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科技改变生活》大单元教学设计
跨学科概念 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
核心 概念 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 内容 12.2 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内容 要求 知道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的影响,举例说明应用适当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出可以提高效率的作品。
学业 要求 能说出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的作用。
单元 内容 本单元由《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电动机与现代工业》四课组成,这四课为总分关系。第一课概述很多科技产品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三、四课分别从农业、建筑业和工业这三个领域叙述重要的科技产品对人类生产 生活的改变和影响。 四个次级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科技产品及其影响,引导学生从较长的时间来考察技术的更新迭代对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第一课总括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并以火、蒸汽机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为例叙述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第二课侧重于农业,通过比较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不同、了解人造肥料的发明并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其作用、体验无土栽培等活动,意识到人造肥料对农业的改变。第三课侧重于建筑业,通过比较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的不同、观察并描述普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不同、制作普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并做承重对比测试、交流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并了解其发明过程等活动,意识到钢筋混凝土对建筑业的改变。第四课侧重于工业,通过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动机、制作简易电动机、阅读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资料等活动,意识到电动机对工业的改变。
单元 学情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六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通过以往科学的学习,学生对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
单元 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讨论、查找资料、制作知识卡片等活动,了解科技产品对人类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模拟制作、对比检测、阅读、调查等活动,意识到钢筋混凝土这种特殊材料对现代建筑业所起的作用。 探究实践:通过阅读、对比实验、栽培种植等活动,体会非自然状态下的农业生产,知道化肥的重要性,会配制营养液。 态度责任:通过调查、制作、阅读等活动,意识到电动机作为现代工业核心产品的广泛用途。
单元 实施 序号 教学主题 课时安排 主要教学活动
1 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1 1.交流体会,能选择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较大的科技产品。 2.比较两份目录,找出共同认定的重大发明与发现。 3.制作科技产品知识卡片,介绍它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4.阅读资料,了解那些改变世界的里程碑事件。
2 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 1 1.看图交流,比较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不同。 2.通过阅读了解人造肥料的发明;做豆苗生长的对比实验,了解人造肥料的功效。 3.在阳台上栽一种植物,体验无土栽培。
3 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 1 1.比较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的不同,知道现代建筑离不开钢筋混凝土。 2.观察普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描述它们的不同。 3.模拟制作普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知道它们的强度不同。 4.通过交流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广泛应用,通过阅读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发明。
4 电动机与现代工业 1 1.交流发现,知道生产生活中电动机用途很广。 2.制作简易电动机,了解其基本构造。 3.阅读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资料。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是讨论活动。调用学生的前概念,选出自己认为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里程碑式的产品,并说明理由。第二部分是动手活动。首先比较两份不一样的“世界重大发明与发现”目录,发现虽然评选的标准不一样,但是有的发明与发现是它们共同认定的;然后通过制作“它如何改变世界”科技产品知识卡片,让学生意识到某一产品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是阅读活动。了解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里程碑事件:火的发现和使用,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诞生。
学情 分析 针对六年级学生,基于学生在六年级以前体会到工程实践活动的过程,掌握了一些方法的情况,本单元与之前的活动相比,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比较各种科学技术产品和手段,回忆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科技产品,比较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能够识别生活中的能源科技、通讯技术、建筑技术、制造技术、生化技术、交通技术的各类技术产品对自己的影响。通过了解农业科技、建筑科技和工业科技这三个领域中最重要技术产品的诞生及推广,知道技术产品是如何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过程。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火的发现和使用、蒸汽机的发明和利用、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诞生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 科学思维:意识到各种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属性;意识到有的科技产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探究实践:会制作“它如何改变世界”的知识卡片。 态度责任:表现出对技术发展探究的兴趣。
学习 重点 选择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产品。
学习 难点 界定产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或里程碑意义。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各种科技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材料:记录用的纸和笔。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交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产品 1.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进行科技发明,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些发明的影响特别大,例如轮子、蒸汽机、互联网等。 车轮使人可以搬动大大超过自身重量的物体。有了轮子,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运输方式,为机械时代奠定基础;传统的马力或水力无法提供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动力,蒸汽机的开发为各个领域带来了一种有效而强大的动力;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来共享海量信息。 2.在下面物品中,选出你认为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产品,说说你的理由。 印刷机:使人类传播精确快捷,对外传播更使全世界受益匪浅;汽车:使人类交通更为便捷,提高运行速度;纸: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使人类书写更加方便,造价低,便于文化的传播;电话:使人类的沟通能力加强,社会的运转效率大大提高,节约沟通成本,节省沟通时间;飞机:催生了航空运输业,是人类交通运输史上一次重大革命,从此人类真正插上了“翅膀”,完成了飞翔天空的夙愿;青霉素:凿动了抗生药家族的诞生,人类进入了合成药的新时代,终结了人类的大敌之一瘟疫。 3.这些科技产品的发明表明了什么? 这些产品是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产品。科技推动了产品的发明,产品发明又推动了科技进步。 阅读 阐述 回答 调用学生的前概念,意识到有的科技产品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比较两份世界重大发明与发现目 录,找出共同认定的项目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目录? 当一件新科技产品出现并迅速传播,在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会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因此会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遴选那些重大的发明与发现,甚至重要性在每个人的心中也会不同。 比较 回答
三、编制资料卡 找出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做一张“它如何改变世界”的卡片。 1.怎么编制知识卡 2.观察三幅知识卡,说说三种公认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是什么?这种产品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模仿卡片的样例,制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发明的卡。 阅读 观察,回答 会制作“科技改变世界”的知识卡片。
四、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有几项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例如,获得发现、文字的发明、电的发明。 阅读,想一想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些科技发明成为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制作知识卡 知道火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以及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推广对世界而改变巨大。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断的进行科技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这些科技发明中有的影响特别巨大,例如轮子、蒸汽机、互联网等等,这些发明成为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板书 设计 15.影响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填空题 1、________的发明结束了细菌性传染病无法治疗的时代。 2、________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3、“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诞生”标志着________时代的到来。 二、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 )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A. 摩擦生火 B.轮子 C.蒸汽机 2、1807 年,美国的富尔顿把蒸汽机装到船上,发明了轮船。 A.瓦特 B.富尔顿 C. 斯蒂芬森 3、1946 年,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在( )诞生。 A.英国 B.中国 C.美国 4电灯是美国人( )发明的。 A、爱迪生 B.牛顿 C.爱因斯坦 三、连线题 轮子 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 电话 计算机开始进入百姓人家 青霉素 传播精确快捷 印刷术 类进入了合成药的新时代 互联网 加强沟通能力 火 使人可以搬动大大超过自身重量的物体
教学反思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人造肥料与现代农业
学习内容分析 农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是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础。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采摘和狩猎。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学会了种植与饲养,农业诞生了。于是人类开始定居,由此慢慢形成村庄、城市和古代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农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人口的增多,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最初,人类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后来追求单位面积的产量,再后来追求高效育种、精准浇灌与综合利用水土肥气光,农业科技在不断发展变化。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交流活动,比较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什么不同,比较有土栽培和无土栽培有什么不同。第二部分具体着眼于了解人造肥料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阅读关于人造肥料的发明的资料和做豆苗生长的对比实验两个活动来完成。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家里的阳台,选择一种无土栽培的方式栽种一种植物。
学情 分析 通过之前的科学学习,学生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养料,学生一般对大田种植比较熟悉,但不知道现代农业的发展正在日新月异,对人造化肥的发明意义了解甚少。本节课教学中重点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多方位地介绍现代农业,引导学生认识化肥,将化肥发展与农业发展相联系。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的不同。了解无土栽培是一种不用天然土壤,而采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元素的营养液来提供营养,使植物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栽培技术。 科学思维:能够辩证地看待化肥这一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益处和负面作用。 探究实践:做豆苗生长的对比实验,意识到人造肥料对农作物的作用,知道植物会吸收液体肥料;会配制营养液,会用无土栽培的方式栽种一种植物,并进行日常管理。 态度责任: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
学习 重点 知道肥料对于农作物的意义。
学习 难点 做豆苗生长的对比实验。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高浓度营养液一份,烧杯、量筒等。 学生材料:阳台无土栽培套材。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传统农业的问题 1.农民伯伯的工作有什么感受? 2.谈话:我们中国就是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你知道我们祖先是怎么走向农业发展的吗? 3.观看视频《中国农业起源》。 4.提问:农业是我们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起点,我们之前所体验的主要是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进行手工劳动,这是祖先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自给自足,这就是比较传统的农业。这样的传统农业存在什么问题? 5.追问:产量比较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6.肥料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1.学生交流下地种植的感受。 2.学生汇报:辛苦;晒;热…… 3.观看视频《中国农业起源》,思考传统农业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需要大量人力投入、产量比较低…… 5.学生汇报:可以往土壤里增加肥料…… 经过前期的活动体验,学生会对下地种田比较有感触,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传统农业的问题,聚焦人造肥料的作用,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二、探究人造肥料的发展 1.早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落叶腐烂可以肥田,并且开始利用泥粪。泥粪是一种含有较多腐殖质的土壤,包括淤泥、塘泥、河泥、湖泥,以及其他肥泥。 2.欧洲人跟你们一样,谈粪色变,从来不在庄稼上直接施用人畜粪便,而且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是土地因为年复一年地种庄稼变得越来越贫瘠了,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 3.提问:可以用什么代替粪便?农业肥料又是怎么发展的? 4.为了解决欧洲人的耕地贫瘠问题,李比希另辟蹊径,经过10多年的实验,终于发现:氮、磷、钾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但可以从人畜粪便中加以提取,还可以利用其他物质予以人工合成。1840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人工合成的氮肥、钾肥、磷肥。实践证明这些肥料可以增加作物产量,李比希被称为“农业化学之父”。有了李比希的发明才有了后来人造肥料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是1901开始利用化肥,当时主要用到的是氮肥、磷肥、钾肥这些单质肥,直到1998年,中国的复合肥料技术拉开帷幕,开启中国化肥改革历程, 5.人造化肥带来了什么样的益处? 6.人造肥料对作物产量起到了多大的影响? 7.有了化肥,需要不需要传统的绿肥或农业肥料了吗?化肥有什么弊端? 8.交流: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重金属增加、导致土壤酸化加剧,pH值变化太大等问题。农家肥料依然是农业上一个重要的肥源,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科学施肥,注重农家肥料与化学肥料相互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1.学生领取资料卡片和记录单,阅读资料并补充记录单上的时间轴上的信息,完成信息整理。 2.学生展示汇报成果。 3.思考人造化肥带来了什么样的益处。 4.生交流: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费力、提高作物抗病力…… 农业化肥的发展,是学生比较少关注的,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人造化肥的发明意义重大,本活动意在拓展学生的认知,初步了解一些化肥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益处和负面作用。利用时间轴整理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信息整理能力,意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三、认识和体验无土栽培 1.当然人造肥料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国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更改变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耕作施肥模式,你们知道农业耕作模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传统农业中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因为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壤中的养分,可以说,农业与土壤是密切相关切的。而自1929年格里克教授试种一株无土栽培番茄成功以来,作物栽培终于摆脱自然土壤的束缚,这得益于人造肥料的创造,人造肥料可以是固态的,也可以是液态的,这就为农业走向现在化发展提供支撑。 3.提问:你对无土栽培了解多少? 4.无土栽培也叫营养液栽培,就是用非土壤基质或栽培容器固定植株,用营养液浇灌的栽培方法。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无土栽培? 5.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进行无土栽培? 6.刚刚同学们都完成了植物的无土栽培,那谁能来说一说无土栽培与有土栽培的不同? 7.无土栽培是一种高科技种植方式。它的肥料是人工配制的营养液,基质种类比较多;种植方式成本较高,对设备、技术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但产量也非常高。因而,种植面积较小,目前只有少数的蔬菜瓜果和名贵花卉是用这种方式种出来的。有土栽培则是沿续了几千年的种植方式。植物主要吸收的营养物质是来自于土壤,栽培方式投资小,虽然产量比不上无土栽培,但适合种植的面非常广,所以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种植方式,大宗粮油作物、树木、果树均采用有土栽培。 8.这里面加入营养液是有必要的吗?为什么? 9.如何证明,是营养液在起作用呢?而不是水或者其他物质原因? 10.生领取实验材料及记录单,完成对照组的设置。 21.请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四周时间里认真观察对比植株各方面生长情况。 1.学生讨论、汇报对无土栽培的了解。 2.阅读课本无土栽培方法,并交流讨论分工。 3.领取材料分组进行无土栽培体验。 4.交流汇报无土栽培与有土栽培的不同。 5.交流讨论,设计对比实验,证明肥料对农作物的作用。 6.观看视频,学习操作方法。 7.生领取实验材料及记录单,完成对照组的设置。 现代农业正在普及和推广具有独特优势的无土栽培,学生不仅可以关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也由此意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自经历一次完整的无土栽培活动,了解种植、管理、收获的过程,体验无土栽培的技术含量。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了解液体肥料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培养做好对比实验和观测记录的能力。
四、总结与拓展 1.人造肥料对现在农业起什么样的作用? 2.师生交流:人造肥料的发展造就了作物产量的增长、耕作方式的改变,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3.观看视频《现代农业》,谈谈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4.小结:回眸1998年以来中国化肥产业改革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化肥工业一路辉煌的背后,飘扬着一面科技自主创新的大旗。科技发展让众多新型肥料品种的诞生,不仅使中国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更改变了中国农民千百年来的耕作施肥模式,可见科技在农业上的重要性。未来的农业发展如何呢? 交流人造肥料对农业的作用。 观看视频《现代农业》,交流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 通过总结巩固可以进一步理解科技发展将会使传统农业在管理、资源利用以及效益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板书 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填空题 1、1840 年,德国化学家________才揭开了粪便增产的秘密。 2、人造肥料可以是______的,也可以是______的。 3、无土栽培也叫营养液栽培,就是用非土壤基质或栽培容器固定植株,用_______浇灌的栽培方法。 二、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农业生产工具中,属于传统工具的是( )。 A.收割机 B.镰刀 C.播种机 2、未来农业的主要特点是( )。 A.使用畜力牵引 B.靠天吃饭 C.农业对天气和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D.人力劳动代替机械作业 3、不属于现代农业范畴的是( ) A.大棚生产 B.无土栽培 C.牛耕 4、常用的无土栽培的方法是( ) A.水培 B.沙石培 C.木屑 5、可作为栽培基质的物质是( ) A.肥泥 B.泥炭 C.猪粪
教学反思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
学习内容分析 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是建筑材料的一次大的飞跃,直接影响到现代建筑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抗压、抗拉强度大,造价适中,施工方便,这使其成为现代建筑的首选材料。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不同,意识到钢筋混凝土这种材料对于高层建筑的出现的意义和价值。第二部分,观察普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了解其组成。第三部分,模拟制作普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并做承重对比测试,了解两者的抗压强度等方面的不同,体会铁丝在其中的作用。第四部分,通过调查了解钢筋混凝土在现代建筑业中的广泛使用,通过阅读了解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过程。
学情 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一年级上册《用双手创造》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工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二年级下册《打开工具箱》这一单元,学生也从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角度了解了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但是对于建筑业的发展以及建筑材料的区别没有明确的认识。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来帮助学生了解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区别,认识钢筋混凝土的承重能力。经过五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独立选材、设计方案、动手实验,真正做到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来。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材料、形制、规模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不同,意识到材料是制约建筑的最大因素,现代建筑业由于钢筋混凝土的广泛使用而突飞猛进。 科学思维:认识到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探究实践:模拟制作普通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并做承重对比测试,知道铁丝在其中的作用。 态度责任:乐于与他人共同合作,并结合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出实验结论。
学习 重点 模拟制作普通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并做承重对比测试。
学习 难点 理解发明钢筋混凝土的意义。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材料:石膏、塑料盒2个、食用油、铁丝、沙、石子等。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奠定新知 1.今天的科学课堂,我们将一起走进现代建筑业。 2.师:从古至今你知道哪几种类型的建筑,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 3.教师小结,播放视频介绍古、现代建筑发展过程。 4.提问:观察古代到现代的建筑,结合你对于古、现代建筑的了解,说一说古代、现代建筑之间的差别? 5.为什么90年代至今,建筑物的高度变高了,出现高层建筑?而古代的人民却无法建造出来呢? 6.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原因:与建筑材料——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的出现有关。 学生仔细倾听,思考、回顾了解的建筑。 2.学生结合教师提示,找出古、现代建筑的差别。 从古、现代的建筑发展历史入手,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对比古代和现代建筑的差别,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现建筑材料的改变对建筑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对比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并制作模型,进行承重对比 1.出示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模拟材料,提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这两块材料呢? 2.请学生用所说的方式上台体验、分辨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制块。 3.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分辨出了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制块,在刚刚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内部有无钢筋。 4.师:从古至今,出现了许多种建筑材料,1872 年,世界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在美国纽约落成,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从此开始。1900 年之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工程方面得到广泛使用。如今,钢筋混凝土已经成为人们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了。可以说,高层建筑的出现,离不开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为什么普通混凝土不能用来建造高楼呢? 5.师:我们该如何制作模型呢?老师准备了工地上建筑工人浇筑混凝土的视频,我们可以怎么做。 6.讨论实验方案: (1)使用什么材料?(石膏粉、石子、沙子模拟水泥,铁丝模拟钢筋) (2)如何比较?制作相同规格的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制块,在其两端架起一定高度后,垒上砖块,每次垒一块砖,直至预制块断裂。待预制块断裂后,记录数据,并观察预制块的破碎程度。 7.播放制作视频,讲解如何制作预制块进行对比。 8.动手制作预制块,并使用教师事先制作好的预制块进行对比实验。 9.讨论:铁丝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承重、牢固) 10.得出结论:与混凝土相比,钢筋混凝土的承重能力强、强度较大(抗压性强)。 11.讨论:还能提高钢筋混凝土预制块的抗压程度吗?可以怎么做? 1.生:看哪一块有钢筋、用手掰一掰…… 2.学生观察、思考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模拟材料的差别,并上台体验。 2.学生认真倾听,思考,提出假设。 3.生:可能是因为钢筋混凝土中钢筋能起到承重、抗压的作用。 4.生:可以动手制作模拟模型,进行验证。 5.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如何制作模型。 6.学生思考、讨论,逐步得出模拟实验方案。 7.交流实验结果。 通过设计、实施对比实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的方法初步了解钢筋混凝土在抗压强度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体会科技进步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 1.过渡:通过比较我们认识了钢筋在钢筋混凝土中的作用。 2.两枚不同的金蛋,一枚为石膏蛋,另一枚加入铁丝。 3.学生观察两个破碎的“金蛋”,发现加入铁丝的金蛋完整程度更高。 4.这个特殊的金蛋其实与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历程十分相似,我们共同来了解。 5.小结: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前人的经验积累。园丁莫尼尔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最终发明了钢筋混凝土。 6.提问:科技发展的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前人不断地试验、验证,不断地累计经验。如今,钢筋混凝土已经随处可见,你能说一说钢筋混凝土还能用在哪里吗? 7.叙述:从古至今,人类的住房经历了岩石结构、全木结构、砖木结构、钢混结构这样的演变过程,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设计师们设计的未来建筑,(播放视频)想一想,未来的建筑会是什么样的呢? 1.学生参与“砸金蛋”活动,观察、分析两个“金蛋”的区别。 2.学生认真观看学习。 学生:大厦、大桥、隧道、大坝…… 4.思考钢筋混凝土的应用,畅想未来建筑。 在认识了钢筋的作用之后,通过“砸金蛋”的环节,引入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科技进步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寻找身边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认识到如今钢筋混凝土在生活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板书 设计 17.钢筋混凝土与现代建筑业 钢筋混凝土 现代建筑业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填空题 1、古代建筑一般是______结构和_______结构两种。 2、普通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 3、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是法国人_______。 4、钢筋混凝土就是放有______的混凝土。 二、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到了现代社会,钢材和钢盘混凝土等材料的出现,使建造( )建筑成为可能。 A.园林 B.宫殿 C.高层 2、现代人们造房子一般所用的材料是( )。 A.石头和泥土 B.树枝和茅草 C.钢筋、水泥和砖 3、( )是现代建筑。 A.郑州城隍庙 B.开封龙亭 C.郑州奥体中心体育馆 4、混凝土是由( )按一定比例均匀拌合而成。 A. 石子、砂子、水泥和水 B. 石子、砂子、水泥和气孔 C. 石子、砂子、水泥和钢筋 5、下列建筑不是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是( ) A.隧道 B.水泥砖 C.大厦 三、填图题:填写普通混凝土结构名称
教学反思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电动机与现代工业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调查各自家里电器设备是否装有电动机,知道现代家庭生活离不开电动机: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电脑、手机……都装有电动机。在工业领域电动机更是不可或缺。第二部分,通过拆解和组装电动机,了解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初步认识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第三部分,阅读科学史: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同时了解重要工具的诞生对于时代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得到大规模的推广,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动机则唱了主角,在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出现了电动机。
学情 分析 根据儿童认知学原理,六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已经基本形成。六年级的学生掌握较成熟的实验习惯和操作技能,能够通过组内分工、设计、独立完成探究,有较高的科学学。除此之外他们也积累了大量课内外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我们周围很多电器里都装有大大小小各种型号的电动机。 科学思维:了解电动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实践:会制作电动机模型,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态度责任: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学习 重点 制作电动机模型。
学习 难点 制作电动机模型,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相关视频和图片。 学生材料:电动机模型套件。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视频导入 1.观看船模视频。 2.提问:是什么零件,让螺旋桨转动,让船航行。 3.教师出示图片、实物。 4.小结:马达,也叫做电动机,它是这艘船的“心脏”,为船航行提供动力。 5.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电动机与现代工业”。 1.学生观看视频,思考。 2.学生回答。 选择学生喜爱的的自制模型视频导入教学,既贴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对象——电动机。
二、认识电动机 (一)认识家庭生活中的电动机 1. 提问:哪些家用电器里也有电动机呢? 2.教师:将你认为含有电动机的家用电器圈起来。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家里,至少有20台的电动机,大到空调、冰箱,小到扫地机、手机,电动机的大小、形状、种类各不相同,应用非常广泛。 (二)认识工业生产中的电动机 1.过渡:不止我们的家庭生活,在工业生产中,电动机的身影也无处不在。 2.这是建筑工地上的图片,你能找找哪些用到了电动机呢? 3.播放塔吊、起重机的工作视频。 4.认识工厂作业中电动机的应用。 5.出示工厂工作图片。 教师:我们把生产机器、加工机械零件的机器叫做机床,工业中机床的种类有很多,应用也非常广泛。我们一起来看看机床的工作是否也用到了电动机。 6.认识纺织业中电动机的应用。 7.小结:电动机,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发明之一。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几乎所有的机械运动都是由电动机引起的,它的用途非常的广泛,人们赋予它工业的“心脏”这个称号,可见电动机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1.学生分享家里的电动机。 2.四人小组讨论并补充。 3.学生汇报、补充。 4.学生小结:电动机在家里的应用非常广泛,电动机产品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5.学生寻找建筑工地图片中与电动机有关的应用。 6.学生回答。 7. 学生观看塔吊、起重机的工作视频,感受电动机的工作。 8.学生小结电动机的工作。 9.学生观看机床工作视频。 10.学生汇报机床中电动机的应用,判断依据。 11.学生观看纺织工业视频。 12.学生汇报纺织车间内电动机的应用。 13.学生小结:工业生产 电动的的应用非常广泛,种类多,数量多,用处多。 电动机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学生认识的电动机仅限于玩具或者较为明显的家用电器上如风扇,容易忽略很多家用的电动机产品。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发现电动机在家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人们可以看得见的几乎所有的机械运动都是由电动机引起的,这充分证明它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发明之一,是现代工业的“心脏”。本环节从工业的角度入手,借助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呈现工业生产中电动机的应用,帮助学生提升对于电动机的认知,了解电动机的广泛应用,直观展现电动机对现代工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制作电动机模型,认识电动机工作原理 (一)组装电动机 1.过渡: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简易的电动机模型。请每个小组根据说明书,独立组装。 2.教师:我们的电动机模型都能转起来了,请大家观察一下,电动机模型是如何能够转起来的。 3.电动机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二)拆解电动机,认识电动机的内部结构 1.过渡:我们组装的是简易电动机模型,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电动机是什么样? 教师:拆解电动机,观察内部结构。 活动要求: (1)仔细拆解下电动机的各个零件。 (2)保管好解后的零件,小组讨论每个零件的特点及其作用。 (3)研究结束后,将小电动机重新组装,材料归位。 2.教师小结,介绍小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及其作用。 1.四人小组学生阅读、讨论。 2.学生分享交流,视频播放重要步骤的操作。 3.学生动手组装电动机。 4.汇报交流: (1)成功的小组是如何做的。 (2)有些小组的电动机无法转动,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5.各组重新调整自己的电动机。 6.小组观察、讨论。 7.学生汇报。 8.学生拆解电动机。 9.学生对比电动机和模型,汇报电动机的零件,猜测其作用。 通过组装和拆解的活动,从模型到实物,学生在实践、对比、思考、探究中,对电动机的认识由不断加深。
四、拓展,了解电动机对工业革命的影响 1.谈话:电动机从发明的发展和应用仍然在不断的提升中。 2.谈话:回顾历史,电动机的发明吹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号角,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的蜕变。 3.小结:关键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1.学生阅读资料。 2.学生分享感受。 从阅读中渗透科学史的学习,让学生发现到电动机的发展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意识到关键技术的发展,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板书 设计 18.电动机和现代工业 种类繁多 工业的“心脏 ” 构造各异 用途广泛 用电产生磁 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填空题 1.电动机的发明使人类社会从_______时代进入_______时代。 2.很多家用电器都运用______提供动力来工作。 二、选择题,将正确的选号填写在括号内。 1.我们制作的简易电动机,当连通电路,( ) A.受到磁铁作用,线圈被吸引到磁铁上 B.线圈开始发光发热,最后造成短路 C.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并受磁场作用,线圈开始转动 2.在电动玩具车里有( ),是它带动小车前进的。 A.小电动机 B.车轮 C.电流 D.线圈 3.自制小电动机不转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导线接触不良 B.支架太高,导致永磁铁的磁力线强度不够 C.线圈两端不应刮漆
教学反思改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