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外国语学校复读部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2024.8.25-26
一、单选题
1.在红山文化晚期遗存中,除了该文化自身的因素外,还可以看到来自海生不浪文化的因素,如重叠三角纹彩陶;来自大司空村文化的因素,如敛口、耸肩、小平底的深腹钵;来自大汶口文化的因素,如双钩纹彩陶、磨光黑陶等。这可用于说明( )
A.红山文化领先其他地区 B.陶器的使用非常广泛
C.区域文化间有一定联系 D.各地区文化同步发展
2.如图是商周之际的“牛觥”和战国时期的“牛尊”,文物中牛鼻子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雕塑技术的进步 B.牛的役用发生了变化
C.青铜技术的发展 D.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3.项羽击败秦军,成为天下共主后,没有沿袭秦代的郡县制,而是分封天下诸侯。项羽分封诸侯的依据,是在秦末战争中所获取的战功大小及掌控军队的多寡。这反映了( )
A.先秦旧贵族势力复辟 B.秦朝政治制度被全盘否定
C.新旧交替的时代特点 D.西周制度仍有较强生命力
4.汉初法律明文规定,不许对流通中的货币有所选择,否则予以处罚。但考古发掘显示,汉初市场上币制多变,不同形状、式样的货币同时流通,即使是同一种类的货币亦形制无常。这表明汉初( )
A.集权体制走向衰落 B.地方割据分裂了市场
C.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货币政策缺乏连续性
5.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朝廷召集贤良文学共60多人讨论国家财政政策取向,贤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与民争利”,主张自由放任,酸窗于民。最终,朝廷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 )
A.国家经济决策吸纳民众意愿 B.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提高
C.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 D.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
6.下图是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造成货币使用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阶级的货币政策 B.手工业的地域性特色
C.政局稳定指数的差异 D.经济重心的向南转移
7.隋唐对江南运河的疏浚,使得水上运输畅通无阻。从贞观到天宝年间,江南运河沿线四州的户数增长率为353.3%,户口增长率为570.7%,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江南地区的冶炼、造船、制瓷、编织、制盐、造纸、制茶等行业也迅猛发展。这反映了( )
A.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交通建设影响经济发展
C.运河沿线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 D.国家高度重视运河运输
8.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 )
A.分割宰相权力 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
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
9.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 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 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10.魏晋时期,佛教徒强调修道成佛以求“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为孝道;唐中期,僧人宗密提出“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北宋禅师契嵩要求弟子恪守“五戒”,等同于儒家“五常修,则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这反映出( )
A.僧人承担起主要教化职能 B.传统伦理价值的认同扩展
C.儒学官方哲学地位的确立 D.儒佛的核心思想渐趋一致
11.王安石为,“天”是自然的、物质的,沿着自己的道路即“天道“运行和变化着,“可无作好,天作恶,无偏无觉,无反无侧”。人也同本样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动和发展着。这要反映了王安石( )
A.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B.传统的伦理观
C.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D.传统的天命观
1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 )
A. B. C. D.
13.如表为北宋时期赋税结构变化表,此表数据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农业出现衰退趋势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政府收入持续增加 D.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14.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15.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
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16.明初,中央政府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万历初年,广东地方官员允许非朝贡国商人每年夏冬两季定期至广州贸易;明朝政府对停泊与居留在澳门的外国商船进行登记,发给“部票”,对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不准其上岸居住。据此可知,明朝政府( )
A.对民间贸易持宽容态度 B.海禁政策日趋严格
C.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 D.积极开拓跨洋航线
17.棉纺织业中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稀疏出现,是经过了长达四、五百年的孕育过程,直到清初才脱胎降世的,而棉布生产的普遍形式,则仍为农家的副业。出现这些现象的历史原因是( )
A.封建社会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B.海外棉纺织品具有竞争优势
C.棉纺织技术阻碍其市场推广 D.新型生产关系阻碍社会进步
18.黄宗羲认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抨击君主专制,呼吁人民主权 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否定源头活水,质疑程朱理学 D.维护思想统一,反对标新立异
19.下表是明清时期运河诸关关税收入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时间 万历年间 天启年间 康熙二十五年 雍正三年 乾隆十八年 嘉庆十七年
运河诸关关税收入(万两) 31.87 42.24 67.10 62.00 151.90 141.10
占全国关税总额的比重(%) 92.7 88.0 50.6 40.9 33.1 29.3
数据来源:《续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关税项。
A.南北贩运贸易逐渐衰弱 B.对外贸易关税比重上升
C.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20.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二、材料分析题
2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泰山外国语学校复读部历史学科答案:
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材料中明确指出红山文化晚期遗存中包含了来自海生不浪文化、大司空村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这充分表明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交流。比如,来自海生不浪文化的重叠三角纹彩陶被融入红山文化,体现了文化元素的传播与融合,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列举了红山文化晚期遗存中有来自其他文化的因素,但并不能据此得出红山文化领先其他地区的结论,这种判断缺乏充分的依据,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不同文化因素在红山文化中的体现,而非陶器使用的广泛程度,该选项偏离了材料主旨,排除B项;“各地区文化同步发展”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并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至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牛尊的鼻子与商周之际牛觥相比,出现了牛鼻环,牛鼻环是驯服牛用以耕作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涉及青铜铸造技术,不涉及雕塑技术,排除A项;青铜器技术的高峰出现在商朝,材料中战国时期青铜器牛鼻子的差异主要和牛的役用有关,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战国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世纪末(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项羽虽然重新分封了诸侯,但他并非按旧贵族的血统来分封诸侯,也没有大封自己的子弟,他是按照军功和实力来封诸侯,显然受到了秦的军功爵位制的影响,既有制度上的复古,也有受时代影响而做出的变化,C项正确;项羽是按照军功和实力来封诸侯,不是分封的旧贵族,排除A项;项羽并没有全盘否定秦的制度,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项羽的分封是不同与西周的分封制度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初政府明令规定不允许对流通货币进行选择,但是考古发掘依然出土了形制多样的货币,结合所学,西汉建立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诸侯国掌握铸币权,未形成统一的市场,故地方割据分裂了市场,B项正确;汉初中央集权受到挑战,但不等同于集权体制走向衰落,排除A项;货币不统一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展现货币政策的不连续性,排除D项。故选B项。
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汉昭帝诏天下贤良文学讨论国家财政政策取向,接受建议取消了盐铁官营等措施,可以表明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贤良文学共60多人代表的儒家士人的治国理念影响,而且也不能完全直接代表民众意愿,排除A项;贤良文学共60多人并非工商业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措施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可知,南北朝时期,南方更多使用铜和金银作为货币,也即主要使用金属货币,北方则使用绢、帛作为货币,也即主要使用实物货币。结合所学,南北朝时期,北方分裂战乱,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打击,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影响币制的稳定和统一,因此出现以物换物的情况。南方相对安定统一,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金属货币的流通。可见造成货币使用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政局稳定指数的差异,C项正确;影响货币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南北方统治阶级都希望货币制度合理和稳定,货币政策不是造成材料所述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手工业的差异主要是影响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工业商品的数量、种类,而非影响交换媒介,不是造成材料所述货币使用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D项。故选C项。
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隋唐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前半段讲“江南运河”,是交通方面,后半段讲户口的增长和各行各业的发展,属于经济方面,由此可见,交通建设影响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选项过于绝对,无法体现“运河沿线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家对运河的高度重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政事堂是唐朝宰相集体的办公地点,有利于协调分歧,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与分割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唐朝处于古代阶段,而近代民主议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可能避免,排除D项。故选C项。
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衡,三省长官在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使职因为有皇帝的特别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跨越尚书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负责,B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三省分权逐步转移到中书门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制度,“嬗变”意为蜕变,更替,有彻底改变的意思,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书门下是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的核心,而不是成为决策部门,排除C项;由题干材料信息“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可知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至北宋(中国)。根据材料“佛教徒强调修道成佛以求‘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为孝道”“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要求弟子恪守‘五戒’,等同于儒家‘五常修,则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可知,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传统伦理价值渗透入佛教理论中,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传统伦理价值的认同扩展,“僧人承担起主要教化职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南宋时期理学确立了官方哲学地位,排除C项;儒佛的核心思想是有区别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天”沿 着天道运行与变化,而不是人为干预,人与天是独立的,天即自然的运行不受人的支 配与影响,这属于唯物主义,王安石引用“天“作为解释自然构成的要素,而不是以物质为第一位,这属于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C项正确;辩证法指的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与解决问题,材料没有谈及发展,联系,全面(矛盾)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就是父父子子君君臣臣,而材料讲的是自然物质与人类行动的关系,并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排除B项;王安石曾提出著名的“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论断,力排众议推行变法,王安石并不完全相信传统的天命观,排除D项。故选C项。
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题干“11世纪中期政治形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与辽宋两个政权并立,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西北方,C项正确;1127年金灭掉北宋,未形成与北宋的并立,而金与南宋形成对峙,排除A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辽在北宋的东北方,北宋在西夏和辽的南方,排除B项;1125年金灭
掉辽,1127年金灭掉北宋,排除D项。故选C项。
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北宋时期,农业税收入呈下降趋势,而非农业税收入增长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非农业税收入增长较快,D项正确;农业税收入的减少,并不能说明北宋时期农业生产的衰退。北宋时期的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排除A项;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农业税与非农业税的变化情况,无法直接得出政府收入持续增加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元朝圣旨形式‘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圣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项正确;材料没有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无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项;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对君权起到了制约作用,B 项正确;题干明确说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A 项错误;君主拥有最高决策权,内阁大臣只是辅助,并非同等决策权,C 项错误;内阁主要是参与决策,行政大权仍在皇帝手中,D 项错误。故选 B 项。
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明初,中央政府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明朝政府对停泊与居留在澳门的外国商船进行登记,发给‘部票’,对到广州贸易的外国商人,不准其上岸居住。”可知,明朝实行朝贡贸易政策,规定非朝贡国商人进行定期贸易,此后又规定外国商人不准上岸居住,体现出明朝政府不断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朝政府对民间贸易的宽容态度,排除A项;海禁指限制外国人到中国沿海通商和中国人到海外经商的禁令。“海禁政策日趋严格”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明朝政府积极开拓跨洋航线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 C项。
17.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初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是明末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但是仍为农家的副业,其原因在于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给自足的模式造成农民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A项正确;明清时期执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方针,加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海外工业品对国内商品并不具有优势,排除B项;造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与棉纺织技术本身无关,此时工业革命并未开始,棉纺织业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手工生产,工场手工业正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排除C项;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关系是雇佣关系,相较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新型生产关系阻碍社会进步”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末清初。根据材料“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可知,题干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完全统一的,由此可知黄宗羲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B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学问之道”,没有涉及君主专制和人民主权,排除A项;黄宗羲反对人云亦云,主张独立思考,并非质疑朱熹的“源头活水”,排除C项;从“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存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维护思想统一,
反对标新立异”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由材料数据看,明清时期运河诸关关税收入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其占全国关税总额的比重却在持续下降,这说明全国关税总额总体上大量增长,关税收入主要来自对国内跨地区贸易和对外进出口贸易征收的商税,反映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C项正确;大运河是南北贩运贸易的重要通道,运河诸关关税收入总体上增长,表明南北贩运贸易继续发展而非逐渐衰弱,排除A项;明清时期关税收入除了运河诸关关税收入,还有长江各关税收、沿海各关税收,仅凭运河诸关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并不能断定对外贸易关税比重上升,排除B项;材料仅能看出关税总额上升,但没有同时期财政总收入和关税占财政比重的数据,不能断定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2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可知,在当时,农民如果把自家的十亩耕地卖了,得来的钱作为押金,可以承租百亩,且成为佃户之后(不再是编户齐民),免掉了官府的田租、徭役。结合所学,宋代,“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国家正式放弃了对土地的直接控制和把土地与人口紧密绑定的管理理念,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下,人地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地的市场化配置与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是相伴随的,而土地租佃制度的发展又反映了底层农民经济及人身自主性的增强。国家对土地控制的减少、地主政治权力的削弱与市场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土地租佃市场的成长,租佃关系的盛行,个体农耕为主要的生产形式,A项正确;“遏制了”的表述太过绝对,且租佃制的发展,会扩大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农业方面的内容,未涉及商业货币经济的内容,排除C项;清朝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政策的实行,以占有的土地作为课税依据,材料所述现象并非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排除D项。故选A项。
21.(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