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28 16:1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并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3.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4.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重点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近代史
那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那是一个奋勇抗击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亡图存之路的时代……
历史告诉我们:贫国无地位,弱国无外交,只有建立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们才能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不再受外敌侵略,我们需要……
我们爱和平,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二、讲授新课:
1.背景知识
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文体常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这篇回忆录,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赞美了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平生与贡献,与奥本海默的比较和创造的成就以及他工作的艰苦。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句式多变,用了叙述,描写等方法。
2.积累字词
(1)默读一遍课文,关注易读错的和易写错的字。
筹(chóu )划 仰慕(mù) 彷(páng)徨(huáng) 邓稼(jià)先
宰(zǎi)割 元勋(xūn) 鲜(xiǎn)为人知 孕(yùn)育
鞠躬尽瘁(cuì) 妇孺(rú)皆知 可歌可泣(qì) 至死不懈(xiè)
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
(2)解释下面词语。
可歌可泣: 泣:流泪。形容值得歌颂、赞美的事,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鲜为人知: 很少被人知道。(每个名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褒义)
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部显露出来。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懂得。
妇孺皆知:妇女儿童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的力量。
3.阅读测试
(1).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2).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3).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4).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是什么?
(6).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地点是哪里?
4.理清结构
(1)依据小标题写出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在一百多年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得知中国原子弹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为民族和朋友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着与勇敢。
第六部分:以朋友般的深情对邓稼先总评价,总结全文。
(2)把六部分分为三层并概括层意义。
第一层:第一部分是全文引子
第二层:第二、三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经历和贡献;第四部分从侧面写邓稼先贡献之大,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重点写邓稼先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三层: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5.重点赏析
(1)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2) 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作者将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对比的目的:他们是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作者的意图显然不是要褒贬某人,而是通过对比,使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呼之欲出,同时也为了说明邓稼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与他所生长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必然性。
(3)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他为祖国不辞辛苦的精神。
译文如下: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如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4)第五部分中采用了排比的手法,试找出一处,并分析它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品质。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知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5)本文中开头与结尾呼应有何作用?
(6)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长短句结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6. 写作特色
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本文在写法上还以下独特之处:(1)排比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2)对比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3)长短句结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三、巩固小结
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拓展延伸:
告诉你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末,在戈壁滩的一次空投核弹过程中,因降落伞没有打开,核弹直接摔在地上,没有蘑菇云。有关部门派出防化兵去寻找,却没有发现核弹的痕迹。这次空投核弹试验是邓稼先签的字,他要亲自去找。吉普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终于在戈壁深处找到了摔碎的核弹。邓稼先走进事发现场,捡起了核弹碎片。尽管身穿防化服,可是薄薄的防化服哪里抵挡得住如此近距离、大剂量的辐射。就此,邓稼先的身体状况每日愈下。
五、布置作业:
请以《惊心动魄的一幕》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作文提示:
1、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
2、可采用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来刻画人物。
3、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写,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