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研究土壤》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研究土壤》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8 15:3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教学设计
概 况 单元名称:研究土壤 总课时:4
学校: 备课人:
教材版本:苏教版 年级:三年级
单 元 分 析 单元主题:研究土壤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涵盖了四课内容,分别为《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类型》、《肥沃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通过深入的实地观察和细致的土壤采集活动,我们将深入探索土壤在自然界中的多样形态。在细致观察土壤样本的过程中,学生将能够清晰地阐述土壤是由哪些多样化的物质所组成的。此外,我们还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科学方法,深入比较沙质土、黏质土与壤土之间的显著差异,并准确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同时,学生将了解到一些小动物与微生物在土壤成肥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而增强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全面认识。通过参与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学生将亲身体验到植物对土壤所起到的关键保护作用,进而深刻认识到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最后,我们还将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人类行为对土壤环境的双重影响:哪些行为正在对土壤造成破坏,而又有哪些行为是在积极保护土壤资源。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期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土壤资源。
单元学情分析 对儿童来说,土壤是非常好的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载体。可以 说,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与土壤亲密接触的经历。他们在低年级学习了《石头与泥土》《土壤与生命》两个单元,通过挖泥土、玩泥巴、栽小葱、养蚂蚁等活动积累了很多感性经验和对土壤的直观认识。但受限于认识水平,对于“土壤”这个科学概念,中年级的孩子还有很多不解之处。譬如,他们知道在土壤里能找到很多东西,但还不能把这些东西都算作土壤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混合物”的概念。再如,对于决定土壤肥力的腐殖质,孩子们还是非常陌生的,还有待去进一步发现。
本单元知识框架 1.实地观察土壤,了解土壤在自然界的样态。观察土壤样本,知道土壤由 多种物质组成。 2.观察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征。 3.观察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征。 4.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课标要求 单元目标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的中年段要求。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 2.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3.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1.观察土壤,分析并归纳出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2.能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不同的土壤适宜 生长不同的植物。 3.借助操作活动解释腐殖质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 4.能说出土壤的重要性,列举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学重难 点 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观察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征。 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单元规划 本单元共四课,课时建议4课时。分别为:《土壤的成分》、《土壤的类型》、《肥沃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
课时设计
课时:土壤的成分
教学内容分析: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采集土壤样本,深入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形态与特征。他们仔细观察土壤样本,能够清晰地阐述土壤是由多种复杂物质共同构成的复合体。进一步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出土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如空气和水分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样态。 2.观察土壤样本,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3.通过实验,识别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等重要成分。
目标活动设计评价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样态。采集土壤标本:到田野、花圃或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带回去研究。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说出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观察土壤: 土壤中有沙子、泥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学生观察,教师点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从土壤中找出各种成分。 识别土壤中存在的空气、水等重要成分。研究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除了生物及其遗体外,还有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教师进行评价并帮助学生用简单的实验发现土壤中的空气、水,以及土壤的分层现象。
教学 重难点 1.发现土壤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2.做实验,认识土壤的主要成分。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播放视频《身边的土壤》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土壤就在我们身边,肥沃的土壤养育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了粮食、蔬菜、水果等,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对于土壤,我们很熟悉却又似乎很陌生。 今天,让我们走近土壤,深入的了解土壤。共同学习《土壤的成分》,了解土壤中含有哪些成分。 出示课题。 学生们在观看了视频后,分享他们的深刻感受。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环节二 采集土壤标本 我们到田野、花圃或池塘边等不同的地方挖一些土壤,带回去研究。 注意事项: (1)防虫咬、防农药、防溺水,必须有大人的陪同才能去野外! (2)集体采集时,如果使用有尖角的铲子或者耙子,一定注意不要打闹,以免碰伤同学。 (3)采集到的土壤标本要分别收集到瓶子中,并标明采集地点。 (4)采集时不要伤害到土壤里面的动植物。 (5)采集完毕后要记得洗手哦! 种类 名称 数量 观察结果:土壤中有沙子、泥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土壤中有空气呢? 学生被组织成小组,依据精确的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土壤采集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土壤是常见物,学生在生活中多有接触;土壤也是陌生物,因为学生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因此学生说到土壤的时候,常常是一些模糊的印象。这个活动就是要引导孩子深入大自然,去观察土壤在自然界中的真实样态。
环节三 观察土壤 实验工具:小铲子、盛放土壤的瓶子、托盘、放大镜等。 观察方法: (1)用小铲子把土壤标本从盛放土壤标本的瓶子 中取出,平铺在托盘中。 (2)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标本。 (3)观察结束后,把土壤标本收回瓶子中。 仔细观察挖来的土壤,你在里面发现了哪些东西? 预设问题:土壤中有蚯蚓么?土壤中有植物的根? 土壤中有小石头?大石头?除了我们刚刚看到的,土壤中还有什么呢 通过肉眼发现: 菜园土:沙子、枯树枝、小虫、泥土、石块。 花园土:黏土、沙子、枯树叶、蜗牛壳、蚯蚓、蚂蚁、小石头。 填写表格 学生们进行细致的观察,随后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各自阐述自己所采用的观察方法以及所观察到的内容。
活动设计意图:土壤是一种混合物,这对学生来说也许并不能一下子接受,在他们的前概念中,土壤指沙、黏土等成分。因此,需要给学生一个仔细观察自然界中土壤样本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从土壤中找出各种成分。
环节四 三、研究土壤的成分 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你看到…… 教师点拨:看到纸巾湿润了,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2.把土块放入水中,开始你看到……过一会儿又看到…… 教师点拨:把土块放入水中,土块中冒出了气泡,说明土壤中有空气;土壤疏松坍塌,水面漂浮一层黑色物质。 3.搅拌以后,你看到……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 教师点拨:搅拌以后,看到泥土和水混合在一起,水很浑浊 ;静置一段时间后,又看到杯中有沉淀,沉淀物是分层的。 实验总结:土壤中除了生物及其遗体外,还有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 观察、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回答。
活动设计意图:由于不能直接看到,认识上有难度,需要借助一些方法让它们显现出来。这个活动就是帮助学生用简单的实验发现土壤中的空气、水,以及土壤的分层现象。
环节六 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土壤中有沙子、泥土、石块、枯树枝、小虫等丰富的生物及生物遗体。 3、土壤中除了生物及其遗体外,还有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 学生小结
板书设计: 土壤的成分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观察土壤:石块、泥块、沙子、小动物及枯树叶等生物遗体。 土壤成分:水分、空气、沙、黏土、腐殖质。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土壤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利用课余时间挖一些土壤,和同学一起研究研究。
课时设计
课时:土壤的类型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在上一课实地考察土壤,对土壤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观察土壤。将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展开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了解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 2.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 3.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目标活动设计评价知道土壤的分类。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的发现。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学生观察,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的不同。 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教师进行评价并帮助学生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教学 重难点 1.观察和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征。 2.举例说出不同类型的土壤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展示课件 你知道这些植物适合种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么? 通过刚才的问题,我们发现其实这些植物生长的土壤都是不同的,可以把土壤有很多种类型,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土壤的类型吧。 学生们在观看图片后,分享他们的深刻感受。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环节二 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的发现。 你能根据观察结果,给土壤分类吗? 展示课件图片(放大镜下的土壤颗粒) 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 人们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沙质土;黏粒含量较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含量差不多的叫做壤土。 二、用多种方法比较沙质土、粘质土和壤土的不同。 (1)用手捻一捻,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教师点拨:有些土壤颗粒比较粗,有些比较细。 (2)和点水握一握,比较哪一种能够握成团。 教师点拨:有些容易握成团,有些不能握成团。 (3)加点水搓一搓,比较哪一种能够搓成条。 教师点拨:黏质土能搓成条状,壤土有可能搓成条状,沙质土不能。 学生感知,说出感受。 学生操作,回答问题 学生操作,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沙质土颗粒大,黏质土颗粒小;沙质土硬,黏质土细腻;黏质土能握成团,沙质土不能握成团;黏质土容易搓成条状,其他两种土壤不易成条。
活动设计意图:本活动就是要引导学生借助放大镜,认识土壤是颗粒状的这一特征,仔细观察这些颗粒,为认识土壤的类型做好铺垫。
环节三 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播放实验视频《比较土壤的渗水性》 实验材料:土壤、量杯、漏斗、搅拌棒、水等。 实验步骤: (1)准备三类质量相同的土壤: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可用量杯装80毫升)分别放入三个漏斗中。 (2)将装有土壤的漏斗放置在量杯上,同时向三个漏斗中缓慢地倒入等量的水(80毫升为宜),比较渗出水的速度和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沙质土中渗出水的速度比其他两种土要快,且水流较大,颜色较深,呈黄色; 黏质土中渗出的水较少,呈水滴状下落。颜色比较清激; 壤土中渗出的水开始是水流,但很小,慢慢变成水滴,颜色呈浅黄色。 实验分析: 沙质土土质疏松,颗粒间的缝隙大,透水透气性好,所以渗水很快。黏质土中含沙粒很少且具有一定的黏性,水分不容易从中通过。壤土介于黏质土和沙质土之间,兼有黏质土和沙质土的优点,渗水性也介于二者之间。另外,由于三种土壤颗粒大小不同,土壤中颗粒空隙大小也不同,因而含水量差异较大,所以实验中渗漏下来的水量也不相同,其中渗水量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提示:土壤的量一样,水量一样,要同时向漏斗里倒水!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观察渗出水的速度和颜色变化。并记录所用时间和渗水量。 学生回答:沙质土渗水性最好,黏质土渗水性最差,壤土介于二者之间。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学生用填写表格的形式,更直观,更容易记忆以此了解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环节四 不同土壤的特点 播放视频《三种类型的土壤》 你认为它们分别适合种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仙人掌:耐高温、干旱、瘠薄,不喜潮湿。 教师点拨:沙质土 荷花:典型的水生植物,喜阳,不耐阴。 教师点拨:黏质土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升的高大禾草 教师点拨:黏质土 西瓜:耐旱、不耐湿,深厚排水好的土壤。 教师点拨:沙质土 水稻:喜高温、潮湿,对土壤的保肥和供肥能力要求较高。 教师点拨:黏质土 苹果树:需要排水系统良好,土质优良,阳光充沛 教师点拨:壤土 生活百科 为什么要经常给盆栽植物松土? 花盆内土壤少,花木的根系稠密地卷在盆内,浇水和施肥又易使土壤板结,影响根系的呼吸,降低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花盆底部如出水不畅,还容易积水而使植物死亡,松土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松土可让植物的根部更容易吸收氧气。其次,松土能使土壤保持一种比较蓬松的状态,有利于水分和养分的均匀分布和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学生需对活动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并细致填写此表格。在整个过程中,请务必保持专注,认真听讲并做好详尽的记录。
活动设计意图:土壤能供给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空气和养分,而不同类型的土壤在保水性、透气性和保肥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是不同的,这些特点正好满足某些植物的生长需求。
环节六 通过观察土壤颗粒和阅读资料,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类;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并说出他们的特点;学会举例说出不同类型土壤适宜生长什么样的植物。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设计: 土壤的类型 沙质土:含沙多,土质疏松、透水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差。 黏质土:含沙少,有黏性、透水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好。 壤土:含沙适中,透气性好、透水性好、保水保肥能力好。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1.用手指去感知沙土和黏土,捻一捻,这两种土壤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说 明了什么 2.请你说说沙质土适宜生长的植物有哪些。
课时设计
课时:肥沃的土壤
教学内容分析: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的植物,在他们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目标活动设计评价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土壤中的动物学生观察,教师点评,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教师进行评价并帮助学生举例说出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1.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一、观察土壤层 1. 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 观察工具:铲子、塑料袋 观察方法: (1)在校园或学校周围找一处土地,用铲子垂直向下挖。 (2)仔细观察土壤断层,比较上下层土壤的区别,同时注意观察动植物及其遗体的分布情况和腐烂程度。 观察结果: 土壤上层颜色较深、往下逐渐变浅;落叶下的土壤是黑黑的,比较肥沃;土壤中部有蚯蚓等小动物活动。 2.认识腐殖质 展示课件 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被称为腐殖质。 肥沃的土壤里有很多动植物的遗体,还有蚯蚓和很多小虫子。 教师点拨: 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腐殖质的形成: 植物和动物的遗体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机物,这是因为它们曾经是生物。当生物死了以后,细菌、真菌和其他土壤里的生物体开始分解遗体。在这个分解过程中,能滋养植物生长的氮元素被释放到土壤里。有机物质迁移到腐殖质里是大自然能量循环的一种方式:生物从土壤中摄取养料,逐渐长大,而它们死后,又回到土壤中。 播放视频《腐殖质》 思考,回答。 准备工具,按照观察的方法步骤完成观察活动。 认识腐殖质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表层土壤的颜色深、往下逐渐变浅。将土壤表层和下层的区别揭示出来,让学生关注到其中的不同。
环节二 二、了解土壤中的动物 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它们为腐殖质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在土壤中打洞, 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好帮手。 常见的土壤动物:蚯蚓,蜘蛛,蜈蚣,蚁等。 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教师点拨: 小动物在土壤中打洞,间接地帮助土壤通气; 它们吞食和排泄,无形中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它们在土壤中四处活动,促进了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 观看视频 思考、讨论:土壤动物与腐殖质的形成息息相关,了解土壤动物与腐殖质形成的关系
活动设计意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壤小动物,以及它们是怎样促进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的。
环节三 三、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1.土壤肥力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两幅图片上的植物和土壤有什么不同? 教师点拨: 不是所有的表层土都是肥沃的,如山体的表层土就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所以山上的土壤往往比较贫瘠。 (1)山体的表层土壤贫瘠,植物在这里很难生长。 (2)耕地里裹挟着数不胜数的碎石头,使得这里土地有些贫瘠。 2.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 如何进行贫瘠土壤的改良呢? 种植绿肥、施农家肥和收集沤肥等方法改良贫瘠的土壤。 你还知道哪些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吗? 修梯田、秸秆还田等。 做一个肥料袋 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那么我们来制作肥料袋。 活动步骤: (1)往透明塑料袋中装土、果皮、菜叶及其他植物的遗体,再放入一两条蚯蚓。 (2) 往塑料袋中均匀地洒一点水,扎好袋口。 注意事项:如果准备使用自来水,至少要放置一天以上,以除去里面微量的氯。 (3)把塑料袋放置在阴暗的地方,上面用深色的东西,如黑色的纸或布盖好。定期观察肥料带的变化并记录。注意事项:要经常翻动塑料袋,以散去土壤中的热量,或者在塑料袋的土壤里插入一些吸管。 制作须知: (1)记录往塑料袋中装了哪些东西,以便过后打开塑料袋时进行查寻、对照。 (2)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装入塑料袋中,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效果较为明显。 (3)为加快植物成肥的过程,可在塑料袋中放入几条蚯蚓。 (4)制作肥料袋到成肥大约要35天,在这一段时间一定要细心、耐心地照料肥料袋。 制作原理: 土壤、植物的遗体和水模拟了自然土壤的环境,土壤中的微生物会分解植物遗体形成腐殖质;放入蚯蚓是为了加快植物成肥的过程;而插入吸管是为了散去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有害气体。 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1图植物土壤肥沃,植物生长的比较好; 2图植物土壤贫瘠,为了保存更多的养分和水分,叶子比较小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回答
活动设计意图:知道土壤有肥沃和贫瘠之分,了解常用的改良 贫瘠土壤的方法。
环节四 通过今天的学习,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知道一些小动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知道土壤贫瘠的原因和常用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法;能够在做肥料带的过程中,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活动设计意图: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1.说说土壤中的小动物是如何为形成腐殖质发挥重要作用的。
课时设计
课时:保护土壤
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对土壤的深入探究,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土壤对于人类、动物及植物生存发展的至关重要性。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直观理解植被在维护水土平衡中的关键作用,这一过程不仅锤炼了他们的观察力,还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
教学目标 1.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2.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3.能够举例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 4.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什么和怎么做。
目标活动设计评价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土壤与我们的生活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土壤蓄水能力的比较学生观察,教师点评,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能够举例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水土流失实验记录教师进行评价,植物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教学 重难点 1.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2.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解释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观看图片: 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土壤吗?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土壤孕育着生命。 导入主题: 让我们走进自然,去揭开土壤神秘的面纱。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保护土壤》。 由图片导入,吸引学生兴趣,思维发散。
活动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新课做铺垫。
环节二 土壤与我们的生活 1.土壤与动物,植物,人类的关系 (1)它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 (2)它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3)土壤烧制成砖——我们用砖盖成了我们居住的房子 (4)供植物生长——小麦加工成面粉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美食 思考:通过这些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2.交流讨论:你还知道的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 (1)北方窑洞 (2)鼹鼠的家 (3)制作陶器 (4)土壤里生长的棉花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 (5)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 观看图片了解土壤与动物,植物,人类的关系 思考并积极发言
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讲解结合图片素材。采用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本节要点
环节三 土壤有什么不同 1.出示两幅图片 (1)草丰林茂,牛羊成群 (2)荒野遍布,寸草难生 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 小结:(1)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肥沃能适宜很多植物生长。 (2)生态环境恶化造成土地荒漠化,不能适宜植物的生长。 2.科学实验探究 土壤蓄水能力的比较 实验器材: 铲子、两个托盘、洒水壶等 实验方案: (1)取两块土壤,一块有植被覆盖,另一块没有,分别放入一端垫高的托盘中。 (2)用洒水壶往两块土壤中加同样多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雨。 结论:植被能保持水土。 小结: 实验结论:植物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原因分析: (1)保持作用:植物根系可以抓紧土壤,防止土壤被风吹走,被水流冲走。 (2)净化作用: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质。 3.交流讨论: 想一想,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小结: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减弱,同时土壤也会遭到破坏,恶性循环最后会寸草不生。 思考并回答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小组合作 思考并积极发言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森林、植被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变化。
环节四 土壤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下列做法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样做? 1.喷洒农药 喷洒农药会污染土壤,造成土壤板结。 应怎样做? 在以后我们要合理施用农药。 2.乱扔垃圾 抛散垃圾会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 应怎样做? 垃圾分类回收,不乱扔乱投。 3.开窑烧砖 开窑烧砖占用破坏大量耕地。 应怎样做? 不准开窑烧砖,采用其他材料代替。 4.开山毁林 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应怎样做? 严禁滥伐树木,合理轮伐周期。 5.你还知道哪些破坏土壤的行为 (1)过度放牧 破坏了植被,使土壤裸露,造成水土流失。 应怎样做? 合理轮放,并且及时的补种草种。 (2)使用过的电池扔进草坪 废电池中的重金属成分随渗液溢出,污染土壤和水。 6.修筑梯田: 修筑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有蓄水、保土、增产的作用 7.轮作和休耕: 轮作和休耕都是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轮作可以更加均衡的利用土壤养分,防止病虫草害。休耕可以让耕地休养生息,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 思考: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小结: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土壤,植物就没办法生存,而那些靠植物来获取食物的动物及人类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到那时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星球。 8.说一说,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参加公益活动,宣传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爱护家乡的花草树木。 ◆积极参加垃圾清理活动。 交流讨论 思考并积极发言 思考并积极发言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可以保护土壤。
板书设计: 保护土壤 1.土壤与我们的生活 2.土壤有什么不同 土壤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下列做法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么做?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1.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