报:完全浸泡在水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但是生锈非常轻微;一半浸泡在水里,一半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铁钉生锈比较严重;仅仅是暴露在空气中的铁钉,没有生锈;浸泡在油中的铁钉,没有生锈。 铁是一种活泼的化学物质,它遇到水和氧气会生成氧化铁,也就是铁锈。通过这几组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对引起铁生锈的原因能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二、持续探究,深入发现 1.上节课结束后,老师也做了一个铁生锈的实验,老师的方法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来看看。 2.出示实验图片,师解释实验方法:老师采用了一小团细铁丝,把它们塞入试管底部,倒扣在加水的烧杯中,让试管内外的水面齐平,记下水面位置。 3.出示实验现阶段的图片或者实验视频)。前后对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 4.小结:在铁丝生锈的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准确地说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铁生锈其实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氧化反应。 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 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要采用一团细铁丝?为什么要把试管倒扣放入水中?并交流。 学生猜测水面位置变化,并说出依据。 学生观看视频并交流。 本实验是上述探究铁钉生锈实验的拓展,目的是进一步发现生锈过程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实际就是会消耗氧气。采用细铁丝的好处是好塑形便于推入试管底部,而且细铁丝表面积更大,更容易看到生锈现象。为了让实验有效果,选取的试管口径要小,否则空气量的变少不易从水位上升中察觉。
三、探寻方法,防止生锈 提问:铁生锈有什么危害呢? 追问:你能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避免生锈吗?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防止生锈? 小结:擦去水分、喷漆、覆盖瓷釉、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等。 4.追问:你还了解哪些防锈新方法,关于防锈,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享铁生锈的危害。 学生交流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学生交流。 从探究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出发,从生锈的源头上考虑,学以致用,分析各种铁物品的防锈方法。了解和创想防锈新方法,目的在于开拓认知,激发思维。
四、课外拓展,调查发现 调查你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它们是使用了那种方法来防锈。 学生课外调查 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学生往往会缺失观察力和思考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品,让他们去深入了解物品设计背后的科学,用探究的眼光、用解析的思维去寻找和发现。
板书 铁钉生锈 生锈的条件:有水有空气 防锈方法:涂油、放干燥剂、擦干水分、不锈钢制品、刷漆
课程设计
课题 制作汽水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初步认识汽水。通过“在炎热的夏天最想做些什么?”,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与汽水有关,通过交流了解汽水的特点,为后面的研究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研究汽水中的气体。先让学生观察汽水里面有没有气体,接着让学生思考哪两种物质混合能产生像汽水里那样的气泡,引发学生对气泡产生原因的猜想,最后通过两个探究性实验,发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能产生气泡,并鉴别出气泡里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而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 第三部分,自制柠檬汽水。通过介绍制作柠檬汽水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发现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物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类变化的特征,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变化的奇妙,体验制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品尝的方式比较自制汽水与买来汽水的不同,为后续了解工厂制造的汽水做铺垫。 第四部分,探究工厂生产的汽水。通过视频、文字等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不同,知道汽水中含有调味剂、咖啡因、色素、香料等添加剂,明白经常饮用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五部分,拓展。通过介绍发现汽水秘密的人,让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并鼓励大家课后继续制作健康美味的汽水。
学情 分析 现在的学生经常喝汽水,他们知道汽水的一些特点,也积累有一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基本停留在表面,并无深入的研究和发现。他们从未想过自制汽水,也没有认真思考过其中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更没有意识到汽水是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 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碳。 2.通过交流,知道汽水的特点。 3.通过实验,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和方法。 4.通过资料,知道工厂制造的汽水中含有添加剂,多吃会影响身体健康。
学习 重点 能通过实验,知道制作汽水的原料,掌握制作汽水的方法。
学习 难点 理解制作汽水的原理。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记录表 学生材料:实验1:芬达、可乐、雪碧、小苏打、糖、水、白醋、烧杯 实验2:锥形瓶(含小苏打)、白醋、带导管的塞子、澄清石灰水、烧杯 实验3:小苏打、柠檬、玻璃瓶、矿泉水、糖、食用色素、吸管
课程活动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初步认识汽水 1.(出示雪碧、芬达、可乐)老师最喜欢在夏天喝这种饮料,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汽水(板书:汽水)为什么把它们叫做汽水呢? 2.教师追问:喝过汽水吗?喝汽水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感觉很爽很清凉呢? 学生交流:里面有气体。 学生交流:爽、有气、很刺激、打嗝。 3.学生交流:喝完汽水后气体会从口中和鼻中排出,会带走身体里一部分热量。 通过出示汽水,以及追问喝汽水时的感受,引出今天的研究内容“汽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研究汽水中的气体 1.教师出示一瓶汽水,学生观察里面有没有气体。 2.教师打开瓶盖,再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3.老师这里有四种物质(PPT),都是可食用的,哪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也能产生像汽水里这样的气泡?糖+白醋能产生气泡吗?(小苏打+醋、小苏打+水、糖+水) 4.过渡:那气泡里的是什么气体呢?如果是二氧化碳,你有办法来鉴别吗? 5.科学家发现: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以怎么做? 6.教师补充小结: 在装有小苏打的锥形瓶中倒入白醋,迅速盖上橡胶塞,导管的另一头插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变化。 7.小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学生观察,交流. 2.学生猜测。 3.学生操作,每个小组里各有两种物质,分别倒入空杯中混合。 4.学生猜测气体成分。 5.学生交流。 6.小组合作,并记录汇报。 本环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了探究的能力,最后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推断出结论,逐步让学生明白制作汽水的原理,为接下来“自制汽水”环节做好准备。
三、自制柠檬汽水 1.过渡:同学们,制作出了二氧化碳,那能不能来制作汽水了呢?在家里我们一般用柠檬代替白醋,和小苏打产生二氧化碳,小组里想一想,制作这样的柠檬汽水,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你们准备怎么做? 2.教师出示制作方法(PPT)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都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3.过渡:我们自制的柠檬汽水味道怎么样?想不想来品尝,怎么尝比较卫生呢? 4.小结。 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学生领取材料,开始活动。 学生品尝自制汽水。并交流自制汽水和买来的汽水相比,感觉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尝一尝自己制作的汽水,能在很大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能发现与买来汽水的不同,从而为下面探究工厂生产的汽水做铺垫。
四、探究工厂生产的汽水 1.过渡:为什么买的汽水比我们自制的好喝好看还气足呢? 2.引导学生观察汽水的配料表,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秘密。 3.小结:有些汽水中,除了含有二氧化碳和调味剂,还含有咖啡因、食用色素等,正是有了这些添加剂,才让汽水变得这么好喝;工厂是通过加压和降温的方法,把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里的。 4.视频播放长期喝汽水的危害。 5.小结:看来饮用汽水也要适量,否则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学生交流。 学生观察汽水配料表并交流。 学生观看,交流。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观察配料表和阅读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工厂制造汽水的方法,明白工厂制造汽水与自制汽水的不同。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长期饮用汽水会影响身体健康。
板书 制作汽水 白醋+小苏打-------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自制柠檬汽水-----二氧化碳
课程设计
课题 化学家的研究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交流科学家的分类,从而初步了解化学家并了解化学家主要工作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并制造新物质。第二部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研究性质是化学家的主要工作之一。教材在上节课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将实验扩展,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空瓶、高低蜡烛中,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第三部分,分析颜色的成分,研究成分也是化学家的主要工作。学生往往以为颜色的单纯的,所以通过对黑色这一颜色的分解实验,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认识到颜色的可以分解和合成的。第四部分,通过视频、图片资料了解化学家的发明、发现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
学情 分析 六年级学生经过之前五年的实验教学,实验中观察、动手、记录、分析能力已经日趋成熟,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自主实验探究,而实验培养的重点应该落在多人合作时,如何和成员一起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并在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如何以事实为依据分析原因,作出判断。
学习 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通过实验,知道颜色是可以分解和合成的。 3.通过资料,了解合成橡胶、阿司匹林的发明和空气成分、人体元素的发现。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学习 重点 模仿化学家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 难点 把学生做的实验同化学家的实验建立联系。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锥形瓶、橡皮管、橡皮塞、小苏打、白醋、澄清石灰水、烧杯、蜡烛、蜡烛架、火柴、铁架台、玻璃皿、橡胶鞋、橡胶轮胎、阿司匹林、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吸水纸、夹子、粗线、黑色水笔。
课程活动设计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了 解 化 学 家 出示不同类别科学家的工作场景,展示其研究的具体内容。聚焦化学家,明确本课主题:化学家的研究。 1.明确化学家的工作内容。 2.明确主题,像化学家一样做研究。 让学生知道科学存在着分类,并初步认识化学家主要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成分,并制造新物质,从而引出课题“化学家的研究”
模仿化学家的研究,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1.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那二氧化碳气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1.通过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把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空瓶中,看一看,闻一闻,观察它的特点。 实验3.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点燃两支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2.组织各小组针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享交流。 3.小结:无色无味、比空气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支持燃烧这些都是二氧化碳的性质。 1.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实验注意点: 实验1: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请立即盖章塞子密封,以防二氧化碳气体从缝隙中泄漏出去,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2:对不确定性质的气体不能随便闻、随便尝,在闻二氧化碳气体时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复习方法) 实验3:利用火柴点燃蜡烛时,一定要注意安全。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互动完成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 通过二氧化碳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家是如何研究物质的性质。在上节课小苏打和白醋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开展拓展实验,把产生的二氧化碳依次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空瓶、装有高低蜡烛烧杯中,在自己提问、猜测、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不同的实验阶段分析二氧化碳各种不同的性质,从而经历一个完整的化学家研究过程。
模仿化学家的研究,分析黑色圆点的组成成分 化学家又是如何研究物质成分的呢?老师这边有一只黑色水笔,同学们,黑色它是一种纯色吗?那黑色是由哪些颜色构成的呢? 2.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请看实验步骤。 步骤1:用黑色水笔在吸水纸一端画一个圆点。 步骤2:固定纸条,使画有圆点的一端能浸到水里,且保持圆点在水面之上。 步骤3:观察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 3.小结:黑色水笔的成分不是纯色的,而是由多种其他颜色混合而成的。不光是黑色,除了红、黄、蓝(美术三原色)之外的其他颜色也是混合而成的。 1.学生猜测黑色的颜色构成并说明原因。 2.学生分组活动,自主分析黑色水笔的颜色组成,并汇报实验结果。 对于颜色不少学生往往认为是单纯的,所以选择一个多种颜色合成的黑色进行分解研究,从而利用认知冲突让学生分析得出颜色是可以分解和合成的,并让学生认识化学家是如何研究物质的成分。
化 学 家 的 发 明 与 发 现 1.巩固科学家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化学家发明过哪些新物质呢? 2.讲述:老师这边有两样东西就是化学家发明出来的(出示橡胶鞋和阿司匹林),想知道两个物品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过渡:当然,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不但发明了许多新物质,还在很多方面有许多新的发现,比如对我们的人体、我们周围空气的研究。 4.过渡:从人类诞生之初周围空气和人体内的各类元素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并且维持着我们的生命,但是因为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到近代才被化学家逐步发现并分析出来。 5.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模仿了化学家研究物质的性质和成分,通过阅读和视频了解了化学家的发明和发现。 4.延伸: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了解化学家更多的发现和发明。比如油漆、塑料、不粘锅…… 1.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化学家发明的新物质。 2.学生观看图片视频资料,了解橡胶和阿司匹林的发明。 3.学生观看图片视频资料,了解人体元素和空气成分的发现。 4.课后拓展研究其他关于化学家的发明和发现。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化学家的发明、发现,从而让学生知道化学家的研究最终能够制造出新的物质,并且这些新物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限重要的影响,体现出科技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板书 化学家的研究 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成分 发明新物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