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大单元教学设计
跨学科概念 学科融合与知识整合 科学(物理、天文):作为核心学科,提供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以及天体的性质等。通过物理学的理论(如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等)来解释宇宙中的现象。 数学: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数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用于计算天体的运动轨迹、预测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分析宇宙中的物理过程等。 地理:虽然地理学科主要关注地球表面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但在探索宇宙时,也涉及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的结构以及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信息技术: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利用计算机模拟、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宇宙中的复杂现象。
核心 概念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宇宙的结构与组成,观测技术与探索方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历程。
学习 内容 高学段 内容 要求 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描述它们在太 阳系中的相对位置。 知道宇宙中有无数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 知道大熊座、猎户座等主要星座;学习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 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及世界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学业 要求 认识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大小和距离太阳的远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建立太阳系模型; 通过用肉眼观察的方式,认识常见的星座及其特征,掌握在星空中辨识北极星的方法;
单元 内容
单元 学情 对于儿童来说,浩瀚的宇宙具有无穷的魅力。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需要纠正 宇宙是虚无缥缈的错误认识,从宏观视角和系统层面来认识宇宙的结构。从地 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到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个天体,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将逐步 深入和丰富。 探索宇宙的奥秘是人类的永恒话题,选择这个话题作为本单元的主题,设 置一系列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简便易行的活动,如观察星体、建立星座、建 构太阳系模型等,可以满足学生对神秘宇宙的基本认知需求,发展模型思维、 空间想象等能力。此外,从人类冲出地球付出的代价,学生可以了解人类探索 宇宙的艰难历程;通过认识各类航天器,学生可以感受到人类对未知领域不断 求索的科学精神。
单元 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系及宇宙中一些星座的基本概况。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 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 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 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 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单元 实施 序号 教学主题 课时安排 主要教学活动
1 太阳系大家族 1 建立太阳系模型
2 观察星空 1 认识主要星座并探索其中的奥秘
3 冲出地球 1 认识地球引力是人类冲出地球的主要困难
4 探索宇宙 1 了解中国航天史的发展,知道嫦娥探月工程中“绕、落、回”的含义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太阳系大家族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天空中的星体》、四年级下册《地球、月球与太阳》和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太阳系中的主要星体太阳(恒星)、地球(行星)和月球(卫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够区分不同星体的不同特征。本课在此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带领学生认识太阳系的整体结构,并通过收集数据、对比大小和距离并建立模型的方式帮助学生搭建三维立体空间的概念,对太阳系的结构和组成有更加深入和具体的了解。
学情 分析 太阳系的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有关信息。他们可能会说出太阳是恒星,也可能会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缺少直观的经验,甚少观察。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2.知道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并认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建立太阳系的科学概念; 科学探究: 1.通过阅读文本资料、分析数据、观察比较等方式,获取太阳系的信息; 2.根据获取到的信息,通过交流讨论、整理归纳等方式处理信息,建立对太阳系的科学认知; 3.在观察与交流的基础上,对他人的想法和作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态度: 1.阅读文本资料,体悟人类探索行星奥秘的意义; 2.对太空探索产生兴趣,对自然产生敬畏之情; 3.通过参与设计、制作等操作性活动,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通过搭建太阳系模型,理解太阳系行星之间的关系; 2.利用生活中容易取得的材料,将自己的设计转化为简易的模型;
学习 重点 收集八大行星的大小和举例太阳远近的数据信息。
学习 难点 通过建模探究八大行星的排列关系。
学习 准备 整理好的有关太阳系大家族的信息用树状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1.微课导入 (科幻小说与电影中关于寻找宜居星球+ 2017年12月15日NASA发现“第二太阳系”) 2.交流:你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3.思考:什么样的星系能够被称为“第二太阳系”? 生:要和我们的太阳系相似; 要有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还要有行星…… 4.引导:所以我们的太阳系有恒星,是谁?(太阳)还有行星,几颗?(八颗) 5.追问: (1)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书) (2)书上的知识是怎么来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 6.交流:那我们就跟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了解一下太阳系里还有些什么吧。 7.微课学习:《太阳系》。 8.交流汇报:你有什么发现?太阳系里还有些什么结构? (师生交流,根据生的回答贴板贴) 追问: (1)行星和恒星什么关系? (2)卫星和行星什么关系? 9.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太阳系大家族》。 1.学生观看视频,提取信息,思考并总结归纳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利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第二太阳系”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什么样的星系能够被称为第二太阳系”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出我们的太阳系结构。
二、 太阳系概况 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颗行星、卫星、众多的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组成了太阳系。 1、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产生巨大引力,太阳系中其他成员都围绕它运转。太阳发出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 2、八大行星 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各有什么特点?(观看视频) 3、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太阳系内已经被发现的小行星有70余万颗,主要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主带以及海王星轨道之外的柯伊伯带上。 4、彗星 彗星俗称“扫把星”。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主要成分是冰、尘埃和较小的岩石颗粒。 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中的冰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或几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 太阳系中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因170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成功预言其周期是76年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上一次回归是1986年,中国和各国一样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它的再次回归要等到2062年左右。 5、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区别 阅读资料,认真听讲。 任务驱动,利用搭建太阳系模型任务驱动学生了解八大行星的位置顺序、行星大小及与太阳的距离
三、 1.谈话:既然有了可以用了数据,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生交流制作方法) 2.引导:当然,制作方法肯定不止一种,今天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初级版的太阳系模型。 活动一:制作八大行星模型卡片 1.谈话:无论用什么方法,首先得把八大行星做出来,如何用行星卡纸、圆规、剪刀,制作八大行星? 2.确定制作方法: 用圆规量取相应行星“半径”,在卡纸上画圆; 沿边缘将圆剪下; 将行星模型卡片粘贴在牙签或竹签的一端; 3. 交流:请举起你们制作的八大行星,相互看一看,你有什么感受?(师引导对比大小差异) 活动二:确定八大行星位置,组装模型 1.引导:八大行星已经有了,怎么把它们放到对应的位置上呢? 2.确定制作方法: 用尺子量取相应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 用铅笔画点标记,确定轨道位置; 3.提示:太阳的位置已经确定了,你想把行星放在哪,就用尺子量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好了。 4.交流:然后该做什么了? 将牙签或竹签的另一端插入泡沫板的相应点位固定; 用行星“身份证”对模型进行美化; 组装好八大行星的小组可以换取“太阳”,将它粘贴到太阳点位上,组装完成; 5.温馨提示:先分工,再合作 (1)分工:一人负责一颗行星任务; (2)合作:相互交流,核实是否有误。 6.完成任务:根据给定数据和提供的材料,完成太阳系模型制作。 7.交流汇报:(实物展示) 请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的模型作品,并答“记者”问: (1)刚刚的制作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吗? (2)如何解决困难的? (3)有什么感受? 8.交流:我们还可以做这样、这样或者这样的太阳系模型,我们甚至还能找个空旷的地方,摆出一个太阳系模型。当然,这些模型作品也不是完美的作品,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9.小结:毕竟,在实际的宇宙空间中,八大行星之间的距离,比我们今天制作的要大5万亿倍,它们的大小也比我们制作的要大10亿倍,我们的宇宙从大爆炸之初开始,就一直不断往外扩张,至今没有人知道宇宙的边界在哪里。 1.交流太阳系模型制作方法; 2.利用缩小后的数据制作八大行星模型卡片并建立太阳系模型; 3.汇报模型作品并交流感受; 通过搭建太阳系模型让学生初步感知八大行星的体积大小差异与距离远近,意识到宇宙空间的浩瀚与庞大。
板书 设计 11.太阳系大家族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太阳系大家族的成员有: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八大行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到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类地行星有________,类木行星有__________。 水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金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地球的特点是_______,火星的特点是________。 木星的特点是________,土星的特点是_______。 天王星的特点是_________,海王星的特点是_______。 2.除此之外太阳系还有很多其他的秘密,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继续挖掘太阳系的秘密吧!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观察星空
学习内容分析 《观察星空》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三课时。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通过观察星空知道星星在大小明暗的区别。 通过探索白天看不到星星的秘密,认识到光污染的问题。本课将引导学生从平常地看星星到认识星座和银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要帮助学生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的方法。
学情 分析 通过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天空中的星体》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星星和太阳月亮一样是属于天体。星星有大小明暗的区别。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建立星座的活动,认识到天文学中星座概念。本课的教学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对空间的想象和理解学生是有较大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借助具体的实物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动画等手段,在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时,及时提供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概念的建构。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认识并找到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理解星座的概念;知道银河和银河系的概况。 科学思维:能意识到光污染对星空观察造成的影响,进而能够选择合适的观察环境。 探究实践:能够利用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能够观察星空,记录观察的星座特征。 态度责任:尊重证据,坚持正确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观点,不急于下结论,以事实为依据综合作出判断。
学习 重点 利用软件观察星空,认识典型星座
学习 难点 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学习 准备 星座记录单、四季北斗七星图、直尺、笔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1.今天的课堂我们从一段视频开始,请大家欣赏。多美丽的星空啊。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观察星空。(板书) 2.大家观察过星空吗?是什么样子的?说说看 3.学生回答(①农村夜晚更能看到星星(更暗);②城市夜晚灯光太亮,看不见星空) 4.教师追问:,从这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发现在郊外或者农村更能够发现星星,好奇怪,城市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呢?你观察到星星有哪些特点? 5.学生回答:星星有大,有小、有的比较亮,有的比较暗,位置也有不同(副板书) 6.教师小结:夜晚城市中心灯光通亮,掩盖了星光,加上云层和大气遮挡,在城市中我们总是很难观察到星星。 1.学生观察星空视频,思考平时看到的星空是否有区别。 通过谈话,引出学生对星空的前概念。
二、 1.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图片看星座我觉得不够过瘾,现在我们还可以借助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联合发明:观星软件来观察星空。 2.怎么使用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3.点开star walk2 星空软件。比如我想找北半球经常能够看到的猎户座。搜索猎户座,关注它是东南西北哪个方位。找到了,腰间有一个小短剑。我们还可以调整时间,软件上调整时间,为晚上九点。(先寻找地平线下面的星座)这个在地平线下面,无法观察。根据刚才寻找方法。我发现晚上9点天鹅座就在这个方位,大致我们抬头多少度?意味着如果天气理想的话,晚上我们在这里就可以观察到天鹅座了。 学生利用平板寻找星座,并记录晚上9点能够观察的星座 课堂实际教学要在最短时间内,在实际星空图中辨识这些典型星座,对高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从图片辨识转换到实际星空辨识,此处建议借助各类星空软件降低认识复杂度。
三、 观看银河系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渺小。 观看视频,认识到我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银河系中拥有很多的恒星,而太阳只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颗,而地球仅仅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在认识了具体星座的基础上,要扩展视野,认识由更多数量星体组成的银河系。
板书 设计 12.观察星空 大小 组成 明暗 星星 88星座 方向 斗口延长5倍 北斗七星 北极星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通过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冲出地球
学习内容分析 《冲出地球》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的第三课时。本课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人类探索脱离地球束缚的历程。人类对于冲出地球去探索太空一直充满想象,勇于实践,如今人类已经实现了梦想。
学情 分析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经验,学生对于观测星空和冲出地球都已经知道是使用天文望远镜和火箭,但是不了解具体的科技发展过程与在此过程中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与曲折过程,对于我国的一些重点科研项目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小学几年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索总结能力,能够通过观测和思考得出现象背后的道理。
学习 目标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 探究的科学问题。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 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学习 重点 认识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
学习 难点 了解物体冲出地球需要足够大的速度。
学习 准备 沙袋、小球、羽毛;纸火箭、橡皮筋、纸筒。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1. 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视频,仔细看视频,你从视频中获取哪些信息?(播放视频) 2. 对啦!就是我国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飞天,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3.那么在此之前,人们冲出地球探索太空的历程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1.学生观看视频,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使用时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1. 今天老师将繁星点点的星空,也带来了咱们的课堂。(提问离的近的同学)你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清楚老师手中的图片吗? 2.(提问离得远的同学你能看清吗?)学生回答不能,如果他想在自己位置上看清可以怎么做?(学生:可以使用望远镜) 3.提问:我们班级有同学使用过望远镜吗(四周看,邀请学生简单进行分享自己使用的过程),谢谢这位同学的分享,切换图片(展示清楚看到图片) 4.谈话:远处的星空还能用手中的望远镜观察吗 不用普通望远镜还能用什么样的望远镜来观察星空呢?我看到同学们摇了摇头,说了不行。这时候要运用到什么?(学生:天文望远镜),对!就是天文望远镜。你知道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判断)打开课本学生1分钟阅读 ,找到答案。是谁?对就是伽利略。猜猜他利用这个望远镜观察到了什么?伽利略用它观测到了月球的高地和环形山投下的阴影,接着又发现了太阳黑子,此外还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 5.当人们想观察更远的星空时,只使用这样的天文望远镜足够吗?那用什么来看得更远呢?对啦,就是射电望远镜,那你知道射电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请同学们阅读屏幕的资料,来告诉我。就是发射电磁波,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觉得厚厚的大气层可能也有些阻碍,于是就将它发射到太空中,这就是哈勃空间望远镜了。 6.你们知道现在全球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是哪个?谈话:说到中国天眼,就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南仁东爷爷,我们现在通过视频来了解下南仁东爷爷的事迹。播放视频,结束时鼓掌,我们国家就是有像南仁东爷爷一样的科技工作者的奉献,我们的太空事业才可以蒸蒸日上。 1.观察老师手中的图片,并思考如何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清。 2.学生分享自己使用望远镜的经历。 3.阅读课本1分钟找寻老师提出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 4.学生阅读屏幕资料了解什么是射电望远镜。 5.观看南仁东爷爷相关视频,了解他的事迹,感受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使用一张星空照片作为串联,让学生明白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观测技术愈加先进,转进到“中国天眼”的设计师南仁东,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向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三、 1.谈话:但是人们的梦想可不仅仅,只是视野冲出地球飞向太空是不够的,人们更想自己也冲出地球,我们来看看人类在历史上是怎么做的 2.提问:你知道世界飞天第一人是谁吗?他就是中国明朝的万户。 3.刚刚看教材的时候有同学质疑万户的行为,现在请大家2分钟带着问题去阅读《探究手册》中万户的资料,思考:万户这样做是否值得? 4.学生阅读、并进行讨论, 万户大胆设想、勇于尝试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褒扬的。科学探索充满艰险和挑战,没有前人的探索,就没有今天的科技发展基础。提醒学生虽然万户的精神值得褒扬,但他的行为是危险的,千万不要模仿。 5.除了有万户的飞行器以外,又有哪些人类尝试飞天的工具的,请大家观察课本1分钟,来介绍一下。 6.讨论:这些飞行器是如何升空的?(2分钟小组阅读讨论) 7.最后小结:这些飞行器尽管结构不同,但工作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靠喷出气体(燃料燃烧生成)产生的推力升空的。 8.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受到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青睐,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 1.学生观看教材了解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 2.2分钟阅读探究手册中关于万户的阅读资料,思考:万户这样做是否值得? 3.学生讨论万户这样做的意义。 4.1分钟阅读课本剩下的人类尝试飞天工具。 5. 2分钟小组阅读讨论1.学生观看教材了解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 2.2分钟阅读探究手册中关于万户的阅读资料,思考:万户这样做是否值得? 3.学生讨论万户这样做的意义。 4.1分钟阅读课本剩下的人类尝试飞天工具。 5. 2分钟小组阅读讨论:这些飞行器是如何升空的? 不同时代的火箭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冲出地球。人类冲出地球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明白飞行器的工作原理,展示长征系列火箭增加民族自豪感。
板书 设计 13.冲出地球 看星空 冲出地球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地球引力方面的知识,以及人类冲突地球的实践活动。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探索宇宙
学习内容分析 《探索宇宙》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探索宇宙》的第四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天空中的星体》、四年级下册《地球、月球与太阳》以及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并探究太阳、月球和星星的基本特征、学习了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概念及它们的运动规律,以及探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以及地球运动对动植物的影响。
学情 分析 通过二四五三个年段相关单元以及本单元前三节《太阳系大家族》、《观察星座》、《冲出地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基本特征,以及人类为探索宇宙、认识宇宙中的现象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了解了太阳、月球和星星的基本特征、学习了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概念及它们的运动规律,以及探究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以及地球运动对动植物的影响。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分享成果、建立学习共同体,从而突破信息量大、枯燥的学习苦难。六年级学生经过一至五年级的实验教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模拟实验能力,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原理后自己动手模仿整个实验过程,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合作配合等实验习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拟操作。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系及宇宙中一些星座的基本概况。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 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统计图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学习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取得的成就。
学习 难点 了解嫦娥工程飞行器的工作原理。
学习 准备 地球仪、月球仪、火箭、火箭发射器、嫦娥1号模型。世界、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相关资料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脱离地球束缚去探索宇宙,而是先用肉眼观察,再借用观测工具,最后冲出地球。问题一:再次浏览“人类探索宇宙历程图”,说说人类是怎样一步步实现冲出地球的愿望的?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学生针对问题观察图示,知道整理信息不能只关注某一部分,也要整体分析,不仅恰当的引出本课内容还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起初,只能用肉眼观察星空,后来望远镜的出现让人们看得更远,随着科技的发展,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后来有了可以跟随卫星进入太空的哈勃空间望远镜,现如今我们有了能够彰显我国科技实力的“中国天眼”。 问题一: 通过刚才的视频,你能说说人类实现冲出地球的梦想都借助了什么工具吗? 问题二:其中观测工具都有哪些?各自有怎样的功能? 问题三: 谁能说说火箭的工作原理呢? 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课本图片思考问题,互相交流,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整理信息,认识各种观测工具的区别及火箭的原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 1.万户把多枚火箭绑在自己坐的椅子上作为动力装置,双手各拿一只风筝掌控方向。 2.冲出地球的主要困难是使物体获得足够的速度,目前是靠多枚火箭实现的。 (1)小组讨论: 问题一:观察万户飞天的图片,你觉得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科技进步的今天,人类冲出地球还在面临怎样的困难? (2)将羽毛、小球、沙袋抛向高空,体验地球引力,用磁铁和小球模拟地球引力作用。 问题三:试着将羽毛、小球、沙袋抛向空中,说说都有哪些现象? 问题四: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想要“飞行器”冲出“地球”我们应该怎么做?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认识到地球引力是人类探索宇宙所面临的困难,通过模拟地球引力,形象的感受到物体达到一定速度可以摆脱地球引力的束缚。
四、 1.物体紧贴宇宙表面运转时,速度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这也是人造地球卫星最小的发射速度。 思考问题:通过刚才的视频,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呢? 通过视频,拓展了科学知识,让学生更深入的感受到了了地球引力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航天事业的发展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钻研,艰苦奋斗得来的。
板书 设计 14.探索宇宙 认识航天器 嫦娥工程 “绕”“落”“回”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发挥想象,如果在未来某一天你乘坐宇宙飞船飞向太空遇见了外星人,在设备的支持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