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8 15: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大单元教学设计
跨学科概念 系统与模型 物质与能量 稳定与变化 结构与功能
核心 概念 一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学习 内容 3-4年级 内容要求 ①能使用简单仪器测量空气的质量,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 ⑤观察并描述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⑥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方法。
学业 要求 能举例说明空气具有质量这一特征,能说出空气受热会膨胀,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 能利用证据说明空气占据空间,充满各处的性质。 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的质量,能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观察空气受热上升的现象。 认识到观察和测量的重要性,观察和测量的结果需要如实记录,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单元 内容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纵向:学生在一年级《空气》一课中就已经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而在本单元教师将带领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会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有质量、热空气会上升、冷热空气流动形成风这样的基本性质,这样的深度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空气,为以后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物质的变化等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横向:本单元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要研究的土壤、第四单元的水资源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而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我们身体器官的正常工作,因此看似没有关联的五个单元之间实则有脱不开的关系。
单元 学情 由于知识积累和一定的生活经验,三年级学生对于空气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借助感官来认识空气无色无味透明的性质且能够进行描述,但是由于空气看不见而忽视其占据空间的性质,由于摸不着所以不知道其有没有质量,更不会深入思考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本单元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实验探究、测量描述、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等科学的方法认识空气的其他性质,利用好三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为 以后学习热胀冷缩,研究光和热等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单元 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空气占据空间,能够被压缩且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的性质 能举例说出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空气受热上升,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科学思维: 1.能够用实验现象验证空气的多个性质 2.能够利用模型解释风的形成 3.能够根据空气的外在特征和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来探究空气的性质 能够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收集整理信息,分析,比较,概括出空气的性质 通过建立简单的冷热空气流动模型来理解风的形成 态度责任: 能够如实记录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备根据实验中得到的科学现象归纳总结空气的性质这一意识 了解压缩空气,冷热空气对流原理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单元 实施 序号 教学主题 课时安排 主要教学活动
1 空气占据空间吗 1 奇趣导入 观察对比课前准备好的两种瓶子,根据截然不同的现象知道”占空间”的含义并引入本课 新知探求 活动一: ①猜一猜向“神奇的瓶子”中能不能继续加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 ②学生根据所学解释“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实验现象 活动二: ①出示注射器,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活塞刻度线的变化,分析出密闭空间内,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可以改变,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 ②重复操作,改变关注点,通过感受活塞的回弹,认识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活动三:引导学生分析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空气有质量吗 1 问题导入 为什么金店的电子秤旁边都要加保护罩? 新知探求 活动一:借用足球还原生活场景,观察描述现象,小组讨论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二: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的材料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记录信息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活动三:科学阅读,感受一升空气的质量
3 热空气和冷空气 1 问题导入 你能在不破纸蛇的前提下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吗? 新知探求 活动一:①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和熄灭时纸蛇的不同现象,感受点燃和熄灭蜡烛烛芯附近温 度的不同,认识到纸蛇转动是热空气的作用 ② 通过制作简易热气球实验,清楚观察塑料袋的变化,认识到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 活动二:做热空气与冷空气对流实验,观察并描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补充留下的空间
4 风的形成 1 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烟可视化的观察到了热空气和冷空气对流的情况,你能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周围的空气流动起来呢?大自然的空气又是如何流动的呢? 新知探求 活动一: 建立简易空气流动装置,通过是否拿取垫片蜡烛不同的实验现象,理解了大自然中冷热空气流动的现象 活动二:小组讨论风的形成,并用图画方式表示出冷热空气对流的方向 活动三:举例说出生活中应用空气流动规律的例子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空气占据空间吗
学习内容分析 《空气占有空间吗》是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起始课。新授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教学活动:第一,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并解释其他两个个实验现象。第二,通过两次挤压注射器,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且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第三,举例说出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 分析 一年级时,学生通过学习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这节课通过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方法,去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2.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 能够比较实验装置的不同,推理得出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空气可以被压缩且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 1.能用用证据证明空气占有空间;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掌握对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 3.通过“玩注射器”的活动,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态度责任: 1.能够如实记录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备根据实验中得到的科学现象归纳总结空气占据空间的性 2.乐于了解压缩空气有关的技术应用。
学习 重点 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学习 难点 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学习 准备 教师材料:矿泉水瓶、烧杯、漏斗、注射器 学生材料:橡皮泥。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奇趣 导入 展示装满红色液体的饮料瓶问:能往它里面加水吗?为什么? 2.展示空的没有瓶盖的饮料瓶问:它是空的吗?能可以往它里面加水吗?为什么? 根据观察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采用实验的形式一下子把孩子的好奇心吸引到课堂上来,通过前后两次实验对比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占据空间,学生对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油然而生。
新知 探求 活动一 ①展示“神奇的瓶子”w(瓶口处放一个漏斗,边缘被泡泡泥密封住)问:如果向它里面快速加水,你猜猜能成功吗? 请同学上来试一试! ②学生根据所学解释“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实验现象 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验证 ②学生利用所学解释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借助水无法流入的短暂现象,更加切实的感受到到空气不仅存在,并目还占据空间。同时体会到科学的实验现象才是验证想法最有力的证据
活动二 ①出示已拉动活塞的注射器,问题1:这里面有空气吗?我们可以怎么看出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 问题二:不让空气往出跑的情况下,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吗?怎么操作能证明呢? 试一试吧! ②问:被压缩的空气有什么特点呢?大家再次用力推活塞,松手后你看到活塞有什么变化? ①小组合作,思考回答问题1.2。 小组实验,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活塞刻度线的变化,分析出密闭空间内,空气占据的空间大小可以改变,认识到空气可以被压缩 ② 小组合作,再次实验,感受活塞回弹 借助注射器这一生活中的物品,巧妙地根据空气柱长短的变化使学生直观的建构“空气是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活动概念
活动三 提问: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出示课件)你能试着说说其中的原理吗? 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把“空气是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知识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看各种充气拱门、车胎打气,体会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空气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 设计 1.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调查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到了空气被压缩的性质 2.请你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反思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空气有质量吗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的第二课,通过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都具有质量,从而意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本节课新授部分有三个活动:一、用足球还原生活中的场景,提出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一可研究的科学问题。二、借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空气是否有质量。三、了解人类认识空气有质量的历程。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前一课的学习也了解到空气占据空间,但是学生潜意识中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认知可能存在误区,“重量和质量”等概念模糊。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用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2.了解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能用电子秤测量物体的质量。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分析、对比能够提出可研究的问题 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根据数据变化能够客观公正的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探究: 1.基于已有经验,对空气是否有质量提出猜想。 1.能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利用平衡尺证明空气有质量。 2.在称量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学习准确称量。 态度责任: 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及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学习 重点 认识空气有质量
学习 难点 设计、操作实验和分析数据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学习 准备 教师准备:木棒、绳子、打气筒一个,皮球一个,电子秤一台,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两个完全相同的气球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 导入 提问:生活中金店里的电子秤为什么要用保护罩罩住呢? 学生思考回答 猜测可能是空气会影响金子的质量 借用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思考交流,快速融入课堂
新知 探求 活动一 提问: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呢?你们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合理探究方案吗?,木棍、气球、打气筒、铁架台。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现象,讨论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 通过设计气球实验,使学生观察到瘪气球没有充满气的气球重,直观的体会到空气有质量。
新知 探求 活动二 刚刚我们通过观察现象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科学讲究实事求是,我们能有数据准确的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吗? 电子秤—它的精确度很高,可以精确到0.1克。 学习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 将电子秤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 2. 按一下“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重之前显示为“0”。 3. 将要称的物体放在电子秤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演示一遍使用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思考说出用电子秤测量。 学生分组按照步骤进行测量,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 用电子秤称皮球的质量,会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有质量,同时也会加深对电子秤这种工具的认识
探求 活动三 出示资料,引导学生科学阅读 阅读 通过科普阅读,让学生分享了解到的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很严谨的
板书 设计 2.空气有质量 球+空气 ()克 球 ()克 空气 ()克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请你科学解释课前提出的问题:生活中金店里的电子秤为什么要用保护罩罩住呢? 请你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天平,并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反思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热空气和冷空气
学习内容分析 《热空气和冷空气》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3课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具有质量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指导学生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认识到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本课新授部分有三个活动,活动一:通过对比蜡烛点燃和熄灭时纸蛇的不同现象,认识到纸蛇转动与热空气有关。活动二:通过制作简易热气球实验,认识到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活动三:做热空气与冷空气对流实验,观察并描述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来补充留下的空间。
学情 分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空气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但对于“空气受热会上升”的性质学生难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和分析进行认知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空气受热会上升。 2.知道当温度有冷热差别时,空气就会流动。 科学思维: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 2.能够在看不见的空气中点燃线香,使得空气流动规律可视化 科学探究: 1.学会利用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2.能利用材料规范完成热空气、冷空气对流实验,并理解每个实验步骤的意义 3.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事实表达观点 态度责任: 1. 能够如实记录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具备根据实验中得到的科学现象归纳总结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冷空气下沉的性质。
学习 重点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学习 难点 通过实验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学习 准备 纸蛇、蜡烛、绳子、铁架台、塑料袋、广口瓶、玻璃片、线香、水槽、热水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 导入 你能在不破纸蛇的前提下想办法让它转起来吗?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分享学习中收获等。) 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新知 探求 活动一 老师有一种神秘的方式,请看:点燃蜡烛,展示纸蛇转动 问:你知道纸蛇为什么转动吗?熄灭蜡烛,问:你看到了什么? 前后两次实验装置有什么不同? 用手感受蜡烛火焰周围,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点燃蜡烛时纸蛇才能转动。 感受烛焰温度,认识到纸蛇转动与热空气有关 通过纸蛇转动的实验,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够观察到前后两次纸蛇的变化,亲身感受到热空气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新知 探求 活动二 生活中有一样物品就是利用热空气原理飞起来的,你知道是谁吗? 我们今天就来制作一个简易“热气球”,教师演示 仔细观察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松手后又有什么变化?是什么拖着“热气球”上升的?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通过观察,认识到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 模拟热气球上升的实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多,有一定危险性,通过教师的演示可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通过直观的现象让学生理解热空气会上升这一性质
新知 探求 活动三 “热气球”在上升时,你们能观察到热空气吗?要想更直观的观察到热空气的流动,有什么好办法吗? 根据提示,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将冷热空气流动方向标出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论 让学生先动脑对实验进行 ,将看不到的实验现象可视化,然后再根据提示进行实验操作,分析结论,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思维的提升。
板书 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说一说热气球是怎样上升和下降的,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反思改进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风的形成
学习内容分析 通过前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占据空间,有质量,冷热空气对流规律等性质,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设计简单方案,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能够有准确记录实际现象或数据的意识,在以上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借助简易空气流动装置和形成风的模拟图,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气流动与风之间的联系。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流动规律,知道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但是还不能自主性的将其与风的形成建立联系,需要教师借助模型进一步学习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 1.知道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 科学思维: 建立模型,利用模型推想风的形成 能够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清楚风形成的过程 科学探究: 1.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利用简易空气流动装置进一步理解空气流动方式 态度责任: 能够如实记录报告观察与实验的信息,根据观察到的火焰变化得出结论2.对探究风的形成表现出浓厚兴趣
学习 重点 认识风的形成
学习 难点 通过简易空气流动装置,理解风的形成
学习 准备 无底矿泉水瓶、蜡烛 火柴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 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烟可视化的观察到了热空气和冷空气对流的情况,你有什么方法能让周围的空气流动起来呢? 大自然的空气是如何流动的?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开展系列活动。(学生分析任务-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分享学习中收获等。) 简要说明教学环节、学习情境、学习活动等的组织与实施意图。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说明环节或活动对目标达成的意义和学生发展的意义。教与学活动的关联,如何在活动中达成目标,关注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
新知 探求 活动一 我们无法为了便于研究而控制风,在科学中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易空气流动的模型装置。(出示图片提示) 根据提示,试一试吧! 小组讨论问题,完成表格: 垫有垫片时,一段时间内,蜡烛持续燃烧吗? 瓶内的热空气去哪了?热空气上升后瓶子里空了吗?你能完整的描述这个过程吗? 拿去垫片后,蜡烛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导致蜡烛熄灭? 你能完整的说一说空气流动的过程吗? 学生小组操作,讨论问题,认真记录 通过此环节,能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能够推动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而技术和工程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新知 探求 活动二 小组讨论风的形成,并用图画方式表示出冷热空气对流的方向,出示图片 问:根据标注,你能解释一下风的形成过程吗? 学生小组讨论,标注并描述风形成的过程 借用图片进行推想,让学生明白风形成的原理,构建了风形成的概念。
新知 探求 活动三 问:根据刚才所学,我们知道了空气流动形成风,你知道生活中什么地方还应用到了空气流动的原理吗? 学生思考回答,举例解释暖气片安装在房间低处和冷藏柜可以不盖盖子等生活现象 通过此环节,能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能够推动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而技术和工程可以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板书 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热空气受热会( ),冷空气会( )。 ( ) 、( )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风形成的过程( ) 自己选择材料,一局风的形成原理,做一做风的模拟实验
教学反思改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