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18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18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28 16:5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辽朝(916—1125)契丹族所建立,灭于金朝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一、辽与西夏
(1)原因:
各民族间因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2)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3)作用: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南北面官制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影响: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推动了民族交融。
特点:因俗而治
p58【学思之窗】第一段材料反映的辽朝职官设置特点是什么? 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有什么影响?
胡人之官,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一、辽与西夏
西夏(1038——1127)党项族所建立,灭于蒙古国。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一、辽与西夏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二、金朝入主中原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
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二、金朝入主中原
西夏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反映西夏和金朝制度建设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学习汉制,同时继承本族传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崛起
2.建立元朝
3.完成统一
4.社会治理
①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②地方管理上:行省制度
③中央官制:一省两院一台
1206 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扩张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
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
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从容就义。
5.边疆管理
吐蕃:宣政院
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军务)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行政管理职能)
元朝:一省两院一台






皇帝

书省
丞相
相权反弹,得到增强
宣政院
枢密院
御史台
军事
行政
监察
民族
①含义: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
行省制度
内容
作用
①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设十个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晋、冀、京、鲁 10+2
③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①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没有中央调令,地方不得调动军队
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促进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
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行省制度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影响: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元朝所设的十个行省当中,岭北、辽阳、甘肃、云南、湖广等都是少数民族。行省制度的确立,无疑将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展到聚居区了边远与地区。
特点
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
②行省权力大而不专,受制于中央
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④地理分布上:
“犬牙交错”,以北制南
材料一: 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材料三: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行省制度
朝代 专制主义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趋势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加强
两汉 中朝、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中期藩镇割据
宋朝 二府三司 文臣为知州
元朝 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一省二院)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权分六部, 设内阁制度 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 军机处 巡抚,总督,密折制
总结回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1)目的:巩固自身统治,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2)特点:浓厚民族差别对待、民族压迫色彩与急速民族融合并存。
(3)评价:积极: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巩固蒙古贵族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民族间的交融交往;消极: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四等人制
政权 制度建设 主要特征

西夏


传承创新
学习汉制
因俗而治
基本模仿北宋 蕃汉两套官称
南、北面官制 四时捺钵制度
沿袭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制度
驿传和行省制 边疆治理
小结: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及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